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4年 33卷 1期
刊出日期:2014-01-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0 本期目录
本期目录
2014 Vol. 33 (1): 0-0 [摘要] ( 79 ) HTML (1 KB)  PDF (227 KB)  ( 57 )
1 尖刺拟菱形藻和抑食金球藻碱性磷酸酶生理学特性的比较研究
覃仙玲, 欧林坚*, 吕颂辉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 比较研究尖刺拟菱形藻 (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两种海洋微藻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P)的生理学特性, 分析细胞内、外磷含量的变化对AP 表达的调控。结果表明, 尖刺拟菱形藻和抑食金球藻的AP 均为诱导酶, 藻的碱性磷酸酶活性(AP activity, APA)表达受到外部溶解态无机磷酸盐(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ate, DIP)与细胞内颗粒磷含量(Particulate phosphorus, PP)的共同调控。尖刺拟菱形藻APA 对磷胁迫的灵敏度较高, 在DIP 尚高(1.80 μmol⋅L–1)且PP 充分(222.19 fmol⋅cell–1)的条件下, 尖刺拟菱形藻就开始大量表达APA。而抑食金球藻则是在内外磷源都即将耗尽(DIP 和细胞PP 分别为0.26 μmol⋅L–1 和4.49 fmol⋅cell–1)的条件下才开始大量表达APA。尖刺拟菱形藻的AP 基本是结合在细胞上的, 而抑食金球藻会释放一定量(6.1%—20.9%)的AP 于水体中。抑食金球藻单位体积的最大APA 约为尖刺拟菱形藻的73 倍。尖刺拟菱形藻与抑食金球藻依靠AP 水解溶解态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 DOP)的能力有差异。

2014 Vol. 33 (1): 1-6 [摘要] ( 142 ) HTML (1 KB)  PDF (552 KB)  ( 297 )
7 西南大西洋拉式南美南极鱼耳石外型特征
李凤莹1, 朱国平1,2,3,4,*, 许柳雄1,2,3,4
2014 Vol. 33 (1): 7-11 [摘要] ( 157 ) HTML (1 KB)  PDF (1427 KB)  ( 95 )
12 柬埔寨桔井省和实据省热带季雨林乔木层特征
缪绅裕1, 李意德2, 许涵2, 张章1, 陆双莉2, 温秋莲2
采用标准样地法, 对柬埔寨桔井省斯努县、桔井县和实据(磅斯卑)省奥拉县的低地季雨林乔木层植物多样性、重要值和材积等特征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深入了解柬埔寨热带森林的组成和生态学特征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 3 个地区森林乔木树种的密度、平均胸径、基部盖度和平均材长均以斯努的样地最大, 桔井次之, 奥拉最低。乔木胸径以10—50 cm 为主, 材长以2—11 m 居多。3 地森林乔木优势种,斯努为副萼紫薇(Lagerstroemia calyculata)和交趾油楠(Sindora cochinchinensis), 桔井为香坡垒(Hopea odorata)、铁坡垒(H. ferrea)、钝形娑罗双(Shorea obtuse)和木荚豆(Xylia xylocarpa), 奥拉为钝叶龙脑香(Dipterocarpus obtusifolius)、钝形娑罗双和铁坡垒。不同地区森林总材积差异大, 斯努为388.176 m3·hm–2, 桔井247.217 m3·hm–2, 奥拉70.991 m3·hm–2, 总体上体现出3 地森林有各自独特的生态学特征。
2014 Vol. 33 (1): 12-19 [摘要] ( 111 ) HTML (1 KB)  PDF (521 KB)  ( 339 )
20 浮游动物调控对浮游藻类的影响
李欢, 张修峰, 刘正文
浮游动物可以通过牧食作用来抑制浮游藻类的增长, 同时浮游动物排泄的营养盐又可以促进浮游藻类的增长,二者的强弱是浮游动物控制浮游藻类的关键。通过人为去除处理组水体中的浮游动物, 研究浮游动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不同对富营养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处理组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低于空白组, 且缺乏大型枝角类溞属(Daphnia sp.); 去除浮游动物显著降低了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浓度以及浮游藻类生物量(叶绿素a), 同时增加了附着藻的生物量; 并且影响了浮游藻类群落结构: 对照组是空星藻(Coelastrum sp.)为优势种而处理组则为湖丝藻(Limnothrix sp.)和四集藻(Palmella sp.)。结果表明浮游动物排泄营养盐产生的上行效应大于牧食作用产生的下行效应。
2014 Vol. 33 (1): 20-24 [摘要] ( 112 ) HTML (1 KB)  PDF (492 KB)  ( 285 )
25 蕹菜镉积累典型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龚玉莲1, 曾小龙1, 曾碧健1,*, 吕保玉2, 王俊丽3
