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 CWD)在林分养分循环和碳估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的CWD一直缺乏关注。对茂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28 hm2固定样地进行CWD基础特征和地形调查, 分析CWD存在形式、腐烂等级、倒向和径阶的分布特征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样地内CWD的总密度为1073株·hm-2, 树段和根桩是其主要的存在形式, 分别占总量的52.73%和27.82%, 各腐烂等级上的数量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IV、V、II、I、III等级, 倒向主要集中于南面及其邻近方向(东南和西南)。CWD数量随着径阶增大呈“反J型”分布, 小径级中树段和枯立木的比例较高, 大径级中的根桩比例较高。CWD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分布不同, 树段形式多分布在中坡位、急险坡和阳坡, 根桩形式多分布在下坡位、平缓坡和阴坡。各腐烂等级的CWD都倾向于分布在中、下坡位, 除V级腐烂外的其它腐烂等级都易分布在平缓坡, 各腐烂等级在不同坡向上的分布没有规律。CWD倒向与地形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p>0.05)。卡方检验表明, 小径级倾向于分布在上坡位、急险坡和半阳坡, 大径级倾向于分布在平缓破和半阴坡,坡位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CWD的存在及分布规律, 对进一步认识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与能量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温为(22 ± 1)℃的静水条件下, 研究了辛硫磷和甲苯咪唑等2种常用水产杀虫剂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 辛硫磷对大鳞副泥鳅的24 h、48 h和96 h 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66 mg·L–1、0.55 mg·L–1和0.52 mg·L–1, 安全质量浓度为0.11 mg·L–1; 甲苯咪唑对大鳞副泥鳅的24 h、48 h和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56 mg·L–1、0.54 mg·L–1和0.54 mg·L–1, 安全质量浓度为0.15 mg·L–1。结果提示辛硫磷和甲苯咪唑对大鳞副泥鳅均属于高毒药物, 因此在渔业生产中应严格控制该药物的使用浓度, 避免其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 其适应能力及遭到破坏后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强弱。生态敏感性评价能为分析和预测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以吕梁山区13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区域, 针对吕梁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 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 选取高程、坡度、植被覆盖指数(NDVI)、土地利用、土壤质地及降水侵蚀力6个因子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 吕梁山区极高敏感区占研究区面积0.44%, 高度敏感区占46.74%, 中度敏感区占39.60%, 低度敏感区占12.11%, 不敏感区占1.11%, 生态环境敏感程度总体偏高, 其中岢岚县、隰县、静乐县生态环境敏感程度最高, 永和县、临县、汾西县相对较低。研究结果可为政府部门制定区域生态安全防范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底栖动物是山地溪流生态系统的关键生物类群, 其群落组成结构与时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成物种的生活型以及生活型构成。为认识我国高纬度地区山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以长白山龙湾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源头溪流为对象, 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对五个断面进行定量样品采集, 结合溪流生境信息初步分析了源头溪流中不同生活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以及时空动态。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525头, 隶属于5纲11目35科82属, 其中水生昆虫以78属占有绝对优势, 优势种类包括Oulimnius属一种、直突摇蚊亚科一种(Orthocladiinae sp.)、Podmosta属一种、纹石蛾一种(Hydropsyche sp)、弓石蛾一种(Arctopsyche sp.)和钩虾属一种(Gammarus sp.); 底栖动物的生活型相对丰度表现为固着型最高, 其次为蔓生型和穴居型, 游泳型最少, 分别为50%、25%、17%和8%; 人为活动显著降低了底栖动物的密度、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 其中固着型和蔓生型底栖动物反应最为敏感。因此, 在源头溪流, 人为干扰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 生活型组成较物种组成对干扰的响应更为敏感。
复合经营是提高毛竹林经营效益及其生态功能的有效途径, 为了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不同复合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在安徽金寨县建立了不同立竹密度(M1: 1639株·hm–2; M2: 2095株·hm–2; M3: 2553株·hm–2; CK: 2870株·hm–2)的毛竹-多花黄精复合模式试验林, 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复合模式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 非毛管孔隙度、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均显著提高。复合模式土壤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平均高于对照13.2%, 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 而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复合模式土壤有效氮、有效磷、交换性镁平均分别高于对照32.6%、31.4%和35.1% (p<0.05)。然而交换性钾表聚性明显, 0—30 cm土层平均含量低于对照14.7%; 土壤交换性钙含量, 复合模式与对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表聚性不明显。综合各项指标可以看出, 不同复合模式效应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复合模式M2在改善土壤肥力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模式和对照, 生产上可推广应用。
