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与火灾发生区的方位将森林划分为火灾核心区、火灾边缘区、地下火发生以及对照(未发生火灾)等四类;同时,按照树种将其划分为兴安落叶松纯林、白桦纯林及兴安落叶松、白桦混交林等三类,对阿尔山地区1998年"5.13"雷击火发生迹地林下植被的自然恢复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提出的分级标准能够反映林分遭受不同强度火灾后植被恢复状况的差异。火灾核心区受害程度最重,在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灌草地上生物量等方面均居于最低水平;地下火发生区林受害部分多在地下,各项指标位居次要地位;火灾边缘区林分虽受到一定的危害,但各项指标在所有受害林分中居最高水平。不同程度受害区域内的乔灌木年轮数呈现随危害程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混交林的恢复力强于纯林,兴安落叶松也显示了比白桦更强的恢复力。通过林下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代表种相对盖度的比值变化,对林下植被的灾后演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火灾核心区林位于林窗阶段,地下火发生林处于建立阶段,而火灾边缘区林与对照均处于成熟阶段。对火灾后的人工改善措施进行探讨。文章提出从年轮的宽度与分布规律、林分初级生产力与灌草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及林分节肢动物群落等方面做深入分析。
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汕头深澳湾进行的浮游植物周年调查表明,深澳湾共有浮游植物64属178种。其中硅藻为最大的优势类群,共57属154种,占总种数的86.03%;甲藻5属23种;其它浮游植物类群2属2种。2007年和2008年浮游植物总丰度年均值分别为5.47×107 cells·m-3和2.26×108 cells·m-3。周年变动模式为单峰型(2007年和2008年的高峰分别位于7月和8月)。2007年和2008年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范围分别是0.435~2.490、0.118~0.825和0.211~2.632、0.059~0.820,且夏季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是最低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该湾的全年优势种,其2007年和2008年优势指数与优势度年均值分别是55.17%、0.489与68.65%、0.652。中肋骨条藻的绝对占优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该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并使中肋骨条藻赤潮的发生机率大大增加。深澳湾浮游植物的分布与水文、营养盐、滤食生物的摄食等均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历史时期地图数字化和遥感图像解译得到三江平原1954~2005年的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根据IPCC《2006指南》提供的方法,评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平原1954~200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显著,农田大面积增加,沼泽湿地、林地、草地面积锐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发生在农田、沼泽湿地、林地和草地之间;农田是沼泽湿地、林地、草地的主要转出对象,林地的主要转入来源为农田和草地,沼泽湿地的主要转入来源为农田和林地。1954~2005年共有1.07×103km2林地、5.73×103km2草地和2.59×104km2沼泽湿地转出为农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不断减少,1954~2005年三江平原植被碳储量共减少57.48Tg。林地、沼泽湿地、草地向农田的转化及林地向草地、沼泽湿地的转化导致植被碳储量减少97.06Tg,农田向林地、沼泽湿地、草地的转化及草地、沼泽湿地向林地转化导致植被碳储量增加39.58Tg。
通过对重庆市梁平县寿竹林16个样地进行抽样调查,探讨了坡度等7个立地因子对寿竹平均胸径、平均枝下高、平均秆高和平均壁厚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坡位、海拔和物种多样性对寿竹生长影响最大;坡度、土层厚度和腐殖质厚度对其生长也有一定影响,而坡向影响不明显;(2)造林地应选择在海拔800m以下的平缓坡地,800m以上海拔、陡坡和斜坡均不适合寿竹生长;(3)坡位中的上坡不适合寿竹生长,造林地宜选择中、下坡;(4)土层不能太薄,适当加厚处理有利于寿竹生长;林地内应保持一定厚度的腐殖质层;(5)对于竹林下灌木和杂草不宜勤于拔除,以维持利于寿竹生长的生态环境;(6)寿竹对光照要求不高,在阴坡和阳坡的生长情况差异不大。
采用琼脂混粉法研究了22属83种竹叶对萝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g·L-1的添加浓度下,供试竹叶对萝卜幼苗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胚轴生长和鲜重的抑制作用。刚竹属、簕竹属、大明竹属、牡竹属中,对根长的抑制率在50%以上的竹种分别占70.83%、71.43%、62.50%、85.71%;其它竹属的30种竹叶,有73.33%的竹种对萝卜幼苗根长的抑制率超过50%。淡竹、桂竹、孝顺竹、宜兴苦竹、长叶苦竹、甜龙竹、铺地竹和铁竹等8种竹叶对萝卜幼苗的抑制作用显著,对萝卜根的抑制率均在80%以上。结果对于竹类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具有参考作用,对拓展竹叶资源的化学利用途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比较研究了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对NH4+和NO3-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对NH4+和NO3-吸收符合Miehaelis-Menten方程,它对NH4+的亲和力显著大于对NO3-的亲和力,但对NH4+和NO3-的最大吸收速率差异不显著,说明多花黑麦草偏爱吸收NH4+,在实际污水净化过程中,多花黑麦草具有优先吸收NH4+的趋势,若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其对NH4+净化程度会更高些;当吸收系统微生物受抑制时,多花黑麦草对NO3-的吸收速率明显降低,亲和力明显提高,可见微生物对吸收体系中氮素的去除有一定促进作用。
