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研究 |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
|
摘要 在青藏高原五道梁多年冻土区,利用土钻对3 个典型热融湖塘不同区域表层沉积物进行取样, 并做了粒度分析、粒度参数计算和回归分析, 结合有关资料探讨了热融湖塘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 在沉积物分布类型上, 以湖心为圆心、半径15 m 的湖心区, 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度为4.46—5.37 Φ, 标准偏差为2.48—2.75, 粒度较细,属于粉砂质砂; 半径15—30 m 的湖滨区, 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度为2.69—3.34 Φ, 标准偏差为1.67—2.22, 粒度较粗, 属于砂质; 半径30 m 至天然地表的过渡区, 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度为3.22—3.44 Φ, 标准偏差为1.93—2.18, 粒度较粗, 属于砂质。不同区域沉积物粒度差异显著, 热融湖塘沉积物的粉砂和黏土含量分布为湖心区>湖滨区>过渡区, 而砂含量的分布特征则相反, 为过渡区>湖滨区>湖心区。热融湖塘沉积物这种粒度分布特征与冻融循环、水力搬运、风力侵蚀以及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是导致热融湖塘不同区域地表沉积物粒度特征产生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 也是造成湖塘周边土壤发生粗砾化的根本动力。
|
|
关键词 :
热融湖塘,
表层沉积物,
粒度特征,
青藏高原
|
|
[1] |
王丽, 杨涛, 张军, 杜红霞. 拉萨地区居民点周边典型湿草甸湿地植被与土壤特征分析[J]. 生态科学, 2019, 38(3): 9-17. |
[2] |
赵云飞, 洪苗苗, 欧延升, 黄政, 张洋洋, 汪霞. 青藏高原东部山地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J]. 生态科学, 2018, 37(5): 25-32. |
[3] |
郭兵, 孔维华7, 姜琳, 范业稳. 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区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J]. 生态科学, 2018, 37(3): 96-106. |
[4] |
乔永民, 郭佳, 杨骏, 朱毅, 余翔, 张渊明, 马舒欣. 洱海湖滨带与湖中心带表层沉积物磷的形态对比分析与环境学意义[J]. 生态科学, 2017, 36(4): 38-45. |
[5] |
赵芳, 卢涛. 道路扩展对青藏高原东缘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7, 36(4): 146-151. |
[6] |
李积兰, 李希来. 高寒草甸矮嵩草的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6, 35(2): 156-165. |
[7] |
张光贵.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J]. 生态科学, 2016, 35(1): 161-166. |
[8] |
尹鹏, 胡霞, 廖金花, 吴 彦. 高山地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对雪被变化的响应[J]. 生态科学, 2015, 34(1): 91-96. |
[9] |
乔永民1*, 赵建刚1, 杨扬1, 顾继光1, 黄长江2. 汕头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 2010, 29(4): 312-317. |
[10] |
徐军1*, 康世昌1,2. 青藏高原湖泊纳木错水域生态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 , 2010, 29(3): 298-305. |
[11] |
杨霞1, 梁艳1, 陈学林1,2*.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常见植物种子大小变异研究[J]. , 2007, 26(6): 483-489. |
[12] |
淮虎银1, 魏万红1, 张镱锂2. 短穗兔耳草基株大小对其克隆生长特征的影响[J]. , 2006, 25(4): 294-29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