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0年 29卷 5期
刊出日期:2010-10-25

论文
 
       论文
403 呼伦贝尔沙地天然樟子松种子扩散机制研究
王妍1,2, 卢琦2*, 程立岩3, 熊好琴1

通过对沙地樟子松母树种子落种时空格局的观测,发现沙地樟子松种子大部分在高峰期集中飞散在母树周边,与母树距离的增加种子数量减少,在距离母树4m左右处,落种密度达到最大,且母树北侧和东侧的落种密度要高于南侧和西侧.此外文章还探讨了落种密度和距离与母树本身的关系,如树高和冠幅等,推算出了树高和扩散距离之间的量化关系,计算得出在已知风速的情况下沙地樟子松种子的最大扩散距离公式.最后将沙地樟子松种子更新过程分为母树、种子和幼苗阶段3个阶段和母树的结实与生产、种实扩散、种子萌发和幼树生长4个时期,从环境状况和母树自身特征角度分别探讨了沙地樟子松更新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沙地樟子松种子更新的时空模型.

2010 Vol. 29 (5): 403-410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759 KB)  ( 290 )
411 多花黑麦草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对早稻生长的影响
黎绍鹏, 林哲, 李德智, 陈保瑜, 叶少萍, 辛国荣*

为了探究“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水稻(Oryza sativa L)”草田轮作(Italian Reygrass-Rice,简称IRR)系统中冬种黑麦草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简称AMF)的效应,以及该效应对后作水稻生长的影响,在冬种一季黑麦草大田试验地采集土壤,分析种草土和冬闲土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中AMF的孢子密度,采用湿筛法倾析AMF孢子.对种草土和冬闲土土壤分别进行灭菌、不灭菌和灭菌并回接AMF共六组处理,然后在室内盆栽水稻.结果表明:冬种一季黑麦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极显著地增加了土壤中的AMF孢子密度(p<0.01).冬种黑麦草能够增加后作早稻的株高、叶片数、分蘖数等生长指标,但对早稻的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灭菌处理显著的提高了早稻的千粒重和产量.无论是种草土和冬闲土,回接AMF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早稻的产量和千粒重.这些结果初步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可能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AMF对水稻生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冬种黑麦草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AMF密度,改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促进早稻的生长.

2010 Vol. 29 (5): 411-416 [摘要] ( 348 ) HTML (1 KB)  PDF (558 KB)  ( 301 )
417 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冠斑犀鸟的分布及保护现状
阙腾程1,2, 谢乃文3, 何宝祥1*, 潘志文2, 李建明4, 赵席名3, 农荣昌3, 农立初3

采用点计数调查法和访问方法在2004年12月、2005年10月、2006年4月、2006年12月及2007年5月对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三大林区(即:凤凰山林区、西大明山林区和小明山林区)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显示,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种群数量约53±8只,按保护区的面积计算种群密度为0.088ind·km2,按森林覆盖面积为0.23ind·km2.其中:凤凰山林区及西大明山林区估算冠斑犀鸟有41±5只,比2000年数据减少了约30只;小明山林区仅剩12只.结果反映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的冠斑犀鸟已处在极度濒危的边缘.

2010 Vol. 29 (5): 417-421 [摘要] ( 427 ) HTML (1 KB)  PDF (467 KB)  ( 404 )
422 萌发前处理和种子大小对瓜拉那(Paullinia cupana var.sorbilis)种子萌发的影响
成焱1, 崔现亮2, 周开元1, 罗燕江1*

为了增加对瓜拉那(Paullinia cupana var.sorbilis)种子萌发特性的了解,寻求提高瓜拉那种子萌发的最佳条件,本研究用控制实验,研究了瓜拉那种子去/不去假种皮、不同种子大小和酸处理下的萌发行为.结果表明,去假种皮且酸处理的大种子发芽率最高,为100%;不去假种皮且无酸处理的小种子基本不萌发;去假种皮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未去假种皮种子;种子大小对萌发率有显著影响,大种子比小种子趋于有更高的萌发率;酸处理能进一步提高去假种皮种子萌发率.