通过根箱试验研究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镉低量积累(QLQ)和高量积累(T308)典型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两个品种根际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显著高于非根际(p<0.05)。污染土壤和无污染土壤上T308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总数、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QLQ(p<0.05); 而污染土壤上T308 根际真菌数量显著低于QLQ(p<0.05)。无污染土壤上QLQ 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高于T308(p<0.05)。两种土壤上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均为QLQ 高于T308。污染土壤上QLQ 根际微生物对BIOLOG Eco 板各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均高于T308, 两个品种根际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模式亦不同。表明两个蕹菜典型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 代谢活性较高可能是QLQ 区别于T308 的重要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
2014 Vol. 33 (1): 25-31 [摘要] ( 61 ) HTML (1 KB)  PDF (547 KB)  ( 88 )
32 南韭山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与分布
孙立辉1, 李祥付1, 王一农1,*, 焦海峰1,2, 沈叶青1, 张树枫1, 何京1
2011 年12 月—2013 年1 月对南韭山周围海域15 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状况调查, 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9 种, 其中甲壳类20 种, 鱼类14 种, 软体动物11 种, 腔肠动物6 种, 其他类动物8 种。相比于国内其他海域,数量处于较低水平。从平面布局上来看, 种数分布呈自北向南和由近岸(西部)向外海(东部)逐渐增多的趋势。各季节出现种类, 夏季34 种, 春季28 种, 秋季27 种, 冬季为19 种。优势种及特征种年均更替率分别是78.75%与82.78%, 表明南韭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季节更替显著。同2005—2006 年相比, 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 优势种数量有所增加, 且个别种类优势度较高, 表明南韭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
2014 Vol. 33 (1): 32-37 [摘要] ( 97 ) HTML (1 KB)  PDF (586 KB)  ( 135 )
38 蒙特卡洛算法在水动力水质模型(DYRESM-CAEDYM)参数优选中的应用
翟海涛1, 罗潋葱1,2,4,*, 李慧赟3,4, 李凤欢1, 孙莹蓓1
针对以往生态动力学模型DYRESM-CAEDYM 在应用中, 多采用手动方法确定参数值时较为费时费力的缺点,引入蒙特卡洛随机抽样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自动率定。以广东省大沙河水库为例, 选择率定期为2011 年11 月至2012年2 月, 利用2012 年7 月至2012 年11 月实测水质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在率定阶段模型对水温的模拟结果非常好, 表层和底层温度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3.53 ℃和2.00 ℃, 相对误差(RE)值均小于0.15; 模型对溶氧的模拟结果良好, 表层和底层的RMSE 值分别为1.23 mg⋅L−1和1.85 mg⋅L−1, RE 值分别为0.08 和0.20。在验证阶段, 温度表层和底层的RMSE 分别为2.49 ℃和1.67 ℃, RE 值均小于0.1; 溶氧在表层和底层的RMSE 分别为2.15 mg⋅L−1和0.79 mg⋅L−1, RE分别为0.17 和0.11。因此, 经采用蒙特卡洛方法率定后得到的大沙河水库DYRESM-CAEDYM 模型参数值较为可靠。
2014 Vol. 33 (1): 38-45 [摘要] ( 158 ) HTML (1 KB)  PDF (3411 KB)  ( 247 )
46 饲料颗粒长度及投喂方法对管角螺生长和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
蒋霞敏*, 姜小敏, 杜学星, 彭瑞冰, 罗江
以蛋白质含量40%, 脂肪含量9%的配合饲料为试验饲料, 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饲料颗粒长度(5、10、15、20 mm)、日投喂量(3%、6%、9%、12%)和日投喂频率(每天1 次、2 次、3 次、4 次)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 )幼螺(壳高2.37±0.03 cm)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和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饲料颗粒长度、日投喂量和日投喂频率对幼螺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各组存活率均在95%以上, 但对幼螺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水中氨氮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 其中饲料颗粒长度10 mm 饲料组效果最佳, 颗粒长度5 mm 组效果最差; 日投喂量为6%组效果最佳, 日投喂量为12%组效果最差; 日投喂频率为2 次·d−1 组效果最好。结果表明, 管角螺幼螺养殖以饲料颗粒长度为10 mm、日投喂频率为每天2 次、日投喂量为体重的6%为宜。
