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4年 43卷 5期
刊出日期:2024-09-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斑块质量对沙蒿金叶甲种群特征的影响
张大治1,*, 马志芳1,2, 赵富强1, 周春梅1
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是我国西北荒漠沙化区主要的防风固沙植物, 对控制土壤沙化、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稳定生态平衡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沙蒿金叶甲是黑沙蒿的一种重要食叶类害虫。试验选取位于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古窑子(GYZ-A、GYZ-B)、长流水(CLS)及刘家寨(LJZ)4个黑沙蒿植物斑块, 于2020年6月— 9月期间调查了不同生境中沙蒿金叶甲的种群数量, 分析了不同生境斑块中沙蒿金叶甲的形态学特征、性比差异及环境因子对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有虫株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斑块内沙蒿金叶甲成虫种群数量及有虫株率差异显著(P < 0.05), 种群数量2.28头·株-1 — 10.43头·株-1、有虫株率56.02% — 90.56%。不同斑块内沙蒿金叶甲成虫雌虫数量均多于雄虫(P < 0.05), 雌雄性比分别为1.38:1、1.05:1、1.2:1、1.23:1。斑块间沙蒿金叶甲体重(0.03 g — 0.05 g)、体长(6.89 mm — 3.76 mm)、体宽(4.09 mm — 4.71 mm)均差异显著(P < 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沙蒿金叶甲种群数量、有虫株率与植物的丰富度指数(P < 0.05)、沙蒿的长势(P < 0.01)、土壤全氮(P < 0.05)具有显著相关性。沙蒿的盖度、土壤有机质是影响种群结构特征的关键因子。
2024 Vol. 43 (5): 1- [
摘要
] (
8
)
HTML
(1 KB)
PDF
(435 KB) (
151
)
7
基于RSEI的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张娜1, 刘茜1, 尹锴2, 王超越1, 郭先华1,*
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县乡融合发展, 乡村聚落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生态指数由四个指数构成(湿度、绿度、干度、热度), 可以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态。基于TM和OLI遥感影像数据, 从县域及农村居民点两个尺度, 利用遥感生态指数分析三峡库区典型区域(忠县)2002—2019年的乡村聚落生态质量变化。结果表明: (1)县域尺度上, 绿度变化幅度较大, 湿度、干度、热度变化幅度小, 四个指数体现出生态质量总体好转; (2)大部分区域绿度为高等级; 湿度为中等; 干度为较低; 热度为中等, 建筑用地、东南部地区与整体不同, 变化反复无规律。(3)2002年、2010年环境质量以中等等级为主, 2019年主要为优。(4)2002—2010年变化较小, 2010—2019年变化剧烈, 总体质量明显好转。(5)从农村居民点区尺度来看, 2002年环境质量较差, 2010年有所好转, 2019年较差。研究成果可以为研究三峡库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数据参考。
2024 Vol. 43 (5): 7-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4540 KB) (
280
)
15
莫莫格湿地白琵鹭繁殖生态及观赏管理
宋宏伟, 高忠斯, 李发扬, 邹红菲*
兼顾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有助于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科研、教育和游憩等综合功能的发展。了解湿地水鸟繁殖生态是做到科学保护的前提, 适度发展旅游是湿地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 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莫莫格湿地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繁殖生态的观测, 以期为开展湿地水鸟保护及观赏管理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 白琵鹭在4月初到达莫莫格, 在具有常年积水的苇塘处筑巢, 4月中旬开始产卵, 孵化期为23—26 d, 平均窝卵数为4.3±0.7枚。雏鸟于5月中下旬开始出壳, 其生长发育遵循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白琵鹭适合作为观鸟对象, 莫莫格湿地区域内的白鹤湖及周边村屯具有得天独厚的观赏条件。开展以白琵鹭等水鸟为代表的鸟类观赏活动, 进而以带动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是切实可行的。
2024 Vol. 43 (5): 15-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3256 KB) (
139
)
22
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江戈平1, 2, 孟丽红1,*, 刘友存3, 何楷南1, 王宁波1
探讨城市群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可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 同时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环鄱阳湖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度法对研究区2010、2013、2016、2019年生态安全格局时空分布格局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研究期间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总体相对稳定, 2013年生态安全指数最高, 2016年生态安全指数最低; (2)空间上, 以九江、宜春为主的增长极在该城市群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变化较为显著, 其他城市相对稳定; (3)城镇污水处理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生活无害化处理率是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力。基于以上研究, 提出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规划生态建设, 调整种植和产业结构、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等相关对策与建议, 确保形成健康稳固的生态安全总体格局。
