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0年 39卷 5期
刊出日期:2020-09-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AM真菌对盐胁迫下白芨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欣磊1, 邱雅静1, 王艳红1,*, 宋垚彬2, 吴爱平3, 苏秀1
土壤盐渍化是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关于丛枝菌根真菌(AM真菌)对盐胁迫下白芨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以白芨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盐处理(0 mM和200 mM)和AM真菌处理(不接种AM真菌和接种摩西球囊霉)各两个水平共计4个处理组合,探讨盐胁迫下AM真菌对白芨幼苗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降低白芨根系侵染率、总干重和地上部分P含量分别约56.1%、48.9%和10%;在对照盐浓度下,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白芨根系侵染率、总干重、地上部分N含量及地上部分P含量分别约14%、56.1%、10.8%和8.2%而在高盐浓度下,接种AM真菌则显著提高白芨根系侵染率、总干重、地上部分N含量及地下部分P含量分别约42.7%、30.7%、12.1%和11%,说明接种AM真菌可降低盐胁迫对白芨的生长和养分吸收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有助于提高白芨的耐盐能力,这对应用菌根技术提高白芨在盐化生境的种植和管理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2020 Vol. 39 (5): 1-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550 KB)  ( 408 )
9 风对枯季伶仃洋水体交换的影响
林若兰1,2, 刘洋3, 卓文珊4,*, 高延康1,2
利用MIKE3构建珠江东四口门三维水动力模型, 对枯水期不同方向的风作用下伶仃洋余流的变化进行研究, 并在水动力模块的基础上耦合对流扩散模块, 研究各方向平均冬季风对伶仃洋水体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 伶仃洋深槽区存在明显垂向环流, 且随着大小潮发生变化; 由于垂向环流的存在, 深槽和浅滩的余流对风的响应规律不同, 小潮时的余流变化幅度比大潮大; 伶仃洋的水体平均存留时间从湾顶到湾口先增加后减小, 由于径流冲刷作用, 内伶仃洋的水体平均存留时间比外伶仃洋短; 在北风、东北风的作用下伶仃洋水体平均存留时间等值线在浅滩向南移动, 在深槽向北移动, 内伶仃洋水体平均存留时间增大, 外伶仃洋减小; 季平均的东风作用下内伶仃洋的水体平均存留时间变化不大, 但外伶仃洋明显减小。
2020 Vol. 39 (5): 9- [摘要] ( 20 ) HTML (1 KB)  PDF (3134 KB)  ( 195 )
16 基于InVEST模型的佛山市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分析
钟亮, 林媚珍*, 周汝波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 广佛一体化建设进程加快, 佛山市的生态系统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InVEST模型对佛山市2017年产水量、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碳储存和粮食产量等5项服务进行估算, 结合ArcGIS软件探究佛山市2017年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 分析其影响因素, 并对服务保护成效进行分级展示。结果发现, 1)除产水量西低东高外, 其余服务均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格局; 2)林地、基塘和耕地是服务主要贡献者, 其中林地对土壤保持服务的贡献占所有服务的78%; 3)各项服务冷热点分布差异较大, 产水量热点面积占比为31.19%, 而土壤保持冷点占比高达77.92%; 4)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高值区重叠比例非常低, 具有4—5项高值服务的栅格仅占0.76%; 5)生态系统服务空间保护成效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格局, 低值区域出现在南海区东部, 禅城区东部和顺德区南部。通过分析佛山市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格局, 对综合服务热点区域进行了识别并分级划分出服务保护成效区域, 验证了模型合理性, 同时结合相关规划文件, 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参考。
2020 Vol. 39 (5): 16-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9177 KB)  ( 236 )
26 山地丘陵区林州市的国土空间格局与生境演变分析
廖雨1, 2, 冉丹阳1, 2, 张丽芳1, 2, 李佳玉1, 2, 杨存建1, 2, *
针对山地丘陵区国土空间格局快速演变及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以林州市为例, 利用林州市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 采用土地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INVEST模型分析林州市国土空间转化类型及时空格局特征、景观格局下的生态退化程度。结果表明: (1) 1990—2015年间, 生活空间逐年增加, 生产空间减少, 生态空间小幅度波动变化。生产空间用地减少了3.23%, 其中转为生活空间用地的面积占其减少面积的89.67%, 转为生态空间用地的面积占其减少面积的10.53%。(2) 1990—2015年间, 虽然林州市生态空间用地增加, 但是生活空间用地的进一步扩张, 使得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大, 景观连通性减弱。各土地利用类型中, 城镇生活空间集聚程度较高, 生产、生态空间用地破碎化程度逐渐加大。(3) 1990—2015年间, 林州市由于国土空间格局的改变引起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 从而导致生境退化程度不断增加, 其中中心城区的生境退化程度最高, 是林州市未来规划发展的敏感区域。
