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4年 43卷 6期
刊出日期:2024-11-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旱区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展秀丽1, 董智今1, 马亚莉2, 靳聪伟1
 为了阐明旱区农牧交错带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选择了宁夏盐池县草地、灌丛沙堆、农田、林地、弃耕地、固定沙丘及流动沙丘为研究对象, 采用了野外分层采样与室内实验方法, 分析了浅层土壤的有机碳( SOC)、全氮( TN)、全磷( TP)含量及土壤 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 (1)研究区内SOC、TN 和 TP 的平均含量2.623 g·kg–1、0.134 g·kg–1、1.239 g·kg–1, 均表现为弃耕地>灌丛沙堆>农田>草地>林地>固定沙丘>流动沙丘。土壤C/N变异系数为48.95%, 土壤C/P, N/P变异系数分别为110.54%、115.47%。(2)研究区内林地、灌丛、草地和农田的土壤养分显著高于固定和流动沙丘, 且林地和灌丛沙堆土壤SOC和TN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N/P有显著差异, 土壤C/N和C/P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C、N、P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的影响, 对土壤养分以及化学计量的垂直分布也影响显著。本研究可为旱区农牧交错带沙漠化治理及农田风蚀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4 Vol. 43 (6): 1-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2183 KB)  ( 180 )
10 近20年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化及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尚海洋, 刘丽娇
为刻画近20 年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化格局, 揭示流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特征, 选取石羊河流域9 个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 在分析流域内主要行政单元近20 年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评估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基础上, 通过构建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度评估模型, 揭示过去20 年流域内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耦合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 利用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度变动的因素, 以期为流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治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1)2000—2019 年石羊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增长趋势明显, 县(区)间差异显著。(2)研究期间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呈波动增加的趋势, “十一五”发展期间是其重要变化时间段, 2009年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由波动下降转为缓慢上升的关键年份; 从空间维度来看, “协调”县(区)大多集中在流域上游, “不协调”县(区)多集中在流域下游; 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整体优于下游地区。(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同比例环境等公共设施从业人员是影响流域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的重要人为因素, 此外, 县(区)空间位置也是影响结果差异的实际伴随因素。未来应根据区域上下游实际情况, 通过人类活动积极克服地区自然禀赋差异, 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特色发展战略并及时落实, 以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2024 Vol. 43 (6): 10-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2649 KB)  ( 110 )
21 水分和基质条件对六种半附生榕树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邹璜1,2, 莫雨轩1,2, 王治鹏3, 宋亮1,*
榕树经常被选作目标树种用于热带植被恢复实践中, 利用半附生榕树的“绞杀”过程进行恢复, 将可能探索出一种全新的热带森林恢复技术。为探究如何有效提升半附生榕树种子的萌发率, 提高其野外建成的成功率等, 以西双版纳地区六种常见半附生榕树为对象, 通过室内萌发实验, 探究水分(高、中和低)、基质(人工基质、自然基质和空白对照)及其互作对其萌发过程的影响, 并通过人工辅助装置进行半附生榕树种子的野外萌发实践。结果表明: 水分显著影响半附生榕树的各项萌发特征指标, 低水分条件处理显著降低了种子的最终萌发率(F=102.37, P<0.01)、平均萌发时间(F=3.22, P<0.05)和累积萌发速率(F=123.93, P<0.01), 基质及其与水分的交互作用则对半附生榕树种子的最终萌发率、萌发开始和累积萌发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相较于室内环境, 半附生榕树种子在野外的萌发率显著降低, 萌发时间延长, 萌发速率下降(P<0.05), 说明严酷多变的野外生境对半附生榕树种子的萌发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研究认为, 通过提供有效着生位点和充分供水的人工基质可促进半附生榕树种子在宿主树上的萌发, 利用半附生榕树的“绞杀”习性实现退化热带植被的恢复具有一定可行性。
