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3年 42卷 3期
刊出日期:2023-05-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太行山东北部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秋季生境利用研究
向荣伟1, 吴佳忆1, 曾凡刚1, 卜向丽1, 王静1, 鲁庆斌2, 郝映红3, 盛岩1, 孟秀祥1, 4, *
深入了解动物的生境利用特征是对野生动物及其生境进行就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于2019年9月15日至11月15日期间, 结合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和生境样地调查, 对太行山东北部的豹猫秋季利用生境进行了对照取样。记录了生境的海拔、乔木胸径及距水源距离等20个生境变量, 比较了豹猫利用生境(n=39)和非利用生境(n=141)的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 同非利用生境相比, 太行山东北部豹猫偏好选择海拔较高(791.36 ± 80.94) m、坡上位(53.80%)、乔木胸径较大(22.11 ± 3.85)cm、株数较少(6.90 ± 1.50)株、郁闭度较大(49.65% ± 2.60%)、灌木较高(1.31 ± 0.11) m、灌木盖度较大(51.30%)、枯草盖度较大(18.97% ± 4.71%)、土壤较湿润(87.20%)、距水源距离较近(66.70%)、距社区距离较近(61.50%)和距人为干扰较近(71.80%)的生境。此外, 豹猫偏好生境变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生境的乔木特征(乔木胸径、乔木高度和乔木郁闭度)、人为干扰(坡位、距社区距离和距干扰距离)、海拔及距水源距离是影响豹猫秋季生境利用的关键因素, 反映了该区域豹猫秋季对食物、安全性和水源的生态需求。
2023 Vol. 42 (3): 1- [
摘要
] (
15
)
HTML
(1 KB)
PDF
(1984 KB) (
326
)
8
湖南大通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评价
卢鑫1, 梁婷1, 徐菁1, 李春华2, 魏伟伟2, 刘晓收1, 3, *
大通湖是湖南省内最大的淡水养殖湖。为了解大通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环境质量状况, 于2019年6月在大通湖水域设置15个站位进行现场调查, 对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 并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生物指数(BI)和Goodnight-Whitley指数(IGW)对大通湖水质状况进行评价。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门5纲32种, 其中软体动物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节肢动物优势种为孤雌拟长跗摇蚊(Paratanytarsus grimmii), 环节动物优势种为瑞士水丝蚓(Limnodrilus helveticus)、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ianu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前囊管水蚓(Aulodrilus prothecatus)。各调查站位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范围分别为1.51—3.62、0.58—0.94、0.63—2.30。与1997年及2008—2009年的历史数据相比, 软体动物种类、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 软体动物优势种群呈现由双壳类向腹足类演替的趋势。生物指数(BI)及IGW指数均显示大通湖大部分站位处于中污染—重污染状态, 部分站位为轻污染, 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显示大部分站位为轻污染。
2023 Vol. 42 (3): 8-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2764 KB) (
404
)
17
海南新村湾泰来草内生细菌与内生固氮菌的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研究
彭秋颖1, 2, 5, 6, 凌娟1, 2, 5, 孙英婷3, *, 田新朋1, 2, 5, 杨清松1, 2, 5, 周卫国1, 2, 5, 周毅3,
内生菌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健康状态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构建克隆文库解析泰来草不同营养器官中内生细菌、内生固氮菌的群落组成和结构。从表面消毒的不同泰来草组织中提取DNA, 基于16S rRNA和固氮基因nifH分别构建克隆文库, 分析泰来草不同营养器官内生细菌和内生固氮菌的群落结构特征。新村湾泰来草共获得内生细菌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 162个, 根、地下匍匐茎、叶分别含有72、45、52个OTUs, 其中α-变形杆菌和γ-变形杆菌是优势类群, 其相对丰度分别约为48.34%—62.72%和8.41%—33.21%。内生固氮菌OTUs 90个, 根、地下匍匐茎、叶的OTUs数分别为59、19、27个, α-变形杆菌是优势类群, 在根、地下匍匐茎和叶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47.73%、48.99%和67.65%。泰来草不同组织部位内生细菌和内生固氮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但是各个组织部位的优势菌存在差异, 其中, 根的内生细菌群落丰富度最高, 叶的多样性最高; 内生固氮菌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最高的是根。另外, 层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显示, 泰来草根、地下匍匐茎和叶片三者的内生细菌、内生固氮菌群落结构均具有显著差异(R = 1, P ≤ 0.01。本初步研究成果可为挖掘海草功能微生物提供新的视野, 进一步将其应用于海草床的生态修复中。
2023 Vol. 42 (3): 17-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3631 KB) (