2024 Vol. 43 (5): 22-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2749 KB) (
162
)
31
2002—2020年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李春霖, 汤萃文*, 卢国春, 王亚宁, 李凡凡, 王蕊
研究借助ArcGIS和RS技术, 以2002—2020年五期的TM影像和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 结合实地调查数据, 采用转移矩阵法、景观格局指数法对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为用时空变化特征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保护区主要的土地类型草地、沙地和林地, 面积和占比为93.08%—93.26%。2020年保护区耕地、林地、盐碱地面积较2002年增加, 建设用地、沙地减少, 裸土地面积不变; 2013年后林地、草地稳定增长, 耕地、沙地、建设用地面积下降。保护区各类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较小, 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维度指数和聚集度指数差异较小。林地和沙地的最大斑块指数逐年下降, 景观形状指数则逐年缓慢增加, 破碎化程度升高但增加程度极小。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为人为因素、沙尘因素和植被因素。整体水平上看, 保护区景观破碎度保持稳定, 整个生态系统土地利用不丰富, 生态稳定度低。
2024 Vol. 43 (5): 31-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4061 KB) (
173
)
43
基于贝叶斯时空模型的甘肃省生态风险变化特征
杨浩1,2,3, 孙建国1,2,3,*, 黄卓1,2,3, 冯春月1,2,3, 杨维涛1,2,3
生态风险时空特征是科学管控生态风险的重要依据。以往的生态风险变化研究采用的传统时空分析方法没有充分顾及时空相关性。以甘肃省为例,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计算1980至2018年生态风险指数(ERI), 利用贝叶斯时空模型(BSTM)分析生态风险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1)ESV以2000年为界先减后增, 草地与林地对ESV的贡献最大。(2) ERI总体趋势特点与ESV一致, 2010年后风险上升速率逐渐减缓。(3)ERI空间格局呈“南高北低, 中间过渡”的分布特点, 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陇南、陇东和甘南等部分地区, 冷点区域主要集中于河西。(4)ERI局部变化趋势具有明显区域差异, 整体表现为以嘉峪关和兰州为中心向四周升高趋势且陇南、陇东等地区变化强于河西, 局部变化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陇南和陇东等部分地区。
2024 Vol. 43 (5): 43-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0278 KB) (
148
)
52
基于星载激光雷达数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比较
宋洁1,2, 刘学录1,2,*
近年来, 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已被广泛用于大尺度森林地上生物量估计, 但由于其激光光斑采样点不连续, 通常使其需要与辅助数据相结合来估算森林地上生物量的连续分布, 且估算方法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样本, 结合星载激光雷达ICESat/GLAS数据、Landsat OLI数据和样地调查数据建立了3种基于非参数化算法(普通克里金插值(Ordinary Kriging, OK), 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 以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独立验证各模型估计精度。结果发现: 3种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从低到高依次为SVR(19.053 t·hm-2)、RF(21.074 t·hm-2)和OK(26.362 t·hm-2), 平均相对误差(MRE)从低到高依次为SVR(31.890%)、RF(33.314%)和OK(55.398%), 且除OK模型外, SVR与RF模型的总体相对误差(TRE)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一步对SVR与RF模型生成的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发现相较RF模型, SVR模型生成的森林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更为接近。SVR森林地上生物量估计模型在数量精度和分布精度上都表现更优。结果可为今后基于星载激光雷达数据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提供借鉴。
2024 Vol. 43 (5): 52-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7136 KB) (
205
)
63
栽培型和野生型灯盏花对Cd添加的生理响应
鲁泽刚1,3, 何澍然1,2, 赵艳2,4, 杨生超2, 4, 龙光强1,2,*
