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1年 40卷 2期
刊出日期:2021-03-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黄河三角洲两种水盐生境下芦苇植被根系特征差异研究
田晓燕1, 高楠1,2, 陆冠茹1,2, 杨锦媚2,3,路峰4, 于君宝5, 王雪宏5, 管博2,*
为了研究芦苇在黄河三角洲潮水和淡水两种生境条件下的生长差异, 特别是根系生态特征差异, 分别在潮水区和淡水区选取长势均匀的芦苇群落, 测量不同土层电导率、pH值, 芦苇株高、密度、茎叶及不同土层主根、须根生物量、离子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 两个区域的表层土壤(0—10 cm)电导率均大于下层土壤, 并在20—30 cm土层处电导率测得最小值, 而在更深的土壤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 电导率上升、pH值下降的趋势。潮水区芦苇的平均株密度和株高分别为(20.80±5.93) 株·m-2, (35.70±16.01) cm, 淡水区芦苇的平均株密度和株高分别为(309.60±39.15) 株·m-2, (91.48±13.09) cm。在生物量分配上, 潮水区芦苇的主根、须根、茎、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是79.70%、11.88%、6.79%和1.64%, 而淡水区芦苇在这四个部位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是66.77%、8.76%、18.54%和5.92%。淡水区芦苇主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 须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68.18±38.99) g·m-2; 潮水区芦苇主根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0—30 cm土层(146.57±109.94) g·m-2。离子含量结果表明, 潮水区芦苇主根平均Na+和K+含量分别为(6.38±1.56) mg·g-1和(1.08±0.17) mg·g-1 , 并且Na+与Cl-分布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淡水区芦苇主根这两种离子平均含量分别为(2.82±0.56) mg·g-1和(3.93±1.10) mg·g-1 。以上结果表明芦苇能够改变株高、密度、各部位生物量分配比例以及离子分布来适应不同水盐环境, 这也是芦苇能够在高盐环境下长期生存的适应机制
2021 Vol. 40 (2): 1-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7538 KB)  ( 268 )
9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大亚湾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的食性分析
马婕1,2,4, 李开枝2,邱大俊2,谭烨辉2, 黄良民2,3,*,张俊彬1,4,*
采用Illuminate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大亚湾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的食性。在夏季(2017年8月)和冬季(2018年1月)对大亚湾内不同站位拖网采获的四组样品中, 分别挑取毛颚类优势种肥胖软箭虫进行18S rDNA V4区扩增; 通过高通量测序得到四组样品的序列, 经过处理每组样品得到约30,000条高质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大亚湾肥胖软箭虫的食物来源于16个门类生物, 主要的优势类群分别来自于3个门类的浮游动物(刺胞动物门46.16%、节肢动物门的桡足类19.16%和栉水母动物门14.22%), 真菌类的2个门类(子囊菌门14.04%和担子菌亚门4.48%), 以及少量浮游植物类群的2个门 (褐藻门0.06%和隐藻门0.03%)。另外, 还检测出少量肥胖软箭虫可能摄食的纤毛虫、线虫、住囊虫、海葵等。夏季湾内肥胖软箭虫食物中子囊菌门贡献最高 (43.3%), 这与大亚湾海水养殖等人类活动影响有关; 夏季湾口外海水带来丰富的暖水性栉水母, 占肥胖软箭虫总食物丰度的55.25%。冬季湾内肥胖软箭虫摄食哲水蚤比例达49.94%, 而湾口肉质介穗水母占比高达85.3%。分析结果可见, 肥胖软箭虫的摄食具有偏好性, 且明显存在季节和区域差异。研究探讨了大亚湾不同环境下肥胖软箭虫食性转变及其食物来源的季节和区域差异, 为深入揭示浮游动物在海湾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传递过程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2021 Vol. 40 (2): 9-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2344 KB)  ( 435 )
18 氮添加对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短期效应
赵连军1,2, 张俪文2,*, 衣华鹏1, 兰思群1,2, 陈琳2,3, 路峰4, 韩广轩2
 氮富集会影响到全球生态系统的植物生长繁殖和土壤理化性质。然而, 目前关于氮富集对潮汐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通过氮添加野外控制实验, 研究了4个氮添加水平(CK: 0 g·m-2·a-1、N1: 5 g·m-2·a-1、N2: 20 g·m-2·a-1、N3: 50 g·m-2·a-1)对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植被区的芦苇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短期效应。结果表明: N1添加水平显著增加芦苇高度, 增长节间长和叶片宽度, 但减短穗长; N2添加水平显著增加芦苇高度, 增长节间长和叶片长度, 增大叶片宽度, 但减少叶片数; N3添加水平则对芦苇生长繁殖无显著影响。但氮添加对芦苇密度、叶片全碳、全氮和碳氮比的影响不显著。而除了N3添加水平增加了NO3--N (0—10 cm)含量外, 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均不受氮添加的影响。因此, 在短期内适量氮输入可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潮滩芦苇的生长, 过量的氮则对其生长没有作用, 保护区应控制对高潮滩芦苇植被过量的氮输入。
