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太湖梅梁湾水体中的悬浮质及水体中光谱分布时发现:总悬浮质中无机悬浮质含量与总悬浮质之间呈现明显的正比线形关系(R2=0.9724),而有机悬浮质与总悬浮质之间的正比线形关系较弱(R2=0.2921);在20cm处以下,总悬浮质中的藻类含量随着水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表面略低;有机悬浮质与叶绿素a的含量之间的线形关系较弱(R2=0.1344);光谱的分布特征是:在水体的表面,绿光最强,蓝光较强,而红光最弱;在150cm以下,红光最强,绿光较强,蓝光最弱。
本文研究了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和微小小球藻(Chlorella minutissima)分别对紫外线-B(UV-B)的短时间和长时间处理的响应。在不同强度(0~2.0w·m-2)UV-B的短时间(6h)作用下,这两种藻的光化效率(FV/FM)均明显的降低,且降低的程度与UV-B强度呈正相关,极大螺旋藻较微小小球藻降低更显著;UV-B吸收物质的分泌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与UV-B的增强无明显关系。经相同强度(0.9或1.8w·m-2)的UV-B长时间(1~80d)作用后,FV/FM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极大螺旋藻的表现是先降后升,而微小小球藻则表现为逐渐下降;对于UV-B吸收物质的分泌和SOD酶活性,极大螺旋藻都表现为逐渐增强,而微小小球藻却表现为无明显变化。
为深入了解影响茶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因子,本文对在茶园地面种植长节耳草Hedyotis uncinella Hook & Arn(茜草科,耳草属)的复合茶园茶树生境节肢动物类群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类群均匀度、物种优势度指数和类群优势集中性指数5个主要特征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因子分析与通径分析。结果显示:茶树生境节肢动物类群5个主要特征值可综合为三个主份量。第一主份量代表类群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第二主份量集中体现物种丰富度;第三主份量代表优势度指数,它们对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50.279%、26.920%和22.466%。复合茶园节肢动物类群多样性与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天敌类群丰富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同类群优势集中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因此,要提高茶园节肢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可通过营造复合茶园生境来增加节肢动物类群物种丰富度和天敌类群物种丰富度而减少物种优势集中性来实现。
2000年5月~2002年6月对粤东柘林湾进行的骨条藻数量及各环境要素的调查表明,骨条藻细胞数的平面分布表现为湾内低于湾外的基本格局,而季节波动模式为单峰型。以相关分析该海域骨条藻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柘林湾氮和磷都可能成为骨条藻的限制因子,而磷限制更容易发生。
3种2~3年生相思盆栽于代表不同污染程度的交通繁忙区、工业生产区和相对清洁区,4个月后进行植物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征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生长在污染区的相思植物的净光合速率(Rn)、气孔导度(gs)和光系统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因植物种类和污染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不同实验点上大腺相思叶片蒸腾速率(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则维持相对稳定,多花和流苏相思的WUE均以污染环境下较低。根据Pn、gs和Fv/Fm的变化以及实验点上其它植物对应测定值比,推测3种相思植物对大气污染都表现出中等强度的抗性,且多花相思和流苏相思相对好于大腺相思。
于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广东省19个大中型水库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磷(P)进行采样和测定,分析了P和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P的浓度和叶绿素a含量较低的有流溪河、新丰江、公平和白盆珠水库;而枯、丰两期P的浓度和叶绿素a含量均较高的有契爷石、石岩、鹤地和大镜山水库;其余12个水库均属于季节性差异较明显的水库,在丰水期由入流带来较多的P,而枯水期则因入流相对较少,P的含量也较低。大部分水库在枯水期P限制现象比较严重,而丰水期则有所缓解。P限制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丰水期和枯水期水库浮游植物种群组成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丰水期的优势种类P半饱和浓度较高,在枯水期这些种类不再是优势种的组成部分。而一些P半饱和浓度较低的种类,在丰水期和枯水期都成为各个水库的优势种。通过相关性分析,正磷酸盐(PO43--P)与叶绿素的相关系数较高,总磷(TP)与叶绿素的相关系数则相对较低。从时间上来看,枯水期PO43--P与叶绿素的相关性高于丰水期;从空间上看,大坝处PO43--P与叶绿素的相关性高于入水口。
