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0年 39卷 4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珠江口自源有机颗粒物沉降对沉积物反硝化过程的影响
岳维忠1, 2, 3, 孙翠慈2, 3, 4, *, 施平2, 洪义国5, 何伟宏3, 6, 王友绍2, 3, 4
【摘要】 由微生物主导、依赖有机物供给的反硝化过程是珠江口氮移除的主要途径之一,  可有效地将生态系统中的固定氮转化为N2 或N2O 释放到大气中。珠江口水体存在大量富含多糖和蛋白的生源有机颗粒物, 该类有机颗粒物沉降到底层, 影响反硝化过程的机制迄今尚不明确。通过培养实验, 分析了富含蛋白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多糖颗粒对珠江口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和反硝化功能基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这两类有机物的添加能够刺激微生物矿化过程的发生, 16S rRNA丰度和反硝化过程有关的基因nosZ 与 nir S丰度显著提高, 矿化发生同时能够有效的为沉积物脱氮过程提供碳源与能量, 提高了反硝化速率。就有机质可利用性而言, 富含蛋白的中肋骨条藻和多糖的生物利用性存在差异, 在添加中肋骨条藻组中, 因有机质中蛋白含量高于多糖组, 有机质降解速率高于多糖组, 其可利用性高于多糖类有机质, 并且蛋白类物质矿化过程中产生的NH4+也比多糖组高,  NH4+通过硝化作用转换为硝酸盐, 继续为反硝化过程提供硝酸盐, 因此添加中肋骨条藻组反硝化速率显著高于添加多糖组。总之水体中生源有机颗粒沉降促进了沉积物—水界面中氮移除过程, 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与生源有机颗粒的可利用性呈正相关。
 
2020 Vol. 39 (4): 1-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525 KB)  ( 383 )
10 Cu2+、Pb2+胁迫对秋茄幼苗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王芳洲1, 2, 王友绍1, 2, 3, *
【摘要】 为研究重金属胁迫对秋茄幼苗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砂培红树植物秋茄幼苗一个月,研究不同重金属浓度(Cu2+: 0、3、15、30、45 mg·L–1, Pb2+: 0、1、5、10、15 mg·L–1)和不同实验时间(0、3、7、14、28 d)对叶片的影响。测量的生理指标包括: 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 实验条件下两种重金属对各项参数的影响一致。结果表明: 在特定浓度重金属处理下(Cu2+: 0、3、15、30、45 mg·L–1, Pb2+: 0、1、5、10、15 mg·L–1), 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时间的增加基本呈先升后降趋势; SOD活性呈降低趋势; CAT活性最初受到明显促进, 后促进作用减弱; POD活性变化规律并不一致。在相同处理时间下, 可溶性蛋白含量随Cu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Pb2+处理下有所波动; SOD活性在各浓度条件下均降低; CAT活性基本呈降低趋势; POD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PCA分析表明, 可溶性蛋白含量与SOD、POD、CAT三种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分别为–0.401, –0.722, –0.521; 而SOD、POD和CAT活性则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 SOD与POD的相关系数为0.359, SOD与CAT的相关系数为0.384, POD与CAT的相关系数为0.485, 说明三种抗氧化酶协同作用形成一条抗氧化链抵御重金属胁迫。
2020 Vol. 39 (4): 10-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1733 KB)  ( 359 )
19 EDDS对Cd胁迫下三叶鬼针草幼苗NO产生的影响
丁浚刚, 陈银萍*, 杨波, 师小平, 颉海帆
【摘要】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 研究了40 mg·kg-1 Cd(CdCl2·2.5 H2O)胁迫下, 不同浓度乙二胺二琥珀酸(EDDS)(0、0.5、1.5、2.5、5.0 mmol·L-1)单施及EDDS与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0、0.25、0.5、1.0 mmol·L-1)联合施加对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幼苗应激信号分子NO产生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单施EDDS, 植株不同部位NO生成量随EDDS浓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 5.0 mmol·L-1时达到最大; 0.5 mmol·L-1的EDDS可增强根、叶中NOS活性。在探究NO产生较多和NOS活性增强显著的EDDS处理浓度与SNP联合施加的研究中发现, 随SNP浓度的升高, 根中NO生成量先升高后降低, 茎和叶中持续升高; 适宜浓度的SNP可进一步增强植株体内NOS活性。EDDS诱导NO的生成会被硝酸还原酶(NR)抑制剂(NaN3)和NOS抑制剂(L-NAME)抑制, 对EDDS处理下NOS活性影响较小。NO清除剂(c-PTIO)能有效清除部分NO, 增强根和叶中NOS活性。因此, 在Cd胁迫下, 适宜浓度的EDDS单施及与SNP联合施加都会增加三叶鬼针草幼苗体内NO产生量。
2020 Vol. 39 (4): 19-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573 KB)  ( 177 )
26 奥奈达(Oneida)湖营养状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高珊珊1, 张曙光1, 刘阳1, Lars G. Rudstam2, 梅雪英1, *
【摘要】 营养状态是湖泊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也常是全面认识湖泊生态系统的关键。为了解奥奈达湖营养状态演变, 根据1975—2012年5—10月奥奈达湖水体叶绿素a(Chl a)、总磷(TP)、透明度(SD)等指标, 采用修正的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法(TSIM), 计算了奥奈达湖营养状态指数, 分析了其营养状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 1975—2012年间奥奈达湖Chl a、TP、溶解氧(DO)和硝态氮(NO3--N)总体呈下降趋势, 下降幅度分别为2.6 µg·(L·10a)-1、1.5 µg·(L·10a)-1、0.3 mg·(L·10a)-1 和4.0 µg·(L·10a)-1; SD和水温(WT)呈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分别为0.7 m·10a-1和0.5 ℃·10a-1; 溶解性活性磷(SRP)变化不明显; 此外Chl a、TP、SD、WT和DO均具明显季节变化。1975—2012年奥奈达湖的综合TSI呈下降趋势, 范围为37.8—51.3, 总体呈中营养状态; TSI的月均值也具明显季节变化; Chl a、TP以及斑马贻贝(Dreissena polymorpha)和斑驴贻贝(Dreissena rostriformis bugensis)的入侵是影响奥奈达湖营养状态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全面了解奥奈达湖营养状态演变提供参考。
2020 Vol. 39 (4): 26-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708 KB)  ( 130 )
33 滩涂禾草镶嵌群落植物斑块与土壤因子的对应分析