2024 Vol. 43 (6): 21-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402 KB)  ( 122 )
31 青海湖流域不同高寒湿地温室气体通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蒋莉莉1,2, 陈克龙1,2,*,周华坤3, 谢宝华4, 朱锦福1, 左弟召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 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变化成为热点议题。以青海湖流域瓦颜山和鸟岛湿地为研究对象, 设降水梯度为减雨50%(P-)、自然对照(P0)、增雨50%(P+),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降水对两种湿地CO2、CH4、N2O通量的影响, 并分析其作用因子。结果表明: 1)生长季两种湿地均为CO2和N2O排放源, 其月均排放量瓦颜山为132.82 mg·m–2·h–1和0.38 μg·m–2·h–1, 鸟岛为90.79 mg·m–2·h–1和0.79 μg·m–2·h–1, 瓦颜山为CH4的吸收汇, 其吸收量为3.21 μg·m–2·h–1, 鸟岛为CH4的排放源, 其排放量为1.84 μg·m–2·h–1;  2)不同降水处理对两种湿地的CO2和N2O排放均无显著影响, 对CH4交换量影响显著(P<0.05), 瓦颜山CH4吸收量为: 8月>9月>5>月6月>7月,  P-较P0减少41.34%, P-促进CH4排放, P+较P0减少85.91%, P+促进CH4吸收, 鸟岛生长季CH4排放通量: 9月>8月>7>月6月>5月, P-较P0减少57.40%, P+较P0增加72.51%。3)不同降水处理对两种湿地的生物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且呈现一致的影响结果, 增雨会增加地上、地下生物量, 同时会减少凋落物含量, 减雨处理反之。4)不同降水处理对两种湿地的土壤因子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 表现在: 增雨会增加土壤湿度, 较小尺度降低土壤温度, 减雨处理反之; 增减雨处理均会降低土壤的全氮、全碳含量; 生长季两种湿地净氨化速率均为正值, 即铵态氮含量在生长季节呈现增加的趋势, 而净硝化速率为负值, 则硝态氮含量呈减少趋势。5)高寒湿地温室气体交换的影响因子和交换机理因湿地类型而异。
2024 Vol. 43 (6): 31-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2530 KB)  ( 102 )
43 基于MaxEnt模型的海南岛人类活动强度分布预测及其对野生动物生境干扰分析
李莹1, 马伯虎2, 赵宁曦1,2,*
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生境干扰分析一直是生态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 以海南岛宜出行人类足迹点数据为样本, 选取了海拔高度、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年均降水、年均气温、人口密度、距大型居民点距离、距小型居民点距离、距道路网距离、距水系距离10 个环境影响因子, 利用最大熵 (Maximum Entropy, MaxEnt) 模型对海南岛人类活动强度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和预测, 计算得到的曲线下面积值 (Area Under Curve, AUC) 为0.745, 模拟结果良好。结果表明: 海南岛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区域沿道路网分布于四周沿海的平坦地区, 而中西部高海拔地区的人类活动强度极低。通过对MaxEnt模型模拟的人类活动强度分布数据和野生动物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地理信息科学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GIS) 空间统计分析, 可知: 野生动物有低于20% 的概率分布于人类活动强度极低的岛内高海拔地区; 超过60% 的概率分布于人类活动强度较低的地区; 低于20% 的概率分布于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四周沿海地区。研究结果可为海南岛动物保护提供支持, 以便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024 Vol. 43 (6): 43-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3159 KB)  ( 293 )
53 氮添加对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营养生长及对N、P、K利用效率的影响
张佳, 熊梅, 孙忠林, 苏慧, 周立业*
为研究氮素添加对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 Benth.)营养生长及其对N、P、K利用效率的影响, 采用室外盆栽法, 测定4种氮添加水平(5、10、15、20 g·m–2·a–1)下少花蒺藜草各营养生长指标及营养器官(茎、叶)对N、P、K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4种氮添加水平显著增加了少花蒺藜草的株高、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 提高了少花蒺藜草的生长速率, 降低了根冠比, N1、N4水平增大了根粗、茎粗, N2水平增加了根长; 茎在N4水平、叶在N2水平中全氮含量最高, 分别为123.816 g·kg–1、119.010 g·kg–1, 氮添加总体降低了少花蒺藜草茎和叶的全磷含量, 氮添加降低了叶的全钾含量, 且茎在N1水平的全钾含量最高, 为92.72 g·kg–1; 少花蒺藜草在N1水平下氮素利用效率最高, 为0.056 g·g–1, 在N3水平最低, 为0.039 g·g–1, 随氮添加水平的提高, 少花蒺藜草的磷素利用效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在N4水平达到最高, 为0.229 g·g–1, 氮添加降低了少花蒺藜草的钾素利用效率, 且在N1水平最低, 为0.054 g·g–1。
2024 Vol. 43 (6): 53-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472 KB)  ( 60 )
60 城市绿地临路边缘植物群落特征对交通源PM2.5的影响
谢雅芬, 王峥, 郑亦卿, 范舒欣*, 董丽*
