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1年 40卷 4期
刊出日期:2021-07-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基于通径模型对比分析水泊渡水库和倒天河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孟纯兰1,2, 李秋华1,2,*, 李红梅1,2, 胡艺1,2, 李钥1,2
于2015 年的枯水期(1月)和丰水期(8月)进行浮游动物采样,使用通径分析法分析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结构特征方面, 轮虫在两座水库的物种种类组成中占比最大, 水泊渡水库和倒天河水库中轮虫分别占各自总物种数的50.00%和72.73%。两个水库的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 时间上最高值出现在丰水期, 空间上最高值出现在大坝。相同水库不同水情的优势种有所不同,相同水情期不同水库优势种也不完全一样: 枯水期水泊渡水库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 丰水期水泊渡水库优势种为刺盖异尾轮虫(Trichocerca capucina)、中剑水蚤(Mesocyclops)、无节幼体(Nauplius)、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 枯水期倒天河水库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 丰水期倒天河水库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中剑水蚤(Mesocyclops)、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2)通径分析表明, 对水泊渡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生物量产生主要影响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无机氮(DIN)、水柱相对稳定性(RWCS)和电导率(EC); 对水泊渡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生物量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为总氮(TN)、真光层深度(Zue)和电导率(EC); 对水泊渡中剑水蚤(Mesocyclop)生物量产生主要影响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总磷(TP)、无机氮(DIN)和深度(H)。对倒天河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生物量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生物量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为混合层深度(Zmix)和酸碱度(pH)。研究表明, 对不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产生主要的环境因子不完全相同, 不同的水库中对同种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也不完全相同, 可以根据浮游动物优势种以及现存量(丰度、生物量)大小等进行分析, 判定水库产生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 并且进行控制。
2021 Vol. 40 (4): 1-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3115 KB)  ( 418 )
13 濒危植物香果树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郭连金1,*, 肖志鹏1,2, 殷崇敏1, 吴原榕1, 胡金平1, 刘艳艳1, 钟友春1
论文研究了濒危植物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种子萌发特性。通过室内萌发实验初步检测了香果树种子的休眠, 采用靛蓝检验法检测了生活力, 通过室内室外条件的贮藏检验了种子寿命, 通过人工气候箱研究了萌发对温度、光强条件(9—24 ℃, 500—9000 lx交互)的响应。结果表明: 香果树果实成熟后, 种子无明显的休眠, 有生活力种子75.3%±7.9%, 无生活力10.9%±9.2%, 空粒6.5%±1.8%, 涩粒7.4%±6.4%; 贮藏四个月, 室内外贮藏种子萌发率高于78.6%±6.5%, 贮藏八个月, 室外贮藏种子全部失去活力, 贮藏一年, 室内贮藏种子萌发率20.2%±8.3%。无光照时香果树种子不萌发; 在500—9000 lx处理下, 12—24 ℃香果树种子最终萌发率均高于90%, 9 ℃下均低于80%。9 ℃时, 光强显著影响最终萌发率, 500 lx下为33.3%±6.9%, 3000 lx下为70.3%±4.2%。温度升高, 香果树种子平均萌发周期缩短, 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上升。在12℃、15 ℃下的2000 lx、3000 lx下平均萌发周期显著低其他光强处理下, 萌发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光强处理。总体上, 12 ℃、15 ℃时, 光强增强, 活力指数在500—3000 lx上升, 在3000—9000 lx间下降。在温度较高的18 ℃、21 ℃、24 ℃下, 平均萌发周期, 萌发指数, 活力指数受光强的影响明显弱于12 ℃、15 ℃下。野外香果树种子萌发期间, 野外环境温度在12—18 ℃之间,光照强度对香果树种子萌发有重要影响。合适的光照环境(1000—3000 lx)可能是野外香果树种子萌发、幼苗建植的关键。
2021 Vol. 40 (4): 13-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2990 KB)  ( 343 )
19 改革开放40年来珠江三角洲表土养分和重金属含量变化
钟霆堃1,2,3, 付淑清2,3,*, 吴翼4, 陈军2, 陈正学5, 王加昇1