为了解汤溪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于2000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对该水库的水质和浮游生物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汤溪水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在30~50之间,属中营养水平。浮游植物丰度为0.81×106~6.57×106cells·L-1,丰水期高于枯水期。浮游植物以蓝藻、绿藻和硅藻为主,其优势种主要为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极小直链藻(Melosira minmum)和衣藻(Chlamydomonas sp.)等富营养化指示种。浮游动物丰度为43.25~812.2ind.·L-1,其优势种也多为富营养化指示种,如: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和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与1984年相比,该水库由硅藻型变为蓝藻型,其营养水平与浮游植物丰度都显著增加。在2000年一次微囊藻水华发生时,水体表层浮游植物丰度高达11.97×106cells·L-1。
对帽峰山主要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成分进行了分析。14400m2的典型样地调查结果表明: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209种,隶属于77科147属,数量优势科为大戟科、樟科、茜草科、禾本科、紫金牛科、蝶形花科、山茶科和冬青科。从属的地理分布区类型来看,以泛热带分布属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旧世界热带分布属和热带亚洲分布属,群落缺乏典型的热带成分,但具有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以扇贝边为原料,首先分析了其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扇贝边干物质中蛋白质的含量为67.6%。然后用ASI,398枯草杆菌中性蛋白酶通过液体发酵对扇贝边蛋白资源进行了酶解条件优化,实验了酶解温度、酶的用量、酶水解时间和底物浓度等4因素对酶解效率的影响,确定了扇贝边的最佳水解条件:即酶解温度为50℃,蛋白酶的加入量为0.5%,即250U·ml-1,底物浓度为6%,酶解时间为3h。
利用白玉蜗牛的内脏废弃物,以蜗牛纤维素酶为主要提取酶类,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初步探讨了蜗牛酶的提取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蜗牛纤维素酶的提取时间约为10h、pH为5.0、提取温度为0℃,盐析饱和度为70%,得到纤维素粗品的最高酶活力为1.402U·ml-1。
根据水道沿线周围地区的声环境质量现状,通过模式计算,对珠江三角洲陈村水道整治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间航道200m以内区域进行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施工期噪声在厂界以内基本符合标准,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大;营运期噪声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噪声影响以林岳村最大,腰古农场最小,昼间等效声级最大为66.2dB(A),最小为63.5dB(A);夜间等效声级最大为58.8dB(A),最小为54dB(A),超标值昼间为5.8%~10.2%,夜间为8%~17.6%。
为了解污染源对水库富营养化的影响,于2000年的枯水期(6~7月)与丰水期(11~12月)对三座污染类型的水库:石岩水库、大镜山水库、大水桥水库进行采样,测定和分析水库的营养盐及浮游生物。根据相关加权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估,石岩水库为富营养型水库,大镜山水库与大水桥水库为中-富营养型水库。这三座水库污染源不同,其富营养特征差异较为明显,特别是营养水平的季节动态不同。石岩水库的主要污染源为城镇生活污水,其主要富营养特点为:各种营养盐浓度、浮游生物丰度及COD值在三个水库中最高,有机污染严重;丰枯两期均有种类较多、丰度较高的耐污藻类——裸藻(Euglena Ehr.);枯水期富营养水平明显高于丰水期。大水桥水库主要受农业活动污染,其主要富营养特点为:受地表径流影响显著,PO4-P和TP浓度以及浮游生物丰度丰枯两期差异比较明显,均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丰水期浮游植物主要以蓝藻为主,枯水期则以硅藻为主。大镜山水库污染来源主要为其调水河流前山河,受工业污水污染比较严重,生活废水的污染也较为突出,其主要富营养特点为:总磷浓度及浮游动物丰度枯丰两期差异较为明显,受河流调水控制。
龙棕(Trachycarpus nana)为特产于云南的国家二级珍稀保护植物,通过调查,初步查明龙棕在云南的分布状况,发现了南华、姚安等6个新分布点。确认龙棕在云南主要分布于滇中高原,云南楚雄地区是其分布中心。同时对龙棕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珍稀濒危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对龙棕濒危原因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试验在1998年7月~1999年9月年进行。主要采用盖度目测估计法,观测结果表明,此地区适应性较好的草种主要为热性禾草。云南狼尾草、非洲狗尾草和东非狼尾草的覆盖效果好,普通狗牙根和弯叶画眉也较好。云南知风草和非洲狗尾草盖度一直较高而颜色较差。孔颖草和百喜草后期生长势较强、覆盖好。温带禾草中较耐热的高羊茅表现较好。细弱剪股颖和鸭茅耐旱耐热耐贫瘠性较差,次年衰退很快。多年生黑麦草第一年表现好。温带豆科牧草冬春期表现较好。紫花苜蓿较抗旱、耐贫瘠,覆盖好。红三叶的适应性也较好。苗期生长缓慢的草地早熟禾、细叶结缕草和不适应紫色土的碱茅及不适应干旱高燥生境的地毯草在初期覆盖速度很慢,覆盖度始终很小。百喜草和百脉根可选择利用。