2014 Vol. 33 (1): 46-50 [摘要] ( 73 ) HTML (1 KB)  PDF (537 KB)  ( 69 )
51 浙江大、小长涂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
朱四喜1, 王凤友1, 杨秀琴1, 苏春花1, 吴云杰1, 张建民2
2014 Vol. 33 (1): 51-55 [摘要] ( 168 ) HTML (1 KB)  PDF (354 KB)  ( 69 )
56 游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在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中的作用
杨华钊, 郑晶晶, 杜蒙蒙, 王小冬, 王艳*
球形棕囊藻是我国沿海常见有害藻华物种, 游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是其异型生活史中主要的细胞形态。该研究通过分离游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分别引发囊体的再次形成, 以阐明两种类型细胞在球形棕囊藻生活史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游离单细胞可诱导形成更高的生物量和更多的囊体, 但是两者诱导产生的囊体体积和囊体细胞数量并无显著性差异。游离单细胞诱导产生的囊体在单位表面积上的细胞密度更高, 排列更加紧密, 因此结构更加紧致。同棕囊藻藻华发生时以囊体为优势形态不同, 该研究发现只有不到15%的细胞以囊体细胞的形态存在。游离单细胞和囊体细胞均可引发囊体形成, 有利于球形棕囊藻藻华的形成以及规模的维持。
2014 Vol. 33 (1): 56-60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544 KB)  ( 149 )
61 广东上川岛猕猴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张敏1, 张强1, 洪永密1, 吴玉春1, 邹发生1,*, 卢开和2, 梁晓东2
2008—2010 年对广东上川岛猕猴自然保护区及周边进行鸟类资源调查, 研究海岛生态环境差异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共记录鸟类11 目32 科79 种, 留鸟占55.7%, 陆鸟占70.9%; 优势种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和白鹭(Egretta garzetta)。总体鸟类多样性指数H’为3.210、均匀度指数J 为0.740。村落农田鸟类种类最多, 有51 种, 其次是陆生森林46 种, 海岸37 种。各生境H’排序为: 村落农田>陆生森林>海岸, 而J 则为村落农田>海岸>陆生森林。村落农田在大尺度上属于陆生森林和海岸之间的生态交错带, 多样化水平高; 而从陆生森林直接到海岸的生境梯度较陡,导致其多样性低, 鸟类种类数量差异大。
2014 Vol. 33 (1): 61-67 [摘要] ( 71 ) HTML (1 KB)  PDF (450 KB)  ( 134 )
68 洱海底栖动物的分布格局及其对水质生物学评价的指示意义
段昌兵1, 姜仕军1, 张恩楼2, 刘娟1, 唐红渠1,*
为了解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组成及分布规律, 2012 年3 月对其进行全面的调查, 在设置的42 个样点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08 头, 隶属于14 个分类单元, 其中优势种为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分离底栖摇蚊(Benthalia dissidens)和似羽摇蚊(Chironomus cf. plumosus), 相对丰度分别为57.0%、20.3%和12.0%。洱海全湖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549.4 ind⋅m−2 , 平均生物量为 8.68 g⋅m−2。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揭示, 洱海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北、中、南三个生物群系的分布格局。基于Shannon-Wiener 指数、Goodnight 指数和BPI 指数的生物评价显示, 洱海水质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 且南部污染程度较北部严重。对比历史数据可知自上世纪80 年代以来, 洱海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逐步发生改变, 优势种由原来的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和分离底栖摇蚊转变为耐污能力更强的霍甫水丝蚓和似羽摇蚊, 群落单调且优势度高, 显示洱海水质发生了衰退。
2014 Vol. 33 (1): 68-75 [摘要] ( 113 ) HTML (1 KB)  PDF (2609 KB)  ( 94 )