主要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土壤调查报告、专著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表层土壤的酸碱度、土壤养分(有机质、氮、磷、钾)和重金属含量等指标做统计, 按照1980—2000年、2001—2010年和2011—2019年三个阶段,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的土壤环境质量演变特征。结果显示, 近40年来,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表层土壤呈现了酸化的趋势, 有机质、氮、磷、钾素含量波动较大, 多数重金属元素表现出逐渐富集的特征。虽然近年的土壤环境质量在某些方面已开始呈现改观趋势, 但潜在生态风险依然较强, 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2021 Vol. 40 (4): 19-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5505 KB)  ( 94 )
27 香茅醛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群体感应的抑制活性研究
曾桃花1,2, 李文茹2,*, 谢小保2,*, 施庆珊2, 张建设1
多种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被证明具有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抑制活性, 可以通过抑制病原菌的QS系统, 减弱甚至消除其毒性和致病性。探究香茅醛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 QS系统的抑制活性, 研究香茅醛对QS调控的毒力基因和毒力因子的影响, 对揭示香茅醛的作用机制有一定科学意义。改变香茅醛处理PAO1细胞的浓度与时间, 观察其生长情况, 测定生物被膜、绿脓菌素、弹性蛋白酶、Pseudomonas quinolone signal(PQS)信号分子的产量, 以及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QS系统关键基因和相关毒力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发现1.08 mg·mL-1香茅醛不抑制PAO1细胞的生长, 但是显著下调了QS系统关键基因lasI、lasR、rhlI、rhlR、pqsA、pqsR和相关毒力基因lasA、lasB、pslA、phzM、toxA、chiC、lecB的表达。1.08 mg·mL-1香茅醛降低了PQS的产量, 对生物被膜的抑制率达到54.4%。2.15 mg·mL-1香茅醛使PAO1细胞培养5 h和24 h时的弹性蛋白酶产量分别减少84.1%和71.6%。0.27 mg·mL-1香茅醛轻微刺激绿脓菌素产生, 0.54、1.08和2.15 mg·mL-1香茅醛减少绿脓菌素的产量。总之, 香茅醛对PAO1具有高效的QS抑制活性, 能下调QS系统关键基因和相关毒力基因的表达水平, 能抑制相关毒力因子的产生, 有潜能开发为高效的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 QSI)。
2021 Vol. 40 (4): 27-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3037 KB)  ( 370 )
36 鄱阳湖-珠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周慜1,2, 何亮3, 黄建美1,2, 张萌1,2,*, 王启沛1,2, 万禀颢1,2, 熊名日1,2, 刘足根1,2
珠湖是鄱阳湖唯一具有重要饮用水水源供水功能的大型子湖和国家水质良好湖泊, 但长期以来对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化情况缺乏了解。为研究浮游植物在珠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8年1月、7月、12月在珠湖设置13个采样点开展浮游植物调查。三期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79种, 隶属于7门58属, 绿藻门和蓝藻门种类最丰富, 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4.80 mg·L-1, 平均细胞丰度为2.56×106 个·L-1。珠湖藻类在空间上分布存在差异, 在7月、1月内珠湖团林—四十里街湖区蓝藻较其他湖区优势明显, 在12月团林—四十里街湖区隐藻的优势度明显高于其他湖区, 双港湖区及县水源地湖区的硅藻较其他湖区优势明显。珠湖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 珠湖目前处于中污型向重型过渡的状态。RDA分析显示, TDN、TN、CODMn、TP、WT等环境因子解释了物种与环境之间关系的93.96%, TDN是影响藻类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
2021 Vol. 40 (4): 36-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39366 KB)  ( 134 )
47 基于多源数据的泰国生态环境遥感评估
杨胜玮1, 陈博伟2,3, 闫敏2,3, 张丽2,3,*, 刘长星1
针对国家层次的生态环境状况开展评估与分析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意义重大, 而遥感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评估已经显示出大范围、多尺度、高时效的优势。基于MODIS、灯光数据等遥感产品及社会经济数据, 建立泰国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层权重, 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开展了泰国2005—2015年生态环境在压力、状态、响应各层和综合状况的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 泰国整体生态环境综合状况处于健康等级的中(Ⅲ)级, 呈逐步退化趋势, 2010年至2015年退化程度较大。泰国七个主要地区中, 曼谷地区从生态状况中(Ⅲ)级退化为差(Ⅱ)级; 南部地区生态状况最优, 处于良(Ⅳ)级; 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生态状况处于差(Ⅱ)级; 北部、西部和东部地区生态状况处于中(Ⅲ)级。泰国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估结合使用了多源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对泰国近十年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 得到了泰国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期1 km×1 km象元尺度的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结果, 可以为区域生态保护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2021 Vol. 40 (4): 47- [摘要] ( 6 ) HTML (1 KB)  PDF (7190 KB)  ( 105 )
