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2000年至2019年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综述 |
赵锐*, 杨梦, 任昕芸, 俞阳 |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成都 611756 |
|
|
摘要 垃圾分类回收是实践垃圾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对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研究综述分析, 可以为完善其政策机制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文献计量学, 对2000—2019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发表的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回顾, 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提出了后续研究展望。通过对发文数量、发文国家、发文期刊、研究机构等一系列文献计量指标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 (1) 2000—2019年间, 共发表了599篇与垃圾分类回收行为相关的研究论文, 发表数量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2) 发文量靠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英国、瑞典、意大利; (3)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是发文的主要学科类别,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是发文量最多的期刊;(4)南安普顿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及清华大学是垃圾分类及回收行为研究的主要机构; (5)关键词共线分析表明公众垃圾分类行为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研究显示: 探索公众垃圾分类意识与行为的统一, 减小分类行为的时空异质性, 以及设计激励与约束的机制是促进垃圾分类回收的关键。
|
|
|
[1] |
赵庆建*, 吴晓珍. 基于InVEST模型的岷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J]. 生态科学, 2022, 41(6): 1-. |
[2] |
谷雅馨1,2, 岳春雷2,*, 周星怡3, 李贺鹏2. 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幼苗对不同盐胁迫的光合生理响应[J]. 生态科学, 2022, 41(6): 11-. |
[3] |
彭琴1, 石光友1, 杨艳1, 王彤彤2,3, 杨和山1, 范剑平1, 谢志刚1,*. 四种吸附剂材料对镉去除及硬水软化的研究[J]. 生态科学, 2022, 41(6): 19-. |
[4] |
张乾1, 汪依妮2, 柳鑫3, 田思惠3, 赵学春1,*. 不同石漠化草地根系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J]. 生态科学, 2022, 41(6): 26-. |
[5] |
付延松1,2, 谭植1, 李文阳1,*. 拔节期低温对小麦籽粒产量与灌浆期旗叶荧光参数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2, 41(6): 33-. |
[6] |
帅艳民1,2,3, 曲歌1,*, 邵聪颖1, 谢东辉4, 朱启疆4, 石莹1. 营口海岸带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35年变化[J]. 生态科学, 2022, 41(6): 41-. |
[7] |
张亦清1, 韩念龙1,2,*, 张伟璇1, 黎兴强1. 三亚市土地利用变化多情景模拟研究[J]. 生态科学, 2022, 41(6): 52-. |
[8] |
赵彬彬, 徐文玖, 李春林*. 鹞落坪保护区四种不同生境的夏季鸟类多样性差异[J]. 生态科学, 2022, 41(6): 63-. |
[9] |
叶延琼1,2,3,4, 王悦1, 章家恩1,2,3,4,*, 孔旭晖1,2,3,4, 秦钟1,2,3,4. 广东省典型作物轮作优化组配专家系统[J]. 生态科学, 2022, 41(6): 73-. |
[10] |
郭子良1,2, 刘欣艳1,2, 张曼胤1,2,*, 周文昌3, 庞宏东3, 马国飞4, 龙水枝4, 梅玉娇4. 大九湖湿地游步道两侧草本植物群落对旅游干扰的响应[J]. 生态科学, 2022, 41(6): 82-. |
[11] |
李倩琳1, 沙占江1,2,3,4,*. 气候变暖背景下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监测[J]. 生态科学, 2022, 41(6): 92-. |
[12] |
汪国海1, 董佩佩1, 韦丽娟2, 黄秋婵1, 韩巧1, 唐创斌1,*. 城市绿地中鸟类对海南蒲桃的取食和传播作用[J]. 生态科学, 2022, 41(6): 100-. |
[13] |
王庆孝, 栗云召, 曲芷程, 于君宝*, 王雪宏, 周迪, 王书文. 黄河口湿地生态网络构建与评价[J]. 生态科学, 2022, 41(6): 105-. |
[14] |
钟昌龙1, 施维华2, 李国秀1, 汪洋1, 宋菲3, *. 红椿近成熟天然次生林直径分布[J]. 生态科学, 2022, 41(6): 114-. |
[15] |
陈秀程1, 2, 王江勇1,*, 孙敬锋2. 盐度对哈维弧菌耐药性的影响及耐药基因gyrB的表达实验研究[J]. 生态科学, 2022, 41(6): 12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