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生态科学
  研究论文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千岛湖水体稳定度和热分层结构对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响
张如枫1, 兰佳2, 王裕成2, 满小明3, 吴松涛4, 吴志旭2, 李慧赟5, 罗潋葱6, *,
李加龙1, 龚发露6, 殷鑫星6, 孙婷6
1.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昆明 650500
2.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淳安分局, 杭州 311700
3.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6
4. 浦江县气象局, 金华 322200
5.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 210008
6.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 昆明 650500
全文: PDF (3853 KB)   HTML (1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基于2017年1月—2020年2月千岛湖大坝前水质高频监测数据与湖心区气象数据, 使用Lake Analyzer(LA)软件计算了水体稳定度指标(“施密特稳定度”和“浮力频率”)和热分层指标(“温跃层深度”和“温跃层厚度”), 并与溶解氧垂向分布指标(“氧跃层深度”和“氧跃层强度”)结合分析。结果表明千岛湖存在时间长且稳定的热力分层和溶解氧分层, 分层期为每年4—12月, 根据结构变化可分为形成期(4—6月)、稳定期(7—9月)和减弱期(10—12月)三个阶段。水体稳定度指标、热分层指标和溶解氧垂向分布指标间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水体混合状态是影响溶解氧垂向分布的重要因素, 湖体存在热分层则是氧跃层出现的根本原因, 水体稳定度升高与热分层结构形成均阻碍溶解氧的垂向交换, 促进氧跃层的形成。基于回归分析, 发现温跃层深度与氧跃层深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拟合精度高(R2=0.81, N=25), 说明在千岛湖可通过温跃层深度推断氧跃层态势。研究结果同时证明LA在千岛湖的可适用性, 以及在其它湖泊的可推广性, 提供了水体稳定度和热分层指标定量化计算的工具。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我的书架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张如枫1
兰佳2
王裕成2
满小明3
吴松涛4
吴志旭2
李慧赟5
罗潋葱6
*
    
引用本文:   
张如枫1, 兰佳2, 王裕成2, 满小明3, 吴松涛4, 吴志旭2, 李慧赟5, 罗潋葱6, *, . 千岛湖水体稳定度和热分层结构对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4, 43(1): 160-.
链接本文:  
 http://www.ecolsci.com/CN/Y2024/V43/I1/160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