陈虹伊, 夏雯雯, 肖孟阳, 徐驰, 刘茂松*
【摘要】 为研究镶嵌群落植物斑块特征与土壤性质的对应关系, 以江苏省盐城市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獐茅(Aeluropus littoralis)镶嵌群落为研究对象, 于2018年4月24日及25日, 分别采集各植物斑块0—10 cm、10—30 cm和3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 测定土样的盐度、总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容重和平均粒径等理化指标, 并对其与不同植物斑块结构特征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植物斑块类型间土壤特征的主要差异体现在表中层, 其中盐度差异最显著, 其次为全氮、容重、总有机碳、土壤含水率、平均粒径, 全磷在植物斑块类型间、不同土壤层次间差异不显著; (2)土壤因子与植物斑块类型的对应关系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弱, 显著相关的土壤因子数量也逐渐减少; (3)典范对应分析显示, 与植物斑块特征的对应关系, 不同土层间总有机碳、含水率、容重、盐度具一致性, 而全氮、平均粒径、全磷层次间有较大差异。总体上,各指标在土壤层次间的分布特征往往因植物斑块类型而异,表浅层土壤总有机碳、盐度、容重以及含水率是植物斑块特征的主要影响因子。
2020 Vol. 39 (4): 33-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592 KB)  ( 253 )
41 汕头南澳—东山海域营养盐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潜在性限制
陈丹婷1, 2, 柯志新1, 2, 3,*, 谭烨辉1, 2, 刘甲星1, 2
【摘要】 营养盐是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渔业资源产出的重要限制性因子。2015—2017年在汕头南澳和福建东山之间的海域设置了14个采样点, 分四个季节监测了该海域温盐和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北部陆源径流输入是营养盐空间分布产生差异的最重要因子, 以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硅酸盐(DSi)受影响最为明显, 春季和夏季受径流营养盐输入的影响最大, 冬季受影响最小。南澳—东山海域的DIN、溶解无机磷(DIP)和DSi的浓度在表层周年平均分别为9.21、0.46和25.5 μmol·L–1, 底层分别为8.96、0.50和22.5 μmol·L–1。各营养盐的浓度基本表现为由西北近海向东南远海递减, 季节平均值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受闽浙沿岸流南下入侵的影响, 营养盐呈现出全年最高浓度, 表层平均DIN浓度是其他季节的三倍以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表层平均DIN/DIP比分别为24.3, 38.8, 6.7和24, 底层平均分别为15.4, 31.1, 9.6和23.6, 秋季水体的DIN/DIP比明显低于其他几个季节。总的来看, 南澳—东山海域的营养盐限制在不同季节变动较大: 春季近岸表现为相对磷限制, 远岸水体则表现为相对氮限制; 夏季和冬季都主要表现为磷的相对限制, 部分远海海域在夏季甚至出现磷的绝对限制; 秋季则主要表现为氮的相对限制。本研究系统阐述了南澳—东山海域营养盐限制的季节演替规律及变化机制, 为该海域生态环境管理和渔业增养殖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020 Vol. 39 (4): 41-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6080 KB)  ( 317 )
51 尾矿中重金属对4种土著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付靖雯1, 高天鹏1, 2, 3, 4,*,张松林1, 万子栋1, 王雪莹3, 左明博1, 刘圆3, 李昌明2
【摘要】 文章以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地肤(Kochia scoparia L.)、碱蓬(Suaeda glauca)、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4种土著藜科植物为研究对象, 对比分析了农田土(T1)和原生土+尾矿(1:1, T2)大田盆栽试验下, 4种植物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叶绿素(Chl)、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含量(Pro)和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 为金川尾矿生态修复植物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T2条件下的盐生草、地肤的3个光合指标(Pn、Gs、Tr)均显著下降, 其余6个指标均显著上升; 碱蓬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显著上升, 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 绿藜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下降, 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活性(POD)显著上升。通过模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分析得出4种植物幼苗抗重金属性顺序为盐生草>地肤>绿藜>碱蓬。盐生草可作为金川尾矿复垦及原位修复的优势植物。
2020 Vol. 39 (4): 51-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690 KB)  ( 136 )
60 三种流速对卵形鲳鲹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苏家齐1, 秦金华1, 2, 朱长波1, *, 张博1, 陈素文1, 李俊伟1
【摘要】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 研究了饥饿态下平均体重分别为(2.54±1.09) g、(24.35±7.19) g、(233.79±26.00) g、(508.98±126.61) g的卵形鲳鲹幼鱼(Trachinotus ovatus)在静水、0.1 m·s -1、0.2 m·s -1三种流速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卵形鲳鲹体重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P < 0.05)。在同一流速下, 耗氧率和排氨率分别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 体重与两者间的回归关系符合异速方程Y=aWb。卵形鲳鲹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流速的升高均出现升高的趋势, 流速对均重为24.35 g和233.79 g卵形鲳鲹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P < 0.05)。在静水条件下, 卵形鲳鲹代谢氧氮比的范围为31.36—46.32, 表明卵形鲳鲹主要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能源, 蛋白质其次。在试验流速范围内, 均重为24.35 g卵形鲳鲹幼鱼的氧氮比随着流速的升高而升高, 其他两组的氧氮比则随着流速的升高而降低。
2020 Vol. 39 (4): 60-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518 KB)  ( 212 )
66 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高珍珍1, 王蓉2, 龚松玲1, 朱容1, 刘章勇1, 金涛1, *