57 宁波市本地三维生态足迹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汪海峰1, 李加林1, 2,*, 田鹏1, 焦会莹1, 王中义1, 高扬1
生态足迹研究有利于揭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 对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以2006—2016年宁波社会经济面板数据为基础, 测算本地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并进一步计算足迹深度、足迹广度等指数, 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生态足迹动态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 1)宁波市当前发展方式对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人均生态足迹经历先增后减的变化, 人均生态承载力为逐年增加态势, 但与人均生态足迹间存在较大差距, 使得人均生态赤字仍较高; 2)宁波市自然资本存量消耗远超资本流量更新, 自然资本的大量消耗将会影响资本流量更新, 对今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阻碍。这是由于宁波市自身自然资源禀赋较差, 当前产业结构需要消耗大量资源能源; 3)产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等是导致生态足迹增加的主导因素, 而科技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则对生态足迹有抑制作用。宁波市今后应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淘汰落后高耗能产业, 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减少各类污染物产生, 并提升污染物处理能力。研究结果对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参考意义, 可丰富我国典型地域生态足迹研究案例。
2021 Vol. 40 (4): 57-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589 KB)  ( 234 )
66 基于碳密度修正的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
任玺锦, 裴婷婷, 陈英*, 谢保鹏, 程东林
研究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以期为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因此,基于遥感数据, 通过修正全国碳密度得到甘肃省碳密度, 应用修正的碳密度输入InVEST模型对1990—2015年甘肃省碳储量进行估算, 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1990—2015年, 甘肃省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268 km2, 增幅为38.09%; 未利用地面积共减少1850 km2, 减幅为1.08%。约有1.71%的土地发生了转移, 其中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是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2)甘肃省碳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因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引起碳储量净增加251.46万t, 其中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分别增加89.06 万t和162.40 万t。3)未利用地向耕地、草地和林地转化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而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是造成碳储量减少的重要因素。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林地面积规模, 控制建设用地增速, 能够对陆地生态系统碳积蓄产生积极的效果。
2021 Vol. 40 (4): 66-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2517 KB)  ( 390 )
75 气候变化背景下南美蟛蜞菊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肖雨沙, 郑洁宁, 李红春, 宋莉英*
采用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MaxEnt)对南美蟛蜞菊当前、未来2050、2070年在我国适生区分布情况进行预测, 探究影响南美蟛蜞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模型AUC值达到0.9以上, 表明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模型预测结果显示, 19个环境因子中贡献率较高的前四位依次是最暖季度降水量(bio 18)、最湿月降水量(bio 13)、最干月降水量(bio 14)、最湿季度降水量(bio 16), 可以看出降水量是影响南美蟛蜞菊分布的主导因子。模型预测南美蟛蜞菊在我国总适生区面积为21.85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22.77%, 表明其入侵风险较高; 其中, 最佳适生区面积为6.60万km2, 与其当前分布区基本吻合。在未来气候变化下, 南美蟛蜞菊总适生区面积变化不大, 但分布格局发生变化, 最佳适生区有向西南地区转移的趋势。研究结果为该入侵种的生态风险评估及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1 Vol. 40 (4): 75-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11546 KB)  ( 268 )