216
)
30
极小曲丝藻生长与光合活性对硅浓度的响应
熊珍珍1, 2, 毕永红1, *
为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硅藻快速增殖与硅浓度间的内在关系, 选取干渠全年优势种极小曲丝藻(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为研究对象, 研究不同初始硅浓度(0、2、4、6和8 mg·L−1)对极小曲丝藻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不同浓度硅对极小曲丝藻比生长速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硅浓度0 mg·L−1时, 细胞密度、比生长速率、叶绿素a浓度、类胡萝卜素浓度和光合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相对于添加硅的试验组, 均显著降低(P<0.05), 未出现明显的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OJIP)特征, 检测不到光合放氧。随硅浓度升高(28 mg·L−1), 藻细胞密度、比生长速率和最大现存生物量均明显上升; 硅浓度2 mg·L−1处理组的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浓度均显著低于另外3个硅处理组(P<0.05)。硅浓度4 mg·L−1、6 mg·L−1和8 mg·L−1处理组的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浓度、Fv/Fm和光合放氧速率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硅是硅藻快速增殖的限制因素; 中线干渠内硅浓度较高(约5 mg·L−1), 满足硅藻大量增殖需要, 是导致硅藻快速增殖、占据优势的重要因子。
2023 Vol. 42 (3): 30-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2583 KB) (
96
)
37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郑威1, 2, 3, 彭玉华1, 2, 3, 申文辉1, 2, 3, *, 谭长强1, 2, 3, 董利军4, 雷震4, 何峰1, 陈始贵1
研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长过程中土壤养分、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特征, 有助于了解杉木经营中地力衰退的成因。采用Illumina PE250平台测定了幼林(3年)、中龄林(8年)、近熟林(12年)、成熟林(21年)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并研究了其与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1)随着林龄增长, 除有效磷(AP)外, 土壤有机碳(SOC)及有效氮(AN)、有效钾(AK)并未出现下降趋势, 中龄林的SOC、AN、AP、AK相对最高。(2)细菌群落中酸杆菌门(43.79%—57.66%)、变形菌门(14.21%—31.83%)、绿弯菌门(11.52%—24.23%)的菌群占优势地位。(3)成熟林土壤细菌群落中OTU数量最少, Chao指数也最低。对于细菌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 A层土壤(0—20 cm)为幼林最高, 成熟林最小, B层土壤(20—40 cm)为中龄林最高, 近熟林最低。(4)基于Unweighted Unifrac距离的RDA分析表明, 杉木人工林细菌群落组成主要受坡度、海拔、树高、AK的影响, 其中坡度、树高、海拔更多解释林龄间的差异, 而AK更多解释土壤层次间的差异。研究表明, 研究区杉木林土壤养分并未随着林龄增长而下降; 林龄间细菌群落组成差异主要受坡度、树高、海拔影响, AK主要引起土壤层次间细菌群落的差异。
2023 Vol. 42 (3): 37- [
摘要
] (
17
)
HTML
(1 KB)
PDF
(2026 KB) (
202
)
46
紫茎泽兰瘦果冠毛特征与种子萌发特性的关系
李富利, 潘燕, 王崇云*, 朱晓媛, 彭明春
菊科植物瘦果的冠毛是其种子重要的风传播器官。我们分析紫茎泽兰瘦果冠毛与其种子萌发特征的关系, 探讨种子传播与萌发定居能力间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 具不同冠毛数的种子萌发能力无显著差异, 不同种子长/冠毛长比值的紫茎泽兰种子萌发率与萌发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种子长/冠毛长比值与种子萌发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二者间表现出一定的权衡关系。
2023 Vol. 42 (3): 46- [
摘要
] (
14
)
HTML
(1 KB)
PDF
(490 KB) (
266
)
53
不同盐胁迫对紫金牛生长以及生理的影响
邓甜甜1, 刘倩钰2, 何金金2, 廖飞勇3, *
紫金牛为紫金牛科低矮观赏性小灌木,耐荫性强,在园林广泛用作地被。研究其在不同盐浓度土壤中的生长及适应机量对于推广其在盐碱地上进行园林绿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年生盆栽紫金牛苗为试验材料,红黄壤-椰糠-黑土(体积比为1:1:1)为基质,研究了不同盐对其的影响。设置七种处理,CK、A1(0.30%NaCl)、A2(0.60%NaCl)、B1(0.30%Na2CO3)、B2(0.60%Na2CO3)、C1(0.15%NaCl+0.15%Na2CO3)、C2(0.30%NaCl+0.30%Na2CO3)。对植株株高、MDA、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进行了测定。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紫金牛的株高增量、根茎含水量逐渐降低;同时,细胞膜受到伤害,细胞膜透性发生变化,作为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主要产物MDA随之增加;紫金牛的可溶性蛋白先升高后降低,这说明胁迫达到一定程度后,可溶性蛋白降解,低浓度的盐胁迫初期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会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趋势;胁迫期间Fv′/Fm′、ETR、Fv/Fm值下降。结果表明,紫金牛具有一定的耐盐性,紫金牛可在含轻度中性盐和混合盐土地区栽植,不适宜栽植于碱性盐地区。