栽培驯化改变植物生物学和生理生态特性, 但其如何影响药用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知之甚少。为研究Cd添加对栽培型和野生型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 -Mazz.)生物学性状、Cd吸收分配特征及生理响应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 设置0、2.5、5和15 mg·kg-1共四个Cd浓度梯度, 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两种类型灯盏花对Cd的耐性。结果表明: 随Cd浓度增加, 灯盏花植株Cd含量显著增加, 但株高、SPAD值有降低趋势, 而叶长宽、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变化较小。在较高Cd添加浓度(15 mg·kg-1)下, 两种类型灯盏花生物量显著高于不添加Cd处理, 野生型SPAD值显著高于栽培型。同一Cd添加浓度的两种类型灯盏花SOD、POD、CAT活性和GSH、NPT、PCs含量无显著差异。两种类型灯盏花Cd的耐性指数大于1, 平均Cd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大于0.5, 但两种类型间无显著差异。栽培型和野生型灯盏花均具有较强的Cd富集能力和耐Cd特性, 其中栽培型属中耐Cd型, 野生型属高耐Cd型。栽培驯化后灯盏花耐Cd能力降低, 转移和富集能力变化不明显。
2024 Vol. 43 (5): 63-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797 KB) (
100
)
72
江苏省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秦琳1,2, 汪应宏2,*, 郭珊珊1,2, 牛潜1,2, 彭山桂3, 邱国强1,2, 朱迪1,2
城镇化与低碳发展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低碳发展的评价体系, 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剖析江苏省1995—2019年城镇化与低碳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显示: (1)1995—2019年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区域整体从中度协调迈入高度协调阶段, 低碳发展水平逐渐转好, 均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江苏省城镇化与低碳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持续增加趋势, 区域整体从中度协调迈入高度协调阶段, 低度协调区域变小, 高度协调区域明显扩大, 高度协调区域呈现从南向北蔓延的趋势, 南京、苏州等的苏南区域耦合协调度较高, 宿迁等的苏北区域耦合协调度较低。(3)耦合协调度整体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 莫兰指数先增大后降低, 区域耦合协调度则呈“南热—北冷”的空间分布特征, 南部以苏州和常州为核心的热点区域, 北部以宿迁为核心的冷点区域。研究结果为江苏省城镇发展政策和低碳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24 Vol. 43 (5): 72-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7844 KB) (
98
)
81
盐胁迫下木榄根系木栓化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常丽芳1,2,3, 王友绍2,3, 赵艳1,*, 程皓2,3,*
选择木榄幼苗作为实验对象, 利用转录组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盐胁迫下木榄幼苗根系木栓化过程与分子调控机制。结果表明, 盐分胁迫后共获得35561个差异表达基因, 包括36351个上调基因, 210个下调基因。GO注释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氮化合物代谢过程、细胞和细胞组分、以及结构分子活性等过程中。KEGG代谢通路注释表明, 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核糖体和氧化磷酸化途径, 同时发现拖品烷, 哌啶, 聚酮生物碱的生物合成也被显著富集。我们进一步分析得到了39个可能与木栓质单体合成、跨膜转运及聚合相关的基因。另外, qRT-PCR分析结果同样表明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1基因、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MYB转录因子(MYB)在盐胁迫后上调表达。本研究为红树植物耐盐机制以及木栓质生物合成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同时也对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有重要意义。
2024 Vol. 43 (5): 81-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5402 KB) (
173
)
90
郑州大都市区“生产-生活-生态”用地转型图谱特征分析
贾琦1, 刘毅洁1,张超玉1,尹泽凯2,*
基于郑州大都市区198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 本文运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探讨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和2010—2020年4个时序单元内“三生空间”时空转移图谱和涨落势图谱特征, 分析了郑州大都市区40年来“生产-生活-生态”用地转型规律及发展过程。结论表明: (1)郑州大都市区“三生”用地结构以农业生产用地和农村生活用地为主, 农业生产用地持续减少, 工矿生产用地、城镇生活用地和农村生活用地均持续增长。(2)水域、林地等生态用地持续向农业生产用地转移, 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和黄河沿岸。农业生产用地转变为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较为显著, 主要分布在郑州主城区远郊以及各地级市、县区等建成区外围。(3)在涨势图谱中, 2000年之前以新增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为主, 2000年之后以新增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为主。在落势图谱中, 农业生产用地成为其他用地变化的来源, 萎缩持续严重。这些成果可为郑州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的集约利用及土地管控预警等提供技术支撑。
2024 Vol. 43 (5): 90-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9726 KB) (
