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08年 27卷 1期
刊出日期:2008-02-25

论文
 
       论文
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与植被活动之间的时空相关性
韩贵锋1*, 徐建华2

利用时间序列NDVI数据和统计资料,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研究城市化与植被生长活力之间的时空相关性。在总体上,NDVI与人口和GDP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空间相关场进一步表明,在人口和GDP分布较高的地区,植被的生长活力越低,相关系数均在-1.0~0.5之间。选择地市行政单元为研究粒度,使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单位面积NDVI与城市化率之间相关性的演变,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负相关性越来越强,两者之间有明显线性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未达到双赢。

2008 Vol. 27 (1): 1-5 [摘要] ( 253 ) HTML (1 KB)  PDF (477 KB)  ( 183 )
6 三角褐指藻对黑暗胁迫的生理响应
蔡卓平1, 危蔚2, 段舜山1*

为了研究黑暗条件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并探讨三角褐指藻对黑暗环境的生长适应能力,我们对该藻进行12 d的黑暗处理,着重测定了藻细胞密度、生物量、叶绿素a、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对黑暗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忍耐能力,在12 d的长期黑暗胁迫条件下依然可以存活,而藻细胞生化组成对黑暗的响应程度很可能是该藻得以维持细胞低水平生长的主要原因。随着黑暗处理时间的延长,三角褐指藻生长状况受抑制的程度增大,其生长及生化组成与对照组相比发生了极显著的变化。实验结束时,黑暗处理下的藻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降低到2.93×105 cells·ml-1和0.011 g·ml-1,仅为对照的8.0%和37.3%。同样地,黑暗环境也明显地抑制了三角褐指藻体内生化物质的合成与积累,黑暗处理12 d时藻细胞的叶绿素a、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约89%、87%和85%。研究结果可为海洋微藻种质的筛选、种质资源库的构建及微藻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2008 Vol. 27 (1): 6-11 [摘要] ( 228 ) HTML (1 KB)  PDF (493 KB)  ( 116 )
12 上海城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左倬1, 王金凤1, 由文辉1,2*

2006年秋季对上海城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进行采样,其中包括居住区:华东师范大学一村草地类型(A);公园:上海植物园乔木类型(B、C)、灌木类型(D)、草地类型(E);学校:华东师范大学校区绿化乔木类型(F、G)、灌木类型(H)、草地类型(I);路旁绿地:浦东生态林乔木类型(J)、草地类型(K);废弃地:南汇老港垃圾填埋场乔木类型(L、M),草地类型(N)。共获得土壤样品42份。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城市各绿地类型的土壤受到了较强烈人为干扰,重金属污染现象普遍:绿地土壤中Cu、Zn、Pb、C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9.84±17.37 mg·kg-1,157.05±81.91 mg·kg-1,41.33±23.14 mg·kg-1,0.3425±0.1420 mg·kg-1,居住区、公园、学校、路旁绿地、废弃地的内梅罗综合重金属污染指数分别为:2.4、2.8、2.6、1.9和1.5;同时还表明,不同绿地类型中土壤有其不同的污染方式:学校样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交通因素,路旁绿化样地土壤的重金属来自于交通、客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废弃地样地、公园样地和居住区样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则可能分别来自于固体废弃物、农林业活动和多种人类日常活动的共同作用。

2008 Vol. 27 (1): 12-16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430 KB)  ( 162 )
17 太湖地区典型水稻土稻-麦轮作地表径流中磷的变动规律
张红爱1,2, 张焕朝2, 钟萍3

为了了解来自农田土壤径流磷浓度对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状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太湖地区安镇爽水型水稻土和常熟囊水型水稻土2000~2002年度磷素流失浓度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太湖地区农田水稻土磷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颗粒态磷;施磷处理对地表径流磷浓度有显著影响;两种水稻土的径流中磷浓度呈现出随时间而降低的趋势;稻季土壤磷素流失的最大风险时期约在水稻移栽后一个月内,而麦季约在磷肥施用后1~2个月内;对于同期地表径流事件,囊水型水稻土径流中DP和TP浓度均高于爽水型水稻土;土壤类型对地表径流次数有明显的影响,并且随季节表现不同。