【摘要】 为探讨油菜、蚕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以江汉平原碱性潮土为研究对象, 设置单施化肥(NS)、油菜秸秆+单施化肥(RS)、蚕豆秸秆+单施化肥(BS)3个处理, 借助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 探究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对水稻土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对AOB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强于AOA。对于AOB群落, 相比NS处理, 秸秆还田(RS和BS)处理提高了其多样性指数。其中, RS处理的多样性指数高于BS处理。Veen分析结果显示, 相比AOA, 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对AOB amoA基因序列OTU数目和分布的影响较大。其中, RS处理对OTU分布的影响强于BS处理。纲水平上, 不同类型秸秆还田对AOA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物种相对丰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于AOB群落, RS处理中unclassified_p__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比NS处理高2倍(p<0.05), 比BS处理高1.45倍(p>0.05); 相比NS处理, RS处理减少了norank_p__ammonia-oxidizing_bactera_ensemble的相对丰度, 而BS处理缺失这一物种。综上可知, 碱性潮土中AOB对不同类型秸秆还田的响应强于AOA。相比BS处理, RS处理对AOB群落结构的影响更大。
 

 
2020 Vol. 39 (4): 66-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2054 KB)  ( 340 )
74 典型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林冠穿透雨特征及影响因素
赵赫1, 2, 文志1, 2, 刘艳秋3, 郑华1, 2, *
【摘要】 橡胶林和槟榔林替代原始林或次生林是热带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 为了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穿透雨的影响, 在海南岛选取橡胶林、槟榔林和次生林三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 比较研究了33次降雨事件中不同森林生态系统林冠穿透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三种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冠幅内穿透雨率差异显著(P< 0.01), 其大小依次为橡胶林(95.9%)>次生林(80.4%)>槟榔林(64.6%), 冠层厚度是影响次生林和橡胶林穿透雨率的主要因素, 均与穿透雨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 增加橡胶林林下植被对穿透雨的截留具有重要意义; 在三种林型不同乔木个体的冠幅内部, 仅槟榔林冠幅内穿透雨率树干旁边显著高于冠幅中央和边缘, 冠幅内部叶面积指数和叶片角度是影响槟榔林穿透雨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P<0.05); 橡胶林的冠层厚度和次生林的叶片角度也对穿透雨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上述结果阐明了次生林转换为人工林后, 穿透雨率及其空间分布产生的差异;发现除冠层厚度和叶面积指数外, 叶片形状或角度对改变穿透雨率具有重要影响, 该结果为合理配置冠层结构、有效降低穿透雨率提供参考, 也可为评估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水文效应提供参数。
 
 
 
 
 
 
 
 

 
2020 Vol. 39 (4): 74-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2271 KB)  ( 287 )
81 水文连通强度对芦苇、碱蓬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刘佳凯, 王宇, 张振明, 张明祥*
【摘要】 黄河三角洲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等植物建立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 该区域湿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正在探索引入水文连通理论指导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本研究以实验室模拟结合生态化学计量方法, 探究不同水文连通强度的补水修复措施对建群种芦苇和碱蓬的生长及化学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弱的水文连通强度有利于碱蓬生长, 而水文连通强度对芦苇生长影响不显著; 碱蓬体内氮磷元素含量随水文连通减弱而增加, 芦苇体内氮磷元素含量则不受水文连通强度影响。此外, 植物体内氮磷比主要取决于土壤内的氮磷元素含量, 水文连通对植物体内氮磷比的影响并不显著。
2020 Vol. 39 (4): 81-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2406 KB)  ( 146 )
89 柯西河流域森林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分析
赵佩1, 2, 陈琼1, 刘林山2, *, 刘峰贵1, 周强1
【摘要】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柯西河流域为研究区, 采用Global Forest Watch 数据, 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转移矩阵等方法, 分析研究区内不同地形因子森林覆盖度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研究区森林以中森林覆盖度为主, 占研究区森林总面积的31.16%, 不同的森林覆盖度占森林总面积的比例基本差别不大; 森林覆盖度随海拔和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其中, 森林覆盖度随着海拔变化趋势更显著; 森林覆盖度随坡向变化为西北坡>北坡>东北坡>西坡>东坡>西南坡>东南坡>南坡; 2)从2000年到2010年柯西河流域森林的总面积增加了651.28 km2, 不同的森林覆盖等级之间均发生了相互转移, 从转出来看, 变化最为显著的为中高森林覆盖度, 转出面积为3171.66 km2, 从转入来看, 中森林覆盖度的转入面积最大, 为3652.00 km2; 3)从2000年到2010年稳定区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 森林覆盖度减少的区域面积为7325.68 km2, 森林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为5352.25 km2, 森林覆盖度增加的区域小于减少的区域; 4)不同因子对森林覆盖度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影响, 但是, 森林覆盖度减少的面积大于增加的面积。
 
 
2020 Vol. 39 (4): 89-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6639 KB)  ( 75 )
99 基于Landsat影像的西宁市不透水面时空演变及其增温效应分析
刘祖昱1, 2, 3, 杨维芳1, 2, 3, *, 吕建伟1, 2, 3, 李德宴1, 2, 3, 李蓉蓉1, 2, 3