2010 Vol. 29 (5): 422-426 [摘要] ( 220 ) HTML (1 KB)  PDF (531 KB)  ( 132 )
427 广东顺德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影响因子
杨少红1, 邹文涛2*, 尹光天2, 李荣生2, 杨锦昌2

对顺德区五种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立地条件、胸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郁闭度与乔木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2)土壤因子中代换性Ca2+、pH、NO3-、代换性Mg2+对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有显著影响,并建立了回归方程;(3)树高与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呈显著相关,与其它各层相关性不显著;(4)胸径变化趋势较复杂,乔木层S指数与胸径有显著相关,灌木层与胸径相关性不显著,草本层SP、PIE指数与胸径有显著相关性.

2010 Vol. 29 (5): 427-431 [摘要] ( 346 ) HTML (1 KB)  PDF (450 KB)  ( 121 )
432 赤潮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rDNA ITS区序列变异与二级结构分析
刘海林1,2, 章群1*, 江启明1, 马奔1

测定了南海球形棕囊藻香港株P1、P2和湛江株ZhJ1的rDNAITS区序列(含5.8srDNA),结合Gen Bank的13条同源序列,比对长度为904bp,变异位点271个,简约信息位点221个,平均(A+T)(34.5%)<(G+C)(65.4%).藻株P1、P2和ZhJ1序列存在变异位点20个,序列间相似性为97.9%~98.5%.ITS序列在种间和种内的解析度高于18srDNA和28srDNA基因;构建的NJ树、MP树、贝叶斯推断系统树的结构是一致的,不同种类的棕囊藻单独聚类,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形棕囊藻混杂分布但相同地理来源的藻株多聚类在一起.RNA二级结构显示,不同藻种间5.8srDNA区结构基本一致,表现出属的特异性;ITS1、2区结构表现较大的种间差异,表明ITS区RNA二级结构可为棕囊藻分类鉴定提供有用的分子结构信息.

2010 Vol. 29 (5): 432-437 [摘要] ( 391 ) HTML (1 KB)  PDF (704 KB)  ( 166 )
438 铜锈环棱螺对藻华水体理化指标的影响
刘夏松, 张克鑫, 吕敬, 谢丽凤, 陆开宏*

采用池塘围隔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密度(392 ind·m-2、196 ind·m-2、98 ind·m-2、0 ind·m-2)铜锈环棱螺(Bellamyaaeruginosa)对藻华水体主要理化因子的影响.实验从2009年9月14日开始,持续60d.结果显示:环棱螺可以明显提高藻华水体的透明度(SD),实验中、后期,三个处理组围隔水体的SD均能保持在60cm以上,而对照组SD改变不明显,波动于29~40.3cm之间;多数时间内处理组水体的溶解氧(DO)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环棱螺的存在可直接或间接降低水体DO浓度.试验表明,单一投放螺类可有效降低藻华水体的叶绿素a(Chl-a)含量,但难以削减营养盐浓度.实验条件下,围隔水体总氮和正磷酸盐浓度的下降趋势均与螺的密度呈现负相关性(R=-0.9851,p<0.05;R=-0.9678,p<0.05);对SD、DO、pH、Chl-a、NH4+-N、NO3--N、PO43--P等7个主要理化指标数据进行了Duncan多重比较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处理组在p<0.05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环棱螺的投放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水体质量.

2010 Vol. 29 (5): 438-443 [摘要] ( 292 ) HTML (1 KB)  PDF (642 KB)  ( 395 )
444 华南植物园的豆娘及其栖境选择
黄柏炎, 梁旭方*, 石怡雯, 詹启添, 许俊超

对广州华南植物园的豆娘的生物学特征及特有的栖境选择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同时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对豆娘幼虫进行培育.通过对各类豆娘种类的水体状况、栖境水生植被、不同季节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某些豆娘由于其对生境条件的敏感,因而对于湿地水生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化及水质的污染状况可以起到生态指示的作用.本研究对于水质污染的生物监测、豆娘栖息地的保护、城市中对于湿地的兴建和改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 Vol. 29 (5): 444-450 [摘要] ( 356 ) HTML (1 KB)  PDF (864 KB)  ( 282 )
451 黄喉拟水龟消化道的组织学观察
朱叶, 李贵生*, 付晓艳, 严福祥