107
)
102
南昌市不透水地表时空变化及综合生态效应研究
胡梦姗, 叶长盛*, 李媛洁, 刘彦
不透水地表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 分析不透水地表与区域综合生态效应之间的相关性对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促进意义。基于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模型获取 2000、2010、2020 年三个年份不透水地表盖度, 分析南昌市不透水地表时空变化特征。选取地表温度、地表径流、水网密度、生境质量、NDVI、碳排放量等指标构建综合生态效应评价体系。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南昌市不透水地表显著增长的趋势下, 不透水地表变化与研究区综合生态效应指数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 1) 2000—2020 年, 南昌市不透水地表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 5.80%增至 13.59%, 整体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递减, 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主体, 安义县与新建区等多个次核心且多层次的分布格局; 2) 2000—2020 年, 南昌市各区县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不断增强, 不透水地表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中心城区是自然地表向人工地表转化最为激烈的地域; 3) 2000—2020 年南昌市不透水地表盖度与综合生态效应指数负向回归影响先增强后减弱, 由 -0.1304 降至 -0.3745, 再升至 -0.1099, 不透水地表恶化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 南昌市正积极解决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质量降低等问题, 力求在发展经济的步调上合理保护生态环境, 向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迈进。
2024 Vol. 43 (5): 102-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10404 KB) (
123
)
112
人体排泄物的除臭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构建与效果分析
张婷玥1, 辛伟明1, 李金玲1, 刘旭亮1, 郭光耀2, 邱忠平1, 杨柳3, 刘艳秋1,*
为解决厕所异味、难闻等问题, 从各除臭菌种中筛选出4种除臭微生物, 针对单个菌株及复合菌剂对人体排泄物中主要气味物质H2S和NH3的降解作用展开研究, 使用亚甲基蓝比色法和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排泄物中H2S和NH3含量, 旨在构建高效除臭复合菌剂。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 4种菌株中, 细黄链霉菌(Streptomyces microflavus)和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对H2S的去除能力较强, 去除率均高于50%;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对NH3的去除能力较强, 去除率分别为28.93%和26.10%。正交实验结果显示, 正交2实验组复合菌剂对H2S的去除率达到72.10%, 正交7实验组复合菌剂对NH3的去除率达到44.99%。经SPSS软件数据分析得出, 去除H2S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最优配比为V(产朊假丝酵母):V(细黄链霉菌):V(植物乳杆菌):V(枯草芽孢杆菌)=2:1:3:2, 去除NH3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最优配比为V(产朊假丝酵母):V(细黄链霉菌):V(植物乳杆菌):V(枯草芽孢杆菌)=1:1:3:2。
2024 Vol. 43 (5): 112-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947 KB) (
174
)
121
仙女湖重金属污染事件后水体环境质量和藻类水华风险研究
苟婷, 梁荣昌, 虢清伟, 陈思莉, 赵学敏, 马千里*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水体受到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的双重胁迫, 已成为水环境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江西省仙女湖为例, 基于2016年突发重金属污染事件, 开展了湖区及入湖河流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研究, 分析了流域重金属的污染来源并评估了水体藻类水华的风险。结果表明: 1) 仙女湖流域总氮污染严重, 平均质量浓度为1.88 mg·L–1, 氨氮和总磷达到地表水II类—III类标准, 水体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化水平。2) 2016年突发重金属污染事件的特征污染物Cd、TI和As在湖区表现为轻度污染, 在河流区表现为中度或重度污染, 事件后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体不受特征污染物的影响; 但流域重金属Fe和Mn的浓度较高, 与环境本底污染相关。3) 仙女湖流域浮游藻类河流区以硅藻门和甲藻门为主, 湖区以蓝藻门和隐藻门为主, 且在丰水期(夏季)湖区蓝藻门占绝对优势, 蓝藻细胞密度维持在107 个·L–1数量级, 暴发蓝藻水华的风险较高。4) CCA分析结果表明, 浮游藻类的数量受到重金属特征污染物的短期影响显著, 但随着时间推移, 重金属的影响减弱, 氮磷营养盐仍是主要影响因素。5) 加强仙女湖流域矿区的环境保护和治理, 控制流域外源营养负荷输入, 积极发展科学的生态养殖是防治流域水环境恶化, 恢复生态系统平衡的有效措施。
2024 Vol. 43 (5): 121-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479 KB) (
196
)
131
基于MODIS数据的2003—2020年西南地区林火随地形因子的动态变化
侯波, 李倩倩, 杨艳蓉*, 张乐英