2008 Vol. 27 (1): 17-23 [摘要] ( 287 ) HTML (1 KB)  PDF (542 KB)  ( 129 )
24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Hsp70基因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袁嘉恩, 许忠能, 韩博平, 孔义军, 雷腊梅*, 谢数涛

采用RT-PCR及RACE技术克隆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的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克隆测序后拼接得到一条长2482 bp的cDNA序列,该序列ORF(Open reading frame,开放阅读框)为1950 bp,编码649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71.06 kD,理论等电点为5.24。3'UTR(untranslated region,非编码区)为158 bp,5'UTR为40 bp。通过antheprot分析发现2个Hsp70家族的签名序列:IFDLGGGTFDVSIL,IVLVGGSTRIPKIQK;Dnak特征基序DLGTT-S-V;非细胞器基序:RARFEEL;核定位信号标签:KKDPSESKRALRRL;胞质Hsp70特征基序EEVD。同源性分析表明,锯缘青蟹Hsp70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的相似性分别为84.02%、83.87%和79.60%;核苷酸序列所推导出的Hsp70氨基酸序列,与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的相似性分别为92.79%、92.17%和96.47%。本研究克隆了锯缘青蟹Hsp70基因,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锯缘青蟹的抗逆机理及其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2008 Vol. 27 (1): 24-30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616 KB)  ( 184 )
31 无瓣海桑与三种乡土红树植物混交的生态效应
曾雯珺1, 廖宝文1*, 陈先仁2, 粟娟2, 马苏全3, 管伟1

为了解人工种植红树林的生态效应,对2001年种植于广州市南沙区的三种人工混交红树林进行了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红海榄的不耐荫导致样地3无法形成复层结构,但也不排除是红海榄化感作用的影响;无瓣海桑+木榄群落、无瓣海桑+秋茄群落的群落结构和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效果优于无瓣海桑+红海榄群落,因此在该实验的立地条件下营造红树林混交林时可以考虑无瓣海桑与秋茄、木榄混交,不应将无瓣海桑与红海榄混交;随着演替的进行,该实验地在无重大干扰的情况下将向着近天然红树林生态系统演化。

2008 Vol. 27 (1): 31-37 [摘要] ( 278 ) HTML (1 KB)  PDF (576 KB)  ( 148 )
38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菊科植物区系及资源植物分析
满金山1, 彭宗林1, 方元平2*, 刘胜祥3

湖北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宣恩县东部,生物多样性丰富。据调查,该区共有菊科植物58属119种(含变种),具有我国种子植物属15个地理分布区类型中的12个。从起源来看,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菊科植物以温带起源为主,温带属占73.59%(39属),热带属占20.75%(11属),有3个中国特有分布属,表明该地区菊科植物区系有以温带成分为主的多类成分共存的特点。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菊科资源植物十分丰富,按其用途可分为野生蔬菜类、蜜源植物类、观赏植物类、药用植物类、香料植物类及特有植物类等,这些资源植物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

2008 Vol. 27 (1): 38-41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374 KB)  ( 123 )
42 重庆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及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廖宇静1, 于飞飞1, 刘正宇2, 谢德明2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地势起伏,地貌类型复杂,是第四纪地球冰川袭击下的生物避难所,是野生生物资源的天然基因库,野生真菌资源丰富。项目组成员对金佛山保护区及周边野生真菌的资源状况调查,根据Ainsworth(1973)等和C.J.Alexpoulos(2002)等的分类系统,该地区大型真菌的分布结果如下:采集到的真菌隶属于2个亚门,61科185属584种;其中有木腐菌241种、菌根菌286种、虫生菌19种,其它菌类15种;食用菌281种、毒菌100种、药用菌253种、濒危真菌20种。调查发现部分区人为破坏较严重。根据该地区野生真菌资源特色,为达到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目的,提出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相关措施。

2008 Vol. 27 (1): 42-45 [摘要] ( 202 ) HTML (1 KB)  PDF (401 KB)  ( 197 )
46 无瓣海桑模拟湿地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应
李玫1, 廖宝文1, 刘金苓2, 章家恩2, 周光益1, 粟娟3