2021 Vol. 40 (2): 18-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562 KB)  ( 111 )
26 广州市核心区城市绿地降温效应研究
林冰钰1, 杨心怡1, 张颖诗1, 吴铃铃1, 王瑜1, 郭冠华1,2,*
城市化在快速推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热环境问题, 绿地被认为是降低城市温度的有效途径。以广州市核心城区为研究区域, 基于2011年6月份和9月份的Landsat-5遥感影像提取城市地表温度信息, 以高分辨率影像获得城市绿地信息, 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建模方法综合分析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降温效应。结果表明, 研究区城市地表温度空间异质性十分强烈, 莫兰指数(Moran’s I)结果显示9月份温度集聚程度更高, 随时间变化低-低空间关联模式面积减少程度最大; 与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相比, 空间误差模型更能表达城市绿地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空间误差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比其它两种模型在两个月上都高出20%; 空间误差模型结果显示绿地面积百分比、平均斑块大小(MPS)和最大斑块指数(LPI)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 而边界密度(ED)和最大面积指数(LSI)呈正相关关系。
2021 Vol. 40 (2): 26-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5221 KB)  ( 370 )
35 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对周边环境盐碱化的影响分析
杨铿1, 李纯厚1, 胡晓娟1, 李红星2, 蒋魁1, 刘永1,*
为探讨淡化养殖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对养殖区周边环境盐碱化的影响, 本研究对湖南澧县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1年、3年、5年和7年的池塘及排水沟渠附近底泥样品进行了钾、钙、镁、钠、水溶性盐总量、氯离子等土壤盐碱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 养殖池塘水溶性总盐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对比对照组, 养殖池塘沉积物的氯离子浓度随养殖年份显著增加, 5年的池塘Cl-含量最高。养殖池塘中Na+、K+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 到第7年Na+显著增加。养殖池塘沉积物中Mg2+、Ca2+浓度对比对照组显著下降, 养殖7年池塘Mg2+浓度与对照池塘相近, 而7年的池塘Ca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 随着养殖年份的递增, 养殖池塘的总盐、氯离子、Na+和Ca2+等盐碱化指标会呈现一定上升趋势, 但目前整体未出现超出正常土壤标准状况, 具体影响需进一步跟踪监测。
2021 Vol. 40 (2): 35-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526 KB)  ( 162 )
40 农田栽参土壤改良中肥料对土壤元素及酶活性的影响
刘晨阳1, 高成林1, 赵玥1, 唐玲玲2, 邹季3,许永华1, *
为探究农田栽参土壤改良中肥料对土壤元素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于2019年5月21日采集经混合肥、土地乐、腐殖酸、木醋液、益生源处理过的土壤样品, 对其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肥料在土壤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 施用混合肥的土壤SOM、ACa含量最高分别为139.51 g·kg-1、848.9 mg·kg-1。施用土地乐生物有机肥后土壤中AP和AMn含量最高分别为36.7 mg·kg-1、126.12 mg·kg-1。施用腐殖酸后土壤中AFe、电导率、AK数值最高分别为737.36 mg·kg-1、59.67 mg·kg-1、794.87 mg·kg-1。施用木醋液与益生源菌剂后各养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混合肥处理后最低, 对照处理最高。漆酶活性在腐殖酸处理后最低, 木醋液处理最高。蔗糖酶活性在腐殖酸处理最低, 混合肥处理最高。脲酶活性在腐殖酸处理最低, 益生源处理后最高; 相关性分析表明, 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有密切关系, 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五种肥料在土壤改良中都有显著效果
2021 Vol. 40 (2): 40-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1418 KB)  ( 253 )
48 夷陵地区异质景观对松材线虫病的抵抗力及生态风险分析
洪承昊1,查玉平1,张子一1, 蔡三山1, 肖德林2, 文坤海3, 陈京元1,*
以宜昌市夷陵地区为研究区域, 探讨在疫区通过异质性的景观控制松材线虫病扩散流行的方法及当前疫区的生态风险。结合景观生态学和森林保护学理论, 基于松材线虫病生物学特征和现有土地利用类型, 经过重分类, 构建了夷陵区景观格局, 并以景观格局指数为评价指标, 通过空间分析和克里金插值法对夷陵区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研究区异质性景观对松材线虫病的相对抵抗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水域及水利设施景观、人为活动景观、其他林园地景观和耕地景观, 马尾松等针叶林景观最弱。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夷陵区中部, 沿长江流域带生态风险值较高。预防策略上应通过景观格局的合理配置, 优化土地利用现状、合理规划利用, 采取重点生态保护措施和综合治理对策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