2023 Vol. 42 (3): 53-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817 KB) (
131
)
61
异质生境下不同径级木棉的表型可塑性研究
王妍方1, 2, 朱润军1, 程希平1, 2, *
植物的表型可塑性不仅能揭示生境影响, 还能研判其生长策略。为研究在异质生境下木棉(Bombax ceiba)的表型可塑性差异及其生态适应性, 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LSD差异分析及方差分析法, 分析干热河谷和热带雨林地区不同径级木棉的树高、枝下高、冠幅和叶面积等表型数据。研究表明: 随着胸径的增加两地木棉叶面积减小, 而其他特征均呈增大趋势。西双版纳木棉的树高、叶面积始终大于元江, 而枝下高和冠幅在Ⅰ径级和Ⅱ径级木棉时小于元江, 随着胸径的增加西双版纳又大于元江。说明光热条件对Ⅰ径级和Ⅱ径级木棉影响较强, 而Ⅲ径级木棉对水分的响应更明显, 体现了木棉在不同生境下的表型构造的权衡关系。通过研究木棉在不同生境及生长阶段的表型结构和生长策略, 可为把握其在异质环境下的生存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023 Vol. 42 (3): 61- [
摘要
] (
13
)
HTML
(1 KB)
PDF
(576 KB) (
199
)
67
华北平原银杏人工林蒸腾耗水特性及其环境响应
尤海舟1, 2, *, 王超1, 2, 李冬梅3
2019年4月1日—10月31日, 利用Granier热扩散探针监测银杏树干液流密度的动态变化, 并同步观测环境因子的变化, 分析银杏蒸腾耗水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1) 银杏树干液流启动于4月10日左右, 结束于10月20日左右, 前后历时194天左右, 树干液流密度表现为晴天>阴天>雨天, 晴天条件下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呈典型的单宽峰曲线, 阴天或雨天条件下, 由于太阳辐射的波动, 树干液流日内变化波动较大。(2) 生长季内单株日蒸腾耗水量均值为(6.16±3.32) kg·d–1, 4—10月的单株日蒸腾耗水量分别为(2.40±1.50)、(7.64±1.35)、(7.78±2.03)、(8.34±2.35)、(8.38±3.05)、(6.64±2.03)、(2.39±1.89) kg·d–1; 监测时间内, 林分蒸腾耗水总量为244.81 mm, 小于降雨总量(534.86 mm), 但季节性供水不足问题依然存在, 6月最为严重。(3) 不同时间尺度条件下, 影响树干液流的生态因子发生显著变化, 小时尺度上, 影响液流速率的关键因子为征能量水平的太阳总辐射(Rs)和综合反映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的饱和水汽压差(VPD), 而月尺度上, 银杏单株日蒸腾耗水量月变化主要与气孔导度、土壤温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4) 环境因子与树干液流密度相关程度存在季节性差异, Rs和VPD在生长旺盛期与树干液流密度相关性最高, 生长初期相关性最低; 土壤湿度在生长季初期对树干液流形成极显著胁迫。
2023 Vol. 42 (3): 67- [
摘要
] (
8
)
HTML
(1 KB)
PDF
(529 KB) (
250
)
75
氮肥添加对黑钙土酸度变化及酸碱缓冲性能的影响
李宜联1, 郭策1, 郭媛1, 贺秀娟2, 赵兴敏1, *, 王鸿斌1, 隋标1
以pH为5.38、6.54、7.16和8.11(依次编号为A、B、C和D)的黑钙土为研究对象,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 研究氮肥(尿素、磷酸二铵)添加对黑钙土酸度变化及酸碱缓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模拟3年施肥量条件下, 施加尿素和磷酸二铵分别使4种黑钙土的pH值下降了0.44、0.51、0.61、0.36和0.52、0.55、0.86、0.42个单位。对4种土壤而言, pH值降低程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C>B≥A>D。施加氮肥后, D土壤样品的pH值仍呈碱性, 故未检测出交换性酸、H+、Al3+。施加尿素和磷酸二铵使A、B、C土壤样品的交换性酸含量分别增加了0.07、0.94、3.62倍和0.23、0.74、2.93倍, 交换性H+含量分别增加了0.12、1.14、7.27倍和0.26、0.97、4.73倍, 交换性Al3+含量分别增加了0.15、0.77、2.35倍和0.21、0.54、2.29倍。交换性酸、H+、Al3+含量增加程度的大小顺序均为C>B>A。添加尿素的黑钙土交换性酸、H+、Al3+含量与添加磷酸二铵的无显著差异。尿素和磷酸二铵添加后, 4个土壤样品的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下降了2.82%、10.27%、3.24%、2.99%和2.26%、3.80%、3.70%、3.94%, 且两种肥料的影响无显著差异。黑钙土酸碱缓冲容量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交换性H+、AI3+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之, 氮肥添加不同程度上提升了不同酸度黑钙土的交换性酸、H+、Al3+含量, 降低了土壤pH值和酸碱缓冲容量。
2023 Vol. 42 (3): 75- [
摘要
] (
8
)
HTML
(1 KB)
PDF
(1021 KB) (
202
)
83
高寒草甸鼠兔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章妮1, 2, 陈克龙2, 3, *, 祁闻2
高原鼠兔活动严重影响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稳定性, 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 其群落特征受到了高原草甸鼠兔活动的显著影响。为探究鼠兔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本实验以青海湖高寒草甸鼠兔活动干扰下的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 基于细菌16s rRNA进行高通量测序。不同处理下的土壤细菌的优势菌群相似, 主要包括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与自然状态下的高寒草甸相比, 鼠兔活动下的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显著增加, 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 (P < 0.05)。鼠兔活动显著影响了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 (P < 0.05), 对照与鼠兔活动分组间存在104个差异菌群, 鼠兔活动下的亚表层土壤 (10—20 cm) 仅有3个菌群相对丰度显著升高, 鼠兔活动下的表层土壤 (0—10 cm) 则存在52个差异菌群。FAPROTAX预测分析表明, 土壤细菌群落功能基团多为碳氮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团, 另有部分与无氧呼吸途径及人类疾病有关。总体而言, 鼠兔活动显著影响了高寒草甸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 且表层土壤的细菌群落对鼠兔活动的响应更为明显。