【摘要】 深入探讨城市不透水面时空演变及其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 对于促进城市协调发展和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意义重大。以西宁市2001、2009和2017年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 利用增强型归一化差值不透水面指数提取不透水面, 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 分析了西宁市不透水面和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并对二者进行回归分析和对比分析, 研究了不透水面的增温效应。结果表明: (1)2001—2017年西宁市不透水面扩张显著, 总面积由41.58 km2增长到96.23 km2, 年增长率高达8.22%; (2)2001-2017年, 不透水面下垫面温度分布主要以中温区、次高温区和高温区为主, 且中温区、次高温区比例呈下降态势, 而高温区比例持续上升, 高温区面积由2001年5.36 km2增长到2017年的37.91 km2, 年增长率达12.8%; (3)城西区、城中区、城东区高温区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前期, 而城北区高温区在整个研究期均呈显著增长; (4)不透水面覆盖比例与地表温度正相关, 不透水面比例每增加0.1, 地表温度增加0.7-1 ℃, 城市不透水面增加对地表温度的升高和城市热环境的恶化作用明显; (5)各城区不透水面增温效应存在差异性, 城北区不透水面增温效应最强, 城中区、城西区不透水面增温效应最弱。
2020 Vol. 39 (4): 99-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2224 KB)  ( 233 )
106 苦草群落重建中吲哚乙酸(IAA)的使用效果及限制因素
陈敏1, 2, 林品镕1, 何宇清1, 肖林1, *, 叶长鹏1
【摘要】 在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中沉水植物种子萌发率低是常见问题, 植物生长素吲哚乙酸(IAA)可促进种子萌发。为探索吲哚乙酸在沉水植物苦草群落重建中使用的效果和限制因素, 实验设置了不同底泥-水质组合、季节温度和光照强度以及吲哚乙酸浓度梯度, 观察苦草种子萌发在不同环境因素下对吲哚乙酸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 IAA的使用减弱了富营养湖泊底泥对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降低了高光照对苦草种子萌发的抑制、扩大了苦草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范围, 提高了苦草种子的累积萌发率和萌发速度; 但IAA的使用效果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定温度范围内IAA的使用效果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随环境因素的增多对萌发的促进效果降低, 此外, 极端环境因素(冬季低温、富营养湖泊底泥-富营养湖泊湖水组合)也会降低IAA对萌发的促进效果; 而非极端的逆境中, IAA的使用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富营养湖泊底泥-纯水组合处理下苦草种子的萌发与IAA浓度显著正相关。实验结果可为IAA应用于苦草群落重建工程以提高苦草种子萌发率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2020 Vol. 39 (4): 106-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3627 KB)  ( 138 )
113 氮添加对盐胁迫条件下芦苇和盐地碱蓬种子萌发竞争的影响
李梅1, 2, 张琳1, 2, 路峰3, 吴梦迪1, 2, 于君宝4, 张晓龙1, *, 管博2, *
【摘要】 为了探讨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和芦苇种子萌发阶段在不同盐胁迫条件的竞争关系, 以及氮添加对其竞争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培养皿纸上发芽床法, 分析了不同浓度氮、盐及混合培养等条件下两种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的响应。结果表明, 盐胁迫对盐地碱蓬和芦苇种子发芽率均有显著性影响, 盐浓度低于300 mmol·L-1时盐地碱蓬发芽率并未有显著降低, 而芦苇种子发芽率随着盐浓度增加而呈现显著降低趋势; 低盐条件下, 氮添加未对两物种发芽率产生显著影响, 但高盐胁迫条件下适度的氮添加显著增加了种子发芽率。混合培养显著增加了低盐环境中芦苇的发芽率, 当盐胁迫浓度升高时, 培养模式对两物种发芽率影响程度降低。对于发芽速度而言, 低盐处理下单独培养盐地碱蓬的发芽速度显著高于混合培养, 氮添加对盐地碱蓬发芽速度未产生显著影响; 而低盐条件(0、100 mmol·L-1)下芦苇的发芽速度则是在混合培养高于单独培养方式, 当盐浓度升高(400 mmol·L-1)时, 混合培养抑制了芦苇的发芽速度, 此时, 高氮(40 mmol·L-1)添加处理则能够显著缓解混合培养对芦苇发芽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三角洲滨海典型物种生态适应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0 Vol. 39 (4): 113-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512 KB)  ( 185 )
119 基于MaxEnt模型的芬芳安息香潜在适生区预测
郭晓旭1, 2, 王璐1, 2, 许晓岗1, 2, *, 童丽丽3
【摘要】 芬芳安息香(Styrax odoratissimus Champ.)为安息香科落叶乔木,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明确芬芳安息香的潜在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对于有效利用其野生资源及科学引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8条现代分布记录和6个生物气候变量, 利用MaxEnt模型对其现在和2070年(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为典型浓度目标8.5)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模拟预测, 采用贡献率、置换重要值比较和刀切法进行检验, 综合分析各环境变量对芬芳安息香潜在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MaxEnt模型模拟预测精度较高(AUC=0.974±0.004); 芬芳安息香现代高度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我国浙江大部, 福建东部, 安徽南部, 安徽、湖北交界, 江西、湖南、广西交界处以及湖北西南部地区; 2070年芬芳安息香的适生分布区往东南方向偏移, 高度适生区面积急剧减少; Jackknife检验表明, 降水因子和温度因子共同影响着芬芳安息香的分布, 其中最干季降水量可能是制约其地理分布的关键因素。
2020 Vol. 39 (4): 119-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1919 KB)  ( 355 )
125 伊犁河谷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及其地形梯度分析
颜瑜严1, 2, 杨辽1, *, 王伟胜1, 方晖1, 庄庆威1, 2
