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8年 37卷 1期
刊出日期:2018-01-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紫外辐射对两种海洋微藻生长及培养体系碳流的影响
廖健祖, 郭亚娟, 袁翔城, 周伟华, 黄晖
以硅藻威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和甲藻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为实验材料, 通过室内模拟华南地区秋季晴天紫外辐照强度, 研究两种不同波段的紫外辐射(Ultraviolet radiation, UVR)对两种微藻生长以及培养体系碳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UV-A 对两种微藻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而UV-B 则表现为抑制作用。锥状斯氏藻对UV-B 的耐受性更强。在UV-A 的作用下, 培养体系中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的净消耗量低于对照组, 但释放出更多的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对照组的有色溶解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含量显著升高, 表明浮游植物生长过程是CDOM的来源之一。然而, 在UV-A的作用下, 两种微藻培养体系的CDOM浓度变化呈现相反趋势, 说明不同藻种的CDOM 产物受光漂白和光腐殖化的影响不同。在UV-B 的作用下, 微藻碎屑的分解使水体DIC 和DOC 浓度轻微升高。总体上, 锥状斯氏藻比威氏海链藻净释放出更多的DOC 和CDOM。
2018 Vol. 37 (1): 1-9 [摘要] ( 122 ) HTML (1 KB)  PDF (680 KB)  ( 402 )
10 舟山近岸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及其数量时空分布
邓小艳, 俞存根, 水玉跃, 翁良才, 丁建伟, 张平, 许永久, 郑基,谢旭, 苗露
根据2015 年11 月(秋季)、2016 年5 月(春季)在舟山近岸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调查中所获得的鱼类资源资料, 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根据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样品, 经分析共鉴定出鱼类种类81 种, 隶属于12 目39 科63 属; 春季和秋季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0.36 kg·km-2 和98.01 kg·km-2, 尾数密度分别为26.29×103 ind·km-2和33.30 ind·km-2; 两个季节鱼类资源密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呈相同规律, 都是东部外侧海域高于122.3°E 以西海域; 不同季节优势种种类不同, 春季的优势种为六丝钝尾虾虎鱼, 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 均为小型低值鱼类; 鱼类春季和秋季总种类数变化较为稳定, 但种类数的季节变化较大, 春季以沿岸浅海附近种类较多, 秋季以调查海域东北部较多; 水深对鱼类资源密度及种类数分布影响明显; ABC 曲线显示, 舟山近岸海域的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的状态。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舟山渔场鱼类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2018 Vol. 37 (1): 10-19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5957 KB)  ( 599 )
20 雨生红球藻ZL-1 生长和虾青素积累条件优化
李艳国, 杨柳, 徐年军, 孙雪, 张琳
分离鉴定了一株雨生红球藻ZL-1, 比较了不同接种密度和吲哚乙酸浓度对其生长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探究了不同浓度水杨酸和盐度对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 (1)接种密度为2.00×104 cell·mL–1 时, 雨生红球藻生长快速, 最终生物量达到最大值0.43 g·L–1; 不动细胞比游动细胞更快的积累虾青素, 高光诱导不动细胞得到最高虾青素产量为8.44 mg·L–1; IAA 终浓度为1.5 mg·L–1 时, 雨生红球藻生长速度最快, 最终细胞密度和干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4.28%和27.11%; (2)水杨酸具有缓解高光胁迫和促进虾青素积累的双重作用, 15 和25 mg·L–1水杨酸诱导下, 雨生红球藻生物量较高, 虾青素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8.18%和18.94%; 使用4‰的盐度胁迫雨生红球藻, 虾青素产量较对照组提高了17.42%, 但盐度也会引起藻细胞的漂白、死亡, 导致生物量显著降低。
2018 Vol. 37 (1): 20-26 [摘要] ( 114 ) HTML (1 KB)  PDF (500 KB)  ( 141 )
27 有机物消耗对珠江口沉积物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
王岩, 吴佳鹏, 关凤杰, 何翔, 焦黎静, 洪义国