2023 Vol. 42 (3): 83-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3527 KB) (
242
)
92
三工河流域两种琵琶柴群落凋落物分解与周转研究
汪依妮1, 柳鑫2, 3, 王昭懿2, 帅洪刚2, 金宝成2, 赵学春2, *
凋落物是植物与土壤间物质和能量转换的载体, 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文于2010年和2011年生长季(5月—10月)内, 利用凋落物收集器和分解袋法研究三工河流域两处长势不同的琵琶柴群落凋落物的生产、分解和周转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 两个群落凋落物的月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分别在7月和8月达到最大值。群落1和群落2的年凋落物年产量差异显著, 分别为25.42 g·m–2·a–1和34.05 g·m–2·a–1, 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的补充量分别为11.81 g·m–2·a–1和17.65 g·m–2· a–1。两个群落的凋落物均在初期分解较快, 随后分解速率不断降低, 群落1和群落2的分解1年后的残留率分别为71.81%和75.60%。当凋落物分解量达到50%和95%时, 群落1分别需要2.52年和14.64年, 群落2分别需要3.69年和20.13年。群落1和群落2的周转速率分别为1.21 times·a–1和0.98 times·a–1。本研究结果预示, 土壤含水量、pH和容重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导因子。
2023 Vol. 42 (3): 92-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374 KB) (
180
)
98
不同体型大小的鲢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影响
靳晓彤, 唐雅丽*, 郭佳*, 林秋奇
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是水体富营养程度的重要表征。鲢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 不同大小的鲢会因鳃耙间距的不同对浮游植物进行选择性滤食。为研究不同体型大小的鲢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影响, 于2016年秋季在广东省流溪河水库进行了模拟富营养化条件的室外围隔 (体积约为85 m3) 实验, 设置了三个实验组: 无鱼对照组、大白鲢组 (625.00 ± 25.00) g·ind–1和小白鲢组 (10.10 ± 0.50) g·ind–1, 每组3个重复, 以7 g·m–3 的密度放养鲢2周后, 分别采集浮游植物样品。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结束时有鱼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其中小白鲢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大白鲢组, 且主要差距为20 μm以下的浮游植物。同时, 小白鲢组、大白鲢组和对照组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冗余分析 (RDA) 显示微囊藻和隐藻是造成大白鲢组与小白鲢组群落差异的关键藻属。研究发现小白鲢对浮游植物, 尤其是微型浮游植物 (<20 μm) 的控制效果比大白鲢更好。此结果对水体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23 Vol. 42 (3): 98- [
摘要
] (
9
)
HTML
(1 KB)
PDF
(459 KB) (
178
)
106
海南万宁海域海洋生物重金属分析与评价
徐阁*, 王德鸿, 韩留玉, 袁超
海洋经济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直接影响到人类健康。根据2020年12月对万宁海域12个调查站、10种生物(鱼类7种、软体类1种、甲壳类2种)体内的7种重金属(Cu、Pb、Zn、Cd、Cr、As、Hg)含量监测结果, 分析了重金属的含量特征, 并分别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重金属富集系数对重金属污染水平和它在生物体内的富集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1)各类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的高低顺序不一致, 但三类生物体内锌和铜的含量均相对较高。生物对必需元素锌和铜的富集明显高于对非必需元素铅、镉和总汞的, 主动吸收能力明显。(2)不同类生物同种重金属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甲壳类的高于鱼类和软体类的。万宁海域鱼类和软体类生物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 部分甲壳类生物的铬单因子污染指数大于1, 超标率为41.7%。铬是万宁海域海洋生物的主要污染因子, 影响其含量的原因可能是周围的围填海工程, 以及所研究物种的生理特性。(3)万宁海域甲壳类生物体内总汞已呈轻污染状态, 铬呈重污染状态。(4)甲壳类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强于鱼类和软体类的, 各类生物对Cu的富集能力最高, 对As的富集能力最低, 且对重金属Cu、Cd和Zn有潜在的严重积累, 在发展养殖产业中需引起注意。
2023 Vol. 42 (3): 106-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1362 KB) (
245