2020 Vol. 39 (5): 26-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2725 KB)  ( 254 )
34 香果树可培养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活性菌株的筛选
张红芳, 李小红, 何刚, 陈晔*
为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香果树这一濒危植物, 以香果树为材料, 运用传统组织分离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 对4个居群地(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铜鼓)的香果树的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生态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并对庐山香果树不同季节内生真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从香果树1980个组织块中分离出757株内生真菌, 其中产孢菌株240株, 占总数31.70%, 不产孢菌株517株, 占总数68.30%。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 757菌株隶属于ArthopyreniaColletotrichumPhomopsisPenicillium等40个分类单元。在属级水平, 以Arthopyrenia(19.42%)、Colletotrichum(15.32%)和Diaporthe(9.64%)为优势菌群; 根据分离频率, 不同居群地香果树内生真菌存在差异, 分离频率顺序为: 三清山(31.18%)>井冈山(30.32%)>铜鼓(24.52%)>庐山(13.98%); 根据相似性系数, 4个居群地香果树内生真菌相似性系数在0.29—0.52之间。同时研究发现不同季节香果树不同组织部位内生真菌在数量、种群分布以及优势种群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其分离频率顺序为: 叶(50.99%)> 根(25.63%)>茎(23.38%), 冬季(41.74%)>秋季(40.06%)>夏季(18.21%)。形成内生真菌分布差异性可能与不同地理位置、气候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和宿主植物组织的生理状况等密切相关。同时, 对分离获得757株香果树内生真菌菌株进行溶磷、解钾、分泌IAA的功能活性筛选, 获得82株具溶磷效果, 36株具解钾活性, 13株具分泌IAA活性的菌株, 9株既有溶磷又有解钾活性, 为进一步探索香果树植物内生真菌对宿主植物促生效应提供依据。
2020 Vol. 39 (5): 34-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2274 KB)  ( 135 )
48 不同时期水分调控对温室滴灌葡萄土壤温度、糖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杨昌钰, 张芮*, 高彦婷, 张小艳, 王引弟, 赵霞, 蔺宝军
为探索水分胁迫对温室栽培葡萄土壤温度、果实糖分积累的影响, 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设施葡萄栽培试验基地开展了温室滴灌葡萄水分胁迫试验, 在葡萄新梢生长期、开花期、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4个生育期各设(土壤含水率下限为田间持水率θf 55%)水分胁迫水平, 以下限θf75%为对照, 研究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葡萄不同土层平均积温、果实糖分含量及糖相关代谢酶活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生育期水分胁迫均能提高土壤积温, 开花期和新梢生长期调亏效果最为明显; 果实膨大后期水分胁迫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依次降低9.7%、6.3%、28%, 而着色成熟期水分胁迫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分别增加25.5%、7.6%、13.3%; 果实膨大期水分胁迫抑制NI和SS, 其含量分别降低36%、43.8%, SPS增加35%, 着色成熟期水分胁迫SPS和SS分别提高22.9%、13.6%, AI降低9.7%; 新梢生长期水分胁迫可增产44.6%, 着色成熟期水分胁迫增产42.5%, 果实膨大期水分胁迫使葡萄减产9.7%; 通径分析表明: SS对总糖含量积累的直接作用最大, 灌溉定额对总糖含量产生一定负直接作用, 且通过NI、AI、SS对总糖含量均产生负间接作用且合计最大; 该研究为当地葡萄的水分调控和栽培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及理论依据。
2020 Vol. 39 (5): 48-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455 KB)  ( 148 )
57 祁连山南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
杨荣荣1,2,3, 曹广超2,3,*, 曹生奎1,2,3, 吴成永1,2,3, 袁杰1,2,3, 张卓1,2,3, 兰垚1,2,3,
文章采用对数函数模型, 借助有机质含量的实测数据, 结合MODIS遥感影像, 反演祁连山南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 进一步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壤质量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结果表明: (1)MODIS遥感影像可见光波段为表层土壤有机质的敏感波段, 且该波段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良好的负相关关系; (2)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 (3)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异质性与植被的空间异质性一致。