以吉林西部为研究区域, 用GIS与RS相结合, 利用动态度模型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1950—2015年吉林省西部湿地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1976—2015年吉林西部湿地总面积呈波动型减少的趋势, 自然湿地中的沼泽湿地持续性减少, 河流、湖泊湿地先增加后减少; 人工湿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自然湿地主要向耕地、草地和盐碱地转移, 水田的增加方式主要有旱田改水田, 沼泽改水田两种方式; 自然湿地丧失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嫩江、松花江沿岸、以及查干湖、月亮湖等湖泊附近, 人工湿地面积(水田)增加的主要区域位于研究区中、东部河流湖泊沿岸。
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乡土植物, 具有耐涝抗旱降污的特性。以五节芒为试验材料, 通过盆栽模拟实验, 研究其在浙南山地水库消落带生境与非消落带生境中生长的五节芒植株在经受长时间淹水胁迫后, 植株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 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 消落带生境和非消落带生境中五节芒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都呈下降趋势。消落带生境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始终高于非消落带生境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 而根际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要始终低于非消落带生境。说明消落带生境中生长的五节芒在淹水条件下, 对土壤中有毒物质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要大于非消落带生境。而消落带生境中相对低的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能缓慢消耗淹水植株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提高五节芒植株的抗淹能力。
为了解太湖水库蓄水前和蓄水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水质状况, 分别于蓄水前(2014年6月)和蓄水后(2019年3月)进行水样采集, 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状况, 并对浮游植物进行功能群划分。结果表明: ①太湖水库蓄水前共检测出浮游植物1门21种, 其中所有种类均属于硅藻门; 蓄水后共检测出浮游植物4门25种。蓄水前呈现河流型特征, 蓄水后呈现河流型和水库型双重特征。②太湖水库蓄水前共归类出5个功能类群, 分别为D、LO、MP、P、X3; 蓄水后共归类出8个功能类群, 分别为D、J、LO、MP、P、T、X1、X3。浮游植物功能群演替明显: 蓄水前MP+P+D→蓄水后P。③通过RDA分析得出, 太湖水库蓄水前水温(WT)、溶解氧(DO)和化学需氧量(CODCr)是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蓄水后总氮(TN)、硝态氮(NO3--N)、悬浮物(SS)、透明度(SD)是主要环境因子。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表明蓄水前和蓄水后太湖水库均处于中营养, 水库建坝蓄水后水质变差, 并对下游产生不利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结构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协调稳定及人类福祉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在分析汉江流域199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的基础上, 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熵模型, 探讨生态系统服务结构特征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1)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1990年的3059.764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466.84亿元, 增加了407.076亿元; 空间上表现为东南部及汉江干流周围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高, 而东北部及中南部地区相对较低的分布特征。(2)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四大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且空间异质性差异较大。供给-调节、调节-文化、支持-文化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超过了0.58。供给服务价值高的区域, 支持和文化服务价值相对较低; 调节服务受水域和湿地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3)199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熵平均值逐渐减小, 由1990年的1.87下降到2010年的1.78, 且空间上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显著负相关。虽然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大, 但生态系统服务的类型趋于单一, 其结构的复杂性及稳定性降低; 这一问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服务熵模型可以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结构分析提供新思路和方法。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较为极端, 自然环境对人类聚落分布格局影响较大, 在自然环境因素中选取10个准则层和26个次级指标, 运用ArcGIS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 对2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确定了影响高原人居环境的主要环境因子, 并结合聚类和异常值分析方法, 建立了该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函数模型, 得到相应适宜性评价指数、分级阈值和区划范围, 探讨了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特征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 影响青藏高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是气温、蒸发量、海拔、植被NPP分类及坡向, 其累计贡献率达到71.351%。研究区整体上属生态敏感和生态脆弱区, 人居环境适宜性不高, 空间分布不平衡, 高低值聚簇现象显著, 适宜性指数介于0.13—0.63之间, 由高原东南部呈半月形向西北部腹地递减。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自然要素最佳组合使其成为高度适宜区, 面积占比12.64%, 为各区最少(326741 km2); 分布于河湟谷地、青南高原及“一江两河”流域的比较适宜区面积占比14.89%, 在各区中的乡镇数量(616个)最多; 一般适宜区分布范围最广, 主要为柴达木盆地、那曲高原及藏南谷地, 面积占比49.30%, 达1274024 km2; 藏北高原自然环境恶劣, 面积占比23.18%, 不适宜人类长期居住; 此外青藏高原乡镇数量、分布范围与人居环境适宜性出现不一致现象揭示高原人居环境适宜性由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不单受自然环境因子制约。