2021 Vol. 40 (2): 48-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4501 KB)  ( 206 )
56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浮游生物多样性研究
江卓韵1, 何德权2, 潘晓赋3, 刘淑伟3, 王继山4, 罗旭1,*, 王茉1,*
为了解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浮游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状况, 于2017年3月、8月和11月, 分为3个不同时期进行浮游生物采样。通过对澜沧县浮游生物定性和定量分析, 根据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指示生物对澜沧县水质进行评价, 弥补了澜沧县县内无相关研究的空缺。采集到澜沧县浮游植物共7门97属270种, 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类群; 浮游动物共4类85种, 以原生动物和轮虫为优势类群。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8443×107—4.3240× 107 ind.·L–1和42.1590—107.3514 mg·L–1, 峰值均出现在枯水期(3月)。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4733×106—1.2000×106 ind.·L–1和1.2121—2.8368 mg·L–1, 峰值均出现在丰水期(8月)。根据浮游生物不同生物指标对水质的评价标准, 分析得出澜沧县部分水体受到污染, 需要引起当地人民和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2021 Vol. 40 (2): 56-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12014 KB)  ( 84 )
67 河南省新安县郁山林区土壤速效养分分析
王芳芳1, 余凤荣1, 童晨1, 童亿勤1,2,3,4,*
以河南省新安县郁山林区为研究对象, 利用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分析, 系统的测定了土壤pH值、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四项指标。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 依次对土壤养分指标进行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土壤肥力水平。结果表明: 郁山林区土壤pH值变幅范围是5.70—8.77, 符合北方土壤特性, 基本适合林业的发展。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幅范围是43.43—105.70 mg·kg-1, 变异系数21.03%, 属于低水平(4级)。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幅范围是13.45—54.35 mg·kg-1, 变异系数30.22%, 属于较高水平(2级)。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幅范围是58.67—93.36 mg·kg-1, 变异系数13.18%, 属于低水平(4级)。土壤综合养分指数为1.63,变异系数51.10%, 属于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等级分类标准的3级, 土壤养分肥力程度一般。因而建议今后在林区的管理中施加氮肥和钾肥, 平衡土壤养分,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2021 Vol. 40 (2): 67-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616 KB)  ( 289 )
74 长白山源头溪流河床凋落物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
宫雨薇1, 王璐1, 谭颖1, 陈鸽1, 张振兴1, 杨海军1,2,3,*
在北方寒冷区, 凋落物于秋季大量输入溪流, 是水生生物越冬生存的关键。河床凋落物的堆积和组成会直接影响凋落叶分解等关键生态过程, 但目前国内关于北方地区溪流河床凋落物分布特征的研究匮乏。在长白山地区一条源头溪流, 采用原位取样的方法, 探究了溪流河床凋落物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深潭型凋落物斑块的堆积面积和水深显著大于浅滩型凋落物斑块和倒木型凋落物斑块, 流速则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凋落物斑块; 倒木型凋落物斑块的堆积厚度显著大于其他两种凋落物斑块。浅滩型凋落物斑块和倒木型凋落物斑块的组成以叶片为主, 碎叶片次之, 树枝树干最少; 深潭型凋落物斑块的组成以碎叶片和树枝树干为主, 叶片较少, 但秋季和冬季冻结初期除外。冬季雪融期凋落物斑块的堆积厚度显著大于其他时期; 春季凋落物斑块的堆积面积显著小于其他时期, 水深显著大于其他时期。随着季节变化, 浅滩型凋落物斑块中的叶片比例逐渐减少, 碎叶片比例逐渐增加; 深潭型凋落物斑块中的树枝树干比例逐渐增加。水深与浅滩型凋落物斑块中碎叶片的干重呈显著负相关。溪流内凋落物的分布具有时空差异性, 可为寒冷区溪流生态过程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21 Vol. 40 (2): 74-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550 KB)  ( 330 )
82 外源激素对比利时杜鹃扦插根系特征的影响
李丹丹1,2, 李晓花1,2, 单文1, 王兆红1, 王凯红1, 张乐华1,2,*
