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洱海湖滨带与湖中心带表层沉积物磷的形态对比分析与环境学意义 |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广州 510632
2.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广州 510632
3. 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防治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632 |
|
|
摘要 采用连续提取方法对洱海湖滨带和湖中心带表层沉积物磷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滨带TP的含量为741.35—1061.36 mg·kg-1, 平均为872.61 mg·kg-1, 显著高于湖中心带(含量范围576.38—722.98 mg·kg-1, 平均值663.67 mg·kg-1)。两区域均以IP 为主赋存形态, 分别占TP 的79.70—84.97%(湖滨带)和78.1—92.28%(湖中心带), 而IP 中以Ca-P 为主, 分别占IP 的26.76—63.38%(湖滨带)和28.67—55.16%(湖中心带)。从各形态磷的含量分布特征来看, 湖滨带的TP、IP、OP、Ads-P、Fe-P 和Ca-P 均显著高于湖中心带, 而De-P 则相反, 反映了磷在迁移过程中与环境因子变化之间响应关系。相关分析表明湖滨带TP 与IP、OP、Ads-P 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在湖中心带这种关系则仅存于TP 与IP 之间, 说明湖滨带磷具有较强的释放潜力, 而湖中心带则更多的体现了洱海区域的地质特点。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环境因子与沉积物中磷的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响应关系, 揭示高原湖泊磷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
|
关键词 :
磷形态,
表层沉积物,
湖滨带,
湖中心带,
洱海
|
|
[1] |
阿提姑·吐尔洪, 李新国*,李志, 刘彬, 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 新疆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土壤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 生态科学, 2019, 38(6): 53-. |
[2] |
向速林, 李松贵, 张旭, 付成钢, 吴蓓. 小型浅水湖泊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其相关性分析[J]. 生态科学, 2019, 38(1): 33-41. |
[3] |
岳永彧, 王俊峰,俞祁浩, 游艳辉.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研究[J]. 生态科学, 2016, 35(2): 1-7. |
[4] |
张光贵.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J]. 生态科学, 2016, 35(1): 161-166. |
[5] |
卫志宏*, 杨振祥, 吕兴菊, 唐雄飞, 孟良, 朱江, 杨四坤, 窦嘉顺. 洱海动态水环境容量模拟研究[J]. , 2013, 32(3): 282-289. |
[6] |
郭绪虎, 田昆*, 肖德荣, 董瑜, 刘令聪, 杨浩.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湖滨带优势植物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J]. , 2013, 32(2): 200-205. |
[7] |
岳海涛1, 田昆1,2*, 张昆2, 黄余春1, 罗丽1. 云南高原湖滨带3种挺水植物对水体N的净化能力及响应[J]. , 2012, 31(2): 133-137. |
[8] |
乔永民1*, 赵建刚1, 杨扬1, 顾继光1, 黄长江2. 汕头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 , 2010, 29(4): 312-31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