在温室中建立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 Buch-Ham)模拟湿地系统,分别用正常浓度(SW)、5倍浓度(FW)和10倍浓度(TW)3种人工配制的生活污水定时定量对模拟系统污灌4个月,无瓣海桑模拟湿地系统对人工合成污水中污染物总净化率平均为N 84.6%,P 91.2%,Cd 91.2%,Pb 94.8%,Zn 84.9%,Cu 87.1%,其中土壤子系统在总净化率中所占比例平均为N 54.5%,P 76.5%,Cd 99.1%,Pb 99.6%,Zn 99.3%,Cu 99.2%。重金属有99%以上是积累在土壤中,表明土壤子系统是本模拟湿地系统净化的主体,这也是植物借以避免污染物伤害的原因之一。与不栽种植物的比较,栽种无瓣海桑的系统中土壤子系统的重金属净化率高,说明红树植物在模拟湿地净化系统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土壤中N、P被无瓣海桑吸收用于生长,栽种了无瓣海桑的土壤子系统的积累量比不栽种的子系统少。

2008 Vol. 27 (1): 46-49 [摘要] ( 337 ) HTML (1 KB)  PDF (363 KB)  ( 101 )
50 广西矿区土壤镉、铅污染状况研究
王素娟, 李正文, 廖秋佳, 陶兆锋

对广西德保几个矿区尾矿土壤中镉和铅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初步探讨了土壤的污染状况。结果显示:土壤中镉和铅含量都超出了广西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背景值(Cd 0.08 mg·kg-1,Pb 20 mg·kg-1),且镉含量明显超标,而铅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下几乎无污染,但是已经达到广西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下的轻度污染;铜矿尾矿土壤中Cd的含量最高达2.16 mg·kg-1,已超过国家的三级标准,对生态开始产生影响;硫铁矿尾矿下游土壤中Pb的含量达83.53 mg·kg-1对生态基本无影响。土壤中Cd的含量随着pH值的升高而显著增加,而Pb的含量随着pH值的升高有所减少;土壤中Cd的含量不管就环境质量标准来说,还是单项污染指数,都属于严重污染级别,应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因此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源或者减轻污染程度。

2008 Vol. 27 (1): 50-54 [摘要] ( 330 ) HTML (1 KB)  PDF (401 KB)  ( 487 )
55 红树林对水体净化作用研究进展
朱颖, 吴纯德*

红树是一类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湿地植物,具有净化水体的功能。近年来红树林净化水体方面的研究有不少进展,主要包括促进水体中悬浮物的沉降,利用其丰富的底栖生物对有机物的吸附和降解,以及其植株和底泥对重金属和营养盐的富集和吸收。但是红树林的净化容量是有限的,超负荷的污水排放会导致明显的或潜在的生态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在充分的监控和限制条件下,才可有限地将红树林作为生活污水排放地。该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有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红树林的对环境的综合改善能力以及实际应用中对生态风险的量化分析和监测等几方面。

2008 Vol. 27 (1): 55-60 [摘要] ( 472 ) HTML (1 KB)  PDF (557 KB)  ( 390 )
61 海洋细菌生产力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刘华雪1,2, 宋星宇1, 黄良民1*, 谭烨辉1

综述了海洋细菌生产力的生态学意义,细菌生产力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我国细菌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海、黄海海域,而面积最大的南海研究尚少。分析了海洋细菌生产力的调控机制,温度、DOM、无机营养盐﹑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等都对其产生影响,海水中的DOM主要由可溶性糖类和可溶性氨基酸组成,不同种类的细菌对DOM的吸收并不一致,海水温度直接影响细菌的新陈代谢能力,对细菌生产力大小产生很大影响,浮游动物的摄食对细菌生物量产生抑制作用,但浮游动物在摄食中通过DOM的释放和对无机盐的再生,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菌的生产活性。在不同海域不同的因子起到不同的调控作用。

2008 Vol. 27 (1): 61-64 [摘要] ( 273 ) HTML (1 KB)  PDF (373 KB)  ( 184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参加“广州科技传播力量”颁奖典礼暨广州科技传播联盟总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获聘为广东省科普讲师团成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当选广州科技传播联盟单位理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受邀参加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谈学习贯彻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体会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被评选为广州优秀农村科技特派员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在“绿美广州 科普同行”广州科普微视频大赛中获奖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科研和科普相融,理论与实践并行,扎实推进科普工作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