为探究城市绿地临路边缘植物群落特征对交通源PM2.5的影响, 基于夏、冬两季的实地测量, 针对不同近路距离下不同植物群落类型间PM2.5减滞量的差异, 以及群落冠层结构特征对PM2.5减滞量的影响展开定量研究, 以期为绿地边缘区域植物群落配置提供理论指导。结果发现: 冬季植物群落的PM2.5减滞量高于夏季, PM2.5最大减滞量出现在近路距离50 m处。4 种常见群落类型中, 阔叶乔灌草型群落对PM2.5的减滞效果最好, 但是在靠近绿地内部的50 m和100 m处针阔乔草型群落最好。植物群落郁闭度、疏透度与PM2.5减滞量间为存在明显拐点阈值的非线性响应关系, 疏透度与PM2.5减滞量的相关性更显著。绿地临路边缘50 m和100 m处群落郁闭度为0.81—0.83时减滞PM2.5效果最佳, 5 m和20 m处的郁闭度宜调整为0.62—0.67; 距外部道路50 m的绿地临路边缘内, 群落疏透度宜为0.30—0.36。
2024 Vol. 43 (6): 60-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5312 KB)  ( 101 )
70 氮输入下湿地植物根际分泌物对氮矿化过程影响特征
赵士喆1, 刘芬1, 乔睿萱1, 尹涵宇1, 王惠翔1, 赵春宇1, 2, *
为探讨不同形态的氮输入对湿地植物根际周围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的影响机制, 于2021年8月采集了德州减河湿地芦苇及原位土进行加富栽培实验, 并利用连续淹水培养法进行氮矿化速率测定。结果表明: 不同氮输入对植物根际分泌物的释放有不同影响, 其中NH4-Cl和尿素的复合添加对于芦苇根际氨基酸、类黄酮、总酚和总糖含量的增加效果最明显(P<0.01), 但对总酸类的分泌无显著影响。氮添加对脲酶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P<0.01), 脲酶活性介于88.90—500.00 μg·g–1·d–1之间, 而对蛋白酶活性的促进效果不显著。土壤氮的矿化速率在5.79—21.12 mg·kg–1·d–1之间, 并与脲酶之间呈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脲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尿素添加组, 对矿化过程起到重要调控作用。根际土壤中脲酶的活性与TOC和TN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高TOC含量为微生物新陈代谢提供的能量, 促进了微生物代谢产物增加, 而土壤中TN可以显著诱导脲酶的产生。除总酸物质外, 其余根际分泌物与MBN、MBC和脲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 (P<0.05)。外源氮输入通过刺激植物分泌物的释放, 改变根际周围土壤的微环境, 为矿化微生物提供代谢所需的底物和能量, 促进有机氮矿化过程的发生。因此, 在湿地管理过程中要加强湿地植物的保护和修复, 提高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2024 Vol. 43 (6): 70-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1003 KB)  ( 207 )
77 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背景下青海旅游生态位空间格局研究#br#
陈正逸1,3, 薛华菊1,2,3,*, 张涛1,3, 魏铭1,3
旅游生态位对优化旅游空间布局, 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生态位理论, 构建包括旅游资源维、旅游市场维、社会经济维、旅游环境维的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 对2016—2020年青海省两市六州的旅游生态位水平及旅游经济联系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青海省旅游生态位空间上具有“东西强、南北弱”特征, 即西宁市、海西州和海东市三地的旅游综合生态位较高, 其余五州较弱; (2)青海省两市六州的社会经济生态位差异最大, 旅游环境生态位差距较小; (3)青海省旅游生态位发展表现为旅游核心(西宁市)、旅游节点(海西州、海东市)和旅游网络(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玉树州、果洛州)的三级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4)青海省各州市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总体较低, 并呈现显著的“二八效应”, 即西宁市、海东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占全省的80%, 其余六州占20%。研究针对三级旅游生态位空间格局提出发展策略, 以期为青海省生态旅游空间格局规划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2024 Vol. 43 (6): 77-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332 KB)  ( 114 )
87 郑州市近20年建设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br#
王倩, 白永平*, 高祖桥, 张春悦, 梁建设, 李玲蔚
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使得城市化规模进一步扩大, 建设用地景观格局的强烈变化深刻影响着郑州市自然和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原城市群的生态文明进程。基于2000、2010和2020 年的遥感影像数据, 通过景观扩张指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建设用地的扩张模式与形态, 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郑州市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2000—2020 年, 郑州市的建设用地面积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2000—2010年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了227 km2, 增长率为3.02%, 2010—2020 年增长了989 km2, 增长率为13.17%。耕地为建设用地主要转出类型, 转移面积约为390.51 km2; 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主要来源于耕地、草地和林地, 根据转入建设用地面积大小依次为1382.61、103.09和96.81 km2; 研究期间建设用地的扩张模式主要以边缘式和飞地式为主, 填充式为辅。三种扩张模式的重心变化明显, 整体呈现出在二七区南部地区聚集的态势。景观格局指数的波动变化表明随着时间发展建设用地斑块在空间上不断变化且形状更加复杂。第一产业增加值对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影响力最为显著, 其次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纯收入。