【摘要】 以伊犁河谷为研究区, 以1980—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与DEM数据为基础, 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 采用空间分析、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 对伊犁河谷近40年景观生态风险及其与地形的关系进行研究, 揭示其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在各地形梯度下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伊犁河谷景观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①1980—2018年, 伊犁河谷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草地为主; 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剧增而草地大量减少; 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主要为草地向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转移。②伊犁河谷近40年间景观生态风险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中生态风险向较低生态风险以及较低生态风险向低生态风险的转移明显。③伊犁河谷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出东高西低, 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 以低—低聚集和高—高聚集为主。④伊犁河谷不同等级景观生态风险及转移在各地形梯度上的分布差异显著; 地形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干扰是引起伊犁河谷地区景观生态风险随地形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0 Vol. 39 (4): 125-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5012 KB)  ( 586 )
137 湘西州山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梯度效应与景观格局分析
龚熊波, 杨波*, 刘雨先, 王守梅
【摘要】为进一步定量探究地形因子在土地利用中的影响程度大小, 以湘西州山区为研究对象, 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从DEM数据中提取了湘西州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指数信息, 并利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综合强度指数系统探究了该州土地利用地形梯度效应, 同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对其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 1)湘西州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地形梯度效应, 高程、坡度与地形位指数对空间格局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一般分布于低地形位区间, 其中水域在坡度地形位中同时处于低地形位和高地形位区间。林地大多分布于高地形位区间。土地利用综合强度指数呈现随地形位指数增大而减小的趋势。3)湘西州景观中的耕地破碎度最大且空间结构最为复杂, 林地占主体且集聚性最高, 景观类型分布不均, 景观结构有待优化。该结果可以为湘西州山区土地利用模式优化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建议, 助力其减贫发展与乡村振兴。
2020 Vol. 39 (4): 137-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3072 KB)  ( 281 )
145 1961—2017年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太阳总辐射时空动态特征
张亚丽, 田义超*, 林俊良, 张强, 陶进
【摘要】 太阳辐射是地球生命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 是大气运动唯一的能量来源。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 关注海岸带太阳辐射变化尤为必要。为了揭示广西北部湾海岸带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 基于北部湾海岸带临近区域的22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日照资料和南宁、北海站的太阳辐射资料, 采用Angstrom模型对各气象站点的月太阳总辐射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借助于Mann-kendall检验、气候倾向率、趋势面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方法对北部湾海岸带年内和年际太阳总辐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在时间尺度上, 研究区域年际太阳辐射总量变化呈现出"W"型特征, 其波动幅度介于4002.5MJ·m-2到5981.9 MJ·m-2之间, 呈显著上升趋势具体为91.7 MJ·m–2·10a–1。在空间分布上, 北部湾海岸带太阳辐射资源空间差异较大, 位于上思与防城港交界地区的太阳辐射最高, 海岸东岸的北海市和合浦县次之, 海岸西岸的钦江流域和茅岭江流域最小。突变分析上: 春、夏、秋季的年均太阳总辐射在研究期均发生了突变, 而冬季没有发生突变。丘陵地区和海岸西岸年均太阳辐射发生了突变, 而海岸东岸没有发生突变。其中海岸西岸的东兴太阳辐射突变的时间最早, 防城港突变的时间最晚。本文研究成果为太阳总辐射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方法学上的经验, 并对该区太阳总辐射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2020 Vol. 39 (4): 145-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5658 KB)  ( 259 )
156 青海湖流域植被碳利用效率时空动态研究
兰垚1, 2, 3, 曹生奎1, 2, 3, *, 曹广超2, 3, 李晓东4, 杨羽帆1, 2, 雷义珍1, 2, 3
【摘要】 植被碳利用效率(CUE)是度量生态系统植被固碳能力和效率的标尺, 对评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揭示碳平衡机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 利用MOD17A2H数据估算了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植被CUE, 揭示了植被CUE的动态变化特征, 并分析其影响因子。得到如下结果: (1)青海湖流域植被CUE年内变化表现为从3月开始逐渐增加, 6、7月达到最大, 然后减小; 年均植被CUE为0.58, 其值在0.55—0.63之间变化且呈略微下降趋势, 线性递减率为0.01 (10 a)–1; (2)青海湖流域内植被CUE呈现以青海湖为中心“高—低—高”的环带状空间分布特征, 其值在0.54—0.76之间变化(除水域之外), 且平均值为0.58; (3)青海湖流域植被CUE主要受气温和降水影响, 气温对植被CUE的影响较降水明显, 随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 植被CUE呈减小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明确该区碳循环过程中的源/汇问题提供数据支撑, 并为高寒内陆地区植被CUE的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同时对理解全球变化和预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2020 Vol. 39 (4): 156-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8575 KB)  ( 100 )
167 麻风树规模化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顾小凤, 刘鸿雁*, 涂宇, 李政道, 张瑞瑞, 王旭莲