反硝化及厌氧氨氧化是两个主要的氮汇途径, 能有效地将生态系统中的固定氮转化为N2 或N2O 释放到大气中。利用微宇宙与中宇宙模拟实验, 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有机物的种类、可利用性和浓度大小对珠江口沉积物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有机物的消耗能显著提高反硝化的活性, 不同种类的有机物表现出不同的活性, 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活性最高, 复杂有机物次之, 惰性有机物则难以被利用。然而, 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过程的促进并不显著, 这主要与其自养型的代谢方式有关。中宇宙实验室进一步表明, 有机物的消耗不但给反硝化过程提供了能源, 而且由于有机物分解消耗氧气,为反硝化过程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在有机物负荷状态下, 反硝化过程在珠江口沉积物的脱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总之, 沉积物中微生物脱氮是依赖有机物消耗的过程, 表现出强烈的碳氮代谢耦合。
2018 Vol. 37 (1): 27-34 [摘要] ( 166 ) HTML (1 KB)  PDF (1198 KB)  ( 393 )
35 沼肥施用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土壤及作物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宋三多, 刘汉军, 刘轶豪, 刘武, 谭渊, 董振寰, 唐雪, 余秀梅,陈强,欧阳平
为研究沼肥施用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土壤及作物养分、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试验共设置6 种不同施肥处理, 包括沼肥低量(BL)、沼肥中量(BM)、沼肥高量(BH)、沼氮混施(BN)、氮磷钾肥(NPK)及不施肥(CK)处理, 分析了不同处理土壤养分和重金属含量、作物秸秆、籽粒养分和重金属含量。试验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相比, 沼肥显著增加了土壤、作物养分含量。其中, 土壤全氮、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变幅分别为1.19—1.45 g·kg–1、17.65 g·kg–1—33.38 g·kg–1、24.69—50.87 mg·kg–1、12.35—19.78 mg·kg–1、6.24—27.07 mg·kg–1、62.81—90.08 mg·kg–1; 同时, 施沼肥显著提高了作物秸秆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尽管施用沼肥土壤重金属含量有所增加, 但未造成污染, 不同处理土壤Cd、Cr、Cu、Pb 和Zn 含量分别为0.191—0.334 mg·kg–1、34.128—89.850 mg·kg–1、11.071—17.148 mg·kg–1、31.342—46.658 mg·kg–1 和99.808—145.475mg·kg–1, 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二级标准值; 小麦及水稻籽粒中未检测出Cd, 其Cr、Cu、Pb 和Zn 含量变幅分别为0.151—0.392 mg·kg–1、3.206—5.181 mg·kg–1、0.078—0.144 mg·kg–1、22.242—41.825 mg·kg–1, 均低于《国家食品重金属含量》(NY861-2004)限制标准值。综上, 沼氮混施(BN)处理可增加作物产量, 提高土壤肥力, 且不会造成重金属含量超标, 是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适宜的施肥方案。
2018 Vol. 37 (1): 35-41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287 KB)  ( 220 )
42 不同放牧强度对贵州人工草地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舒健虹,蔡一鸣,丁磊磊,王普昶,李小冬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人工草地土壤养分以及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为在西南喀斯特地区建植与检测人工草地提供参考。在贵州省独山县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 以2012 年10 月11 日建植的多年生黑麦草: 高羊茅: 鸭茅: 白三叶: 紫花苜蓿=3.5: 2: 2: 1: 1.5 的人工草地0.33 ha, 设置禁牧(围栏封育)、中度、重度3 个处理, 于2015 年10 月13 日开始放牧, 61 d后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下人工草地土壤营养元素与活性有机碳含量。研究结果表明, 放牧显著影响pH 值、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与pH 值在中度放牧的0—10 cm 土层中最高, 土壤总氮和碱解氮含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强而上升, 磷元素与钾元素的含量随着放牧强度增强而下降。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碳及易氧化碳的含量都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 并且它们两两显著相关。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建植人工草地与维护人工草地可适当补充磷肥与钾肥, 在草场质量检测中微生物碳和易氧化碳的含量可以作为土壤质量监测的早期指标。
2018 Vol. 37 (1): 42-48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487 KB)  ( 178 )
49 不同种类镁肥对烤烟中微量元素含量和产质量的影响
魏秋兰, 刘高, 张学伟, 邵兰军,王维, 蔡一霞