83 深圳市红树林典型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结构多样性研究
关开朗1, 张信坚1, 谭广文1, 曾凤1, 易慧琳1, 廖文波2,*
在深圳市红树林主要分布区设置8个调查样地, 以调查深圳市红树林典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 (1)秋茄为深圳市天然红树林的建群种或优势物种; 白骨壤及海漆是天然红树林的重要组成物种; 海桑及无瓣海桑是人工林的主要组成物种; 桐花树及老鼠簕是林下灌木层以及低发展程度的红树林群落的主要组成物种。(2)海桑、无瓣海桑、海漆及白骨壤等真红树植物丰富了以秋茄为建群种、优势种或伴生种的深圳市红树林的物种种类、垂直结构和径级结构, 从而提高了红树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 使林分更加稳定性。在对红树林进行质量提升或营建红树林人工林时, 可以通过增加本土红树植物的种类和提高林分混交程度和结构多样性, 来提高红树林的生态稳定性和景观观赏价值。
2021 Vol. 40 (4): 83-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1750 KB)  ( 448 )
92 福州中心城区生态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徐乙文1,2, 戴文远1,2,3,*, 黄万里1,2,3, 黄康1,2, 胡航箫1,2
基于“三生用地”土地利用分类, 应用GIS、Fragstats和GeoDa等软件辅助, 以福州中心城区为研究区, 基于2000、2009和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 分析2000—2015年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以空间相关性, 结果表明: (1)三生用地变化上看, 研究区生态用地及生态生产用地小幅度减少, 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变化相对较大, 城市扩张所需的生活生产用地主要从生产生态用地转出; (2)2000—2015 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由772.06×108元降低到562.16×108 元, 生态风险指数呈现缓慢降低趋势, 区域生态风险有所好转; (3)研究区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指数数量上显著相关, 时间上2000年为负向相关, 2009年与2015年为正向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调控福州中心城区生态风险,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 为城市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1 Vol. 40 (4): 92-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9586 KB)  ( 101 )
102 两种指数法表征重庆市忠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对比研究
詹立坤, 郭先华, 符坤, 张娜, 刘茜, 李廷真*
自然因素、人类活动会导致区域景观格局发生变化, 进而影响土地利用强度和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重庆市忠县为对象, 基于3S技术, 应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程度指数和景观指数对该区域2000、2006、2011和2017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了定量化研究, 探寻两种方法在表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分异特征, 结果表明: 研究区四期的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分别为265.328、265.610、266.700和268.864, 呈上升趋势, 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并与建设用地的斑块数量和未利用地的边界密度显著相关(二者在2000—2017年分别增长了1273和0.545), 相关系数分别为0.985和0.994, 受边缘效应影响。 在景观水平上, 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斑块受人类干扰的程度不断加深, 聚集度不断降低, 景观破碎化严重, 景观异质性不断弱化。耕地为研究区主要控制景观, 四个时期面积占比均达59%以上; 17年来, 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 分别增加了79.23 km2、88.29 km2和33.98 km2, 草地和耕地呈减少趋势, 分别减少了103.65 km2和90.52 km2; 未利用地大幅减少, 2017年未利用地仅剩0.12 km2。研究结果为忠县乃至三峡库区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资料参考, 也为制定科学的土地管理政策和环境治理措施提供决策支持。
2021 Vol. 40 (4): 102-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7536 KB)  ( 85 )
113 一株诱导粘细菌子实体形成的被捕食菌的筛选及分子鉴定
原红娟1,2,朱红惠2,*