本文测定了7种霉菌对木质素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在测试的7种霉菌中,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l)2013、米曲霉2014、米曲霉2015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较强,其降解率均达到90%以上。野外分离得到的细菌对木质素没有降解作用。
城市绿化草坪的管理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绿化草坪进行了刈割和拔除杂草的实验处理,分析了刈割和拔除杂草对草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刈割的方法管理草坪比用拔除杂草的方法管理更能防止其它杂草的生长,有利于优势草种的生长以及维持草坪的平整和美观,最终在草坪管理中节省人力和物力,并就城市草坪的管理问题提几点建议。
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使农田遭受不同程度镉的污染,因而对人畜健康构成了威胁。本文对土壤镉的污染现状、治理途径及其原理、优缺点、可行性作了简要的回顾,对土壤镉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类型、原理、特点以及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镉污染植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展望,为实现对镉污染土壤进行有效的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益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本文分析了人工湿地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叙述了人工湿地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现状及所取得的效果。人工湿地的特点适合我国国情,特别适合广大农村、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在我国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湿地用于污水处理方面的不足,如缺乏污水对植物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对乡土植物的研究)、缺乏对重要工艺的理解、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等也进行了分析。
近几十年来,分子标记方法在生态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显示出重要的应用潜力,着重表现在:①目前分子标记方法主要应用在种群生态学中,在今后的研究中,它将在进化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生态学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空间;②现有的一些分子标记方法还有更大的应用空间;③对同一研究问题,结合不同的分子标记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④新的分子标记方法的产生,将有利于生态学的研究工作的深化和获得新的发展。同时,由于一些分子标记研究费用较高,获得的基础数据重复性较低,研究过程中涉及到一些放射性的安全性问题等都可能影响它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因此,针对生态学不同的要求选择和优化分子标记手段是十分重要的。
在总结中国红松林生态学研究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根据1994年以来红松林生态学研究文献的调查和分析,概述了中国红松林生态学研究在这一阶段的动态过程,分析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红松林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根据近十年来我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有关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陆地地面水环境近十年来的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表明我国陆地地面水环境近十年来呈现由恶化到基本控制的变化态势;重要的污染源正由工业污染向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转变,从而提出了相应的污染控制策略。
以生态学的观点,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现状及生态旅游自身特点出发,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详细论证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对发展前景做出预测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