针对福建武平烟区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有效镁含量偏低导致烟叶镁含量低的问题,研究了3 种不同镁肥对土壤和烤后烟叶中微量元素含量以及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镁肥后均能显著提高土壤交换镁的含量,但不同镁肥对提高土壤交换镁含量的时效不同。各处理土壤其它中微量元素含量以施用硫酸镁的土壤较高,施用氢氧化镁的土壤偏低。烤后烟叶的镁含量以氧化镁处理最高,其次为氢氧化镁。施用镁肥会影响烟叶其它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其中施用氢氧化镁会导致中上部烟叶钙铁含量轻度缺乏,而施用硫酸镁会导致烟叶中锌锰含量过高。各处理中以氧化镁处理烟叶化学成分含量最适宜,且经济性状最优。因此,在福建武平烟区建议施用氧化镁,既可以防止烤烟生育前期有效镁的淋失,又可以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2018 Vol. 37 (1): 49-54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248 KB)  ( 111 )
55 卧龙湖浮游生物群落的演替、影响因子及其水质评价
魏洪祥, 石俊艳, 王晓光, 王兴兵, 寇凌霄, 肖祖国, 宣明春, 刘勇
为了掌握卧龙湖浮游生物群落特征和环境影响因子, 分别于2016 年春、夏、秋、冬4 个季节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测到卧龙湖浮游植物7 门57 种, 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 为26 种, 硅藻门18 种, 蓝藻门8 种, 裸藻门2 种, 甲藻门、金藻门、隐藻门各1 种, 主要优势种有类颤藻鱼腥藻(Anabeana osicellariordes)、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螺旋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spirali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四足十字藻(Crucigenia tetrapedia)。浮游植物种类组成随季节变化而演替, 密度变化范围是841.1×104—8907.3×104 cells·L-1。水温是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共鉴定浮游动物4 个门类18 种, 分别是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其中轮虫类种类数最多, 共10 种, 原生动物和枝角类各3 种, 桡足类2 种。主要优势种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la)、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水温和浮游植物密度是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浮游植物密度及优势种、营养状态指数(TSI)都表明卧龙湖处于富营养状态。
2018 Vol. 37 (1): 55-61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747 KB)  ( 195 )
62 乌鲁木齐市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哈孜亚·包浪提将, 毋兆鹏, 陈学刚, 胡尔西别克·孜依纳力
随着乌鲁木齐市战略地位的提高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在时空尺度上, 城市景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区域占据了大量耕地和未利用地, 改变了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分布和构成, 产生一系列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以乌鲁木齐市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1990、2000 和2010 年LANDSAT—TM、2015 年Landsat OLI_TIRS 遥感影像数据对乌鲁木齐市近25 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 运用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数据和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去识别城市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 乌鲁木齐市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呈非平衡状态, 并随城市化活动不断加强,破碎化程度高, 斑块形状复杂化, 景观类型中的优势种趋于下降趋势且没有较好的连接性, 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加强。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景观格局影响程度较大, 是主要驱动力。
2018 Vol. 37 (1): 62-70 [摘要] ( 94 ) HTML (1 KB)  PDF (3485 KB)  ( 135 )
71 北京植物园引进植物物候变化随纬度变化的环境解释
阿巴斯·吐尔逊, 高杰, 刘艳红
探讨了北京植物园主要引进树种的物候与原产地物候差异在纬度梯度上的变化机制。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在环境梯度上建立了最佳能量模型, 降水模型和海拔模型, 以此来解释引进的24 种植物物候随纬度梯度在叶期(叶芽开放, 展叶期, 盛叶期)和花期(始花期, 盛花期, 花末期)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物候因子变化与纬度变化呈现极显著相关(p < 0.001), 纬度梯度变化越大, 物候变化也越加剧烈。(2)海拔模型在解释物候(叶期物候, 花期物候)变化中贡献相对较小,能量模型和降水模型能够很好的解释物候(叶期物候, 花期物候)沿着纬度梯度变化的规律。(3)方差分解结果显示三个模型对花期物候和叶期物候变化的解释程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三个模型的交互效应较高(33.7%,31.1%), 三个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物候(花期物候, 叶期物候)沿着纬度变化的规律, 可为农林业引种驯化提供科学依据。