比利时杜鹃是国外引种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园艺杂交品种。为进一步探讨外源激素对国外引进杜鹃品种扦插根系特征的影响, 以当年生的半木质化枝条为材料, 设置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 分析对杜鹃扦插生根过程中根系特征参数变化影响。结果表明: 激素处理总体上对杜鹃扦插成活率、干物质积累、根系特征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 以100 mg·L-1和200 mg·L-1的IBA浓度对杜鹃插穗生长最有利; 品种Marcel Menard、Marie Fortier根系特征参数整体上高于品种Roseum Elegance、Percy Wiseman, 在产业化推广上具有一定优势; 最长根长的变化与根表面积以及根体积呈显著的正相关, 外源激素促进了插穗的成活率和不定根根系的生长, 激素处理后插穗的根系参数明显高于对照。总之, 插穗自身特性及外源激素调控在杜鹃扦插生根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激素的使用对杜鹃的扦插繁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1 Vol. 40 (2): 82-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2080 KB)  ( 258 )
89 长三角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姚丹1,2,3, 任丽燕1,2,3,*, 马仁锋1,2,3, 李泽坤1,2,3, 王彩娟1,2,3
利用“自下而上”法, 对长三角25个城市2010—2016年旅游业碳排放进行测算的基础上,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分析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结构, 并利用SDM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期内旅游业碳排放量除上海和南京呈下降趋势外, 其余城市整体呈增长趋势, 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态势; (2)旅游业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显著集聚特征, 形成以宁波、舟山与徐州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和以镇江、泰州为中心的低值集聚区; (3)SDM模型结果显示: 城镇化率与能源消费结构在影响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中直接效应显著为负; 人均GDP具有显著为正的溢出效应和总效应; 产业结构在溢出效应和总效应中显著为负; 能源强度表现出显著为正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
2021 Vol. 40 (2): 89-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3560 KB)  ( 366 )
99 基于INVEST模型的洞庭湖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
邓楚雄1, 郭方圆1, 黄栋良2, 李忠武1,*
 生境质量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维持能力的重要表征,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揭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下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以洞庭湖区为研究对象, 基于1995、2000、2005、2010、2015、2018年6期遥感解译数据, 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及INVEST模型等方法, 分析近年来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和景观破碎度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研究区段内, 洞庭湖区湿地、建设用地增加比例为0.5%、44%, 耕地、林地减少比例为2.7%、1.6%; (2)耕地、林地破碎度都有所增加, 湿地的破碎度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N型”波动趋势; (3)时间上看, 六个不同时期洞庭湖区生境质量分别为0.563、0.561、0.562、0.563、0.556、0.554, 经历了“降低-升高-降低”的“倒N型”波动趋势, 生境质量的提高与湿地的大量转入以及湿地破碎度的降低有关, 生境质量的降低与城镇开发占用大量耕地、林地以及主要生境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破碎度增加有关; (4)空间上看, 生境质量与景观破碎度的变化范围大致相同, 景观破碎度增加的地区, 生境质量明显降低。1995—2010年生境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湖体附近包括岳阳市市区、华容县、沅江市、南县、湘阴县, 2010—2018年生境质量的变化体现在各县市城镇用地附近; (5)处理好“三生空间”之间的关系, 实施严格的湿地保护措施, 促进湖区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是提高洞庭湖区生境质量的必由之路。
2021 Vol. 40 (2): 99-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10933 KB)  ( 424 )
110 苯污染对大鼠脑组织环核苷酸与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
李登楼1, 谢明仁2,*