76 斑节对虾血淋巴免疫指标变化与其养殖池塘理化因子的关系
文国樑1, 张华军1,2, 张家松1, 郭志勋1,曹煜成1, 胡晓娟1, 李卓佳1,*
2009 年8 月至9 月期间, 在广东粤西选择2 口斑节对虾养殖土池(303、501 号池), 每14 天一次定期采集养殖对虾和水样, 检测了对虾血清的PO、SOD、Ua、AKP、ACP 等免疫酶活力和水温、DO、氨氮、亚硝氮等环境因子, 探讨养殖对虾免疫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 较高的COD、BOD、pH 与较低盐度的303 号池对虾血清SOD、Ua、AKP、ACP活力大体上低于501 号池, PO 活力高于501 号池; 8 月25 日到9 月8 日, 501 号池氨氮、亚硝氮和硝氮浓度由高于303 号池转变为低于303 号池, 其对虾血清PO、SOD 活力由低于303 号池转变为高于303 号池。本实验中COD、BOD、pH 与盐度的耦合作用对斑节对虾血淋巴免疫指标的影响是明显的, 氨氮、亚硝氮和硝氮为影响斑节对虾血淋巴PO、SOD 等活力的关键因子。
2014 Vol. 33 (1): 76-82 [摘要] ( 60 ) HTML (1 KB)  PDF (811 KB)  ( 65 )
83 北京市清河中抗生素的污染特征研究
高丽1, 李翔2,3,*, 张远2, 卫毅梅3, 郦威3, 冯祯3
人类对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其在环境中已普遍存在。抗生素母体及其降解产物对生物体具有生物毒性, 并可通过食物链传播, 因此调查人口密集地河流中抗生素浓度刻不容缓。该文采用SPE 和HPLC-MS/MS 联用的分析检测方法, 调查17 种典型抗生素在清河春秋两季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 春季清河中抗生素总体浓度相对秋季较高; 氧氟沙星在春季水体中的浓度高达16952.5 ng⋅L–1; 土霉素在春季沉积物中的浓度高达218.0 μg⋅kg–1。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进一步对比分析, 清河中的大部分抗生素浓度明显高于其在国内和国外发达国家一些河流中的浓度。清河, 特别是清河下游已受到严重的抗生素污染。其污染程度可由其中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土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的浓度来衡量。
2014 Vol. 33 (1): 83-92 [摘要] ( 49 ) HTML (1 KB)  PDF (6682 KB)  ( 161 )
93 九种海洋微藻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何瑞, 徐宁*, 段舜山
从广东沿海分离出9 种海洋微藻(包括6 种绿藻, 2 种金藻, 1 种硅藻), 在低氮并持续通入二氧化碳(1% CO2)条件下测试其总脂含量, 对其中总脂含量超过其干重45%的海洋微藻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并优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9 种海洋微藻的总脂含量存在着明显差异, 介于8.9%—55.77%之间。其中, 海洋小球藻Chlorella sp.、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 和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p.的总脂含量超过干重的45%, 而且, 这4 种富油海洋微藻的C16 和C18 脂肪酸含量丰富, C16:0、C16:1(n-7)、C18:1(n-9)含量较高, C14—C18 长链脂肪酸的含量超过总脂肪酸含量的80%。4 种高脂微藻在30 ℃高温培养条件下比生长速率均超过1.0 d−1。研究结果可为高温富油海洋微藻的工业化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2014 Vol. 33 (1): 93-98 [摘要] ( 78 ) HTML (1 KB)  PDF (583 KB)  ( 145 )
99 赣江下游及其支流轮虫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金显文1, 杨威1, 丁建华1, 邓道贵1,*, 葛茜1, 刘足根2
2009 年6 月(丰水期)、11 月(枯水期)和2010 年4 月(平水期)对赣江下游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共记录了轮虫21 属26 种。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ala)和扁平泡轮虫(Pompholyx complanata)为优势种。赣江下游干流轮虫的最大平均密度和生物量(6. 6 ind⋅L−1 和0. 031 mg⋅L−1)出现在11月, 最小值(1. 7 ind⋅L−1 和0. 006 mg⋅L−1)出现在4 月。袁河支流的轮虫密度在6 月(15. 4±35. 4 ind⋅L−1)、11 月(8. 3±15. 4 ind⋅L−1)和4 月(13. 0±28. 8 ind⋅L−1)高于赣江下游干流和锦江支流。香农-威纳指数(H′)和马加利夫指数(d)表明赣江下游及其支流水质为中度污染或重污染。赣江下游及其支流的轮虫密度的时空变化与浮游甲壳动物生物量、pH 和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密切相关。
2014 Vol. 33 (1): 99-105 [摘要] ( 56 ) HTML (1 KB)  PDF (564 KB)  ( 77 )