2020 Vol. 39 (5): 57-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2786 KB)  ( 316 )
64 Cd和Pb在水芹菜中的累积及其与营养元素的关系
方妍, 张萌萌, 孙瑞莲*
采用小型湿地模拟实验, 研究不同Cd、Pb水平对水芹菜(Oenanthe javanica)生长、重金属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试验浓度范围内Cd(0.01—0.2 mg·L-1)、Pb(0.02—2 mg·L-1)处理对水芹菜生长有促进作用, 水芹菜叶绿素含量基本不受Cd、Pb处理的影响。随着Cd、Pb处理浓度的增加, 水芹菜各组织中Cd、Pb含量相应增加, 但富集能力呈下降趋势。Cd在水芹菜不同组织中的积累情况为: 根>茎>叶柄>叶, Pb在水芹菜不同组织中的积累情况为: 根>叶>叶柄>茎, 水芹菜对Cd的富集能力大于Pb, 并且Cd向地上部转移的能力亦大于Pb。当Cd浓度为0.01 mg·L-1时, 水芹菜可食用部位的Cd含量超出国家食品卫生限量标准(0.2 mg·kg-1, GB2762—2017)约1倍, 相反, 当Pb浓度为2 mg·L-1时, 可食用部位的Pb含量仍未超过国家食品卫生限量标准(0.3 mg·kg-1, GB2762—2017)。Cd、Pb处理影响了水芹菜营养元素的吸收。营养元素与Cd、Pb之间的相关关系表明, 水芹菜叶片、叶柄中Cd与Mg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叶片中Pb与Cu、Zn、Fe、Mn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叶柄、茎中Pb与Mn呈极显著正相关。值得一提的是, 水芹菜叶片中Cd、Pb均与Ca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表明水芹菜叶片对Cd、Pb的吸收均能促进其对Ca的吸收。
2020 Vol. 39 (5): 64-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327 KB)  ( 302 )
73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贵安新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顾梦瑶, 李娟*, 赵晓峰
以贵州省贵安新区2000、2005、2010、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 划分2 km×2 km的格网作为评价单元, 借助Fragstats4.2软件计算景观指数, 并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 分析贵安新区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 ①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变化明显: 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 草地和水域面积增加, 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 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和建设用地; 除水域外, 其他类型分布集中程度增强。②生态风险集聚趋势增强, 热点分布在贵安新区的西部和东部边缘地区, 冷点分布在红枫湖水域; 不同生态风险等级面积变化显著, 低、较低和中生态风险区面积增加, 较高和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减少, 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改善。③低、较低生态风险区重心向东部的贵阳方向移动, 中、较高和高生态风险区重心向西部的安顺方向移动, 呈相反的转移方向。④除蔡官镇、城关镇和羊昌乡外, 其他乡镇生态风险对土地利用响应弹性降低, 影响生态风险的因素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2020 Vol. 39 (5): 73- [摘要] ( 18 ) HTML (1 KB)  PDF (6336 KB)  ( 234 )
82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三峡坝前水域的食物网结构
周正1,2, 黄宇波1,2, 王斌梁1, 米武娟1, 宋庆洋1,2, 许元钊1, 毕永红1,*
选择茅坪水域和香溪河水域作为坝前干支流的代表性水域, 采样分析了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 并据此了解食物网结构。结果显示, 坝前干流水域鱼类δ13C范围是-33.5‰—-19.4‰, 支流水域鱼类δ13C为-28.3‰—-13.9‰, 两水域同种鱼类δ13C值差异在1‰—8.9‰之间,说明两地同种鱼类食源存在一定差异; 干流鱼类δ15N范围是6.72‰—15.29‰, 支流水域鱼类δ15N范围是4.8‰—14.4‰, 干流鱼类δ15N的平均值(11.1‰)大于支流(10.1‰), 且干流每种鱼类δ15N均大于支流的同种鱼类。对颗粒有机物(POM)的δ15N分析发现, 其范围在3.61‰—5.76‰, 将其作为初级生产者进行相对营养级分析, 干流鱼类的平均相对营养位置为3.00, 食物链长度为4.35; 支流鱼类的平均相对营养位置为2.64, 食物链长度为3.9。在计算得到的反映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得的碳氮同位素指标中, 香溪河水域食物网的总面积(TA)、平均最邻近距离(NND)和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均大于坝前干流水域, 说明坝前干流水域的鱼类营养结构更为冗余。研究表明坝前干流水域食物链长度比香溪河支流水域食物链长度更长; 坝前干流水域食物网结构较香溪河更稳定, 坝前干流不同鱼类的种间竞争较支流水域更激烈, 坝前干支流均存在中间生态位较拥挤的情况。
2020 Vol. 39 (5): 82- [摘要] ( 22 ) HTML (1 KB)  PDF (723 KB)  ( 238 )
91 污染过程和不同天气下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曹云生, 赵艳玲*
2020 Vol. 39 (5): 91-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3744 KB)  ( 126 )
100 连续筑坝湟水一级支流火烧沟对河流水-气界面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研究