2024 Vol. 43 (6): 87-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3578 KB)  ( 180 )
100 云南嵩明大哨天然蛹虫草内生及其生境土壤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
许小蓉1, 虞泓2, 郭媛媛1, 任方圆1, 陈婉月1, 普春艳1, 蔡皓月1, 张晓梅1,2,3,*
了解云南嵩明大哨天然蛹虫草内生及其生境土壤中细菌物种组成、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 丰富蛹虫草相关微生物的可利用资源多样性, 增加对蛹虫草细菌区系中物种多样性的认识。采用 8 种分离培养基对10份来自云南嵩明大哨的蛹虫草及生境土壤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 对部分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研究其多样性。结果表明: 从蛹虫草子座、菌核及生境土壤中共分离到的373株纯培养物, 对其中的217株进行测序鉴定, 结果显示蛹虫草子座、菌核及生境土壤中分布有210株分属于4门21科39属87种的细菌以及7株分属于1门4科4属6种的放线菌。其中生境土壤中的细菌类群(21科27属52种)明显较子座(5科7属15种)和菌核(11科17属41种)丰富。子座和菌核中的共有优势属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共有优势种为Bacillus cereus、Bacillus mycoide和Paenibacillus terrae; 生境土壤中的优势菌属为伴根瘤菌属(Pararhizobium)、贪噬菌属(Variovorax)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优势种为Pararhizobium giardinii、 Variovorax sp.和Stenotrophomonas indicatrix。云南嵩明天然蛹虫草内生及其生境土壤中分布有丰富的细菌类群, 这为研究蛹虫草内生及其生境土壤中细菌的生物活性积累了菌种资源。
2024 Vol. 43 (6): 100-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884 KB)  ( 77 )
110 香樟等10种校园植物枯落物层及其土壤层水文效应
陈夙怡1,2, 黄艳萍1, 戴矜君3, 周凌峰1, 陈金辉1,2, 涂志华1,2,*, 韩琳1, 张伟1, 韩宇杰1, 何芸芸1, 陈俊锦1, 王康1
为了研究校园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 以利于植物配置更加合理, 以校园内10种常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室内浸泡法、环刀法对不同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功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 (1)10种植物的枯落物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介于2.08—3.03 g·g–1之间, 表现为: 桂花树>印度紫檀>大花紫薇>巴西木蝶豆>香樟>含笑>黄兰>大叶榄仁>伊朗紫硬胶>小叶榄仁。(2)枯落物未分解层持水量、吸水速率均在0—2 h变化较大, 而后逐渐趋于变缓, 24 h基本达到饱和, 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R2>0.87); 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2>0.91)。(3)枯落物未分解层在0.5 h内水分蒸发、下渗量大, 之后逐渐减缓, 到72 h时枯落物的蒸发、下渗基本停止, 枯落物累积失水量与失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R2>0.67); 失水速率在1 h前下降较快, 4 h明显减缓, 72 h时基本停止失水, 失水速率与失水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R2>0.94)。(4)不同植物表层土壤容重均值变化范围为1.38—1.60 g·cm–3, 总孔隙度为30.73—41.31%, 有效持水量在26.15 t·hm–2—141.26 t·hm–2范围内, 土壤有效拦蓄深介于6.19—21.67 mm之间, 土壤持水能力表现为印度紫檀>香樟>伊朗紫硬胶>含笑>大花紫薇>巴西木蝶豆>桂花树>黄兰>小叶榄仁>大叶榄仁。(5)不同植物土壤层初渗速率为0.55—10.37 mm·min–1, 稳渗速率为0.20—8.06 mm·min–1, 土壤入渗速率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相关系数大于0.80。综合10种植物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表明印度紫檀、香樟、大花紫薇水源涵养能力较好, 建议校园景观植物优先配置印度紫檀、香樟、大花紫薇等植物。
2024 Vol. 43 (6): 110-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3331 KB)  ( 95 )
121 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种类组成与群落特征
王静宜1, 2, 林育述3, 黄练忠3, 徐庆华3, 胡科3, 戴淑仪3, 陆龙威2, 欧阳磊2, 戴小华1, 赵平2,*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 但由于人为干扰, 目前仅有少量存在, 并且主要以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形式存在。因此了解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对于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为了解东莞大屏嶂森林公园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与群落特征。按照 CTFS(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标准, 在该园的公园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建立了一个1600 m2(20 m × 80 m)的动态监测样地。