106 转基因莱茵衣藻hemHc-lbac 和根瘤菌共培养提高产氢培养条件的优化
许丽丽1, 王全喜3, 吴双秀2,*, 李德志1,*
转基因莱茵衣藻hemHc-lbac(transgenic 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hemHc-lbac)以不同比例与日本慢生大豆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混合,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进行产氢培养, 以确定产氢的最优条件和探索产氢提高的机理。结果表明藻菌共培养的最优产氢条件为25 ℃、光照30 μE⋅m–2⋅s–1、生长至饱和期的菌和藻体积比为1: 80, 产氢量达到最大, 约为278 μmol⋅mg–1Chl, 是对照组80 μmol⋅mg–1Chl 的3.5 倍。藻菌共培养提高产氢量的主要原因是体系中氧气浓度的降低而使氢化酶活性提高、以及衣藻生物量的增加。该研究为利用藻菌共培养及转基因的方法提高微藻光合生物制氢效率提供了重要实验基础。
2014 Vol. 33 (1): 106-112 [摘要] ( 96 ) HTML (1 KB)  PDF (742 KB)  ( 112 )
113 镉、铅、芘复合污染对红薯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黄以波, 谢素, 亦如瀚*, 李超, 李卉婷, 张雨航, 李妙玲, 乔宁, 邹姣宏
以红薯为供试材料, 设计了Cd、Pb、芘复合污染的盆栽正交实验, 研究了复合污染下红薯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Cd-Pb-芘复合污染下, 红薯叶面积普遍受到各污染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抑制作用(P<0.01,P<0.05);Cd、Pb、芘单因素均对红薯叶片伸展速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Pb 是抑制茎、叶生物量的最主要因素(P<0.01), 红薯地下部对复合污染有较强的耐性。芘×Pb 交互作用是影响红薯生理生化特性的最主要因素, 其显著抑制红薯叶绿素a 含量(P<0.01)及红薯SOD 酶活性(P<0.01), 同时也显著增加了丙二醛的含量(P<0.05)及脯氨酸的积累(P<0.01); 此外,单因素Cd、Pb 和芘及其其它的交互作用也有类似的抑制或促进作用(P<0.01, P<0.05)。
2014 Vol. 33 (1): 113-120 [摘要] ( 127 ) HTML (1 KB)  PDF (682 KB)  ( 110 )
121 接种微生物对大豆生长及其根际土壤的影响
毕银丽, 陈书琳, 孔维平, 冯颜博
对沙土中的大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及丛枝菌根真菌与解磷菌和根瘤菌联合接种, 动态监测大豆的生长状况和营养吸收情况。结果表明, 在沙土中, 根瘤菌与丛枝菌根真菌的组合效应对豆科植物营养元素的改善最为有效。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以及丛枝菌根真菌与其他微生物联合应用对宿主矿质营养吸收尤其是磷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种植30 d、45 d 和64 d 接菌处理植物叶片的平均全磷含量比对照分别高1.45%、73%和56%。接种微生物使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元素的强度比对照高, 接菌植物根际土壤养分浓度低于对照。接菌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 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与解磷菌、双接种丛枝菌根真菌与根瘤菌以及丛枝菌根真菌、解磷菌与根瘤菌三种菌剂混合处理的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高出181%、134%、153%和89%。丛枝菌根真菌与解磷菌和根瘤菌三种菌剂混合接种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并不明显。
2014 Vol. 33 (1): 121-126 [摘要] ( 84 ) HTML (1 KB)  PDF (584 KB)  ( 283 )
127 某废弃采油井场周边土壤石油污染及微生物分布特征研究
宁卓1,2,*, 张翠云1,2, 张胜1,2, 刘雅慈1,2, 何泽1,2, 殷密英1,2
以某废弃采油井井场做为研究对象, 对油井不同方位、距离和深度剖面土壤石油含量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 并利用实时定量PCR 技术对场地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展开调查, 以期能够为修复工作提供数据基础。结果显示, 该场地遭受了严重石油污染和盐碱污染。土壤细菌16S rDNA 和真菌ITS rDNA 定量调查结果显示, 细菌和真菌的生物量均高于普通土壤, 尤其石油含量与细菌16S rDNA 基因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土壤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变弱。通过土壤三氮的测定, 结合石油和微生物量的对比得出, 嗜油微生物大量生长导致了土壤硝化作用的减弱和NH4+的积累、土壤N 素的缺失和土壤健康及稳定性的减弱。因此, 有必要对该污染场地进行治理。基于分析数据, 提出了
一些该污染场地的修复建议。
2014 Vol. 33 (1): 127-133 [摘要] ( 66 ) HTML (1 KB)  PDF (1247 KB)  ( 74 )