张艳春1, 2, 3, 张志法4, 陶雅琴4, 陈玉鹏1,2,3, 毛旭锋1, 2, 3,*
梯级水坝改变了河流水文情势, 对水气界面的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影响。以2018年春夏两季的西宁湟水一级支流火烧沟为例, 探讨水坝修建后, 河流不同梯段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采用漂浮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筑坝区和未筑坝区水-气界面温室气体CH4、CO2、N2O进行观测研究, 结合水文、水质、气象、植物、底泥等指标分析讨论。结果表明: (1)空间上: 筑坝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明显高于未筑坝区; 筑坝区以中上游河段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2)时间上: 梯级水坝CH4和N2O的排放通量呈现夏季明显高于春季的趋势; 而CO2存在明显的源汇变化, 春季为CO2排放的“源”, 夏季为CO2排放的“汇”。(3)各类环境因子对温室气体通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CH4通量与气温、水温、CODmn呈正相关关系, 与气压、pH、ORP呈负相关关系; CO2通量与水体TOC和水体TN呈正相关关系; N2O通量与CODmn、pH呈正相关关系, 与气压、风速呈负相关关系。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示: 以上各因子中, 气压和水体TN分别是影响CH4和CO2的主要因素, 而风速和CODmn是影响N2O通量的主要因素。
2020 Vol. 39 (5): 100-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1160 KB)  ( 423 )
109 广西陆川不同树种人工林的薇甘菊入侵程度变化
黄小荣1, 曹艳云1,*, 何燚1, 陆国导1, 曹纪文2, 刘庐2
探索薇甘菊入侵与人工林环境因子关联性对薇甘菊防治和疫区合理选择造林树种具有重要意义。在广西陆川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严重危害地区对造林0.5—3.5年的杂交相思(Acacia mangium × Acacia auriculiformis)、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 × 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进行了系统抽样调查, 在3个不同生境的6个林分记录了100个样方的上层林冠盖度、林下植被盖度、薇甘菊盖度、物种丰富度、坡度、流径长、距林缘距离、朝向等因子。以薇甘菊盖度为响应变量、林分因子为随机截距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表明, 薇甘菊盖度与林下植被盖度极显著正相关(P < 0.000), 与上层林冠盖度(P < 0.027)和朝向(P < 0.028)显著负相关。上层林冠盖度是抑制薇甘菊盖度扩大的主要因素, 越是在干热的立地, 上层林冠盖度对薇甘菊入侵的阻止效应越明显。薇甘菊开花数量与上层林冠盖度极显著负相关(P < 0.01), 二元协方差分析则表明上层林冠盖度对薇甘菊是否有花具略微显著负效应(P = 0.081)。薇甘菊疫区造林宜选择能够形成浓密乔木林冠的树种。由于桉树成龄叶垂直悬挂的着生方式, 成龄桉树的林冠稀疏, 不能抵御薇甘菊入侵, 建议薇甘菊疫区不宜种植速生桉。
2020 Vol. 39 (5): 109-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347 KB)  ( 328 )
115 北京市山区小流域治理前后土壤侵蚀强度及空间格局分析
赵猛1, 姚吉利1,*, 王建1, 胡信志1, 王家晖1, 张超2, 李彩林1
根据2016年实施治理的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镇中心村小流域的地形地貌和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 优化了地形因子 和梯田的水土保持措施因子 的提取方法, 利用北京土壤流失方程(BJSLE), 结合GIS、RS, 定量的分析了中心村小流域综合治理前后的土壤侵蚀状况和空间格局分布情况。分析结果为: 治理后的中心村小流域的土壤侵蚀总量比治理前减少了1397.51 t, 综合治理前, 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58.71 t·(km2·a)-1; 综合治理后, 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96.57 t·(km2·a)-1, 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减小了62.14 t·(km2·a)-1。研究区治理前后的土壤侵蚀量有一定的变化, 土壤的侵蚀级别正在从高级别向低级别转化。通过研究, 准确地得出综合治理前后中心村小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 为实现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中的效益总体评价目标提供技术支撑。
2020 Vol. 39 (5): 115-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6230 KB)  ( 260 )
124 近30年祁连山南坡生长季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变化
童珊1,2,3, 曹广超2,3,*, 陈真1,2,3, 张卓1,2,3, 刁二龙1,2,3
基于1987—2017年降雨量数据、1987—2015年的GIMMS NDVI3g数据、及2001—2017年MODIS NDVI数据, 运用累计降水利用效率估算及时间趋势模型, 探讨了祁连山南坡地区的植被覆盖、降雨量和植被降水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 NDVI及PUE变化最大的两个区域为黑河谷地及门源盆地, 门源盆地尤为显著; (2) 1987—2017年间, 降雨量呈上升趋势, 符合“东南高, 西北低”特征, 趋势变化呈现出“东南低, 西北高”特点, 平均降雨量在300—400 mm之间面积占比最大, 约为60.45%; (3) NDVI与降雨量具有一致变化特征及规律, 平均累计NDVI在3—4之间面积占比最大, 约为52.54%; (4)平均PUE与PUE趋势变化均呈现出“东南高, 西北低”趋势, 且2000年之后, PUE呈减少趋势面积增加81.07%, 即2000年之后, 大部分区域植被健康状况有所下降。