2018 Vol. 37 (1): 71-77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356 KB)  ( 203 )
78 河流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风险分析—以江西省德兴市为例
胡绵好, 袁菊红, 蔡静远, 周早弘
利用德兴市 2000 年、2005 年、2010 年和 2014 年4 期 的TM 遥感解译数据, 在 GIS 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支持下,对该区域 2000 年—2014 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2000—2014 年间, 林地是区域主导的景观类型, 占总面积达 80%以上, 且德兴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大幅增加(增加了1725.9 hm2), 而耕地、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景观面积减少。2000—2014 年德兴市土地利用景观的斑块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处于降低趋势, 斑块结合度指数处于增加趋势; 斑块数、斑块密度、边界密度表现为先减后增再减的过程, 分离度、分维数、蔓延度指数变化表现为先增后减再增的过程。德兴市的土地生态风险处于低生态风险, 但风险指数呈上升趋势。
2018 Vol. 37 (1): 78-86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4782 KB)  ( 306 )
87 主体功能区视域下的福建省戴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陈传明, 侯雨峰
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禁止开发区域, 必然要对其科学有效地实施生态补偿。如何协调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是目前自然保护区研究学者、决策者和社区共同关注的问题。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生态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从生态补偿主体、客体、标准、方式等方面, 进行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框架的设计, 提出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具体建议。以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以期为构建可行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2018 Vol. 37 (1): 87-93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366 KB)  ( 101 )
94 疏伐对北京西山林场刺槐林可燃物特征及碳储量影响研究
杨思琪, 朱敏, 刘晓东
研究选取北京西山林场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照组 CK 和处理组L、M 和 H(疏伐强度分别为0%, 15%, 35%,50%)四种处理, 对疏伐后刺槐林可燃物进行调查, 对不同强度疏伐刺槐林林地上部分碳储量进行计算, 并利用BehavePlus 林火模型对地表火行为指标进行计算, 探讨不同疏伐强度对刺槐林可燃物、碳储量以及潜在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疏伐强度的刺槐林的可燃物分布中, 均以0—2 m 层可燃物负荷量为最大, 分别为1.29 kg·m–2, 1.40 kg·m–2,1.57 kg·m–2, 1.89 kg·m–2, 呈现出可燃物负荷量随疏伐强度加大而增加, 即, H >M>L>CK; 随着高度的增加, 可燃物负荷量主要分布冠层在5—8 m; (2)不同强度疏伐对刺槐人工林各组分的碳储量影响显著, 中度疏伐更有利于刺槐林中的碳储量积累, 其碳储量值最大, 为17.50 t·hm–2; (4)林分火蔓延速率、火线强度、火焰高度及单位面积发热量均与疏伐强度相关, 疏伐后火行为指标值大幅下降, 其中高强度疏伐(H)后, 林火的蔓延速率, 火线强度为以及火焰强度最低。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地区的森林可燃物管理以及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2018 Vol. 37 (1): 94-100 [摘要] ( 95 ) HTML (1 KB)  PDF (343 KB)  ( 155 )
101 不同光照强度和底质营养对三种沉水植物的影响
李鹏善, 朱正杰, 严燕儿, 安树青, 冷欣
沉水植物的生长不但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密切, 也受底质营养的影响, 因此研究光照强度和底质营养两种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对沉水植物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选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 L.)和大茨藻(Najasmarina L.)3 种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 设置3 种光照强度(高、中、低)和2 种底质营养(高、低)处理, 通过测定植物生长指标(生物量和叶绿素)及水质指标(水体溶氧量和pH)的变化反映光照强度与底质营养对三类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1)高底质营养处理促进了三种沉水植物的生长, 生物量、叶绿素含量、水体溶氧量和pH 均高于低底质营养处理组。(2)高底质营养处理组中, 轮叶黑藻在中光照强度处理下其生物量最高为4.87 g, 苦草在低光照强度处理下生物量最高为3.13 g, 大茨藻在高光照强度处理下生物量最高为4.71 g, 相应的叶绿素含量和水体溶氧量也都达到了最大值。因此根据修复湿地环境中的光照和底质条件, 因地适宜的选择沉水植物必须研究各种沉水植物不同的生态影响因子。