 为筛选适宜于诱导粘细菌子实体形成的被捕食菌, 利用诱导分离的方法, 从酵母菌、革兰氏阴性菌及革兰氏阳性菌共30株菌中进行筛选,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形态特征, 通过16S rRNA确定系统分类地位, 并对其分离培养基进行优化。获得一株被捕食菌GIM1.767, 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长约为1.2—1.24 μm, 宽度约为0.6—0.65 μm, 无鞭毛, 分子鉴定为Advenella kashmirensis; 对分离培养基进行优化, 发现添加1% 酵母粉的WCX培养基, 对粘球菌属能更好的分离诱导。分离得到菌株Advenella kashmirensis, 对挖掘粘细菌资源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2021 Vol. 40 (4): 113-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2937 KB)  ( 143 )
121 重庆市仙女山度假小镇景观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
秦普艳1, 胡志毅1,*, 管陈雷2, 张柳柳1
利用三期(2010年、2013年和2017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 选取景观指数指标, 在修正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的基础上, 探讨重庆武隆仙女山度假小镇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1)2010—2017年仙女山度假小镇建设用地面积急剧增加的同时, 林地和其他用地的面积呈缩减趋势。(2)建设用地景观集中化特征明显。受其直接影响, 小镇景观格局整体的破碎化趋势凸显, 景观异质性增强, 景观优势度降低, 表明人为因素尤其是建设需求是景观格局演变的核心驱动力。(3)度假小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逐年递减, 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林地面积持续减少; 价值量排序为调节服务>支持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 在空间变化上,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出“西北高, 东南低”的分布模式, 低值区范围持续扩大。(4)景观格局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存在较强相关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平均斑块面积、蔓延度和聚合度呈正相关, 与香农多样性和香农均匀度呈负相关。
2021 Vol. 40 (4): 121-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2919 KB)  ( 251 )
130 脱贫期间诏安县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化
柳建玲, 李胜鹏, 范胜龙*
区域脱贫攻坚期间土地利用结构、方式等变化对土地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选取福建省诏安县为研究区域, 借助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对诏安县2014和2017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 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识别诏安县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2014—2017年诏安县土地生态安全等级较高(Ⅳ级、Ⅴ级)的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 减少了约33.41%; (2)2014与2017年诏安县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均表现为正向相关性、集聚分布状态, 并呈现由南向北递增、由中向东西部递减的趋势; (3)人为因素是诏安县脱贫攻坚期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认为, 诏安县土地总体为生态安全状态, 但仍有部分土地生态安全等级降低, 区域不安全土地聚集效应显著。建议加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协调治理, 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生态保护修复。
2021 Vol. 40 (4): 130-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3474 KB)  ( 234 )
139 夏季林盘对周围环境微气象的影响研究
王倩, 刘美伶, 宗桦*
川西林盘既是成都平原上最具特色的传统乡村聚落, 又是当地最为重要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对于维持成都平原的乡村风貌和调节当地的生态平衡功效卓越, 亟需深入挖掘并研究其生态价值。以成都市三道堰镇36个传统林盘为研究对象, 探讨林盘在夏季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明确林盘特征(尺度与乔木覆盖率)与环境微气象变化的关联。研究表明, 林盘在夏季能为周围环境营造降温、减湿、防风和遮光效应, 影响范围主要集中于林盘外围5 m范围内, 且影响随着距林盘边缘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林盘对周围环境的降温效果波动于0.42—1.78 °C, 减湿效果小于5.53%, 防风效果波动于0—0.57 m·s-1, 遮光效果波动于25.75—441.50 μmol·m-2·s-1。林盘特征(面积、周长和乔木覆盖率)与其产生的微气象影响距离无关。在林盘影响范围(5 m)内, 不同气象要素的变化程度受到林盘要素的影响差距巨大, 如林盘面积或乔木覆盖率越大, 林盘对周边环境的降温效果越显著, 且乔木覆盖率的影响效果高于林盘面积; 林盘面积越小对周围环境的减湿效应越好; 但林盘特征对周围环境的阻风和遮阴效果无明显影响。研究可为川西林盘的保护和开发, 为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中的聚落景观设计提供科学支撑。