为了探索苯污染对人类健康损伤作用的因素, 选用SPF级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 分为4组: 低剂量组灌胃苯 0.19 g·kg-1, 中剂量组灌胃苯 0.38 g·kg-1, 高剂量组灌胃苯 0.76 g·kg-1, 对照组灌胃菜籽油2 mL·kg-1;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组织中环核苷酸和相关蛋白的水平。结果发现, 连续给予大鼠不同剂量苯21 d, 低、中、高剂量大脑皮质cAMP、c-fos、Bax和caspase-9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22.41%—59.53%, 38.28%—81.34%, 29.08%—63.04%和44.53%—70.07%; cGMP、Bcl-2水平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5.20%—49.79% 和13.42%—46.98%。丘脑组织cAMP、c-fos、Bax和caspase-9水平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34.71%—63.34%, 28.32%—78.04%, 16.54%—49.46% 和9.10%—61.57%; cGMP、Bcl-2水平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0.00%—33.83% 和8.53%—39.53%。结果提示, 苯污染引起脑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主要与cAMP、c-fos、Bax、caspase-9水平升高及cGMP和Bcl-2水平降低有关。
2021 Vol. 40 (2): 110-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538 KB)  ( 67 )
116 人类活动对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影响
潘晨1,2, 周立志1,2,*, 王晓辉3, 徐文彬4, 宋昀微4
自然保护地通常是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 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价值, 因此维持自然状况, 避免人为干扰是日常管理的基本要求。借助遥感手段, 快速识别人为扰动引起的景观变化, 是加强保护地管理的有效手段。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 基于RS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 利用人为干扰度模型, 并结合特定人类活动干扰类型的变化情况, 研究了1995、2006和2017年人类干扰强度时空分异特征以及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人类干扰活动增强,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加剧, 相同区域间连通性减弱, 斑块的形状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不规则, 景观多样性和空间异质性增加。1995—2017年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度呈逐渐增加趋势, 从0.476上升到0.499, 但是后期(2006—2017年)的增长速度缓于前期(1995—2006年); 在空间上, 人为干扰度等级基本呈实验区>缓冲区>核心区的规律。自1995至2017年, 升金湖自然保护区总体以及各个功能分区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均不断增加, 在人类活动因子中, 农田所占面积最大,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0%左右, 而围网养殖的人类活动影响指数最高, 高达5.5×10-3。针对上述现象, 建议严格控制建筑用地, 加强林地保护; 大力推进“退养还湿”和“退耕还湿”; 开展生态补偿试点, 推进渔民转产和发展社区替代产业, 缓解自然保护区的压力。
2021 Vol. 40 (2): 116-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4753 KB)  ( 231 )
125 钝顶螺旋藻SP1(Spirulina platensis)对集约化养殖尾水氮磷的去除效果
鲁敏1,2, 曹煜成1,2,3, 胡晓娟2,3, 许云娜2, 孙志伟2, 张建设1, 文国樑1,2,*
针对集约化养殖模式后期硝酸盐氮和磷酸盐浓度较高的问题, 实验设置生物絮团养殖尾水(BFW)和BG11培养液(BGW)两种水体环境, 并以池塘常见优势微藻——绿色颤藻OC1(Oscillatoria chlorina)作为对比, 研究分析了钝顶螺旋藻SP1(Spirulina platensis)对集约化养殖尾水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其生长状况。结果发现, 在BFW组中两种微藻均对硝酸盐氮(NO3--N)、总无机氮(TIN)和磷酸盐(PO43--P)去除效果明显(P<0.05), 其中, 螺旋藻对NO3--N、TIN和PO43--P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79.60%、46.06%和98.55%, 相应的浓度值分别从130.04 mg·L-1、130.85 mg·L-1和10.23 mg·L-1降至26.53 mg·L-1、70.58 mg·L-1和0.15 mg·L-1,其数量降低的绝对值分别为103.51 mg·L-1、60.27 mg·L-1、10.08 mg·L-1; 在BGW组中两种藻对氮磷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但总体仍低于BFW组。实验过程中两种微藻的细胞数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可见, 钝顶螺旋藻SP1和绿色颤藻OC1均可在BFW和BGW两种水体营养环境下存活, 且对水中的氮磷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虽然颤藻亦是集约化养殖水环境中的常见微藻优势种, 但它能分泌蓝藻毒素, 因此, 从产业应用的可行性考虑可将螺旋藻作为集约化养殖尾水净化的备选藻株。
2021 Vol. 40 (2): 125-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573 KB)  ( 336 )