2018 Vol. 37 (1): 101-107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985 KB)  ( 238 )
108 中国1998—2012 年PM2.5 时空分布与能源消耗总量关系研究
徐超, 王云鹏, 黎丽莉
基于1998—2012 年中国PM2.5 浓度遥感数据, 在对中国PM2.5 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引入地理信息科学空间相关矩阵方法分析中国PM2.5 时空分布与能源消耗总量等时空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基于省级尺度, 运用灰色理论中的灰色相关方法, 对PM2.5 和能源消耗指标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1)中国历史的PM2.5 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地形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胡焕庸线成为中国PM2.5 空间分布的东西界限。(2)整体来看, 中国PM2.5 的年际变化上, 具有双增长单下降的区域特征:两个快速增长区域(年均增长率大于3.5%)分别为PM2.5 高值区域——北部沿海以及PM2.5 相对低的东北地区。下降区域则为西北地区。2007 年前后是中国大部分省PM2.5 浓度增长的拐点, 但并没有形成高值区域快速下降的趋势。(3)从国家尺度上看, 中国PM2.5 分布与单位面积煤炭消耗分布呈现强烈正相关性, 与单位面积能源消耗总量分布呈正相关, 与单位面积石油消耗分布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相关性。(4)从省级尺度上看, 各省PM 2.5 浓度与能源消耗存在明显正相关性, 但各省PM2.5 浓度受能源种类消耗的影响程度不一致。综合来看, 中国PM2.5 浓度较高的区域, 受能源消耗种类的影响, 呈现“北煤南油”以及“东油西煤”的规律。
2018 Vol. 37 (1): 108-120 [摘要] ( 101 ) HTML (1 KB)  PDF (16692 KB)  ( 109 )
121 北京松山油松当年生与往年生针叶光合生理特性
蒋万杰, 欧晓岚,刘艳红
为探讨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油松固碳机制, 对松山不同叶龄油松针叶的光合、蒸腾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显示:(1)油松当年生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及光补偿点均高于往年生叶, 但表观量子效率却低于往年生叶; (2)油松当年生和往年生叶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 当年生叶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显著高于往年生(P<0.05); (3)气孔导度和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油松当年生和往年生叶净光合速率的共同生态因子; 同时气孔导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共同影响不同叶龄针叶的蒸腾速率。结果表明当年生叶光合潜力较大, 而往年生叶利用弱光能力较强; 当年生叶净光合速率降低主要为非气孔因素, 而往年生叶则先后由气孔因素和非气孔素引起; 油松不同叶龄光合特性差异体现了油松不
同的生理调节和环境适应策略。
2018 Vol. 37 (1): 121-127 [摘要] ( 102 ) HTML (1 KB)  PDF (442 KB)  ( 112 )
128 基于生态—产业协调发展的县域南京市六合区尺度空间分区
王淑芬, 赵海霞, 董雅文
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是空间功能分区研究的热点。以南京市六合区为例, 借助ArcGIS 空间分析工具, 采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 通过对生态服务功能贡献、产业发展适宜性的单项与综合评价的集成, 构建生态—产业协调发展空间布局的总体架构, 实现了县域空间功能的整合与科学定位; 划分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功能维护区、产业发展优化区及产业发展准入区四个类型, 并针对每个类型区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关系, 提出差别化的保护与管控要求, 为实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融合共生、协调双赢提供依据, 也为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规划提供参考。
2018 Vol. 37 (1): 128-135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9016 KB)  ( 32 )