2021 Vol. 40 (4): 139-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7295 KB)  ( 48 )
149 南方某城市典型供水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
徐苑, 邓培雁
水库在城市饮用水供给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南方城市某典型供水水库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8种重金属的水平及垂直分布特征, 分析并评价了重金属的来源、污染程度及其潜在生态危害。数据显示: Hg、As、Pb、Cu、Ni、Cr、Mn、Z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19—0.128 mg·kg–1, 0.86—4.81 mg·kg–1, 51.2—83.2 mg·kg–1, 2.3—22.8 mg·kg–1, 3.2—98.3 mg·kg–1, 5.2—121.6 mg·kg–1, 233—706 mg·kg–1, 33.7—241.7 mg·kg–1, Pb、Mn、Zn 3种元素全库沉积物平均含量超过广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 Cr、Ni在库尾部大量蓄积。垂直方向上大部分金属的含量随着沉积物的堆积而增加。单因子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均显示水库沉积物受到Mn、Pb、Zn的轻度污染,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显示水库目前处于较低的生态风险。相关性分析显示Cr、Ni极显著相关(P<0.01), 主成分分析显示库区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库区西北部的水土流失。总体来说, 虽然整体库区处于轻微污染状态, 但库尾部的污染风险不容忽视。在水库的管理过程中, 库区周围的水土流失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应提高水库周围的植被覆盖度, 并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库的干扰。
2021 Vol. 40 (4): 149-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24251 KB)  ( 45 )
161 自然降温对桂花叶片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郭成圆1, 孟长军1, 杜喜春1, 井富贵1, 王跃飞1, 马琳娜2,*
叶片是植物对自然降温响应最敏感的器官之一。2017年7月至翌年6月间以西安市园林绿化植物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为材料, 探究自然降温对桂花叶片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 阐明桂花叶片对自然降温过程的适应策略, 为北方森林城市建设物种筛选提供理论基础。结果显示: (1)桂花叶面积与月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704, P<0.01), 叶面积最大值比最小值大了110.71%。桂花比叶重(LMA)在2017年7月为最小值(6.49 mg·cm-2), 翌年1月升至最大(14.78 mg·cm-2), LMA与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 = -0.563, P<0.01)。月均温度从30.5 ℃下降到-0.9 ℃, 桂花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2)桂花叶片气孔以密而小的方式应对自然降温, 密度与长度显著负相关(r = -0.446, P<0.01), 气孔密度和长度分别与月均温度呈负和正相关(r = -0.509, P<0.01; r = 0.541, P<0.01); (3)桂花叶片叶绿素a含量在7月到10月维持在较高值(18.66 mg·g-1), 12月较此值下降了44.3%。叶绿素b含量在12月达到最大值7.56 mg·g-1, 存在显著的月份差异(P<0.01), 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自然降温过程中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最大值比最小值高出36.5%。桂花RWC与月均温度呈正相关(r = 0.548, P<0.01), 月均温度30.5 ℃时为最高值80.3%, 翌年3月降至最低, 下降幅度50.9%(P<0.01)。研究表明, 桂花为应对北方秋冬季大幅度的自然降温将通过增加叶片干物质的投入和储备, 调整气孔形态为密而小, 降低叶片相对水分含量, 控制体内温度与水分的平衡, 来达到叶片生理与形态之间的有效整合。
2021 Vol. 40 (4): 161-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4771 KB)  ( 96 )
169 河湟谷地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研究
侯光良1,*, 许长军2, 李晓勤3, 戚宝正3
河湟谷地水源涵养能力空间分布的科学分析, 为区域生态文明战略实施与兰西城市群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水量平衡方程来计算河湟谷地水源涵养能力, 进行GIS空间分析, 并结合自然保护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水源地)分布, 综合划分区域水源涵养功能分区。结果表明: 本区北部祁连山脉的冷龙岭、达坂山一带为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和重要区域, 约占总面积25%, 一般重要与中等重要区域主要分布于中部的中小起伏中山地, 约占总面积66.3%; 水源涵养功能不重要区域则集中在湟水与黄河谷地内, 此处人类活动最为集中, 约占本区面积的8.7%。提出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建设的措施包括将北部祁连山脉的冷龙岭和达坂山一带确定为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和重要区域并列为自然保护区; 将水源涵养功能分区作为设置水源地的考虑因素; 因地制宜增加森林面积, 加大嵩草、杂类草高寒草甸和温带丛生禾草草原的治理与恢复。