)
114
湖南省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黄春晓1, 胡顺石1, 2, *, 黄英1
研究湖南省植被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 可以深入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变化规律, 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基于湖南省2001—2015年MOD13A1产品NDVI数据, 采用逐像元趋势分析, 相关分析等方法, 探索研究NDVI时空变化特征和其对气候、地形因子及植被类型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湖南省植被整体生长状况良好, 多年平均NDVI值以中高值(0.38<NDVI<0.57)、高值(NDVI>0.57)为主, 分别占全省60.7%和35.6%的面积; 春夏秋冬四季NDVI值空间分布模式差异较大; (2)2001—2015年全省NDVI值以0.0023/10a的速度缓慢波动上升; 多年出现NDVI突变点, 但是受益于地区良好的水热组合条件, 植被生长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 展现出较强的生态弹性; (3)春季水热耦合最为显著, 秋季降水主导了NDVI值的空间分布, 冬季温度为植被生长主要影响因子; (4)温度在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NDVI高值区表现出强正相关性; 温度与草地NDVI中高值区的相关系数最大; 该地区5种植被的NDVI值在0.4-0.6之间与降水的负相关系数最大; 落叶阔叶林最容易受到降水的影响。
2023 Vol. 42 (3): 114- [
摘要
] (
6
)
HTML
(1 KB)
PDF
(22509 KB) (
267
)
127
2001—2017年艾比湖流域积雪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喀迪阿依·阿力木, 玉素甫江·如素力 *, 肉克亚木·艾克木, 米日阿依·买土地,
基于2001—2017年艾比湖流域MODIS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降水数据, 分析艾比湖流域2001—2017年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1)2001—2017年艾比湖流域积雪变化呈增加趋势。(2)2001—2017年艾比湖流域积雪与地表温度线性相关呈负相关性, 积雪与降水量线性相关呈正相关性。(3)在地表温度固定时, 积雪与降水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介于–0.83—0.90之间, 所占正相关面积为67.05%; 在降水固定时, 积雪与地表温度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介于–0.97—0.79之间, 所占负相关面积为95.67%。(4)艾比湖流域积雪变化受气候因子影响的区域占55.32%, 主要分布在艾比湖流域的东南两侧与西北区域, 其中降水主驱动区域占31.80%, 地表温度主驱动区域占1.19%, 地表温度和降水共同强驱动区域占0.49%, 地表温度、降水共同弱驱动区域占21.84%。
2023 Vol. 42 (3): 127-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13171 KB) (
241
)
136
青海省海西州不同产业结构用水特征分析
聂士朋, 李维德*
水资源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水平, 通过收集整理海西州2005—2018年农业、畜牧业、工业发展和水资源的相关数据, 构建合理指标, 应用冗余分析、变差分析分析了海西州不同产业结构的用水特征, 通过典范对应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海西州农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发展状况。结果表明, 海西州工业用水主要依赖于地下供水; 农业、畜牧业和生态用水主要依赖于地表供水。在2005—2018年, 海西州农业发展的主要依赖因素由灌溉用水量和拖拉机数量转变为地表水储量; 海西州农作物播种面积与解释变量(水资源、农业机械数量和从业人数)的耦合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是2005—2008年的未发展阶段, 2009—2014年的不稳定发展阶段和2015—2018年的稳步发展阶段。典范对应分析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管理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定量支持。
2023 Vol. 42 (3): 136-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2437 KB) (
185
)
143
长江中游典型稻田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土壤固氮能力比较
袁嘉欣, 杨滨娟, 黄国勤*
为研究比较长江中游地区稻田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土壤氮素固持能力, 设置紫云英-早稻-晚稻(CRR, CK)、紫云英-早稻-甘薯||晚大豆(CRI)、油菜-早稻-晚稻(RRR)、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RRI)、马铃薯-早稻-晚稻(PRR)5种稻田典型种植模式进行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与CK相比, 两年内, RRI、PRR、RRR、CRI模式均能增加作物产量, 增幅为16.40%—32.85%和21.04%—49.60%(P<0.05), 且均是RRI、PRR模式的作物产量较高。RRI和PRR模式的经济效益较好, 分别显著高出对照30.27%、44.15%和65.13%、51.38%(P<0.05)。CRI、RRI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 增幅为53.57%—58.85%(P<0.05), 降低了微生物量C/N。此外, 与CK相比, CRI、RRI模式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的残留, 降幅为48.35%—69.23%(P<0.05)。综上所述, RRI模式和马铃薯模式(PRR)能提高作物产量, 增加氮素有效输出, 提高经济效益, CRI、RRI模式更能增强土壤微生物氮素固持能力, 降低土壤氮素流失风险。可见油菜-早稻-甘薯||晚大豆和马铃薯-早稻-晚稻模式的增产、增收、固氮等综合效果较好, 可以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应用。