136 地震和人为干扰下紫坪埔水库小时空尺度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彭勃, 杨剑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和GIS 技术地图叠加法, 结合2007 年、2008 年、2012 年和2016 年四期的卫星遥感影像, 研究了地震和人为干扰下近10 年紫坪埔水库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和干扰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要素发生了明显变化, 耕地面积略有增加, 林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湿地、人工绿地、工程用地和居住用地增加, 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区域主要在集镇区和灾后人工恢复的裸露山区。(2)紫坪铺水库区域的景观斑块数先快速上升, 后逐渐下降;斑块平均面积先下降后逐渐上升; 最大斑块指数先持续下降后逐渐上升; 斑块密度先上升后逐渐下降; 破碎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先上升后下降, 均匀度指数则是先下降后上升, 研究区域内景观异质性程度降低; 廊道要素里的道路、护坡和绿化的长度持续增加, 河流廊道长度没有变化。(3)2007—2016 年, 极重度和重度干扰区被大量“渗透”和“分解”, 出现大面积中度、轻度和极轻度干扰区, 说明人为干扰对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2018 Vol. 37 (1): 136-144 [摘要] ( 125 ) HTML (1 KB)  PDF (3481 KB)  ( 263 )
145 复垦煤矸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贺泽好, 于亚军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矿区土壤复垦的关键限制因子, 而复垦地利用类型会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状况产生影响。因此, 研究不同利用类型复垦煤矸山土壤重金属累积状况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可以查明土地利用类型对复垦地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也有助于指导煤矸山“因地制宜”的进行植被复垦。以山西省霍州市曹村煤矿煤矸山复垦耕地、人工林地、草地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3 种利用类型复垦煤矸山土壤中Hg、As、Pb、Cd 和Ni 含量和污染程度。结果表明: (1)3 种利用类型复垦地土壤重金属积累程度存在差异, 并且不同土层情况也不同, 具体为, 在0—20 cm 土层, 耕地中Hg 和Pb 含量高于人工林地和草地, 但Ni含量低于人工林地和草地; 在20—40 cm 土层中, 耕地中Pb 含量低于人工林地和草地, 人工林地中Ni 含量高于耕地和草地;并且与普通农田相比, 3 种复垦地20—40 cm 土层中重金属含量明显偏高。(2)单因子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 表明, 整体来看3
种复垦地中Hg 和Cd 的生态危害较重, 其余较轻; 并且不同利用类型复垦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存在差异, Hg、Cd 和As 在草地中的生态风险高于耕地和人工林地, Pb 和Ni 在耕地和人工林地高于草地。综合污染指数表明, 3 种复垦样地土壤重金属均达到了严重危害程度, 且各样地危害程度存在着差异, 具体表现为草地>人工林地>耕地。
2018 Vol. 37 (1): 145-149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271 KB)  ( 96 )
150 厦漳泉新兴都市区经济生态位态势演变研究
刘斌, 马维兢, 杨德伟, 李明峰, 何志超
厦漳泉新兴都市区是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和先行区。根据生态位态势理论, 构建了两套厦漳泉城市经济生态位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评价体系和效率评价体系, 运用生态位宽度和重叠指数, 分析了1985—2015 年厦漳泉新兴都市区经济生态位及其态势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1)在总体评价体系下, 泉州的经济生态位大于厦门和漳州。在效率评价体系下, 厦门的经济生态位大于泉州和漳州; (2)在厦漳泉新兴都市区中, 厦漳泉三市的经济生态位主要由态来决定, 态是势的基础;(3)厦漳泉三市的经济生态位及其态势受产业结构影响较大; (4)各城市经济生态位错位、互补和开拓能够促进厦漳泉新兴都市区协同发展。
2018 Vol. 37 (1): 150-157 [摘要] ( 92 ) HTML (1 KB)  PDF (381 KB)  ( 86 )
158 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余小林, 周友兵, 申国珍, 熊高明, 徐文婷, 谢宗强
旅游环境容量是景区调控游客规模, 实现景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据。以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地调查法, 运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分析了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5 个分量指标。研究结果表明: (1)自然遗产地的旅游空间容量、旅游设施容量、旅游管理容量和旅游心理容量的最佳值分别为1.74 万人·d-1、1.42 万人·d-1、2.15 万人·d-1、1.16 万人·d-1; (2) 由于神农架水质和空气质量优良, 所有的生活污水都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景区内垃圾日产日清, 并运输至景区外进行统一处理, 所以生态环境容量暂不是旅游环境容量的限制因子; (3) 根据“木桶原理”, 选择最小分量作为最佳旅游环境容量, 得到日旅游环境容量的最佳值为1.16 万人, 年旅游环境容量最佳值为208.37 万人。以上结果可为遗产地游客人数及分流、接待设施存量、旅游产品设计及开发的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2018 Vol. 37 (1): 158-163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322 KB)  ( 458 )