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 是我国林火灾害最严重地区之一。研究气候变化下该地区林火分布的地形变化规律, 可为天然林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3—2020年MODIS火点数据MCD14DL, 结合地理高程数据DEM和历史气候数据, 运用数理统计、核密度分析和M-K趋势检验, 研究气候变化下西南地区林火与地形因子的统计关系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 (1)2003—2020年西南林火总体呈下降趋势, 下降率为42次·a-1。春、冬季为林火高发期。空间上总体呈现从云南南部到四川北部逐步减少的格局, 林火分布多集中在哀牢山、横断山脉以及攀枝花等地。(2)2003—2020年平均来看, 林火与海拔、坡度呈单峰型关系, 分别在海拔1400— 1600 m、坡度15—20°达到峰值; 阳坡最多, 半阴半阳坡最少。(3)气候变化下, 林火出现“转移”现象。海拔600—1200 m内相对湿度和降水的增加致使林火在该海拔显著减少、在高于1400 m的中高海拔区间增加; 年均温的升高导致林火从坡度20—25°“抬升”到35°以上。气候变化下, 西南林火出现向高海拔、高坡度转移现象, 致使高海拔、高坡度可燃性屏障减弱。
2024 Vol. 43 (5): 131-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405 KB) (
142
)
138
城市化对喜鹊(Pica pica)巢生境选择的影响
杨笑1,2, 周立志1,2,*, 程磊1,2, 魏振华1,2
城市化改变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影响动物种群繁殖和生存, 高度城市化区域内物种的繁殖生境选择的研究对于了解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喜鹊(Pica pica)是城市和郊区生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鸟类, 数量较多, 巢易观察, 是研究城市化对鸟类巢址生境影响的理想动物。根据公里网格内建筑物覆盖率将合肥市划分为城市外围农村区域、城市扩张边缘区域、轻度城市化区域和高度城市化四类区域, 共包括240个网格。在四类城市化等级区域内随机抽取各60个样地, 调查喜鹊巢的数量、营巢树种和巢址生境; 通过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方法对692个喜鹊巢生境特征进行分析, 通过多重Wilcoxon检验得出不同城市化等级区域的喜鹊巢址主要生境因子的差异。结果表明, 高度城市化区域喜鹊巢数量(16.33%)低于其它区域, 而城市扩张边缘区域的数量相对较高(37.14%); 喜鹊的营巢树种多样(25种), 而杨柳科树木占有一定的比重; 城市化等级不同的四类样地中除样方乔木盖度(2=5.069, P=0.167)外, 喜鹊巢址生境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 人为干扰强度更高的高度城市化区域的喜鹊巢距食物源较近, 距水源较远; 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外围农村区域则相反。
2024 Vol. 43 (5): 138-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2436 KB) (
135
)
146
基于InVEST模型的安徽省时间序列生境质量评价
汪左1,2,*, 王畅畅1,2, 鞠森1,2, 万海霞1, 李虎1,2
生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生态环境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1980、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 运用InVES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 计算安徽省时间序列生境质量指数、生境退化程度指数和生境稀缺性指数, 分析安徽省1980—2015年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 从而实现安徽省生境质量的时间序列定量评估。结果表明: (1)1980—2015年安徽省生境退化程度不断加剧, 栅格单元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逐渐扩大, 生境退化程度低的区域主要在皖南地区, 而沿江地区和巢湖附近区域生境退化程度较高。(2)1980—2005年生境质量降低的速度较为缓慢, 2000—2015年则下降较快。安徽省生境质量皖西及皖南地区普遍高于皖北地区, 且生境质量水平与土地覆盖类型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其中生境质量低的区域对应的主要是建设用地, 生境质量高的区域对应的是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等。(3)安徽省生境稀缺性整体表现为皖北地区稀缺性高于皖南地区, 沿江地区及巢湖附近的生境稀缺性较高。研究结论可为安徽省生态规划和生态空间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2024 Vol. 43 (5): 146-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32841 KB) (
64
)
157
基于FLUS的成渝城市群三生空间演变及模拟预测
王超越1, 郭先华1, 陆晨东1, 金晶2, 夏利林1, 李廷真1,*
研究三生空间格局演变与驱动机制, 设定不同模拟情景, 有利于实现城市群国土空间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成渝城市群2000年、2010年及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 划分三生空间。应用FLUS模型, 以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 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交通区位等驱动因子, 仿真模拟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 Kappa系数为0.824, 以此模型因子预测2030年三生空间分布格局, 并设定三种单一情景与之对比。结果表明: (1)2000—2020年间, 生产空间相对减少1375.95 km2, 生活空间相对增长2087.48 km2, 生态空间减少736.8 km2。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 而生态空间与之相反, 重心总体向西北方向移动。(2)与2020年实际情况相比, 预测2030年生产空间相对增加了1749.57 km2, 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别减少了58.9 km2、1685.37 km2, 基于历史情景, 符合未来成渝地区三生空间格局变化。(3)与单一空间优化情景相比, 2030年三生空间综合预测更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且与2020年三生空间实际利用变化对比, 城镇与农村生活用地持续增长, 城市化进程保持高质量发展。研究成果可为未来成渝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及未来的三生空间共生协调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借鉴参考。