以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 分析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 群落中DBH ≥1cm的木本植物一共867株, 属于24科33属36种, 其中壳斗科(Fagaceae)为主要优势种, 占总个体数40.25%。其中重要值≥1的物种共有21种, 占总个体数的93.66%, 重要值最大的三个种依次是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ifoliacc)、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cc)和小果核果茶(Pyrenaria macrocarpa)。在属的水平上, 热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83.6%, 温带成分占16.7%。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径级分布呈倒“J”型, 群落自我更新良好。采用改进的M-Godron法判断群落稳定性, 曲线交点与稳定点之间的欧氏距离为20.591, 距离较大, 群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2024 Vol. 43 (6): 121-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523 KB)  ( 59 )
129 青冈叶功能性状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不同干扰强度的响应
杨洁, 戴小华1,2,*
研究不同干扰强度下植物叶的功能响应, 能帮助我们理解植物与环境关系, 进一步明确植物在变化的环境下所采取的生存策略。以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三个不同干扰强度生境的青冈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叶功能性状及生态化学计量随干扰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 (1)干扰强度最大的万象山, 叶厚度、叶面积、形状系数、含水率最大, 叶干物质含量和叶指数最小; (2)中度干扰的宝莲山叶氮含量、磷含量最大, 碳含量、C: N、C: P最小; (3)不同干扰强度下青冈叶的许多功能性状特征、各化学计量指标之间具备显著的相关性。总体而言, 高干扰条件下青冈叶更适应强光偏高温干旱的环境, 中度干扰使青冈叶具备高生产力的特征。
2024 Vol. 43 (6): 129-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233 KB)  ( 53 )
137 和田地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气候响应研究
努尔麦麦提·如孜1, 王雪梅1,2,*, 梁婷3
基于2000—2018年的MODIS NDVI与气象数据, 采用CA-Markov模型与相关分析方法对和田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未来趋势及气候响应进行定量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 (1)近19年来, 研究区无植被覆盖和中、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呈增加趋势, 低植被覆盖区呈减少趋势。植被覆盖度发生轻度退化和轻度改善的区域占比分别为9.04%和9.47%; 明显退化和明显改善的区域占比分别为1.22%和0.83%。(2)通过对研究区2024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预测分析, 认为低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增长趋势较为明显, 而无植被覆盖和中植被覆盖区则表现为降低趋势。(3)2000—2018年间和田地区植被覆盖度整体水平较低, 高植被覆盖区主要位于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绿洲以及昆仑山的山前洪积平原, 中、低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区, 无植被覆盖区主要集中于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温度极低的昆仑山高山地带。在无人类活动区, 植被覆盖度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 而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平原绿洲区, 植被覆盖度受人类活动和气候的双重作用。
2024 Vol. 43 (6): 137-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25102 KB)  ( 157 )
147 200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填海造陆对海洋水环境的影响#br#
杨凯程, 臧传富*
近20年来,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土地资源的短缺状况越来越严重。为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 大湾区各级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各项填海造陆工程。但填海造陆对大湾区的海洋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社会公众和科学家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填海造陆工程对海洋水体环境的影响, 笔者对Landsat遥感影像与实测数据进行了遥感反演分析, 构建了该地区的五个指标的统计模型, 模拟了2000—2020年期间大湾区近岸海域的水质变化, 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填海造陆工程对海洋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粤港澳大湾区在2000年至2020年间填海造陆面积总量约为160 km2。其中, 2005年至2010年间填海造陆面积最大, 填海造陆活动频繁的区域位于珠江入海口, 大多数新增的填海造陆土地被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对粤港澳地区邻近海域的海洋环境具有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规划和海洋环境的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4 Vol. 43 (6): 147-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13017 KB)  ( 69 )