【摘要】 麻风树(Jatropha curcas L)属大戟科的能源植物, 为探讨麻风树规模化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选取罗甸县种植麻风树1年、3年和20年的基地, 以开垦前的荒草地和杉木林地为对照, 研究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 未开垦的荒草地含水量最高, 为6.26%; 将荒草地和杉木林地开垦种植麻风树1年后, 土壤有机质和pH大幅降低, 荒草地有机质从46.88下降至19.24 g·kg-1, pH从6.04下降至4.98, 同时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碱解氮均下降, 有效磷和速效钾上升, 由于破坏了土壤腐殖质层, 种植1年后土壤腐殖质显著下降, 降幅最高可达26.61%; 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 土壤肥力的各项指标呈现先降低, 再逐渐上升的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种植3年的土壤腐殖质及腐殖质占有机质的比例最低, 20年后又逐渐上升。可见, 在短期内规模化种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腐殖化程度降低, 要注意培肥土壤; 规模化种植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腐殖质层结构破坏、有机质迅速分解、pH显著降低、土壤碳释放、土壤酸化和矿质养分淋失等可能会导致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
2020 Vol. 39 (4): 167-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640 KB)  ( 148 )
175 中国沿海地区镰刀菌属口岸截获时空分布格局分析
吴晓春1, 2, 3, 肖桂荣1, 2, 3, *
【摘要】 生物入侵形势愈加严峻, 口岸检疫作为维护生物安全的第一线, 分析口岸截获时空格局对于物种入侵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从口岸点和市域单元两个尺度结合时空局部异常值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揭示2009—2018年我国沿海地区镰刀菌属入侵截获时空分布格局, 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探寻影响其分布格局的因素。结果表明: (1)镰刀菌属截获口岸数与截获频次在时间和空间上大致呈现先增后减趋势, 在时空异常值分析中以长三角、珠三角一带口岸的强时空聚类与多模式状态为主。(2)镰刀菌属市域入侵截获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P<0.05), 空间集聚特征先增强后减弱, 局部空间关联结构中空间分异性逐渐减小, 高-高值区域的集聚规律明显, 且逐渐集中在江苏省境内。(3)镰刀菌属市域入侵截获空间格局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进口商品总额, 其次是市域内口岸数、入境人数和邮政业务总量, 且双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其分布格局均具有显著的增强效果。综上, 我国沿海地区镰刀菌属入侵截获受进口贸易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格局特征。
2020 Vol. 39 (4): 175-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1693 KB)  ( 62 )
184 生态服务因子影响下的乐山地区生态敏感性研究
舒波1, 2, *, 何洲历2, *, 王玲1, 王家倩3, 李雨哲2
【摘要】 乐山地区拥有突出的旅游资源禀赋, 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以国家园林城市乐山市为研究对象, 基于自然生态和绿地规划数据, 选取土地利用类型、坡度、高程、植被覆盖率、地质灾害和生态敏感因子共六种生态敏感因子, 利用AHP法确定因子权重, 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获取乐山市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乐山市域生态敏感性总体中等偏低, 区域差异明显, 极敏感区、高敏感区、中敏感区、低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2.44%、15.51%、49.84%、30.25%和1.96%。在此基础上, 根据不同生态敏感区划定生态服务区, 并提出了相应的用地策略, 为乐山城市规划及生态服务区保护及利用提供参考。
2020 Vol. 39 (4): 184-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5036 KB)  ( 374 )
193 基于污染损失和逐级协商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以湘江流域为例
刘叶叶1, 毛德华1, *, 宋平2, 廖小红2, 刘春腊1
【摘要】 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确定补偿主体和补偿标准是进行补偿的关键。通过分析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建立了基于污染损失和逐级协商的补偿额度测算方法, 并从理论补偿标准入手, 引入修正系数, 以湘江流域为例, 测算了流域污染损失补偿量。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水量和用水效率存在差异, 选取各市GDP、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进行调节。结果表明, 2016年湘江流域补偿分配额为: 衡阳补偿永州75.525 万元、衡阳补偿株洲250.800 万元、湘潭补偿株洲257.191 万元、长沙补偿湘潭980.700 万元、长沙补偿岳阳168.120 万元、郴州补偿衡阳476.076 万元、株洲补偿衡阳56.680 万元、娄底补偿湘潭397.375 万元、衡阳补偿邵阳161.025 万元。基于污染损失的补偿标准符合当前我国补偿实例的要求, 可作为补偿标准的下限。研究结果可为量化流域水功能区生态补偿标准提供依据和参考。
2020 Vol. 39 (4): 193-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730 KB)  ( 76 )
200 贵阳花溪农贸市场食用鱼类重金属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价
徐承香, 王登会, 张思强, 晏翰林
【摘要】 为了解贵阳花溪农贸市场日常消费鱼类重金属污染水平及健康风险, 测定了黄颡鱼、草鱼和鲫的重金属含量, 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目标危害系数法对其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 3种鱼体中Zn、Cu、As、Cr、Cd、Pb和Hg的平均含量依次为102.681、16.767、0.614、0.604、0.221、0.157、0.154 mg·kg–1, 与国家标准相比, Cr、As、Zn出现超标, 其中, 黄颡鱼中As 的超标率最高, 为100%, Cr的超标率为44.4%, 鲫中Zn的超标率为62.5%。总体上看, 肝脏、鳃等内脏组织中的重金属含量高于肌肉。Pearson相关性表明, 鱼体As与体重呈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267。污染评价表明, Zn、As、Cd总体污染程度较高,部分处于中污染或重污染水平。肌肉中综合污染指数为黄颡鱼(3.21)>鲫(0.86)>草鱼(0.40), 分别达重污染、无污染、无污染水平。黄颡鱼的单一重金属As风险(THQAs)和重金属复合风险(TTHQ)在成人和儿童均大于1, 鲫的TTHQ在儿童大于1, 儿童的THQ和TTHQ均高于成人。说明花溪农贸市场黄颡鱼、鲫存在一定食用安全隐患, 应该给予一定的管控, 尤其是黄颡鱼应重点管控, 此外, 儿童通过食用鱼而引起的健康危害或风险高于成人。
