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大型人口密集型流域(淮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 |
1.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2. 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上海 200234
3. 波特兰州立大学, 波特兰 97207 |
|
|
摘要 近年来, 淮河流域(流域面积为 2.7×105km2)水体污染严重并导致水质的恶化。为了分析淮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于2013 年5 月对淮河流域217 个样点进行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 并测定水体的环境指标。结果显示, 淮河流域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甲藻(占总生物量的26.1%)、硅藻(23.4%)和隐藻(19.5%)组成。聚类分析显示, 浮游植物群落可以分为四组: 组1 主要以腰鞭毛飞燕角甲藻(Ceratium hirundinella)为优势种, 组2 主要以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为主。组1 和组2 的采样点大多位于林地区域。组3 主要以隐藻类(Cryptomonas erosa)为主, 采样点位于人为干扰较大的区域, 如农业污染、采砂和农业养殖区。组4 主要以金藻门的色金藻(Chromulina sp.)为主。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受自然条件(如海拔和河流的级别)和人类活动(如总悬浮固体物和总氮)的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 浮游植物可以作为大型流域生物评价中的指示类群, 同时在水质监测中也应该考虑自然条件的变化。
|
|
关键词 :
淮河流域,
浮游植物,
人为活动,
水质生物学评价,
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
|
|
[1] |
李煜东, 臧传富, 陈相龙. 淮河流域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 生态科学, 2020, 39(2): 104-. |
[2] |
曹文钟, 孙玉凤, 杨双, 盖延军, 刘江红, 范亚文. 大庆库里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2): 206-211. |
[3] |
孙鑫, 李兴, 李建茹. 乌梁素海全季不同形态氮磷及浮游植物分布特征[J]. 生态科学, 2019, 38(1): 64-70. |
[4] |
朱冲冲, 李秋华, 陈文生, 何应, 肖晶. 贵州草海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动态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生态科学, 2018, 37(6): 131-138. |
[5] |
潘鸿, 杨扬, 唐宇宏. 惠州沙田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演替研究[J]. 生态科学, 2018, 37(4): 154-159. |
[6] |
魏洪祥, 石俊艳, 王晓光, 王兴兵, 寇凌霄, 肖祖国, 宣明春, 刘勇. 卧龙湖浮游生物群落的演替、影响因子及其水质评价[J]. 生态科学, 2018, 37(1): 55-61. |
[7] |
李俊伟, 朱长波, 颉晓勇, 郭永坚, 陈素文, 常华, 张宁, 曾林, 胡瑞萍. 池塘分区养殖系统对水质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7, 36(6): 114-124. |
[8] |
王首吉, 杜虹, 张清芳, 陈洋, 梅志平, 陈伟洲. 龙须菜养殖对深澳湾表层水体pCO2 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7, 36(5): 152-159. |
[9] |
徐华兵, 王龙乐, 曾权辉, 王首吉, 梅志平, 杜虹. 水下LED 光照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7, 36(5): 104-113. |
[10] |
粟丽, 黄梓荣, 陈作志. 榕江下游流域夏秋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J]. 生态科学, 2017, 36(2): 9-14. |
[11] |
周彦锋, 宋江腾, 刘凯, 蒋书伦, 尤洋. 怀洪新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 36(1): 35-42. |
[12] |
盛萧, 徐海升, 邓培雁, 毛建忠, 刘威. 深圳石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科学, 2016, 35(1): 17-26. |
[13] |
杨雪, 王朝晖, 马长江, 熊毅俊, 梁建新. 大亚湾微表层浮游植物对无机氮磷的响应[J]. 生态科学, 2016, 35(1): 34-40. |
[14] |
程军明, 张曼, 王良炎, 李学军, 顾钱洪. 三种浮游植物指示法在景观性河流水体营养状态评价中的应用[J]. 生态科学, 2015, 34(3): 37-43. |
[15] |
张曼, 张河长, 宋东蓥, 王良炎, 梁聪颖, 孙淑慧, 刘亚杰. 富营养水体大型溞(Daphnia magna)的种群数量对浮游植物的控制效应[J]. 生态科学, 2015, 34(2): 76-8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