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州市城市绿地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分析 |
武汉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9 |
|
|
摘要 城市绿地的空间格局影响其向市民提供各种生态服务的能力,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93—2013年中的共11期TM影像数据和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结合ArcGIS、ENVI、FRASTSTS等软件,在不同条件下划定城区范围,对这20年内广州市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进行动态分析。然后建立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与绿地空间格局的衡量指标做灰色关联分析,以明确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表明: 1993年—2013年,广州市的城市绿地覆盖率、平均斑块大小、平均面积加权的形状指数和聚集度总体下降,斑块密度、平均最临近距离总体上升, 说明广州市城市绿地呈现覆盖度下降、破碎化和规则化的趋势,且程度高低和变化幅度与空间上到建成区距离显著相关。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与绿地空间格局变化关联的指标中,地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地均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最高,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次之,说明房地产开发、政府主导的市政设施建设是土地集约利用体系中关联程度最高的两项活动,商业服务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域制定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
|
关键词 :
城市化,
绿地空间,
土地集约利用,
灰色关联
|
|
[1] |
何云玲, 张淑洁, 邓福英, 荣丽, 张林艳. 快速城市化地区昆明市“城—郊—乡”梯度土壤表层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科学, 2020, 39(3): 17-. |
[2] |
贺清云, 李慧平, 欧阳晓.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及模拟预测[J]. 生态科学, 2020, 39(2): 182-. |
[3] |
罗雅红, 龚建周, 姚昆. 成都平原经济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 生态科学, 2019, 38(6): 8-. |
[4] |
王瑛,何艳芬. 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生态科学, 2019, 38(4): 217-224. |
[5] |
杨晓娇, 王效科. 中国城市化速度区域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科学, 2019, 38(3): 36-44. |
[6] |
袁磊,闻珊珊, 杨昆. 快速城市化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建设适宜性分析—以昆明市呈贡区为例[J]. 生态科学, 2019, 38(1): 218-225. |
[7] |
陈希冀,郭青海,黄硕,杨一夫,孙艳伟,肖黎姗 . 厦门城市水环境景观格局调整与建设探讨 [J]. 生态科学, 2018, 37(6): 97-105. |
[8] |
江伟明, 潘睿聪, 罗传秀, 林媚珍. 城市空气花粉的研究进展 [J]. 生态科学, 2018, 37(6): 199-208. |
[9] |
徐超, 王云鹏, 黎丽莉. 中国1998—2012 年PM2.5 时空分布与能源消耗总量关系研究[J]. 生态科学, 2018, 37(1): 108-120. |
[10] |
肖骁, 李京忠, 韩彬, 逯承鹏, 薛冰. 东北老工业区植被覆盖度时空特征及城市化关联分析[J]. 生态科学, 2017, 36(6): 71-77. |
[11] |
杜乐山, 刘海燕, 徐靖, 张风春, 李俊生. 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双向影响综述[J]. 生态科学, 2017, 36(6): 233-240. |
[12] |
蔡振饶, 李玉红, 李旭东. 贵阳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 36(5): 196-203. |
[13] |
张静超,戴明宏,王腊春,张红. 太原市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 生态科学, 2016, 35(6): 46-52. |
[14] |
王吉苹,吝涛,薛雄志. 基于系统动力学预测厦门水资源利用和城市化发展[J]. 生态科学, 2016, 35(6): 98-108. |
[15] |
杨昆, 贺磊, 许乃中, 周雯, 张玉环. 柳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J]. 生态科学, 2016, 35(4): 148-15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