2020 Vol. 39 (5): 124- [摘要] ( 12 ) HTML (1 KB)  PDF (6155 KB)  ( 159 )
134 水淹胁迫对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杨玲, 刘玲, 胡馨月, 甘丽萍*
为研究水淹胁迫对三峡库区消落带重要物种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的生理生化特性及解剖结构的影响, 以消落带区小蓬草为试验材料, 设置全淹组(SG)和半淹组(SsG)处理, 测定与小蓬草在淹水过程中随着时间增长的生理指标与根系解剖变化。结果表明: 水淹30 d, 淹水组小蓬草相对叶面积和平均茎高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 而根系主根长和侧根数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SsG丙二醛(MDA)、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根系活力都升高, 与对照组达到了显著差异, SG组的以上指标及可溶性还原糖都与对照组达到了显著差异, 并且叶绿素、MDA和根系活力与SsG之间也达到了显著差异, 解剖结构中, 两种淹水处理的根系周皮细胞的气腔面积增加, 木质部出现溶生型气腔; 水淹50 d, SsG叶片边缘坏死, 心部小叶存活, SG地上部分基本腐烂, 两种淹水处理根系韧皮部出现坏死, 木质部残存, 解剖结构表明此时根系外围组织瓦解, 生理指标测定表明, 与对照相比, SsG的叶绿素极显著降低, 可溶性糖、MDA、脯氨酸及SOD都显著增加, SsG和SG根系活力较对照都显著降低。小蓬草在淹水过程中根系的存活时间超过叶片, 根系在通气组织结构上启动响应机制, 表明小蓬草在水淹胁迫中主要通过减少地上部分的生长量, 增加地下根系的生长与结构的调节来适应水淹具有短期耐淹能力, 这为库区消落带入侵物种的适应性及生态植被恢复提供参考数据。
2020 Vol. 39 (5): 134-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4247 KB)  ( 269 )
142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模拟研究
贺正思宇1, 谢玲1,2,*, 梁保平1, 邓晓军3,严土强1, 仝雁军2, 李雪琼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研究全球范围内的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开发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选择国家重点保护的漓江为研究对象, 基于2005、2010、2015年Landsat7TM/ETM影像, 利用ENVI对影像预处理, 最大似然进行监督分类, 借助土地转移矩阵, 选取四个(坡度、水域、建设用地、GDP指数)限制性因素作为适宜性图集, 运用CA-Markov模型预测2020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结果表明: (1) 2005—2015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显著, 耕地、草地面积减少, 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 其中, 建设用地变化最大, 动态度为13.64%。(2)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知, 耕地向林地, 草地向林地为主要转移流, 各地类的内部转入转出较频繁。(3)模拟预测研究区2020年建设用地持续增加, 耕地、草地持续减少。研究揭示漓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内部机制, 以期为促进研究区土地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和合理性提供参考依据。
2020 Vol. 39 (5): 142- [摘要] ( 15 ) HTML (1 KB)  PDF (6133 KB)  ( 270 )
151 日照岚山港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纪莹璐1,2,*, 王尽文1,2, 张亮1,2, 孙滨1,2, 陶卉卉1,2, 宿凯1,2, 屈文1,2
于2015年4、8、10和12月在日照岚山港邻近海域10个站位进行了4个季度大型底栖动物定量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8门118种, 其中多毛类动物63种, 为优势类群; 另外甲壳动物27种、软体动物19种、棘皮动物4种和其它类群5种。主要优势种有独指虫(Aricidea fragilis)、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仿盲蟹(Typholcarcinops sp.)和拟特须虫(Paralacydonia paradoxa)等。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8 ±257) ind·m-2和(13.52±9.95) g·m-2, 均存在季节性差异(p<0.05)。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的平均值分别为3.00、0.87和1.8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调查海域北部站位相似性较高, 近岸和南部的站位相似性较高。ABC曲线分析表明, 4月、8月和10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扰动, 12月呈现中度扰动, 可能与港口海洋工程有关。
2020 Vol. 39 (5): 151-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1697 KB)  ( 325 )
161 华南区域2000—2015年社会经济及环境污染重心空间演变对比分析
邝红艳, 周永杰, 何煜然, 杨大勇*, 肖敏志