164 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庐山区生态旅游用地策略
屈赛, 林爱文, 黎斌, 贾文生
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突出的旅游资源禀赋是中部山地旅游地区的典型特征, 该类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以典型旅游地区庐山区为例, 基于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数据, 选取坡度、高程、地形起伏度、河流水库、地质灾害易发性、自然保护区及文物保护单位、道路交通、土地利用类型8 个因子作为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的评价指标, 采用GIS技术与G1 法相结合的方法, 获取该区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 庐山区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 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分别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11.91%、36.83%、11.29%、21.28%和18.69%。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的生态敏感性区域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功能区划与用地策略, 以促进研究区生态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18 Vol. 37 (1): 164-170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2304 KB)  ( 393 )
171 中国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陈小龙, 叶持跃, 刘文生, 干青亚
选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样本, 借助ArcGIS 和GeoDA 分析工具, 对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解构分析。结果表明: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 沿海地区以及部分中西部省份集聚显著。核密度高值区呈现“X”型的分布格局, 省域密度较高的省份总体上呈现出“→”型沿海沿江分布的空间格局。其中交通、环境差异与经济实力是影响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分布的主要因素。
2018 Vol. 37 (1): 171-177 [摘要] ( 90 ) HTML (1 KB)  PDF (3340 KB)  ( 297 )
178 高层住宅小区建筑形态对微气象影响研究
李笑寒, 胡聃, 韩风森, 周宏轩
以北京逸成东苑小区为原型, 基于ENVI-met 构建塔式建筑群和板式建筑群模型, 对其在典型春季、夏季各一天1.50 m 处微气象特征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除夏季风速外, 两季节塔式和板式建筑群模型其他各微气象要素时间序列模拟结果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两模型春季模拟结果差异较小, 而夏季模拟结果差异较大。春季, 塔式建筑群比板式建筑群平均温度高0.16 ℃, 平均相对湿度低0.89%, 平均风速高0.18 m·s–1, 平均辐射温度高2.21 ℃。夏季, 塔式建筑群比板式建筑群平均温度低0.18 ℃, 平均相对湿度低16.35%, 平均风速低0.14 m·s–1, 平均辐射温度高1.24 ℃。春季板式建筑群的室外热舒适度优于塔式建筑群, 而夏季塔式建筑群的室外热舒适度优于板式建筑群。该结果可为住区规划、提高居民热舒适度等提供参考。
2018 Vol. 37 (1): 178-185 [摘要] ( 100 ) HTML (1 KB)  PDF (623 KB)  ( 284 )
       综述
186 中国沿海污损性海鞘生态特点及研究展望
韩帅帅, 曹文浩, 陈迪, 谢恩义, 严涛
海鞘是海洋污损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附着会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在中国沿海, 引发生物污损的海鞘共8 科20 属40 种, 其中渤海海域7 种, 黄海17 种, 东海23 种和南海27 种。北方海域以柄瘤海鞘(Styela clava)、乳突皮海鞘(Molgula manhattensis)和米氏小叶鞘(Diplosoma listerianum)为优势种, 南方则以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皱瘤海鞘(S.plicata)和大洋纵列海鞘(Symplegma oceania)为优势种。海鞘污损特点与设施所处地理位置、浸海时间、环境状况等因子密切有关。今后除了继续对沿岸代表性海域开展深入研究外, 还需结合海洋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加强离岸设施(尤其深海环境)污损生物群落的研究, 以期更好地掌握污损性海鞘的组成分布、种群特点及发展趋势。
2018 Vol. 37 (1): 186-191 [摘要] ( 85 ) HTML (1 KB)  PDF (282 KB)  ( 411 )
192 生物炭对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性质影响研究进展
唐行灿, 陈金林