2021 Vol. 40 (4): 169- [摘要] ( 10 ) HTML (1 KB)  PDF (6066 KB)  ( 265 )
177 基于Landsat遥感卫星影像的南京市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杨德菲1, 潘洁2,*, 杨存建3, 肖泽宇1, 沈彰1, 李想1, 徐婧仪1
为探究南京市绿色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规律, 基于Landsat影像, 借助ENVI、PCI、ArcGIS等软件操作平台构建绿色植被信息提取模型, 利用模型提取了南京市2000年、2009年、2017年3期植被覆盖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1)时间上, 南京市2000年、2009年、2017年植被覆盖面积分别为4607 km2、4909 km2、4513 km2, 总体呈现出2000—2009年上升, 2009—2017年下降的趋势; (2)空间上, 2000—2009年: 南京市最北部、东部和南部植被呈现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 最南部明显减少; 2009—2017年: 八卦洲以北区域植被增加, 居民点及城市中心附近植被减少。这种植被的空间变化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类型变化、政策调控等综合因素的作用。研究结果对南京市植被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以及对南京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2021 Vol. 40 (4): 177- [摘要] ( 7 ) HTML (1 KB)  PDF (8675 KB)  ( 90 )
184 中国高铁沿线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何丹1, 周璟2,*, 蔡建明3, 陈子轩1
高铁建设会对周边土地利用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但目前对中国高铁周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缺乏系统性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指标、景观格局指数、缓冲区等方法, 系统研究近年来中国高铁沿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1)耕地和林地是沿线主要地类;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变化幅度和单一动态度最大, 耕地变化幅度位居其次; 各类用地综合动态度不高; 土地利用变化程度逐渐上升。不同类型用地的土地利用转移程度各异。(2)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变化幅度呈距离衰减; 距高铁线越近,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越高。(3)景观多样性指数先增后减; 各类用地分形维数较接近; 景观破碎化加剧。研究可为高铁规划和建设、沿线区域土地规划和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2021 Vol. 40 (4): 184-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13266 KB)  ( 119 )
195 茂名市海水养殖尾水污染综合评价研究
刘太胜1, 杨波2,3, 何宁3, 寇杰锋2, 孙凯峰2,*
以茂名市东部沿海的工厂化、土塘、网箱三种海水养殖类型为调查对象, 对比不同养殖类型、养殖阶段尾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以及活性磷酸盐(DIP)等含量变化, 利用内梅罗综合指数(P)、富营养化指数(E)、营养状态质量指数(NQI)等开展尾水污染状况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值呈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土塘养殖的趋势, 工厂化养殖尾水主要污染物均超过《海水养殖尾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限值。养殖尾水主要污染物浓度随养殖时间延长而增加, 工厂化养殖尾水DIN含量在成体期比幼苗期增加了22.51倍。养殖尾水的P值、E值以及NQI值均处于重度及以上污染状等级, 存在显著的富营养化问题。高密度连片海水养殖尾水直接排放是周边邻近海域氮磷污染的重要来源。
2021 Vol. 40 (4): 195-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2763 KB)  ( 430 )
       综述
202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及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进展
陈满英1, 喻乔2, 张太平2,*
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染物, 微塑料在水和土壤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并成为了近年来环境污染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检测、赋存、表征和毒理学等方面, 但与水生态系统相比, 对土壤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生态效应的了解还很有限。为此, 论文综述了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丰度及分布特征、微塑料对土壤结构和生物的负面影响、微塑料的迁移机制以及食物链中的营养转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以揭示土壤环境中微塑料造成的潜在生态和人类健康风险, 最后提出未来微塑料污染及其土壤生态毒性的研究方向。