2023 Vol. 42 (3): 143-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2091 KB) (
118
)
153
2001—2018年典型南北过渡带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
周玲芳1, 2, 张之秋3,4, *, 周友兵5
农业生态效率是评价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性的重要指标, 对衡量农村环境改善及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 运用单元调查和清单分析法测算农村面源污染, 使用投入导向型的超效率DEA—SBM模型测算南北过渡带农业生态效率, 对其空间相关性与差异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农村面源污染相对稳定, COD、TN、TP污染物的变化幅度较小, 在5%以内, 禽畜养殖和化肥使用带来的环境压力大, 地区农村面源污染差异具有明显南北特征; 农业生态效率呈“倒N”型趋势, 受“空间邻近效应”和“马太效应”作用, 农业生态效率具有空间集聚特征, 存在空间上的正相关关系, 地域内部差异显著, 异质性增强, 南部地区差异性最大, 北部地区其次, 中部地区最小, 但地域间差异波动性较小。环境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有利于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为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系统长效稳定创造更好条件。
2023 Vol. 42 (3): 153-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1400 KB) (
478
)
163
宜兴市县域尺度生态安全格局模拟研究
宋珂1, 2, *, 王鹏1, 2, 许晨3, 4, 5, 6
采用InVEST 3.8软件中Water Yield模块、水土流失方程RUSLE模型、土壤风蚀模型方程(RWEQ)等分别评估宜兴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和固碳释氧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针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结果首先进行热点分析, 提取宜兴市的生态源地。然后选取高程、坡度等10个生态源地扩张阻力因子评价宜兴的生态扩张阻力水平。最后采用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构建县域尺度的宜兴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 (1)宜兴市水源涵养量分布区间为213 mm—1594 mm, 土壤保持量分布区间为11562.28 t·hm–2—268034.28 t·hm–2, 防风固沙量分布区间为0.54 kg·m–2—11.6 kg·m–2, 固碳释氧量分布区间为502.82 t·hm–2—1321.83 t·hm–2。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宜兴市南部的天目山区域、东部的太湖水域和北部的瀛湖水域、中部的东汍、西汍和大溪河水域。(2)生态扩张阻力水平从低到高4个等级的面积分别占宜兴市总面积的53.13 %、23.50 %、15.07 %和8.30 %。低阻力等级区相对连接成片, 位于东部太湖区域、南部天目山区域、中部东、西汍湿地区域。较低阻力等级主要沿低阻力等级带区呈环状分布。中、高阻力等级地区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相对剧烈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区。(3)模拟构建了“一脉、三湖、两纵、五横、十三核”的宜兴市生态安全格局。与现有生态红线划定范围相比模拟补充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有益于连接破碎的生境, 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格局。
2023 Vol. 42 (3): 163-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25759 KB) (
162
)
177
2010—2017年郑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分析
张静静, 巴明廷*, 陈曦
基于2010年和2017年土地利用数据, 采用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 估算郑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2010—2017年郑州市耕地面积变化最为剧烈, 减少8.16%; 其次为建设用地, 呈大肆扩张趋势, 面积增加5.23%; 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也分别呈增加趋势, 水域面积呈减少趋势。(2)2010—2017年郑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略有下降, 减少了26206.04万元, 其中耕地和水域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明显减少, 总共减少了10%左右。从不同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来看, 食品生产、水文调节、废物处理服务价值有所减少, 其余各类型服务价值均有所增长。(3)空间上来看, 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2010—2017年, ESV低值区呈明显扩张趋势, 主要表现为以市辖区为中心向周围扩张; ESV高值区面积也表现为增加趋势, 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登封市和新密市的南部; ESV较高值区则表现为萎缩趋势, 主要是由于北部水域面积减少导致其提供ESV的能力减弱。由此发现, 研究区北部生态优势正在弱化, 生态中心逐渐向南部地区转移。
2023 Vol. 42 (3): 177-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3862 KB) (