134 旅游干扰对云丘山不同植被景观区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冯飞, 毕润成*, 张钦弟
应用TWINSPAN 分类结合实地情况把景区内41 个样方划分为5 个景观区; 应用多样性指数从植物的科的区系特征和各个不同景观区物种多样性的差别分析了云丘山旅游干扰下不同植被景观区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 1) 旅游干扰强烈的区域, 其科数变化不大但种数明显小于旅游干扰少的地区且菊科、蔷薇科等科的种类出现的频率最高,属于忍耐性的种类; 单型科、单型种出现的频率也较高。2) 在干扰强度适中的景观区物种的丰富度反而有所增加, 但物种的生活习性有明显差距, 中旱生物种种类增加。3) 随着旅游干扰程度的减弱, 乔木植物的比例略有增加, 群落接近原始状态, 其物种多样性趋于平稳。
2014 Vol. 33 (1): 134-140 [摘要] ( 65 ) HTML (1 KB)  PDF (449 KB)  ( 101 )
141 东北典型城市绿地蝗虫夏秋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宁玉翠, 张少良, 侯筱萌, 赵媛, 斯琴毕力格, 江群, 吴玉龙
绿地中蝗虫的密度关系到植被的生长, 正确认识蝗虫密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是丰富绿地生态系统昆虫多样性和有效防治蝗灾的重要依据。本文选择对典型的东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蝗虫密度进行监测, 研究其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旨在为东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蝗虫密度从8 月上旬至9月中旬平均值呈下降趋势, 八月上旬最大值为7 只⋅(3m)–2, 九月中旬最小值为1 只⋅(3m)–2。八月上旬、中旬和下旬蝗虫空间变异程度均属于中等变异水平, 九月中旬为强度变异水平。蝗虫密度空间分布可通过高斯模型或指数模型模拟。研究区蝗虫密度从南向北呈阶梯状逐渐增加, 主要受温度和食物空间分布决定。考虑人为影响因素, 通常可在134 m 间隔之内进行采样。
2014 Vol. 33 (1): 141-147 [摘要] ( 81 ) HTML (1 KB)  PDF (1999 KB)  ( 96 )
148 南亚热带次生林土壤pH 值与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
张忠华1,2, 胡刚1,2,*
在广西青秀山南坡和北坡的次生林内各建立1 块50 m×50 m 样地, 进行表层土壤(0—10 cm)网格取样, 并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方法对土壤pH 值和含水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北坡和南坡的土壤pH 值均属弱变异性, 而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中等程度变异。除北坡土壤水分含量的理论变异模型为指数模型外, 其余土壤指标均为球状模型。两块样地的土壤pH 值和含水量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 这是由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Kriging 等值线图显示, 北坡土壤pH 值的空间变异格局呈现由左向右逐渐递增的趋势, 而南坡呈现从左到右逐渐递减的趋势; 北坡表土水分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样地的左上角和右下角区域, 而南坡土壤水分为从左到右逐渐递增。微地貌、群落盖度以及物种分布差异等是影响青秀山南亚热带次生林土壤pH 值和含水量空间变异和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2014 Vol. 33 (1): 148-153 [摘要] ( 76 ) HTML (1 KB)  PDF (1295 KB)  ( 94 )
154 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研究
邢玮1,2, 卜丹蓉1, 葛之葳1,*, 郭钦东1, 季永华2
基于盐城市东台林场杨树人工林的生物量调查和土壤碳测定, 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杨树人工林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随林龄的增加, 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 群落总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序列是: 土壤层(130.87 t⋅hm− 2)>乔木层(56.32 t⋅hm− 2)>枯落物层(1.2 t⋅hm− 2)>林下植被层(0.37 t⋅hm− 2); 乔木层碳储量和林木各器官碳储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总体呈上升趋势; 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层碳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土壤层碳储量先增加后下降, 但其占杨树人工林总碳储量的比例逐渐降低。研究认为杨树人工林固碳潜力巨大, 且不同发育阶段的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差异主要是由乔木层碳储量差异引起的。