2020 Vol. 39 (4): 200-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571 KB)  ( 224 )
207 南水北调工程对湖泊湿地土壤呼吸速率及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陈永金, 陶宝先, 刘加珍, 郭雯雯, 闫胜文, 贾一灿, 尚婉滢, 吴昊杰
【摘要】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 其碳汇功能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阐明湖泊湿地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及其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 运用LI-8100A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 测定了东平湖湿地典型植物群落(香蒲、芦苇、杨树林)以及应季作物的春季、夏季土壤呼吸速率, 并对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以及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东平湖湿地不同植物群落春夏土壤呼吸速率有明显不同, 夏季呼吸速率高于春季; 不同群落之间土壤呼吸速率也有较大差异, 应季作物土壤呼吸速率均值最大, 其次是香蒲群落和芦苇群落, 杨树林群落最小。从整体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 扩大了芦苇、香蒲群落和杨树林群落的面积, 减少了农作物的面积, 对减少碳排放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增强湖泊湿地的碳汇功能,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应进一步增加湿地植物中木本植物的面积, 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 不同土层温度对不同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不同, 香蒲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与0—5 cm土层温度呈正相关, 芦苇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与0—5 cm, 5—10 cm土层温度呈正相关, 杨树林群落土壤呼吸速率与0—5 cm, 20—25 cm土层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2020 Vol. 39 (4): 207-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4878 KB)  ( 339 )
218 基于条件价值法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开放区域的非使用价值初探
朱伟俊1, 刘东煊1, 黄羿1, 常向阳1, *, 佘年1, 冯宝莹2
【摘要】 非使用价值是环境资源的一种内在属性, 科学合理的进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评估对合理规划和保护湿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全球仅有三个“城央”湿地公园之一, 也是国内位于特大型城市中心区域最大的湿地公园。对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更能体现出广州市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价值和意义, 同时也为广州市湿地公园资源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运用条件价值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广州市公众对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支付意愿, 来评估其非使用价值。经单纯随机抽样统计分析模型核算后, 得出2017年海珠湿地开放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使用价值为3.81×109元·a-1, 其中遗产价值最高, 选择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和存在价值依次降低。运用SPSS19.0软件对广州市居民群体特征、支付意愿和WTP值进行相关性分析, 得出性别、居住时间、是否关注对环境的影响、月收入和海珠湿地的了解程度等5个指标是影响受访者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 而性别、年龄、是否有子女、居住时间、职业、月收入和居住地等7个指标是影响受访者支付金额的主要因素。
2020 Vol. 39 (4): 218-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375 KB)  ( 188 )
226 不同方法评价深圳湾富营养化问题的研究
黄徐, 罗欢, 吴琼, 韩春阳, 黑亮*
【摘要】 首先运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深圳湾氮磷污染程度, 结果表明, 以三类海水水质标准为基准, 所有监测站点的PIDIN和PIDIP几乎都大于1, 显然各个站点的DIN和DIP均超过三类海水水质标准, 且各个监测站点的PIDIN和PIDIP平均值都呈现出外湾向内湾逐渐增大的趋势, 可以看出深圳湾氮磷污染呈现外湾向内湾逐渐加重的趋势。再运用富营养化指数法、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及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对深圳湾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所有监测点的E值都大于1, NQI均大于3, 显然所有监测站点均呈现富营养化状态, 且各个监测点的E值和NQI几乎都呈现外湾向内湾逐渐增大的趋势, 表明深圳湾富营养化程度呈现外湾向内湾逐渐加重的趋势。最后运用模型模拟深圳湾丰枯水期富营养化程度, 并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法计算模型结果, 结果显示所有区域NQI均大于3, 表明不管枯水期还是丰水期, 深圳湾基本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枯水期NQI最大值为22, 最小值为3; 丰水期NQI最大值为23, 最小值为4, 表明丰水期深圳湾的富营养化程度较枯水期更为严重; 不管枯水期还是丰水期, 外湾的NQI基本在5左右, 而内湾NQI基本都大于外湾, 因此内湾的富营养化程度较外湾更为严重; 枯水期涨潮时NQI最大值为22, 落潮时NQI最大值为21; 丰水期涨潮时NQI最大值为23, 落潮时NQI最大值为22, 因此涨潮时深圳湾的富营养化程度较落潮时更为严重。所有结果均表明深圳湾已呈现富营养化状态, 因此治理深圳湾富营养化问题刻不容缓。
2020 Vol. 39 (4): 226-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2530 KB)  ( 367 )
233 广州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近自然林的景观和活力演变
陈燕乔1, 2, 黄雪清1, 杨龙1, 温美丽1, 孙中宇1, 2, *, 彭长连2, *