主要阐述了PSR(pressure-sate-response)模型的概念及内容,基于PSR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analyticalhierarchy process),建立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依据综合健康指数(CHI)值将各红树林湿地健康状况划分为很健康、健康以及亚健康三个等级;基于VB实现了评价体系的可视化,结合实际调查,对可视化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广东省廉江市高桥镇红树林为80.54(CHI),广东省珠海市淇澳岛红树林为60.35(CHI),广东省湛江市特呈岛红树林为53.87(CHI),所得结果与实际调查情况一致;该可视化体系科学、快速、实用,可满足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工作需要。
应用Biolog法研究了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能力(AWCD)要高于非转基因甘蔗的根际土壤微生物;转基因甘蔗和非转基因甘蔗根际上壤样品的Simpson指数(1/D)、Shannon-Wiener指数(H)、Mclntosh指数(U)均存在差异,其中转基因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甘蔗土壤微生物,两种土壤微生物群落优势度的差别很大,其次是Mclntosh指数(U)指数,丰富度的差别不是很大。说明转基因甘蔗根系在生长期的分泌物刺激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可能诱导了具有某些特定生理特征的微生物群落的发展,因此转基因甘蔗对根际土壤微生态有一定的影响。
测定了海南南渡江15尾海南长臀鮠(Cranoglanis bouderius multiradiatus)的cytb基因全序列1138bp,发现3个可变位点和1个简约信息位点,共检测到4种单倍型。海南长臀鮠Cytb基因具有典型的起始密码子(ATG)和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共编码379个氨基酸,密码子第三位点G的含量仅2.9%,而C和A的含量分别为39.1%和38.5%,在第二位点上T的使用频繁高达41.3%,表明cytb基因在密码子碱基的使用具有偏倚性。海南长臀鮠基于Kimura-2-parameter模型的单倍型间遗传距离为0.0009~0.0017,在NJ系统树中没有明显的谱系结构,单倍型多样性(0.600)和核苷酸多样性(0.0006)都较低,表明海南长臀鮠遗传多样性非常贫乏,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海南南渡江种群。
以硫酸钛、尿素为原料,碳球为模板,采用水热沉淀法制备了二氧化钛空心球,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硼氢化钾还原硝酸银的方法得到银掺杂的二氧化钛空心球。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能谱仪(ED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测试手段对所得的样品进行了表征。采用抑菌圈法对其抗菌性能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光条件下,商品二氧化钛P25和二氧化钛空心球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没有任何抗菌效果,而载银量9.4 mol%的二氧化钛在常温范围内对三个菌种都具有优良的抗菌性能,可用于抗菌塑料、抗菌食品包装和抗菌纺织制品等领域。
本文采用社会代谢多尺度综合分析方法分析沈阳经济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978~2003年,沈阳投入在第一、二产业的人类活动时间(HA值)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有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同时投入在家政部门的人类活动量(包括所有非经济活动)逐年下降;1978~1995年每个工作时间负担的非工作时间数量越来越小,1995~2003年每个工作时间负担的非工作时间数量越来越大,这与沈阳市的经济发展规律一致;沈阳社会/劳动生产率显著增加,社会经济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以及服务与管理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20~30倍,说明沈阳的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靠工业的拉动力。
对流经辽宁省海城市内的海城河河岸带20个点位0~20cm、20~30m、30~40m 3个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了多项理化性质分析,结果发现海城河河岸带土壤呈碱性,不同深度土壤的pH值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理化指标普遍表现出上层至下层逐渐变差的趋势;源头土壤的各项物理化学指标正常;中游由于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土壤容重大、孔隙率小、结构性差,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全氮等营养元素含量低;下游土壤物理指标较好,但由于点源污染造成部分化学指标偏高。总体来说,海城河河岸带破坏严重,不能很好的起到河岸带应有的缓冲功能、提高物种丰富度等功能。