2014 Vol. 33 (1): 154-160 [摘要] ( 88 ) HTML (1 KB)  PDF (414 KB)  ( 276 )
       综述
161 外源性有机碳对淡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贡献
唐雅丽, 程冬梅, 刘正文, 吴林睿
淡水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碳来自于两个部分, 系统自身的初级生产力(内源性有机碳)以及流域带来的外源性有机碳。而外源性有机碳对淡水生态系统食物网贡献的大小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如一些富营养化水体中, 较高的内源性初级生产力会降低水生生物对外源性碳的依赖性。而在一些贫营养和富含腐殖质的湖泊和溪流中, 水生生物对外源性有机碳的利用甚至超过了内源性有机碳。本文总结分析了外源性有机碳对食物网的贡献的研究现状, 概括了三种不同形式的外源有机碳[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陆生动物]对淡水生态系统食物网的贡献及其路径, 并得出结论: 外源性有机碳对不同淡水生态系统食物网贡献各有不同, 其大小主要受到水体的营养状态、水体中的消费者种类、外源性有机碳的质量以及进入食物网的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014 Vol. 33 (1): 161-165 [摘要] ( 182 ) HTML (1 KB)  PDF (294 KB)  ( 1227 )
166 海洋浮游植物Rubisco 酶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吴新军1,2, 黄良民1,*, 苏强2,3
1, 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 酶)广泛存在于植物及一些微生物体内, 是植物中含量最高的可溶性蛋白。Rubisco 酶不仅可以调节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呼吸作用, 同时也是还原戊糖磷酸循环的关键酶。生态学上Rubisco 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其对重要环境变化如臭氧层空洞、海水酸化、海水富营养化等的响应机制, 预测该酶对未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浮游植物Rubisco 酶功能和分类方面的研究进展, 以及主要营养因素、其他环境因素和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对其活性和表达的影响机理, 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014 Vol. 33 (1): 166-172 [摘要] ( 64 ) HTML (1 KB)  PDF (355 KB)  ( 280 )
173 生态堤岸的构建设计及其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探讨
吴睿珊1,3, 章家恩1,2,3,*, 梁开明1, 赵本良1,2,3, 叶延琼1,2,3, 陈丽丽1
河流堤岸是陆地和水体两大生态系统之间物质交换、能量流动、生物迁移的廊道, 对水体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也可为人类提供持续、稳定的生态服务。文章对河流生态堤岸的类型和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运用生态设计的理念总结提出了生态堤岸构建的一般技术流程, 其中包括了5 个基本环节, 并需要从构建模式、功能作用、景观美学、产业发展、工程施工、可持续管理6 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设计考虑。同时, 概括了生态河堤的7 类生态服务功能, 并结合目前常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对生态堤岸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提出了相对应的评估方法。
2014 Vol. 33 (1): 173-181 [摘要] ( 47 ) HTML (1 KB)  PDF (443 KB)  ( 320 )
182 美国红木林与红木国家公园
敖惠修1,*, 黄韶玲2
美国红木指生长在美国西北海岸的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 与巨杉Sequoiadendron giganteum 的统称。前者称海红木, 分布北加州海岸绵延至俄勒冈州南部州界; 后者称山红木, 分布加州中北部内华达山脉西坡沟谷。它们分别为世界最高和体积最大的长寿植物。红木林是原始复杂的生物群落。红木在史前是北美地区代表植物, 后因环境变迁, 至目前仅剩一个小的生存区域。美国政府为保护现有红木林, 建立了多个红木国家公园和红木州立公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亦将红木国家公园与附近3 个红木州立公园列入世界遗产和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中心。红木有多种用途,树形壮丽, 是城市绿化的优良植物。红木公园的巨树与幽谷, 吸引无数游客, 游客绝大部分能自觉遵守有关保护法规。
2014 Vol. 33 (1): 182-187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360 KB)  ( 234 )