通过对2000—2015年华南区域的GDP、年末人口、生活废水、生活COD、生活NH3-N、工业COD、SO2、NOX等排放量数据的收集及整理, 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 计算出区域十五年来的经济重心、环境污染重心坐标及偏移距离, 从而揭示华南区域经济重心与污染重心的格局的动态变化及空间联系, 为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以及区域污染的空间治理提供宏观控制思路。结果表明: 除工业COD排放量重心位于华南区域几何中心西南部外, 区域其余指标重心均分布于华南区域几何中心的东部地区, 人口、经济及各污染物排放集中于华南区域几何中心的东南部地区; 经济在区域西部的发展速度要大于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 且在南北方向上趋于稳定平衡状态; 环境污染整体向西北部移动, 区域西部面临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2020 Vol. 39 (5): 161-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7070 KB)  ( 71 )
169 中国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程慧1, 徐琼2,*, 赵梦亚1
科学把握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 不仅是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也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以2008—2017年中国31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 采用Super-SBM模型对31省市的旅游生态效率进行测度, 再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 引进修正的旅游生态效率空间网络模型, 进一步对中国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论表明: (1)研究期内, 中国旅游生态效率整体网络结构关联强度不高, 但呈上升趋势; 整体网络关联性也不断增强, 结构趋于稳健。(2)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网络结构中处于中心位置, 起着关键的“桥梁”作用; 而东北及西北省份在网络结构中处于边缘地位。(3)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及空间邻接关系等因素对中国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关联均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空间邻接关系与对外开放程度对其影响最大。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旅游生态效率提高和各区域联动协作的针对性建议。
2020 Vol. 39 (5): 169-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2697 KB)  ( 528 )
179 玉米秸秆调节牛粪含水率对其腐熟进程及氨气释放量的影响
赵旭, 王文丽, 李娟
为探究玉米秸秆调节牛粪初始含水率对其腐熟进程及氨气释放量的影响, 通过控制玉米秸秆的添加量调节牛粪初始含水率, 以C/N、温度、pH值、种子发芽指数(GI)、纤维素降解率、半纤维素降解率、木质素降解率以及氨气释放量作为判断标准, 研究堆肥初始含水率与堆肥腐熟进程及氨气释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当初始含水率为71%时, 高温持续时间最长, 堆肥产品种子发芽指数最高,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率最高, 氨气释放量最少。因此, 实际应用中, 初始含水率为71%的A4处理堆肥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将为牛粪和玉米秸秆的高效科学资源化再利用提供技术参数。
2020 Vol. 39 (5): 179-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1888 KB)  ( 169 )
187 安徽城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
赵秀侠1,2,卢文轩1,2, *, 李静1,2, 梁阳阳1,2, 方婷1,2, 杨坤1,2
为了解城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健康状况, 于2016年7、8、9、10、11、12月及2017年10、11、12月对城东湖浮游植物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调查分析。鉴定浮游植物8门, 56属, 106种(含变种)。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 为25属50种, 占总种类数的47.17%; 硅藻门次之, 13属23种, 占21.70%, 绿藻和硅藻类物种在城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 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e var. angustissima, 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 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 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2016年及2017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月平均值为6.743、5.840×104 cells·L-1, 相对应的生物量为0.884与0.526 mg·L-1;  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指数分别为0.627—3.830, 0.741—4.118, 0.247—0.975, 平均值分别是2.029, 2.193, 0.714。RDA分析显示, 影响城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透明度、总碱度、溶氧等。水质评价显示, 城东湖水质处于α中污染, 营养水平为中营养状态。
2020 Vol. 39 (5): 187- [摘要] ( 21 ) HTML (1 KB)  PDF (829 KB)  ( 365 )
197 香菇草根部浸提液对伪鱼腥藻化感作用的研究
周利1, 姚苗苗1, 匡兵2, 高静思3,4,*, 朱佳4