2024 Vol. 43 (5): 157-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15941 KB) (
185
)
169
榆阳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南正正1, 艾宁1,2, 刘长海1,*, 史嘉豪1, 刘广全2
榆阳区森林生态系统处于新时期植被建设的初级演替阶段, 研究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储存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以榆阳区5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 测定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 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在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存特征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1)不同植被类型下, 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表现为油松林(5.62 g·kg–1) > 樟子松林(4.13 g·kg–1) > 侧柏林(3.44 g·kg–1) > 沙棘林(2.75 g·kg–1) > 草地(1.37 g·kg–1), 油松林与侧柏林、沙棘林、草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 < 0.05)。(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介于21.08 t·hm–2—76.16 t·hm–2。(3)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在各植被中表现不一, 综合5种植被类型来看, 有机碳含量与电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 与总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 < 0.05)。榆阳区不同植被类型下有机碳的储存特征具有差异性, 电导率、总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显著影响林地土壤有机碳积累。
2024 Vol. 43 (5): 169-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878 KB) (
289
)
175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
郑彩之, 边振*, 桑国庆
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会引起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为了促使区域社会经济稳健可持续发展对其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是非常必要的。以济南市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2002—2021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 通过计算WET、NDVI、LST、NDBSI ,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个分量指标进行分析进而构建RSEI模型。结果表明: (1)2002—2021年济南市RSEI均值分别为0.529、0.502、0.565、0.591, 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2)生态环境改善地区主要分布在济南市西北部, 生态环境退化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东南部; (3)济南市生态环境变化与NDBSI关系最密切, 4年平均相关度为0.715, 为进一步分析NDBSI指标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对其分量指标IBI和SI指标进行数值分析以及空间分析, IBI指标和SI指标4年平均值为0.565、0.356, 通过空间分析IBI指标值较高区域范围与RSEI指标较低区域范围具有高度的吻合度, 在NDBSI指标中IBI指标是对济南市生态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 表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2024 Vol. 43 (5): 175-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7651 KB) (
126
)
183
不同径级绒毛白蜡矿质养分再吸收特征比较研究
董林水1, 宋爱云1,*, 马翠2
为探讨绒毛白蜡人工林的养分循环过程, 系统分析了不同径级绒毛白蜡雄株N、P、K、Ca、Mg的养分再吸收特征。研究表明, 落叶前绒毛白蜡叶片N、P、K发生了明显的养分回流, 而Ca和Mg则在叶片中进一步的富集。绒毛白蜡植株个体N元素的养分再吸收效率集中分布在40%—60%之间, Ca元素的养分再吸收效率则集中分布(–10%) —(–40%)之间, 而其他元素的养分再吸收效率取值范围则相对分散。对比表明, 绒毛白蜡小径级植株N元素再吸收效率高于中大径级植株, 而其K元素再吸收效率则明显低于中大径级植株。相关分析表明, 绒毛白蜡N与P的养分再吸收效率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这主要是因为落叶前叶片的有机N、P组分在分别被水解为氨基酸和无机P之后再转运出来, 而这两种生理过程是同时进行且存在密切关联的。Ca与Mg的养分再吸收效率也表现为显著正相关; Ca和Mg分别为细胞壁和叶绿素的重要结构性元素, 落叶期这两种元素在植物叶片中经常出现持续积累的“负转移”现象, 说明这两种元素的养分再吸收生理过程存在相似性和关联性。绒毛白蜡幼树成熟鲜叶N/P比值大于16, 而当绒毛白蜡直径在10 cm以上时, N/P多小于14, 说明随着林龄的增长, 人工林逐步由P限制转变为N限制; 因而, 建议随着人工林林龄的增长逐步增加氮肥的施用量。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系统认识绒毛白蜡人工林的养分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2024 Vol. 43 (5): 183- [