233
)
184
湘潭莲子种植区土壤和莲子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
于辉*, 严明理
为探讨湘潭莲子种植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以6个主要的莲子种植区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土壤和莲子籽粒中锰、铜、砷、镉、铅和铬的含量和污染特征, 并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 6种重金属中镉含量平均值高于风险筛选值, 低于风险管制值, 其它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低于或接近风险筛选值。各元素生态风险从大到小依次是镉、铅、砷、铜、铬、锰。6个位点的综合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为224.7, 属于中等污染风险水平。各位点对应的莲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籽粒中镉和铅存在超标现象。通过以上分析说明, 莲子种植区土壤重金属整体呈现出中等生态风险状态。为了确保莲子的安全生产, 有必要加强莲子种植区的土壤检测和治理。
2023 Vol. 42 (3): 184-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328 KB) (
222
)
190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脱钩效应
李倩1, 2,苏泳娴2, 3, 温兴平1, 吴建平2, *, 黄光庆2, 张超群2, 4, 吴雄2, 5
为了更好地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 选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研究区域, 利用一套结合遥感技术方法的基于能量流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 精确评估该地区1994—2018年的能值承载力、能值生态足迹以及环境压力的演变过程, 并利用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进一步揭示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压力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 1)25年以来, 在区域尺度, 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压力增长了超过两倍, 生态安全等级由较安全逐渐转变为轻度不安全。2)在城市尺度, 珠海的环境压力在11个城市中最低, 生态环境一直处于安全状态, 与其相反的是佛山的环境压力很高, 生态环境甚至由重度不安全恶化为极度不安全。而惠州生态安全等级变化最大, 由安全转变为轻度不安全。3)生态安全等级的演变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则经历了弱脱钩到扩张型负脱钩到弱脱钩再到强脱钩的过程, 可见环境压力受经济增长影响的作用在逐渐减弱, 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口密度下降所带来的人口效应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技术效应促进了环境压力脱钩。因此未来可以进一步通过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扩张,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减少人口压力有效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寻求经济—社会—生态的效益最大化。
2023 Vol. 42 (3): 190-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3328 KB) (
385
)
20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的城市绿地布局公平性研究#br# ——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
陈康富1, 张一蕾1, 吴隽宇1, 2, 3,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量化的城市绿地布局公平性研究以提升人类福祉为导向, 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公平、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分析2020年广州市越秀区各街道城市绿地分布和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 运用区位熵方法探析各街道人均可享有的绿地生态系统服务量的公平情况。结果表明: (1)越秀区人口和城市绿地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越秀区各街道的绿地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差异较大, 空间上表现为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特征。(3)区内存在一定的绿地空间分布不公平现象, 其中登峰和洪桥2个街道的区位熵极高, 人民、光塔、珠光、大东、大塘、梅花村、矿泉7个街道的区位熵极低或较低。提出通过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绿地、见缝插绿、利用城市废弃地增加城市公共绿地、增设具备运动休闲功能的临江绿道、旧城改造背景下增加城市绿地以及提高绿地质量等相关策略优化研究区的绿地布局。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高人口密度城市的绿地布局公平性研究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有助于提升居民健康和福祉的水平。
2023 Vol. 42 (3): 202- [
摘要
] (
5
)
HTML
(1 KB)
PDF
(8828 KB) (
177
)
213
基于AHP—熵值综合赋权法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分析——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刘霞1, 2, 刘辉1, 2, 苏丽娟3, *, 朱晓峻1, 2, 程桦1, 2
