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同年龄瑞香狼毒的根水提液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4 种常见植物的化感作用 |
1. 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
物研究所, 成都 610041
2.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成都 610041
3.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贵阳 552200
4.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623400 |
|
|
摘要 瑞香狼毒是我国主要的草地毒害草, 也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危害最为严重的草地毒害草之一。已有研究表明, 狼毒根系及其器官具有化感作用, 但是对不同年龄狼毒植株化感作用的差异尚未见报道。研究选取2 个年龄段(3—5 龄与8—10 龄)的狼毒植株, 对比研究了其根系水提液对4 种高寒草甸常见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歪头菜(Vicia unijuga)、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川西翠雀(Delphinium tongolense)种子和幼苗生理与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显示: 狼毒根系水提液提高了4种植物种子内脯氨酸含量和质膜透性含量以及幼苗苗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 降低了4 种植物萌发种子体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并且有效的抑制4 种植物根系与幼苗的生长。同等浓度的根系水提液, 8—10 龄的狼毒对4种常见植物种子和幼苗的生长与生理的化感作用大于3—5 龄的狼毒所产生的化感作用, 其中8—10 龄狼毒稀释10 倍根系水提液对部分植物种子与幼苗的生理和生长的化感作用与3—5 龄狼毒根系水提原液所产生的化感作用相似。研究表明瑞香狼毒随年龄增加化感作用增强, 8—10 龄狼毒比3—5 龄狼毒在群落竞争中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其高龄狼毒较低浓度的根系水提液产生了与低龄狼毒较高浓度的水提液相似的化感效应。
|
|
关键词 :
瑞香狼毒,
化感作用,
年龄
|
|
[1] |
肖晗, 王璐畇, 赵旻, 陈琪, 段舜山. 海菖蒲浸提液对锥状斯氏藻的抑制效应研究[J]. 生态科学, 2018, 37(3): 21-26. |
[2] |
袁着耕, 刘影, 邵华, 赵金雨,赵玉,胡云霞. 不同生长期入侵植物刺苍耳的化感作用[J]. 生态科学, 2017, 36(6): 107-113. |
[3] |
王秀丽, 周亮, 卢昌义. 从木榄叶片超微结构所受的影响评估外来种拉关木的化感作用[J]. 生态科学, 2017, 36(5): 177-185. |
[4] |
邰凤姣, 朱珣之, 韩彩霞, 张弛, 邵华. 外来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6, 35(4): 71-78. |
[5] |
李军, 王瑞龙. 入侵植物肿柄菊叶片凋落物化感潜力的研究[J]. 生态科学, 2015, 34(6): 100-104. |
[6] |
孙志伟, 邱丽华, 段舜山, 蔡卓平, 李卓佳, 文国樑 . 化感作用抑制有害藻类生长的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5, 34(6): 188-192. |
[7] |
胡洋, 王艳红, 温国胜, 沈莉芹, 吴爱平. 基质不同灭菌条件下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白三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5, 34(4): 21-25. |
[8] |
孙志伟1, 田斐1, 安民2, 段舜山1*. 红树植物木榄有机溶剂提取物对球形棕囊藻的抑制效应[J]. , 2012, 31(3): 245-251. |
[9] |
孙志伟1, 段璐洋2, 周静韵1, 田斐1, 安民3, 段舜山1*. 红树植物干粉和新鲜组织水提物对两种赤潮藻的化感抑制效应[J]. , 2012, 31(2): 109-114. |
[10] |
王淑英, 岳永德*, 汤锋, 魏琦, 喻谨, 王进, 姚曦. 竹叶对萝卜幼苗生长的影响[J]. , 2010, 29(3): 221-228. |
[11] |
刘迎湖1, 付银莲1, 陈小秋1, 安民2, 陈实1*. 蒙特卡罗法在化感作用全区间抑制强度评估(wholerange assessment)中的应用[J]. , 2009, 28(4): 357-361. |
[12] |
卢慧明1,2, 廖小建3, 杨宇峰1,2*, 徐石海3. 大型海藻龙须菜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J]. , 2008, 27(5): 424-426. |
[13] |
江贵波1,2, 曾任森2*. 艾的挥发性物质化感作用研究[J]. , 2006, 25(2): 106-108. |
[14] |
万开元, 陈防*, 余常兵, 钟志祥. 杨树-农作物复合系统中的化感作用[J]. , 2005, 24(1): 57-60. |
[15] |
陈圣宾, 李振基*. 外来植物入侵的化感作用机制探讨[J]. , 2005, 24(1): 69-7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