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金龙,张全兴,徐建平,等.1995.树脂吸附法处理高浓度混甲酚生产废水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31(4):598-605.
[2] 刘相伟.1998.工业含酚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工业水处理,18(2):4-6.
[3] 王红娟,奚红霞,夏启斌,等.2002.含酚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开发前景[J].工业水处理,22(6):6-9.
[4] 黄民生,孙萍,朱莉.2000.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及其絮凝条件[J].环境科学,21(1):23-26.
[5] 游映玖,曾明秀,刘杏,等.2003.微生物的筛选[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6(1):41-43.
[6] 沈齐英,刘录,申林波.2002.降酚微生物的分离[J].北京化工学院,22(4):191-194.
[7] 周大石,马汐萍,黄振东,等.1991.生物吸附再生法处理含酚、含氰废水细菌类群与功能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3(11):227-230.
[8] 周大石.2002.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M].辽宁大学出版社.沈阳:32-38.
[9] 马放,任南琪,马汐萍,等.2002.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实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48-84.
[10] 沈萍,范秀容,李广武.1994.微生物学实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14-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