利用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控制有害藻类水华是一种经济, 有效, 生态安全性高的控藻方法, 为探究香菇草(Hydrocotyle Vulgaris)根部浸提液对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的化感作用, 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香菇草根部浸提液(0, 2 g·L–1, 4 g·L–1, 6 g·L–1, 8 g·L–1和10 g·L–1), 研究浸提液对伪鱼腥藻叶绿素a浓度, 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 rETR)以及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菇草根部浸提液对伪鱼腥藻有化感抑制效果, 半效应浓度(EC50, 96h)值为9.33 g·L–1。低浓度添加量组(2 g·L–1, 4 g·L–1)伪鱼腥藻的ρ(Chl a)、Fv/Fm、rETR和SOD 值与对照组差异不大, 对伪鱼腥藻作用不明显; 高浓度添加量组(6 g·L–1, 8 g·L–1和10 g·L–1)对伪鱼腥藻化感抑制作用明显, 伪鱼腥藻的ρ(Chl a)、Fv/Fm和 rETR值都显著低于对照组, 说明藻的生物量和光合能力都明显降低, SOD活性在第13天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明藻类可能发生了脂质过氧化反应。在培养结束后添加量为6 g·L–1, 8 g·L–1和10 g·L–1试验组ρ(Chl a)抑制率分别为32.03 %, 53.18 %和66.02%, 添加量与抑制效果呈正相关。
2020 Vol. 39 (5): 197-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551 KB)  ( 95 )
204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7月龄四指马鲅幼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蓝军南1,2, 区又君1, *, 李俊伟1, 温久福1, 牛莹月1,2, 周慧1, 李加儿1,李活3
为了解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主要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 对204尾同一批次封闭式循环水养殖7月龄四指马鲅的体质量(Y)与尾柄高(X1)、尾柄长(X2)、体高(X3)、体长(X4)、全长(X5)等5个主要形态性状进行测量,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四指马鲅体质量(Y)与各形态性状间均呈正相关, 且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 全长(X5)与体质量(Y)的相关性系数最大(0.973), 尾柄长(X2)与体质量(Y)的相关性系数最小(0.745)。通径分析发现全长(X5)对体质量(Y)的直接作用最大(0.609), 其次为尾柄高(X1) (0.247)、体高(X3) (0.168)。决定系数分析表明, 尾柄高(X1)和全长(X5)对体质量(Y)的共同决定系数最大(0.233), 表明尾柄高和全长可以较好地表征体质量; 尾柄高(X1)、体高(X3)和全长(X5) 3个性状共同决定系数的总和Σd =0.924, 表明这3个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性状;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Y = -254.360 + 34.385X1 +13.082X3 + 10.042X5。结果表明, 在四指马鲅养殖及选育过程中, 全长、尾柄高和体高等性状可作为主要测量指标。
2020 Vol. 39 (5): 204- [摘要] ( 22 ) HTML (1 KB)  PDF (323 KB)  ( 361 )
211 湖南省生态补偿地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龚娟1,2, 刘春腊1,2,*, 焦丽鹏1,2, 吴丽平1,2, 徐美3
由于各地生态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性, 致使生态补偿实践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基于生态补偿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核心内容分析(补偿类型、补偿标准、补偿利益主体、补偿方式、补偿措施), 从省域、区域、市域不同空间尺度对湖南省生态补偿的地域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 (1)补偿类型及标准的差异在各空间尺度均存在, 表现为各区以当地优势资源为重点补偿对象, 且经济发达区补偿标准相对高于经济欠发达区; (2)补偿方式和补偿利益主体的差异性在全国省域尺度较为明显, 湖南省结合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补偿、资源产权交易等方式形成了政府—政府、企业—企业等多种利益主体格局; (3)补偿措施的差异性在市域尺度较为明显, 各市域结合自身实践, 实施政策、实物、技术等多种补偿。湖南省生态补偿地域差异格局的形成与区域生态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及省级政策方针导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因素密切相关。最后, 总结出湖南省生态补偿的基本特征, 并提出相关建议。
2020 Vol. 39 (5): 211- [摘要] ( 13 ) HTML (1 KB)  PDF (386 KB)  ( 249 )
       综述
220 森林枯落物持水特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耿琦, 王海燕*, 张美娜, 郑永林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枯落物又是森林结构中重要的一环, 具有涵养水源、拦蓄降水、减少径流、维持土壤湿度、防止土壤水分散失和土壤溅蚀等重要的水文生态功能。研究影响枯落物持水特性的因素, 揭示各因素与枯落物持水特性之间的关系, 对研究森林的水土保持能力, 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了影响枯落物持水特性的重要因素(如森林类型、林分特征和成土因素等), 探讨了各因素与枯落物持水特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程度, 以期为人工林立地环境的筛选、造林树种的配置、以及天然林与人工林的营林措施选择方面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参考。