158 基于隶属函数法的草原区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植物筛选
珊丹1,2, 郭建英1,2,*, 荣浩2, 张铁钢1,2, 张菲2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筛选适宜植物种为目的, 从乡土植物、引进物种中选取了生态适应能力较强的植物种进行野外栽植对比试验, 分析了植物主要生物品质和生理指标变化, 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对16种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3.217%, 能够代表变量信息, 第一主成分反映了植物光合能力的强弱, 第二、第三主成分反映出植物抗逆性与渗透调解物质和细胞膜透性之间的关系。通过隶属函数法获得综合评价值(D)较高的植物为柠条、燕麦、沙蒿、沙打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 说明这几种植物对于项目区的气候状况、土壤环境等自然条件的适应性较强, 研究区可选择以一、二年生的燕麦、草木樨作为先锋植物, 采用柠条搭配多年生豆科植物(紫花苜蓿、沙打旺)、禾本科植物(无芒雀麦、扁穗冰草)的配置模式进行植物恢复与重建。研究结果为典型草原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的种质资源, 并为进一步的植物种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 Vol. 43 (6): 158-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159 KB)  ( 148 )
169 京杭大运河苏北段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完整性评价
廖沛涵1,2, 蔡永久1, 宋翠萍3, 杨桂军2, 张又1,*, 李宽意1,4
着生藻类在水生态健康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对苏北运河33个样点的着生藻群落和水体理化因子特征进行了调查, 并利用着生藻完整性评价指数(P–IBI)评价苏北运河水生态健康状况。结果表明: 共采集到藻类5门33属, 其中硅藻门13属, 绿藻门有12属, 隐藻门有1属, 蓝藻门有5属, 裸藻门有2属, 优势属主要为浮游蓝丝藻属(Planktothrix)、舟形藻属(Navicula)、小球藻属(Chlorella)、刚毛藻属(Cladophor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60、0.55和0.53, 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冗余分析结果显示, 影响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为电导率、悬浮物和水温。选取了9个环境因子与14个反映着生藻群落特征的候选参数, 比较各候选参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并对结果进一步测试, 最终选取Chl a、Abundance、Menhinick、Berger–Parker和Simpson共5个核心指数构建P–IBI评价体系。P–IBI指数结果显示, 全河段P–IBI平均值为49.8, 处于差状态的点位占42%, 中占55%, 良占3%。P–IBI最大值为72, 出现在里运河下游, 最小值为28, 出现在中运河下游。分析结果表明苏北运河不同河段的水生态健康状况无显著差异, P–IBI评价结果与群落分析结果一致: 生物多样性低, 整体水质中等。
2024 Vol. 43 (6): 169-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3657 KB)  ( 84 )
180 三种典型农药对唐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王霜霜1, 韦智彬1, 陈本亮2,*, 钟萍1, 徐宁1,*
 益霖薇净(24%氨氯吡啶酸水剂)、紫薇清(16%2,4-D-8%二氯吡啶酸水剂)和0.2%高效氯氰菊酯是农林业生产中常用的农药, 但其对水生生物安全性仍不清楚。以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为研究对象, 采用静态试验法测定三种农药对唐鱼的急性半致死浓度(LC50), 通过分析三种农药对唐鱼内脏团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发现益霖薇净、紫薇清和0.2%高效氯氰菊酯对唐鱼96 h LC50分别为271.70 mg·L–1、1022.77 mg·L–1和63.37 mg·L–1。0.2%高效氯氰菊酯对唐鱼的急性毒性最强, 其次为益霖薇净和紫薇清, 且这三种农药的毒性等级均为低毒性。氧化应激指标结果显示: 较低浓度下, 3种农药在暴露前期诱导唐鱼内脏团SOD活性升高, 在暴露后期表现为SOD活性抑制或恢复到正常水平。益霖薇净在暴露前期唐鱼内脏团CAT活性升高, 在暴露后期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紫薇清和0.2%高效氯氰菊酯表现为24 h CAT活性受到抑制, 之后活性升高。此外, 三种农药可能引起唐鱼内脏团MDA含量升高, 对唐鱼造成氧化损伤。该研究结果为农药的生态风险评估和环境安全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 Vol. 43 (6): 180- [摘要] ( 5 ) HTML (1 KB)  PDF (646 KB)  ( 31 )
187 环境噪声污染对大鼠性功能减退机制研究
谢明仁, 祁珊, 俞蕾, 袁霞, 杜靖, 俞发荣*
为探索环境噪声污染引起性功能减退机制, 选用SPF级Wistar大鼠, 给予不同强度噪声刺激, 通过ELISA法检测血激素水平和脑组织、性腺组织中促凋亡因子表达水平。结果发现, 相比对照组, 噪声刺激组大鼠血液中肾上腺素水平升高36.86%—77.08%, 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18.30%—75.8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降低8.48%—40.83%, 雌二醇水平降低39.53%—71.25%, 卵泡刺激素水平降低25.00%—50.86%, 黄体生成素水平降低9.06%—37.55%, 催乳激素水平降低13.19%—42.75%, 雄激素水平降低11.86%—36.21%。噪声刺激组大鼠丘脑、睾丸、卵巢组织中c-fos表达水平分别比对照组升高11.59%—75.60%、22.43%—47.63%和14.12%—63.74%, Bax表达水平分别升高24.54%—61.56%、15.45%—60.91%和22.74%—69.59%, Caspase-9表达水平分别升高20.00%—56.36%、18.75%—46.88%以及42.55%—80.85%。根据结果推断, 低于或高于噪声限值的噪声刺激均能显著影响大鼠血激素水平, 引起丘脑、睾丸和卵巢组织促凋亡因子表达水平上调, 通过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活性, 降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活性, 引起性功能减退。