摘要
] (
4
)
HTML
(1 KB)
PDF
(537 KB) (
66
)
综述
189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的常用方法和应用研究进展
翟夏杰1,2,3, 崔丽娟1,2,3,*, 李伟1,2,3, 赵欣胜1,2,3, 雷茵茹1,2,3, 李晶1,2,3, 王金枝1,2,3
湿地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 囊括了自然形成为主的沼泽、河湖、滨海滩涂与人工构建为主的水稻田、水库、池塘等多样的亚系统类型。湿地因与珍稀水禽等生物在繁衍迁徙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生态净化作用而被称为“鸟类乐园”和“地球之肾”。在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耦合作用下, 全球范围内湿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演变, 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科学评价是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生态系统管理者关注的焦点。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依托经济学、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功能和价值进行判断、分析并得出结论, 进而满足湿地保护、恢复与管理等方面的需求。目前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评价研究较为繁杂, 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凝练了湿地生态系统相关评价的概念、类型及其方法与应用, 针对目前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对湿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
2024 Vol. 43 (5): 189-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362 KB) (
647
)
200
大气气溶胶浓度和粒度特征研究进展
王静怡1,*, 李晓明2
空气质量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 气溶胶由于能直接影响空气质量, 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表征气溶胶性质的浓度和粒度两个重要特征量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 以推动其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分别从大气气溶胶浓度和粒度的数据获得方法、时空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 并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气溶胶地面监测方法将进一步优化, 遥感监测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应用, 尤其从数据源和反演算法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反演的精度, 而且多源大数据的应用也将是推进气溶胶研究的重要方向。
2024 Vol. 43 (5): 200-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345 KB) (
326
)
207
退化草原草场修复和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阳辉1,2, 廉诗启3, 曹建生1,2,*, 侯翔龙4,5,*
由于对草原生态功能的认识不足, 对其生产功能的利用和依赖过大, 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 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治理速度远跟不上退化速度。综述了国内外有关于退化草原草场修复机制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 梳理和总结过去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结果表明: 在机制研究方面, 基于功能性状的群落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下行效应原理、阈值模型及集成过滤模型成为退化草地恢复的最新理论依据, 同时, 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不仅包括植被群落盖度发生变化, 还包括优势植物物种发生变化, 牧草品质和产量下降, 物种多样性的流失; 在技术研究方面, 草地恢复从单项技术改良转向系统综合治理, 形成以生物多样性维持、群落结构优化配置、土壤及种子库修复为主体思路的恢复治理技术。目前, 比较成熟的草原修复技术包括围栏封育、飞播种草、浅耕翻、免耕补播、划区轮牧和限时放牧等。同时, 政府为遏制草地退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设立了众多生态建设项目, 如草原家庭承包制、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集成创新草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模式, 是未来我国草地退化与恢复的研究方向。
2024 Vol. 43 (5): 207-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356 KB) (
261
)
216
入侵软体动物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特性及检测研究进展
刘金苓1, 陈慧莹1, 刘仟惠1, 潘广娜1, 赵本良2,*