2020 Vol. 39 (5): 220-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402 KB)  ( 479 )
227 森林植被恢复与环境生态因子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郑姗姗1,2, 蔡丽平1,2, 邹秉章3,吴鹏飞1,2,*
植被恢复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改善脆弱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植被同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 森林植被群落的恢复与重建,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有生境条件, 而不断被改变的环境生态因子反过来又影响着森林植被群落类型的演变。从土壤、群落、小气候3个方面综述了森林植被恢复与环境生态因子的互作关系, 针对现存问题, 认为今后应将微观的机理研究与宏观的动态研究相结合, 从不同尺度增强对植被退化、土壤、群落、小气候环境等因子互作关系的内在调控机理研究。
2020 Vol. 39 (5): 227- [摘要] ( 14 ) HTML (1 KB)  PDF (515 KB)  ( 429 )
233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研究进展
陈仕友1,王祎2, 白彦锋1, 姜春前1, *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是土壤氮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氮循环过程中最活跃的因子之一。土壤可溶性有机氮不仅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 也可以被土壤微生物利用。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可以随土壤水分向下迁移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所以引起众多研究者关注。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来源和成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迁移特征以及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影响因素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最后对未来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0 Vol. 39 (5): 233- [摘要] ( 17 ) HTML (1 KB)  PDF (573 KB)  ( 446 )
240 影响沉水植物恢复的环境阈值研究进展
鄢文皓1,2, 王会会2,3, 李前正2,3, 王川2,*, 周巧红2, 吴振斌2
沉水植物的恢复和重建是水体生态修复的核心目标, 然而植物恢复的进程受到多种环境条件的综合限制。综述水下光照条件、水体和沉积物营养盐等对沉水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结出光照强度、水体氮磷含量、沉积物氮磷含量等单个因子对不同沉水植物物种的作用范围。在生态工程的应用实践中, 单一因子的作用阈值会由于因子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变化, 因此提出多重因素联合影响研究的必要性, 以期丰富沉水植物的生理生态学的基础理论, 并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0 Vol. 39 (5): 240- [摘要] ( 22 ) HTML (1 KB)  PDF (399 KB)  ( 438 )
248 我国生态补偿依据及补偿标准关键问题综述
常兆丰1, 乔娟2, *, 赵建林3, 董志洋3, 汪杰1
中国的生态补偿目前还存在理论认识不明晰, 补偿依据和补偿标准争议多、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生态补偿制度的顺利运行。在研读了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参与实践和认识, 对生态补偿的一些关键问题做了梳理和分析。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是外部性原理, 生态补偿就是外部性的内部化过程。中国的生态补偿应以生态服务价值为补偿依据, 以生态服务价值的机会成本为补偿标准。通过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尺度转化结合其他方法可以使生态服务价值的计算进一步准确化; 外部性存在随距离消减的问题, 运用距离余弦公式可以计算防护林对消减下风向区域沙尘暴的生态服务价值。
2020 Vol. 39 (5): 248-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408 KB)  ( 478 )
256 稳定同位素在干旱区水分传输过程的研究进展
赵春1,2, 张勇勇1,*, 赵文智1, 周海1, 贾昂元1,2
 景观内部地下水-土壤-植物-大气界面的水分传输和不同景观界面间的水力联系是干旱区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提高认识不同景观格局水文连通性具有重要意义。鉴于干旱区水分循环的复杂性, 稳定同位素(δ2H、δ18O)在干旱区生态系统水分传输研究中广泛应用。综述了稳定同位素在干旱区植物/土壤-大气界面水分转换、植物根系-土壤界面水力联系与根系吸水过程和土壤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提出未来研究发展方向: 加强对干旱区非稳态条件蒸散发同位素量化; 优化不同生境植物根系吸水的同位素模型; 基于区域地下水-土壤-植被长时间序列同位素观测, 阐明干旱区不同景观界面间的水力连通性机制。
2020 Vol. 39 (5): 256- [摘要] ( 19 ) HTML (1 KB)  PDF (360 KB)  ( 436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