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兴土,佟连军.1998.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分析与预测[J].地理科学,18(6):501-509.
[2] 刘兴土,何岩,邓伟,等.2002.东北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56-59.
[3] 信乃诠,王立祥.1998.中国北方旱区农业[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50-164.
[4] 江爱良.1990.农业气象和农业发展的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11(1):1-4.
[5] 石玉林,陈百明.1991.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8-250.
[6] 党安荣,阎守邕,吴宏歧,等.2000.基于GIS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研究[J].生态学报,20(6):910-915.
[7] 倪绍祥.1999.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16-242.
[8] 郑海霞,封志明,游松财.2003.基于GIS的甘肃省农业生产潜力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2(4):400-407.
[9] 冷疏影.1992.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中国农业生产潜力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7(1):71-79.
[10] 高素华.2000.中国三北地区农业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开发利用对策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37-140.
[11] 杨恒山,王芳,张冬梅,等.1999.哲里木盟4种主要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及对比分析[J].哲里木盟畜牧学院学报,9(2):19-24.
[12] 马树庆.1995.东北区农业气候土壤资源潜力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地理科学,15(3):243-252.
[13] 马树庆.1996.吉林省农业气候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85-88.
[14] 李春云,戴玉杰,姜秀萍,等.2000.蒸发势的一种计算方法[J].内蒙古气象,1:2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