133 上杭县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胡芳文, 胡希军*, 罗紫薇, 肖志鹏, 胡芳, 韦宝婧
 以上杭县为例, 对县城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演变进行研究。在ArcGIS和Fragstats景观指数分析软件的支持下, 选取了破碎度、连接度、均匀度、聚集度、景观多样性和分维数等指数对上杭县城城区2009、2013和2018年公园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2009—2018年, 上杭县城区公园绿地总面积从99 hm²增加至185 hm², 斑块数量从24个增加到35个。 (2)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是上杭县城区公园绿地景观中的优势景观元素; 游园数量最多, 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最少; 整体公园绿地斑块分维数较低, 研究区整体景观形状较为规则。(3)聚集度指数下降, 公园绿地景观的破碎度程度增加; 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递增趋势, 公园绿地呈均匀化发展; 龙翔片区和城南产业片区公园绿地分布偏少。(4)政策是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基于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结果,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期为上杭县及其他县域级小城市的公园绿地规划、城市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2021 Vol. 40 (2): 133-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6647 KB)  ( 393 )
142 祁连山部分地区山地景观格局空间幅度效应的研究
杨竟艺, 刘学录*
三元图能有效反应多种斑块类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依据“斑块-廊道-基质”模式, 比较各斑块类型对整个研究区的响应。选择祁连山100 km×100 km的某正方形区域为研究区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对研究区的空间幅度效应进行研究, 同时得出研究区尺度依赖性的有效幅度和特征尺度。结果表明: (1)草地为整个研究区景观结构的基质, 其面积最大, 在整个景观中占绝对优势; (2)在斑块类型中, 裸地在整个研究区中起主导作用; (3)12 km和88 km是研究区的两个特征尺度, 88 km幅度为研究区尺度依赖性的有效幅度, 超过这一幅度范围, 无论景观要素, 还是景观指数都失去了尺度依赖性。研究通过对祁连山部分地区景观格局与尺度效应的分析可以了解研究区景观格局空间特征及分布规律, 为祁连山的规划与管理、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021 Vol. 40 (2): 142-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3515 KB)  ( 281 )
151 广西4个种源蚬木苗木光合特性的比较
谭长强1,2,1, 申文辉1,2,*, 欧芷阳1,2, 彭玉华1,2, 黄志玲1,2, 曹艳云1,2
以广西4个不同种源蚬木Excentrodendron hsienmu苗为研究材料, 测定及分析其光响应曲线及光合参数日变化规律, 以期为蚬木引种和优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武鸣种源具最高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 具有较好的适应强光的能力。靖西种源具有较高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LSP和斜率(AQY), 以及较低的LCP和暗呼吸速率(Rd), 因此可能具有较强的同化能力。大新种源虽LSP最低, 但其具有最高的Pmax和最低的Rd, 以及较低的LCP, 这可能也赋予了该种源具有较强的同化能力。4个种源蚬木均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 并且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水分利用效率(WUE)在不同种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武鸣种源具有较低的Tr和较高的WUE, 靖西种源表现了较高的Gs和Tr。因此, 在相对保水性较好的赤红壤土地上种植蚬木, 可优先选择靖西和大新种源。
2021 Vol. 40 (2): 151-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436 KB)  ( 87 )
157 黄河三角洲湿地不同景观类型影响下植被与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路景钫1, 3, 石洪华2, 3, 孙辉4, 李捷1,*, 黄建涛1, 刘译蔓1
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 结合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数据, 构建湿地景观类型和主要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 解析不同景观类型下的植被及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 农田、湿地植被区是研究区内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 分别占有46.87%、20.6%, 而植被覆盖贡献率59.07%、37.62%, 生物量贡献率59.08%、36.04%, 是湿地蓝碳资源的重要补充。另外, 黄河三角洲湿地年均有效磷(AP)以Ⅳ级土壤为主, 土壤肥力标准处于缺乏状态, 景观类型中农田区年均AP最高, 湿地植被区最低; 年均有效钾(AK)以Ⅲ级土壤为主, 处于中等状态; 光滩、盐田区年均AK高、湿地植被区最低。最后,相关性分析显示: 春秋两季, 有效钾与Shannon-wiener指数、植被覆盖度呈显著负相关, 成为植物生长、凋零过程中主控因子。