观察黄喉拟水龟消化道的组织结构.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方法对黄喉拟水龟的消化道进行观察.除了口咽腔以外,消化道的管壁是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区别在于粘膜层,食道和大肠的是复层柱状上皮,胃和小肠的是单层柱状上皮.黄喉拟水龟的舌桔红色,不能伸缩;食管中无食管腺,扩张性强;胃呈囊状,有大量胃腺,腔面皱襞较多;小肠较长,是消化的主要场所,表面有大量的绒毛,在绒毛中可见肠腺;大肠无绒毛,也存在皱襞.

2010 Vol. 29 (5): 451-455 [摘要] ( 324 ) HTML (1 KB)  PDF (983 KB)  ( 312 )
456 军山湖耳河螺的种群动态及周年生产量
潘洪超1,2, 欧阳珊2, 黄鹏2, 赵大显2, 阮禄章2, 吴小平2*

2005年4月~2006年3月期间,对军山湖耳河螺(Rivularia auriculata)进行了周年逐月采集,分析了耳河螺的种群动态,并采用瞬时生长率法测算了周年生产量.结果表明种群含三个年龄组,年均生物量13.37 g·m-2,年均密度8.12 ind·m-2.种群密度峰值出现在8月为24 ind·m-2,次年3月份有最低值为3.2 ind·m-2.生物量峰值则出现在9月为30.32 g·m-2、次年3月生物量有最小值为3.872 g·m-2.耳河螺周年生产量(带壳湿重)为3.5592(g·m-2·a-1),周年P/B系数为0.27.与其他研究比较,结果较为合理.P/B系数较低,说明这一资源日趋贫乏,需要合理的保护利用.

2010 Vol. 29 (5): 456-460 [摘要] ( 420 ) HTML (1 KB)  PDF (593 KB)  ( 114 )
461 椭圆背角无齿蚌胃的组织学及铜对其结构的影响
李雨奎

硫酸铜常用于水产养殖的疾病防治,但当水体中的铜离子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便对软体动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研究选取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进行组织石蜡切片制作,从组织学角度研究了浓度为0.01 mg·L-mg·L-1、0.1 mg·L-1、1 mg·L-1和10 mg·L-1的硫酸铜作用不同时间后椭圆背角无齿蚌的胃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0.01 mg·L-1硫酸铜处理7d和14d后,仅胃绒毛变短,随着硫酸铜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胃绒毛逐渐变短,肌层变薄,腺细胞数量减少直至空化;低于10mg·L-1的硫酸铜中毒7d和14d后,胃晶杆头直径和胃楯长度出现增大的现象.

2010 Vol. 29 (5): 461-466 [摘要] ( 273 ) HTML (1 KB)  PDF (813 KB)  ( 306 )
467 新型固定化硝化细菌和好氧反硝化细菌处理氨氮废水
李芳芳1, 齐树亭2*, 石玉新2, 吕玉珊1, 高长虹3

以改性沸石、聚乙烯醇、海藻酸钠作为固定化载体材料,硼酸和氯化钙作为交联剂,采用吸附-包埋-交联法将硝化细菌和好氧反硝化细菌复合固定化制备成微生物小球.通过复合菌配比实验,考察其对氨氮的去除率以及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累积量;对制成的固定化小球做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考察不同条件下对氨氮的去除率.结果表明,硝化细菌和好氧反硝化细菌配比为3:2时,氨氮去除率最高达82.32%,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累积量为0.032mg·L-1和0.053 mg·L-1;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沸石投加量为2g·100mL-1、温度为30℃、pH值为7.5、振荡速度为130r·min-1时,对氨氮达到最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达90.31%,此法制得的小球机械性能和吸水性能良好.