【摘要】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森林的结构、功能及服务受到了强烈的人为干扰。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如何规划和保护森林资源, 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城市生态系统, 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以高度城市化的广州市近自然林为研究对象, 从城市化的时间尺度(1979—2013年)和空间尺度(市中心-近郊-远郊)两个方面探讨了广州市近自然林的景观及活力对快速城市化的响应过程。研究结果一致表明: 快速城市化导致广州市近自然林的景观破碎化。近自然林的面积及活力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先迅速降低, 随后降速减缓并缓慢回升。城市不透水面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近自然林景观和活力的关键因子。城市化程度较低时, 近自然林对城市化因子的响应为线性响应,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这种线性响应逐渐转变为非线性。城市化因子对近自然林的景观和活力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先增强后减弱并逐渐趋于多元化和去中心化。对城市近自然林景观和活力调控的最佳时期是快速城市化早期。高度城市化背景下的政策和管理等行政因素可显著改善近自然林的景观和活力。
2020 Vol. 39 (4): 233-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16305 KB)  ( 93 )
24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贵阳市生态安全格局维护研究
肖杨, 周旭*, 蒋啸, 张继, 李洪广
【摘要】 生态系统结构与服务功能的协同调控是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以贵阳市为例,依据区域生态基底特征, 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识别生态源地,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并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视角探讨生态安全格局的维护策略。结果表明: 研究区重要、极重要等级的生态用地面积为 2580.77 km2, 占全市总面积的32.09%; 提取面积大于10.00 km2的重要、极重要的20个生态用地为生态源地, 总面积为1078.02 km2, 占全市总面积的13.40%,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东部及西南红枫湖、百花湖等区域; 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658.14 km, 呈北密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 部分廊道沿河流走向分布, 少部分穿过人口集聚区; 识别生态节点共16个, 主要分布在北部最小阻力路径与生态廊道的交叉处, 生态安全格局以“两环三轴四带”的形式呈树状辐射分布。从生态系统结构视角, 建立生态源地、廊道、节点缓冲区, 保证研究区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作用。从生态系统功能视角, 划定现状生态功能主导区, 提出生态安全维护策略, 以期为区域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020 Vol. 39 (4): 244-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6299 KB)  ( 260 )
252 贵阳市岩溶山区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任红玉, 赵宇鸾*
【摘要】 为了揭示岩溶山地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以贵阳市为案例区, 利用VSD 模型(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对贵阳市的生态脆弱性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 对极度脆弱区进行归因分析并针对不同生态脆弱性分区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1)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白云区和观山湖区生态暴露度、敏感度和适应力普遍较高, 乌当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和开阳县相对较低, 整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2)从生态脆弱性分区来看, 白云区、观山湖区、云岩区、南明区和花溪区为极度脆弱区, 乌当区和息烽县为高度脆弱区, 修文县为中度脆弱区, 清镇市为轻度脆弱区, 开阳县为微度脆弱区。(3)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在居民保护意识和环保投资等评价指标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但暴露度、敏感性高是导致生态系统极度脆弱的重要原因。贵阳市应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 促进岩溶山地城市安全发展、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2020 Vol. 39 (4): 252-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2079 KB)  ( 267 )
259 基于物元模型的嘉峪关市生态安全评价
齐鹏1, 王晓娇2, *, 樊伟1, 焦亚鹏1, 王雅芝1

【摘要】 生态安全评价对生态脆弱区和经济落后区发展绿色经济有重要意义, 亦可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以嘉峪关市为例, 采用DPSIR模型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嘉峪关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通过物元分析法对嘉峪关市2010—2018年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1)2010—2018年嘉峪关市生态安全等级逐步上升, 其生态安全等级从“不安全”上升到“较安全”。(2)人均水资源量、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人均耕地面积、第一、二产业增长率、环境保护投资、森林覆盖率等指标是影响嘉峪关市生态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制约因素。(3)嘉峪关市生态安全水平虽逐步好转, 但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不高, 还需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该结论可为嘉峪关市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依据。

2020 Vol. 39 (4): 259-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397 KB)  ( 164 )
       综述
268 杉木枝叶贮存特性及人工修枝效应研究进展
张子扬1, 2, 许静静1, 2, 林德城1, 2, 邹秉章3, 吴鹏飞1, 2, *
【摘要】 简要介绍了杉木枯死枝叶长期贮存于树干的特性, 着重论述了修枝对杉木自身及其林分生长的影响情况, 从光环境、林下植被和土壤环境等3个方面总结归纳了人工修枝对杉木人工林林内环境的影响, 旨在为杉木人工林的科学经营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建议应深入开展有关修枝处理之后, 林分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杉木体内营养分配及根系生长策略的内在影响机制研究; 并通过营建定点观测试验林, 进行长期跟踪探索。
2020 Vol. 39 (4): 268-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284 KB)  ( 176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