市山体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资源, 对城市山体进行有效监测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监测城市山体保护情况, 利用LandSat 8和Google Earth影像, 结合无人机技术, 开展了益阳市城市山体监测。在总体监测方面, 利用2017年1月22日和2018年1月9日两景LandSat 8数据, 通过计算NDVI指数, 监测总体植被变化。结果表明, 益阳市2017年保护山体植被覆盖率降低1.1%, 下降比例较益阳市城市规划区低1%。在山体破坏详细监测方面, 利用Google Earth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对比分析, Google Earth影像拍摄时间不满足要求的区域, 使用LandSat 8影像替换, 提取变化较大的山体, 在此基础上利用无人机对变化山体进行详细勘测, 获取精确数据。结果表明, 益阳市165座保护山体共有7座山体遭受相对较大破坏, 破坏面积10.22 ha, 破坏原因主要为村民建房、采石采砂、开垦林地等。遥感技术结合无人机技术进行环境监测具有获取数据方便、成本低、快速高效等优势, 既适合城市山体保护监测, 也适用于其他中观尺度的环境监测。
中国华南地区受台风影响最为频繁。对常年遭受台风侵袭的两种马占相思过熟林(受台风影响较小且现有密度为种植密度70%±5%的马占相思林Ⅰ, 受台风影响较大且现有密度为种植密度50%±5%的马占相思林Ⅱ)开展群落调查, 调查共记录了维管植物21科, 30个属, 35种, 马占相思林Ⅰ群落物种总数仅为马占相思林Ⅱ的41.38%。马占相思林Ⅰ中马占相思重要值为77.8, 其次是下木层的乡土树种银柴, 其重要值随着样地内马占相思的增加而减少。马占相思林Ⅱ中, 马占相思重要值排第1, 仅为44.46, 下木层乡土树种豺皮樟和银柴的重要值合计约为20, 成为马占相思最主要的伴生乔木。马占相思林Ⅰ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与马占相思林Ⅱ没有显著差异。马占相思林Ⅰ乔木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数量、Margale丰富度指数均小于马占相思林Ⅱ, 但两者的灌木层、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数量、Margale丰富度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
道路是影响区域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因素, 但以往的研究往往忽视这种影响在局部空间上的差异。以惠州市为研究区, 选取国道和省道作为城市主要道路, 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 通过道路距离与景观破碎度的关系分析城市主要道路对景观破碎化的影响, 并揭示道路对景观破碎化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 (1)研究区的景观破碎化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 使用GWR 模型分析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2)道路对不同类型景观的破碎化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在景观水平上, 道路距离与景观破碎度主要呈正相关关系; 在类型水平上, 道路距离与林地破碎度主要呈正相关关系, 与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破碎度主要呈负相关关系。(3)道路距离与景观破碎化的关系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存在差异, 正相关和负相关区域的分布均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4)两者关系的空间异质性反映出除了道路外, 地形和所处位置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对景观破碎化的共同影响。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揭示道路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机制。
以太湖流域杨麦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 对系统内不同枯落物蓄积量持水能力及对地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流失效应进行定位观测, 结果表明: 随着枯落物蓄积量的增加, 蓄积量为0.4 t·hm–2最大持水量、最大拦截量和有效拦截能力>0.2 t·hm–2>0.1 t·hm–2, 最大持水量的变化范围为2.35—12.93 t·hm–2, 最大拦截量变化范围2.17—10.95 t·hm–2, 有效拦蓄能力在1.80—9.10 t·hm–2之间; 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R2>0.90), 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2>0.99)。枯落物蓄积量越大, 对地表径流量及地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流失的削减效果越显著。而2种间作密度下, A1处理对地表径流中TN、NO3–-N和NH4+-N的削减效果>A2; 径流中以NO3–-N流失为主, TN、NO3–-N和NH4+-N流失量随枯落物蓄积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 蓄积量越大, 差异越显著。
为构建东山岛绿色空间网络和实现东山岛国际旅游海岛城市的发展目标, 对东山岛生态空间的红线划定进行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方法, 运用GIS技术将研究区的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及禁止开发区进行综合评价, 划定其生态红线。研究结果表明, 东山岛生态功能红线区域总面积为7518. 3hm2, 占研究区面积的30.27%。主要分两级管控区域, 一级生态红线区域面积为2064.84 hm2, 二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5453.46 hm2, 生态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大山、王爹山、针岭山、牛犊山, 东南部的苏峰山、亲营山, 东部的海岸景观带, 南部的大帽山、旗山等植被覆盖度高的区域。红线区域的生态价值极高, 对维护全县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生态安全格局水平、提高旅游生态承载力有着重要意义。