2021 Vol. 40 (2): 157- [摘要] ( 11 ) HTML (1 KB)  PDF (22128 KB)  ( 95 )
167 褪黑素对模拟干旱胁迫下北美红栎幼树幼树光合性能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汪俊峰1, 余敏芬2, 李东宾2, 吴婷婷1, 郑炳松1, 闫道良1,*
为研究干旱胁迫下施加褪黑素对北美红栎幼树光合性能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以当年生北美红栎幼树实生苗为试验材料, 利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研究干旱胁迫对北美红栎幼树光合性能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PEG模拟的干旱胁迫下, 北美红栎幼树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并破坏了体内的氧化还原平衡, 抗氧化物酶活性提高。在干旱胁迫开始前喷施100 μM的褪黑素能够提高北美红栎幼树清除活性氧的能力, 维持干旱胁迫条件下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并能有效地缓解由于干旱胁迫对植物造成的损伤。试验结果为实践中栽培管理北美红栎幼树提供了参考。
2021 Vol. 40 (2): 167-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659 KB)  ( 172 )
175 清远水利枢纽建设对库区鱼类群落结构影响
张改1,2, 武智2, 朱书礼2, 李新辉2, 李捷2,*
清远水利枢纽是北江干流与珠江河口之间第一座枢纽, 为探究清远水利枢纽建坝筑库后库区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变化, 于2017—2018年在清远水利枢纽至飞来峡水利枢纽库区进行渔业资源调查, 共采集鱼类49种, 隶属于6目16科44属, 以鲤(Cyprinus carpio)、鲮(Cirrhina molitorella)、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等为优势种类, 鱼类生态类型以杂食性、定居性鱼类为主。与水坝截流前2006—2007年调查结果比较, 库区鱼类种类数大大减少, 洄游性鱼类种数明显下降, 鱼类群落丰富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下降, 定居性、杂食性鱼类种类所占比例增加, 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显示造成水坝建设前后库区鱼类群落结构时间变化的指示物种为: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us)、花鰶(Clupanodon thrissa)、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纹唇鱼(Osteoichilus salsburyi)等, 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显示库区鱼类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研究结果可为库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水坝生态调度以及渔业资源管理提供本底资料。
2021 Vol. 40 (2): 175-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683 KB)  ( 556 )
186 涟水流域水产出服务供需分析与服务流研究
任檬, 毛德华*
水产出服务的供需的定量评估与空间制图是当前研究的核心与前沿议题, 但是需要进一步加强人类需求与自然过程的时空关联分析和服务流模拟之间的耦合。以涟水流域为研究区, 基于ArcGIS和In VEST模型, 利用多源数据构建了水产出服务供需平衡与空间流动模型, 从子流域尺度探究了涟水流域水产出服务的供需空间匹配特征与流动规律, 对流域供给区与受益区的之间的流动进行了明确。研究结果表明: (1)2000—2015年涟水流域水产出服务的供给量总体上呈现增加的趋势, 水需求量则逐年增多, 供需差额不断扩大, 四个年份的水资源安全指数平均值仅为-0.52。(2)涟水流域水产出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不匹配特征, 尤其是湘乡市、娄星区、双峰县等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3)明确了流域内四个主要受益区域的空间范围及其相应的流动量。提出的评估模型和获得的研究成果, 为实现涟水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确保流域用水安全, 进行流域水生态补偿和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021 Vol. 40 (2): 186-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7957 KB)  ( 48 )
       综述
196 诱集植物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卢雪凝1,2, 章家恩1,2,*, 向慧敏1,2, 王家新1,2, 蓝妮1,2, 秦钟1,2
全世界每年因病虫害导致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 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实际生产中通常使用大量化学农药, 然而农药的大量施用, 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还会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天敌种群受损, 从而导致病虫害爆发日益严重。种植诱集植物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病虫害防控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诱集植物吸引虫害和降低病害, 从而减少病虫害对主栽作物的危害, 达到保护主栽作物的目的, 最终减少农业上化学农药的使用。