以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生长的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为研究对象,并对相应的36个土壤剖面进行取样分析,揭示它们的(厂火)分含量分布特征,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各个器官(厂火)分含量的差异性明显,芦苇各部位(厂火)分含量的平均值大于互花米草;芦苇和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厂火)分含量的垂直分布较为类似,芦苇湿地土壤(厂火)分合量略高于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厂火)分含量,但两种植物土壤(厂火)分含量的差异并不显著;芦苇和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厂火)分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有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也较明显;从单一的植物类型来看,互花米草湿地土壤(厂火)分含量与容重、碳含量、含水量和盐度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芦苇湿地土壤(厂火)分含量与土壤pH值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半城市化地区已成为城市地理与城市生态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对半城市化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的关注则相对较少。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区典型半城市化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以社区为单位展开环境意识调查,旨在利用统计分析手段,探寻影响半城市化地区居民环境意识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并揭示在不同城市化水平的社区中居民环境意识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对居民环境意识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家庭收入,其次是受教育程度;不同城市化水平的社区类型居民的环境意识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居民环境意识提高的重要保证;同时,提升社区高环境意识形成的氛围,推动社区现代化或城市化改造是提高居民环境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针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结果,但是对修复效果的评价研究却相对较少。实际上,在对污染土壤进行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修复后,再用前需要根据再用目的对可能残留的污染物或修复剂是否会产生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问题进行风险评价。本文着重从修复场地原位观察法、实验室模拟观察法、微宇宙法和现场经验与推导法四方面讨论了如何能够有效、灵敏地诊断污染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潜在危害,归纳了生态毒理学实验在评价修复土地再用风险中的作用;并对修复土地再用生态风险评价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乡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社会与生态压力。因此,很有必要从战略的高度审视新乡市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概述了生态城市的由来及其内涵、当前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概况、新乡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必须释放新乡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内部潜力、寻求外部动力,克服生态城市建设的制约因素,加快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
地球上大多数植物对病虫害的侵袭具有诱导防御反应。植物地上部与地下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生理生态关系,因此,地上部处理是否影响地下部的防御反应以及地下部处理是否影响地上部的防御反应,进而分别影响到地下部和地上部生物的行为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地上部机械损伤、害虫取食、信号物质处理对植物地下部防御反应及生物行为影响以及地下部机械损伤、害虫取食、信号物质处理对植物地上部防御反应及生物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该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植物地上部与地下部诱导防御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青藏高原湖泊群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分布最密的湖群区。藏北地区的纳木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同时也是我国仅次于青海湖的第二大咸水湖。在纳木错开展全面的水域生态学研究,对青藏高原湖群区具有重要借鉴和示范意义。论文综述了关于纳木错水域生态系统的已有研究。鉴于纳木错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尚未得到全面认识的现状,建议纳木错生态研究应集中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研究、流域人类活动的生态学效应研究、纳木错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纳木错与藏北湖泊的比较湖沼学研究等几个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