生物炭是生物质原料限氧热解制备的高度芳香化和富含碳元素的黑色固体物质。生物炭所具有的独特的性质使生物炭在土壤改良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已成为当前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 生物炭的性质受原料和热解温度的影响。生物炭性质和土壤环境条件的差异可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生物炭改良土壤的效果。因此, 必须根据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 选择合适的生物炭施加方案, 以期得到较好的土壤改良效果。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生物炭对土壤理化和微生物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生物炭改变土壤性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阐述了生物炭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为生物炭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思路。
2018 Vol. 37 (1): 192-199 [摘要] ( 165 ) HTML (1 KB)  PDF (313 KB)  ( 863 )
200 我国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研究综述与展望
秦娟, 许克福
城市绿地土壤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生态屏障, 在发挥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改善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与自然土壤相比, 城市绿地的土壤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市化过程不仅改变了城市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 更对城市土壤的生物学属性及土壤碳库产生深刻影响, 而这些影响在城市随着功能区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呈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文章对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主要从城市绿地土壤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展开论述, 并提出了未来我国城市绿地土壤质量研究的展望, 以期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规划及土壤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理论参考。
2018 Vol. 37 (1): 200-210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356 KB)  ( 768 )
211 生态环境大数据发展现状与趋势
赵海凤, 李仁强,赵芬,刘丽香,赵苗苗,徐明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生态环境大数据给生态环境领域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本文回顾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在收集、监测、分析与应用方面的发展现状。虽然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相对于其他领域起步较晚,但是目前正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 一、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二、需要跨区域的不同监测站点甚至不同观测网络进行联合观测与研究, 建立从样地到区域甚至到全球多尺度的、系统的观测与研究, 并且应该推进观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进一步统一不同生态环境观测网络的观测标准, 建立国际统一的观测标准和规范;三、需要开发针生态环境对大数据的统计分析软件, 尤其应该重视地理信息技术与统计分析技术的结合,特别是过程模型与大数据的结合。最后, 虽然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研究相对薄弱但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未来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主要应该体现在生态环境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生态环境评价等方面。
2018 Vol. 37 (1): 211-218 [摘要] ( 176 ) HTML (1 KB)  PDF (326 KB)  ( 817 )
219 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办学思考
王铭, 曾广能, 朱四喜, 杨成
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对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我国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梳理出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办学条件不足、培养目标模糊及教学实践薄弱等问题; 引发对于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办学思考,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 为高校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探索方向。
2018 Vol. 37 (1): 219-224 [摘要] ( 103 ) HTML (1 KB)  PDF (320 KB)  ( 95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