资源型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值得关注, 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应对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研判。以资源型地区山西省为例, 利用熵权法从全省和地级市两个层面对比分析2005—2017年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以下简称ERE系统)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和演变特征, 探究各市的承载力变化规律及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 (1)近十年间山西省整体ERE系统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 环境和经济子系统承载力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2)从空间格局上看, 山西省地级市综合承载力的省内差距逐渐缩小, 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 由2005年的1个中等承载力、6个较低承载力和4个极低承载力城市跃升为2015年的3个较高承载力城市和8个中等承载力城市。(3)综合考量ERE系统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 可将山西省综合承载力划分为五个等级: 晋中和晋城市为第一梯队, 属于良好协调优质发展型, 省会太原市位列其次, 而阳泉和运城市属于轻度不协调衰退型。(4)人均水资源量短缺、环境污染重、产业结构和城市基础设施是目前阻碍山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
为加强区域生态资产管理和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 综合运用格网、供需平衡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长江经济带200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分异及平衡格局, 并进行空间依赖性检验。结果发现: (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 共缩减115.34亿元, 下降0.15%, 其中,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减少幅度最大, 达338亿元。(2)200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年际变化不太显著,但需求呈现阶段性增长,且两者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高供给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湿地、京杭运河沿线及长江入海口;低供给主要分布在贵州中西部、四川盆地、川西北及川北、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河流入海口附近。高需求主要分布在长三角、江汉平原、长株潭地区、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空间上具有明显“核心—边缘”的特点。低需求主要分布在各县市的建成区, 空间上呈离散点状。(3)时间变化上,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格局总体变化不大, 但也存在个别年份的明显变动。空间分布上, 生态服务供需平衡格局主要以较高盈余区、一般盈余区、供需平衡区和一般赤字区这四种类型区为主。(4)15年间生态服务供需平衡关系始终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 空间集聚显著,且集聚变化具有阶段性。2000—2010年莫兰指数逐年增加, 空间集聚愈加显著; 2010年之后莫兰指数大幅减小, 空间集聚减弱。LISA聚类占比反映出生态服务供需平衡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因此, 从生态赤字区、平衡区和盈余区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补偿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基于样方调查, 对深圳七娘山高岭古村风水林群落进行1500 m2的样地调查, 分析其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 旨在为该群落的保护、利用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 (1)群落种类丰富, 共有维管植物117种, 其中蕨类植物5科7属8种, 裸子植物1科1属1种, 被子植物49科78属108种。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占优, 高达91.13%; (2)群落外貌终年常绿, 无明显季相变化和林冠起伏, 层间结构丰富。其中乔木层以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肉实树(Sarcosperma laurinum)和银柴(Aporusa dioica)为主要优势种, 次之有乌檀(Nauclea officinalis)、胭脂(Artocarpus tonkinensis)等; 灌木层以九节(Psychotria rubra)、大沙叶(Pavetta arenosa)为主要优势种, 而草本层以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为优势种; (3)群落Raunkiaer 频度规律为A>B>C>D>E, C级和D级仅占3.65%, 无E级分布, 可见群落偶见种多, 多优势种相互制约; (4)物种多样性方面, Simpson 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 指数和Pielou 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与邻近保存较好的大鹏半岛香蒲桃风水林群落和钝叶假蚊母树群落, 以及东莞的臀果木-黄桐风水林群落相比有着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 (5)优势种群年龄结构分析表明, 乌檀种群为衰退状态, 黄桐和肉实树种群处于增长阶段, 群落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会演化成以黄桐和肉实树等中生性树种为主的中生常绿阔叶林。
为了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类疾病调控作用机制, 研究植物提取物二十碳烯酸对人食管癌细胞(EC56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分别给予EC56细胞 0.2,0.8,1.6 mg·L-1 二十碳烯酸 和5-FU培养48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C56细胞凋亡率;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EC56细胞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粘着斑激酶(FAK)、蛋白激酶(Akt)表达水平。结果发现, 给予EC56细胞 二十碳烯酸和5-FU培养48 h, 细胞凋亡率为15.46%, 21.52%, 23.13%和18.34, 与对照组比较, 细胞凋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BDNF、TrkB水平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2.76%, 43.90%, 56.91%, 40.65%和22.59%, 43.49%, 67.76%, 49.28%( P<0.01); FAK和Akt水平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4.34%, 36.49%, 50.7%, 49.7% 和15.11%, 24.99%, 32.71%, 20.84%。