2024 Vol. 43 (6): 187-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2138 KB)  ( 50 )
       综述
193 羊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进展
刘国兵1, 焦德志1,*, 周婵2
 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广旱生根茎植物, 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东部重要建群种之一, 同时也是我国畜牧业重要优质牧草。因此, 羊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不仅对生态学基础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于草原生态的恢复和畜牧业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羊草的起源与分布, 羊草的抗低温、抗干旱、抗盐碱、耐牧等抗逆性研究, 羊草的生态型研究以及羊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同时对羊草的起源、扩散、进化研究、羊草抗逆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以及羊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进行展望。文章旨在为广大学者深入理解和掌握羊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提供文献资料, 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024 Vol. 43 (6): 193-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323 KB)  ( 284 )
200 市政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多环芳烃的去除研究进展
由明超1, 宋雪英1,2,*, 张旭1, 张慧钰1, 魏建兵1, 赵晓旭2
市政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由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组成的复杂残余物。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市政污泥中, 具有稳定性强、不易降解和环境风险高的特点, 能够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因此, 对市政污泥中PAHs的去除研究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市政污泥中PAHs的来源、国内外市政污泥的PAHs污染现状和市政污泥中PAHs的去除技术, 着重阐述了市政污泥好氧堆肥过程中影响PAHs降解的因素及其去除机理, 并对堆肥过程中PAHs的高效去除研究做出展望, 为今后的市政污泥堆肥化提供新思路。
2024 Vol. 43 (6): 200- [摘要] ( 2 ) HTML (1 KB)  PDF (343 KB)  ( 49 )
208 西南喀斯特湖泊钙华及水色形成研究进展与展望
游琴琴1, 2, 刘李岚1, 2, 李英3, 李冰1, 2, AN?ELKA Plenkovic-Moraj4,孙庚1,类延宝1, *
喀斯特湖泊水体蓝绿色的形成与钙华沉积过程关系密切, 两者的研究对于我国西南喀斯特湖泊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对钙华领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 结果显示该领域的发展较为稳定且有上升趋势, 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 ①基于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等方法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 ②钙华的生物成因及钙华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③水文、地质和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④钙华景观退化及保育研究。随后梳理了喀斯特湖泊水色形成机制的已有研究, 讨论了水色形成和钙华的关系, 重点阐述了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对钙华沉积和水色的影响。最后对钙华和水色形成研究领域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 认为未来应该关注于: 1)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等进行CDOM来源、转化和归趋的深入研究; 2)借助高光谱遥感和控制试验手段对钙华和水色进行长时期原位观测, 预测旅游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3)将钙华生物修复与物理修复相结合, 形成普遍适用、持久有效、生态友好的综合修复技术体系。
2024 Vol. 43 (6): 208-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10150 KB)  ( 110 )
220 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罗艳华1,2, 李平星1,*, 肖伟烨1, 蔡希3