2010 Vol. 29 (5): 467-471 [摘要] ( 389 ) HTML (1 KB)  PDF (580 KB)  ( 440 )
472 UASBF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
徐成斌1, 孟雪莲2, 马溪平1*, 付保荣1, 惠秀娟1

研究了上流式厌氧复合床反应器(UASBF)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启动期、负荷提高期、运行期的处理效果及CODCr负荷、pH、碱度对反应器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启动期最佳启动温度在35±1℃,进水pH6.8,CODCr浓度1000~1200 mg·L-1,水力停留时间(HRT)48h,容积负荷为0.5kgCODCr·m-3·d-1.提高期和运行期容积负荷为10kg CODCr·m-3·d-1,CODCr去除率为71.5%,氨氮去除率为57.5%,总磷去除率为64.8%,悬浮物达到去除率为55%.

2010 Vol. 29 (5): 472-475 [摘要] ( 274 ) HTML (1 KB)  PDF (417 KB)  ( 113 )
476 基于情景分析的区域能源-经济-环境耦合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薛冰1,2, 陈兴鹏2, 杨冕2, 耿涌1, 张伟伟2

区域发展目标是减少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胁迫,实现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即在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经济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动.本研究以甘肃省为案例,基于情景分析方法,分别以地区生产总值表征经济,以CO2排放表征环境影响,研究了区域能源经济系统要素之间的耦度关系,探析了实现解耦过程的具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三要素之间呈现紧密关联性,如果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虽然其生产效率在不断提高,但对环境保持较大的胁迫.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供应设计中,应积极探索以建立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目标导向的能源供应系统,只有同时实现了经济活动、资源利用、环境影响之间的系统“解耦”,才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愿景.

2010 Vol. 29 (5): 476-482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643 KB)  ( 518 )
483 广梅汕铁路电气化改造的生态足迹分析
何吉成1,2, 徐雨晴3, 张春英4

根据我国机车能耗统计资料、电力年度统计数据,从生态足迹角度定量地分析了广梅汕铁路电气化改造前后机车牵引能耗、CO2排放量和能耗生态足迹.广梅汕铁路电气化改造前,采用内燃机车牵引客货列车,每年需要直接耗用柴油1.74×104t,每年向大气排放5.50×104t CO2,其总生态足迹为1.27×104hm2森林,平均生态足迹为每万吨公里0.018 hm2森林.电气化改造后,每年需耗电1.05×108 kw·h,间接导致火电厂每年排放8.45×104tCO2,间接导致的火电总生态足迹为1.96×104hm2森林,间接导致的水电总生态足迹为36.37hm2可耕地,平均间接生态足迹为每万吨公里0.021hm2森林和3.91×10-5hm2可耕地.

2010 Vol. 29 (5): 483-486 [摘要] ( 310 ) HTML (1 KB)  PDF (413 KB)  ( 151 )
487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浔江梧州段渔业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吴祥庆, 黎小正, 庞燕飞, 秦振发, 杨姝丽, 兰柳春

依据2004~2008年浔江梧州段的调查监测结果,根据断面污染因子的特点,选择5个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作为评价因子,应用模糊(Fuzzy)综合评价模型对其水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出各监测断面水质级别.结果表明:浔江梧州段的5项评价指标中,TN的权重较大,该水体中主要污染物为总氮;2个断面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Ⅴ类水质,水质属中度污染;部分时段的水质不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渔业水域的要求.

2010 Vol. 29 (5): 487-492 [摘要] ( 269 ) HTML (1 KB)  PDF (555 KB)  ( 167 )
493 半城市化地区可持续性评价——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
石龙宇, 崔胜辉, 刘江, 李桂林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评估半城市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对引导其城市化良性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厦门市集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集美区2004~2006年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变化,着重分析了2006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2004~2006年间,集美区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每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逐渐减小,这说明集美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生物生产的产出率正逐渐提高,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耗能型向集约、科技型转变.然而,2006年集美区总生态足迹仍是其生态承载力的6.8倍左右,处于严重的生态赤字状态.

2010 Vol. 29 (5): 493-497 [摘要] ( 436 ) HTML (1 KB)  PDF (567 KB)  ( 117 )
498 《生态科学》投稿须知

《生态科学》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由广东省生态学会和暨南大学联合主办.所刊论文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

2010 Vol. 29 (5): 498-498 [摘要] ( 75 ) HTML (1 KB)  PDF (237 KB)  ( 17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