结果提示, 植物提取物二十碳烯酸对EC56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PI3K-Akt信号转道通路中调控基因TrkB、BDNF、FAK和Akt表达水平下调和抑制EC56细胞分裂周期有关。实验结果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协调生态环境平衡, 提高人类身心健康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对比了淹水和盐度升高对长江口滨海湿地本土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入侵植物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物量碳-MBC、生物量氮-MBN)及其占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比例的影响。淹水条件下芦苇土壤MBC、MBN、MBC/SOC和MBN/TN显著降低(分别为26.0、46.7、16.5和42.2%)。而淹水条件下互花米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指标变化均不显著。随盐度升高, 芦苇土壤除MBC/SOC外, MBC、MBN和MBN/TN均显著降低(分别为26.4、36.2和30.2%), 而互花米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指标降低程度相对较低。淹水+盐度处理加剧了盐度对两种植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指标的影响。然而, 互花米草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营养因子对水、盐变化的敏感性较低。因此, 在未来海平面上升条件下, 入侵种互花米草与本土种芦苇相比土壤微生物群落更能适应淹水延长和盐水入侵等环境变化, 而且互花米草入侵可能将进一步加剧。
为研究凋落叶在小型水体分解初期对水体N、P含量变化的影响, 在实验室内模拟了秋季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凋落叶在水体中短期分解的过程, 研究了不同质量凋落叶分解对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影响。结果表明: 二球悬铃木凋落叶中磷(P)在10 h内淋溶作用明显, 水体TP含量在10 h内持续上升; 而凋落叶质量不同, 氮(N)快速淋溶时间不同, 1—2 g凋落叶发生在6 h内, 3 g凋落叶在24 h内持续释放N。二球悬铃木凋落叶在水体分解4 d过程中, 均表现为N、P的整体释放, 但N、P变化特征不同, 1—2 g凋落叶水体中TN峰值出现在48 h, 3 g凋落叶峰值在72 h; 而TP峰值分别为10 h(1 g)、72 h(2 g)和96 h(3 g)。随凋落叶质量增加, 水体TN、TP含量升高且差异显著, 1 g、2 g和3 g凋落叶水体中的T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217 mg·L–1、0.475 mg·L-1和0.644 mg·L–1, T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32 mg·L–1、0.192 mg·L–1和0.302 mg·L–1。二球悬铃木凋落叶水体TP显著高于白蜡凋落叶水体TP, TN波动变化但整体上也高于白蜡落叶水体。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 资源与生态环境一直是一个不可规避的话题。人类发展必将占用生态资源, 但必须保障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否则并将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人需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使得我们要充分了解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并借用Cite space分析, 识别生态用地研究重点, 从生态用地概念与划分、生态用地的需求测算以及生态用地的价值评估方面入手, 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成果, 并对生态用地配置提出了几点展望。目前来看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划分还没有统一的界定, 但对生态用地的理解已越来越成熟; 生态用地的需求测算是生态用地研究的难点; 基于Cite space分析结果,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生态用地研究的着手点以及研究的热点。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治理需要文化的支持, 发展喀斯特地区文化急需借鉴草原文化的精髓, 以达到生态与文明的和谐共处。重点阐述了草原文化内涵、先进思想与理念, 草原文化具备包容开放性、尊重自然、严格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优势, 将畜产品丰富化, 发展特色旅游业, 实现生态和谐与经济发展。发展喀斯特地区草地畜牧业需借鉴草原文化和结合喀斯特自身特点努力营造“土-草-畜-人”四位一体全面和谐发展的局面, 进而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种新视角, 最终为打赢喀斯特地区脱贫攻坚战提供理念支撑。
生态补偿绩效测评, 作为生态补偿“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其测评方法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以近20年来国内外生态补偿绩效测评研究文献为基础, 对生态补偿绩效测评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 从优缺点、适用性等方面对各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 对生态补偿绩效测评方法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总体而言, 在生态补偿绩效测评方法的未来研究中, 需进一步突出时空动态性、系统综合性及实践应用性。
稳定同位素技术凭借简捷、高效的特点, 在水文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众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也为植物水分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与水分的可利用程度紧密相关, 对植物水分利用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了解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以及结构和功能。就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水分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综述了碳氢氧稳定同位素在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水分来源等研究中的原理、方法及应用进展, 为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植物水分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