根据诱集植物自身特性, 将其分为五种主导作用类型: 传统诱集植物、致死型诱集植物、基因工程型诱集植物、生物辅助控制型诱集植物、化学信息素辅助作用型诱集植物等, 根据种植和利用方式, 将其分为: 围种诱集、间种诱集、连作诱集、与其它方式结合等。尽管关于诱集植物的研究已有近160年历史, 但有关高效诱集植物的筛选、诱集植物与主栽作物的优化配置模式与配套种植技术、诱集植物对靶标病虫害的作用机理、诱集植物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风险评估等仍不清楚, 且诱集植物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应用价值, 如(1)开发应用诱集植物的环境污染修复功能及相关技术; (2)开发应用诱集植物的景观生态与休闲旅游功能及相关技术; (3)开发利用诱集植物对土壤的养分转化与固持提升功能(如固氮、固碳、固土功能等)、生物质能源功能、节能减排功能及相关技术; (4)开发应用诱集植物及其废弃物的经济产品功能及其可持续生产技术。论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诱集植物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应用, 旨在为诱集植物在农业生产中进行病虫害防治研究和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2021 Vol. 40 (2): 196-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564 KB)  ( 317 )
204 温度和降水对森林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研究进展
余明, 刘效东, 薛立*
森林生物量分配策略是全球变化背景下群落保持生产力的重要机制。温度和降水会影响森林生物量的分配格局。文章基于文献分析, 总结了增温、低温和降水对森林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影响机制, 以及温度和降水对森林生物量分配的交互作用, 并对未来温度和降水影响森林生物量分配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提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为: (1) 加强生物量分配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了解温度和水分影响树木器官生物量分配策略和周转速率的具体机制。(2) 综合运用模型模拟、试验测量和样地调查等方法, 因地制宜,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3) 增加温度和降水交互试验和降水控制试验以模拟各种可能出现的降水情况。(4) 室内模拟试验和野外定位试验相结合, 并加强在热带亚热带及高海拔森林的相关研究。
2021 Vol. 40 (2): 204-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274 KB)  ( 470 )
210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综述
杨倩1,2, 孟广涛1,2,*, 谷丽萍1, 方波1, 张正海1,2, 蔡雨新1,2
草地生态系统是兼有生产和生态两个功能的特殊生态系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草地资源过渡开发利用, 导致的区域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评价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对于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系统, 制定合理的经济开发决策,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相关研究文献, 首先概述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内涵及功能分类; 其次, 介绍了草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 探讨和比较了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并阐述目前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应用领域; 最后, 总结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存在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2021 Vol. 40 (2): 210-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341 KB)  ( 953 )
218 高温胁迫影响红掌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
冯欣洁, 俞政男, 郭和蓉, 张志胜, 曾瑞珍, 谢利*
 红掌原产于南美洲热带雨林, 其具有色彩艳丽的佛焰苞, 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周年开花, 是一种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盆花和切花植物。夏季高温严重影响红掌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增加了红掌的种植成本。对高温胁迫影响红掌外观形态、光合作用、细胞膜热稳定性、渗透调节物质、保护酶活性进行了讨论分析, 对高温褪色机理及其应对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 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红掌耐热生理的研究和筛选抗高温种质资源提供参考, 对解决红掌的高温褪色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1 Vol. 40 (2): 218-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329 KB)  ( 262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