广州管圆线虫有复杂的生活史及繁多的宿主, 具较强的感染性和致病性, 存在严重健康威胁。外来软体动物的入侵已成为广州管圆线虫扩散的重要途径。对入侵软体动物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研究日渐增多, 宿主体内线虫的检测技术也在逐步完善。然而, 国内外学者对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入侵软体动物的文献研究仍较分散, 在入侵软体动物的易感特性和检测技术方面仍缺乏系统探讨。因此, 文章综述了近20年来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全球入侵软体动物的研究, 系统分析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入侵软体动物的种类、易感性、地理分布、基因特征、寄主响应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报道的易感广州管圆线虫的全球入侵软体动物至少涉及15种。福寿螺、褐云玛瑙螺、中国圆田螺、河蚬可被L1—L3幼虫寄生, 感染后氮代谢和氧化代谢增强。入侵软体动物对广州管圆线虫的易感性与宿主种类、发育期、孳生环境、感染剂量及感染时长有关。广州管圆线虫检测包括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后者灵敏度和准确度更高。广州管圆线虫可“搭乘”入侵软体动物在全球扩散。同步阐明入侵软体动物的扩散规律和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习性, 可为广州管圆线虫的发生、防控及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2024 Vol. 43 (5): 216-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1498 KB) (
146
)
223
旅游活动对土壤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
吴倩倩, 朱永恒*, 白钰鹏, 方梦恬
土壤健康是指土壤维持植物、动物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前土壤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绿色发展, 而很少涉及旅游地土壤健康。为了解旅游活动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生物学性质和土壤生态功能三个方面对有关内容进行了综述。旅游干扰造成土壤容重、坚实度和重金属含量增加, 凋落物厚度和土壤肥力下降; 旅游干扰致使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变化, 其中在重度干扰区内, 土壤动物表层聚集度、土壤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以及草本层植物高度、盖度和多样性均显著下降; 旅游干扰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的各个环节, 也致使土壤水土保持能力减弱。旅游活动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健康, 其影响程度与受旅游干扰的强度呈正相关。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拓展旅游干扰研究的内容, 重视旅游地土壤健康评价; 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应加强对旅游地的科学管理, 注重生态环境修复。
2024 Vol. 43 (5): 223- [
摘要
] (
3
)
HTML
(1 KB)
PDF
(324 KB) (
174
)
231
森林和城镇交界域火灾现状、特点与防控综述
王庆飞1,2,5,#, 郝泽周1,#, 吴泽鹏3, 李乐1, 马海宾1, 卢渊4, 武瑞琛1, 尹小阳1, 张林平2, 裴男才1,*
森林和城镇交界域(Wildland-Urban Interface, WUI)主要是指荒地植被和居民生活区交汇混合的区域。该区域易发生火灾, 并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当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工林面积增加, 全球极端天气增多, 易发生火灾的交界域面积持续增长, 世界各国均面临交界域火灾高发的风险, 森林防火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由于生态化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森林和城镇交界域面积逐年增加, 通过简述国内外交界域防灭火现状和研究进展, 归纳交界域的主要特点, 提出新形势下我国交界域火灾面临的难点、挑战和相应的防控原则, 以期为我国交界域防灭火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2024 Vol. 43 (5): 231-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921 KB) (
288
)
240
外生菌根真菌的氮循环机制的研究进展
马嘉楠, 杨颖丽*
为了适应复杂的生态环境, 植物与土壤真菌形成互利共生的联合体-菌根。菌根的建立是以共生体双方的营养交换为基础的, 真菌为植物供给氮源, 磷源等营养元素, 作为回报植物为真菌生长提供碳源。外生菌根真菌与共生植物之间的营养代谢与交流, 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文章主要总结了外生菌根真菌氮循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阐述了外生菌根真菌对土壤中氮源的吸收方式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列举了外生菌根真菌氮循环通路中, 已被证实的化合物与酶, 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对外生菌根真菌与共生植物之间营养互利、信息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2024 Vol. 43 (5): 240-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1722 KB) (
181
)
编辑部公告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
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广东省生态学会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
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