土地利用转型是地理学、资源科学等的研究热点, 反映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和功能形态的趋势性转折, 其驱动的生态环境变化具有复杂性、非线性特征, 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 是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推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运用文献综述法并借助CiteSpace分析, 总结了国内外近30年来该领域的前沿研究特点和相关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分析结果, 国际与国内发文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 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转型的类型与表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测度及表现、转型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与作用、生态环境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是热点知识群组。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 土地利用转型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地表温度及气候变化等的关系研究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性话题。目前来看, 对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仍然较为薄弱, 尤其土地利用功能形态转型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尚需更多理论探索、技术支撑和现实案例, 土地利用转型驱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仍然较少且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在此基础上, 探索性构建了土地利用转型驱动生态环境效应的系统研究框架, 展望了下一步深化和拓展相关研究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
2024 Vol. 43 (6): 220-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2878 KB)  ( 52 )
232 草原植物群落时间稳定性研究进展
杨英1, 王红1, 候文慧1, 郭文龙1, 何嘉1, 杨鑫1,2,*
 时间稳定性是表征天然草原植物群落动态的重要特征之一。年际降雨变异及植物群落组成变化导致草原生产力出现剧烈波动。天然草原生产力稳定性变化及其对草原管理措施、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已成为草地生态研究的重点。文章聚焦草原植物群落时间稳定性, 从概念、驱动过程、生物因子(种群稳定性、物种异步性、植物多样性)和非生物因子(降雨、土壤有效氮、温度、植物凋落物)调控等方面展开综述。系统阐述了天然草原植物群落时间稳定性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探讨了植物群落时间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针对当前草原植物群落时间稳定性研究的不足, 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及发展方向, 以期为天然草原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提供参考。
2024 Vol. 43 (6): 232- [摘要] ( 3 ) HTML (1 KB)  PDF (367 KB)  ( 59 )
240 基于CiteSpace的极端气候事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br#
罗浩1, 苗雨青1,2,*, 孙奕琳1, 孙方虎1, 洪炜林1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生态效应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基于2000—2020年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收录的913篇文献, 利用计量工具CiteSpace对极端气候事件引起的生态效应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 并梳理其研究进展和趋势。结果表明: 该领域的发文量经历了缓慢增长-平稳增长-迅猛增长三个阶段, 同时期国内相较于国外发文数量严重不足, 且相对分散; 发文量最大的机构和作者分别为中国科学院与Beierkuhnlein Carl; 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气候变化”、“干旱”、“响应”、“温度”、“极端气候”等; 当前关于极端气候事件的生态效应研究主要趋向于极端干旱、极端降水、极端温度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极端气候下的生态系统碳循环、抵抗力稳定性、敏感性、动态演变等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未来要规范极端气候事件相关术语, 联合新技术手段开展离散型、复合型极端气候事件的长期生态效应研究。
2024 Vol. 43 (6): 240- [摘要] ( 4 ) HTML (1 KB)  PDF (3679 KB)  ( 127 )
250 中国土壤砷污染与植物修复的研究进展
梁富威1,2, 肖丽莎2, 李镇城1, 黄思映1,3,*, 黎华寿1,*
土壤砷污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土壤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指利用植物来转移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具有绿色友好地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优势。文章总结了土壤砷污染的主要来源和空间分布特点, 简要地分析了砷在土壤中形态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探讨了现有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结了砷高、低累积植物间套作修复“边生产边修复”的模式技术与机理, 最后, 文章对植物修复污染土壤的技术研究与实施机制进行了展望。
2024 Vol. 43 (6): 250-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1523 KB)  ( 170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