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以鄂尔多斯市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为研究对象, 构建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AHP—熵值综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对鄂尔多斯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1)经济子系统评价指数呈快速增长趋势, 生态、社会子系统相对于经济子系统具有较大滞后性, 且生态子系统呈波动式下降趋势。(2)鄂尔多斯市二维、三维系统以高水平耦合状态为主, 多维系统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 从失调衰退类向过渡发展类转变。(3)通过GM(1, 1)预测, EES三维系统未来10年耦合协调度呈上升发展趋势, 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针对鄂尔多斯市自身特点构建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对实现区域多维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3 Vol. 42 (3): 213- [
摘要
] (
7
)
HTML
(1 KB)
PDF
(613 KB) (
339
)
225
中国30省份经济、能源与大气污染物的关联性解耦
刘祚希1, 陶炜坤1, 薛冰2
区域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耦合机制研究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能值与解耦指数的分析方法, 核算2015年至2017年中国30省份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与气体排放情况, 并构建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比例、单位能源GDP产出、单位GDP环境成本、环境负荷强度和经济—能源—气体排放耦合指数5个指标。30个省份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 ①可再生能源消耗呈现上升趋势, 东部沿海及东北区域发展情况优于其他地区, 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南部与京津地区明显优于其他区域; ②在大气环境方面, 西部及中部欠发达省份环境成本及环境负荷强度偏高, 但30省份在研究期间气体排放物造成的能值损失逐年下降(尤其是粉尘); ③中国28省份的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处于强解耦状态(DI排放-GDP < 0), 而辽宁省(DI排放-GDP=2.36)与内蒙古(DI排放-GDP=4.58)由于经济倒退处于衰退解耦的状态。区域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状态(DI能源-GDP)较为复杂, 但大多数省份处于强解耦状态。总体而言, 绝大多数省份的能源消耗, 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可持续发展趋势, 在未来应进一步改善能源结构, 提出符合本地区的能源发展与大气环境治理模式十分重要。
2023 Vol. 42 (3): 225- [
摘要
] (
12
)
HTML
(1 KB)
PDF
(3963 KB) (
248
)
综述
233
电化学法除铜研究进展
唐朝春*, 阮以宣, 冯文涛
铜在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不使含铜废水对环境及人体造成危害, 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对电沉积中的常规电解法、膜电解法、微电解法、微生物电解法除铜的原理以及处理效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介绍, 阐述了膜电解法除铜的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分析了电絮凝在水中去除污染物的作用机理, 并延展了相关的电絮凝去除Cu2+的应用研究。展望了电化学法除铜的未来研究方向, 微生物电解法是电化学研究的一大热点; 常规电解法为制备高稳定性且低成本的电极材料; 膜电解法在膜清洗和改善污染上; 微电解法可对反应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电絮凝法可侧重于从电絮凝工艺的基本原理着手进行工艺改进。
2023 Vol. 42 (3): 233- [
摘要
] (
11
)
HTML
(1 KB)
PDF
(1224 KB) (
412
)
241
生物炭在土壤中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张方娟1, 宋雪英1, *,张玉兰2, 魏建兵1
生物炭是一类具有比表面积大、疏松多孔、含碳量极高的固体物质, 近年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材料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 由于原料种类、制备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生物炭的应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表现复杂多样。在此综述了不同原料制备的生物炭的理化特征, 总结了生物炭对土壤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最后针对生物炭的土壤生态效应研究提出展望, 为生物炭正向调控土壤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2023 Vol. 42 (3): 241- [
摘要
] (
10
)
HTML
(1 KB)
PDF
(332 KB) (
526
)
编辑部公告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
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广东省生态学会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
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