188 国外漂流旅游研究综述
赵飞1, 2, 章家恩1,*, 陈丽丽1
商业漂流旅游起源于美国, 该国学者也最早开始研究。进入21 世纪以来, 国外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逐步成为探险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早期研究主要是在探险旅游、水体旅游范畴下开展, 后期开始对漂流旅游相关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内容不断深化和细化, 主要包括漂流旅游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旅游影响、旅游者特征与行为、安全与环境管理等方面。国外学者更多地选择案例研究, 重视实地调查, 注重建立模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国外相关研究带给我国重要启示: 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推动基础理论研究, 扩充研究内容; 政府监管部门应从保障旅游者人身安全出发, 进一步完善漂流旅游监管制度, 加强对景区的引导; 漂流旅游开发应重视生态规划、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旅游产品提升等问题。
2014 Vol. 33 (1): 188-195 [摘要] ( 87 ) HTML (1 KB)  PDF (368 KB)  ( 384 )
196 河北省典型海岛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
张月明1, 赵志楠1, 梁晓林1, 韩晓庆2, 张鉴达1, 高伟明1
河北乐亭菩提岛诸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河北省海岛生态系统最典型的地区, 因其海陆兼备的生态环境迅速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热点, 该文从生态景观与生态环境并重的新视角出发, 将河北省典型海岛生态旅游资源分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四大类, 并借助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将其划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 其中, 自然景观: Ⅱ级(88.2 分), 人文景观: Ⅲ级(70 分); 自然环境: Ⅰ级(90.2 分); 人文环境: Ⅱ级(81.2 分), 并以此为依据将河北省典型海岛划分为生态观光区、休闲娱乐区、休疗度假区、佛教养生区、生态保育区五大功能区, 突出其生态观光、文化旅游、娱乐休闲、运动体验和健康养生的五大特色。
2014 Vol. 33 (1): 196-202 [摘要] ( 54 ) HTML (1 KB)  PDF (1234 KB)  ( 103 )
203 农业高校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SWOT 分析与对策研究
伍亚泰, 徐聪聪, 杨宇姣, 李梦兴, 张雨婷
随着高等农业教育的不断扩大, 生态学科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生态环境等相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专业2008—2013 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生态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问题, 利用SWOT 分析体系, 分析了农业高校生态学专业学生培养与就业中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基于分析, 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生态学课程设计、加强就业指导, 拓展就业渠道、推进学风建设等对策, 旨在为生态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4 Vol. 33 (1): 203-208 [摘要] ( 89 ) HTML (1 KB)  PDF (297 KB)  ( 71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2023年版“北大核心期刊”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参加“广州科技传播力量”颁奖典礼暨广州科技传播联盟总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获聘为广东省科普讲师团成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当选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单位理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受邀参加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谈学习贯彻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被评选为广州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在“绿美广州 科普同行”广州科普微视频大赛中获奖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