2021 Vol. 40 (4): 202- [摘要] ( 9 ) HTML (1 KB)  PDF (2150 KB)  ( 790 )
212 森林生态质量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韩皓爽1,2, 万荣荣1,2,*
森林具有水源涵养、气候调节、环境净化、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生态功能, 开展森林生态质量评估对了解全球碳循环、能量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介绍森林生态质量概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从森林生物量、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结构三个综合性指标对森林生态质量评估进行分析与总结。着重陈述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评估数据获取和关键的生态参数估算等方面的见解, 探讨了目前森林生态质量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展望其发展前景, 包括评估指标统一标准化问题、高质量的数据、森林生存环境的影响、多源遥感数据获取森林水平、垂直结构参数的应用以及森林生态质量与生态功能的相互作用等。
2021 Vol. 40 (4): 212-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337 KB)  ( 604 )
223 河流河岸带自然生境恢复评价研究进展
陈影, 陈苏*, 马鸿岳, 单岳, 冯天朕
近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 人类开始意识到保护河流河岸带的重要性。为明确河流及河岸带自然生境现状、甄别影响自然生境恢复的关键因子, 需对特定的河流或河岸带自然生境进行评价, 其评价结果可为河流的健康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同时也可为河流河岸带的生境恢复、生态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文章主要研究了河流河岸带自然生境的定义及内涵, 综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自然生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为我国河流河岸带自然生境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流域未来的规划治理具有显著意义。
2021 Vol. 40 (4): 223-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265 KB)  ( 412 )
229 河岸带土壤反硝化作用研究进展
徐硕, 李玉双*, 魏建兵, 孔潇, 侯永侠, 宋雪英
反硝化作用是水生态系统脱氮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过程, 是氮循环的关键环节。该作用对去除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并将其以无反应氮气的形式重新输送到大气这一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土壤反硝化过程的关键微生物及其作用机制、土壤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以及反硝化作用的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今后应进一步将分子生态学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于土壤反硝化作用研究, 加强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 深入了解反硝化菌群结构及其种间的协同作用规律与机制, 进一步明确反硝化的微观作用机制与反应机理, 并结合景观生态因子建立氮循环生物地球化学模型, 剖析多尺度因素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此外, 还应加强土壤反硝化研究新方法的开发与现有技术的改进, 逐步建立土壤反硝化强度测定的标准方法体系。
2021 Vol. 40 (4): 229-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352 KB)  ( 631 )
237 利用油菜修复农田镉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梁效贵, 黄国勤*
我国部分农田存在重金属镉(Cd)污染问题, 油菜作为一种Cd富集植物, 表现出一定的植物修复潜力, 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简要介绍了农田土壤Cd污染现状、来源、存在形式和危害, 阐述了油菜修复Cd污染土壤的潜力及其可能的生理机制重点围绕“植物-土壤”系统, 综述了影响和增强油菜修复能力的生物措施、土壤管理措施和其他农艺措施, 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未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
2021 Vol. 40 (4): 237-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2145 KB)  ( 401 )
249 增塑剂在农业环境中的来源、迁移转化和生物修复研究综述
阿丹1, 温思达1, 陈敏玲1, 黄舒琳1, 周泳伶1, 姜钰2, 杜建军1, 邹梦遥1,*
增塑剂是一类具有三致作用和雌激素效应的有毒有害污染物, 也是一种我国农田土壤中普遍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严重威胁农业产地环境和食品安全。文章综述了农业环境中增塑剂的来源、迁移转化、生物修复三个领域的研究进展, 依次探讨了增塑剂的污染成因、污染途径、修复技术三个方面的环境污染与控制现状, 并展望了通过源头控制、过程阻隔、污染治理三个阶段的综合整治来系统解决增塑剂污染难题。
2021 Vol. 40 (4): 249- [摘要] ( 8 ) HTML (1 KB)  PDF (3339 KB)  ( 542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