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20年 39卷 1期
刊出日期:2020-01-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一株嗜盐杆菌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作用机理研究
韩贝贝, 张书飞, 吴风霞, 史荣君, 黄洪辉
导读:
藻华是一种全球性的生态灾害, 利用海洋溶藻菌治理藻华是藻华治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文章旨在揭示一株嗜盐杆菌对中肋骨条藻的溶藻作用机理, 对溶藻作用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 并测定了相关的生理参数, 同时研究了溶藻作用对藻细胞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比较了与氮代谢、抗氧化系统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溶藻作用使得中肋骨条藻细胞链状结构发生断裂, 细胞多以单细胞形态存在且单细胞长度显著增加, 最终细胞原生质体在细胞一端形成泡状后逐渐膨胀破裂。同时, 溶藻作用下中肋骨条藻细胞内总蛋白质含量、叶绿素a含量、总氮含量、Fv/Fm、Y(II)以及与氮代谢相关的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 而与抗氧化系统相关的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上升。溶藻物质显著抑制了中肋骨条藻对氮的吸收利用, 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受阻, 最终影响到细胞的繁殖分裂。同时细胞内活性氧的增加可能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 大量胞外物质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而使细胞膨胀破裂死亡。
2020 Vol. 39 (1): 1- [
摘要
] (
29
)
HTML
(1 KB)
PDF
(2354 KB) (
383
)
10
柳江流域不同水文季节水质对附生硅藻群落的影响研究
李佳静, 刘威, 邓培雁
导读:
为研究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Mn)、氨氮(NH4+-N)、汞(Hg)、铅(Pb)、砷(As)和镉(Cd)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变化对附生硅藻群落结构的影响, 分别于 2017 年 3 月和 6 月对柳江流域进行了调查分析, 旨在为深入研究柳江流域硅藻群落分布特征奠定基础, 以期为该流域水质的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柳江流域共鉴定出附生硅藻 137 种, 隶属于 6 目 9 科 34 属。各采样点硅藻丰富度变化范围为 13—42 种, 呈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硅藻优势种组成在枯、丰水期分别有 5 种和 8 种, 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显示, 硅藻群落结构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差异, 枯水期可分为 3 个类群, 基本呈现在干流及支流段的上游、中游和下游; 丰水期可分为 2 个类群, 大致分布在流域的中下游和上游。其中, 在枯水期, Cyclotella fottii、Cyclotella. stelligera、Achnanthes minutissima 和 Cymbella laveis 在上游为优势种, A. minutissima 和 Nitzschia valdecostata 在中游丰度较高, 下游优势种为 Navicula cryptocephala、Amphora montana 和 A. minutissima 等; 在丰水期, 中下游优势种主要以 Nitzschia palea 为主, 上游优势种为 A. minutissima、A. montana 和 Achnanthes petersenii 等。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显示, 枯水期水质因子对硅藻群落的影响为 Pb>Cd>Hg>As>CODMn>DO, 丰水期为 As>DO>CODMn>NH4+-N>Cd。结果表明, 水质因子 Cd、As、DO 和 CODMn 在枯水期和丰水期都对硅藻群落结构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但重金属因子在枯水期对硅藻影响较大, 而溶解氧在丰水期对硅藻影响较大。
2020 Vol. 39 (1): 10- [
摘要
] (
45
)
HTML
(1 KB)
PDF
(2462 KB) (
295
)
20
背角无齿蚌对养殖池塘底泥释放重金属的净化效果
陈修报, 刘洪波, 戈贤平, 杨健
导读:
通过建立微型生态系统, 分析养殖池塘底泥释放重金属的特征及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底泥释放重金属的净化效果。底泥对Al、Cr、Mn、Fe、Co、Ni、Cu、Zn、As、Mo和Pb的最大释放量分别为636、1.5、70.9、34951、10.3、36.9、34.0、53.2、72.4、48.8和3.0 μg·kg-1 dw; 蚌能够对Al、Cr、Mn、Co、Cu、Zn、As和Mo产生净化作用(P<0.05), 最大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4.7%、98.0%、33.3%、14.3%、23.5%、69.4%、50.0%和13.0%, 响应面优化分析显示养殖密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40 只·m-3和24.49 d、25 只·m-3和23.96 d, Al和As去除率可提升至93.8%和60.5%; Al、Cr、Fe、Co、Cu、Zn、As和Mo的净化效果与养殖数量相关, Al、Cr、Mn、Fe、Co、Ni、Cu、Zn、As、Mo和Pb的净化效果与处理时间相关, Cr、Co、Ni、Cu和Zn的净化效果与两者交互作用相关(P<0.05)。提示背角无齿蚌有潜力防控池塘底泥重金属污染。
2020 Vol. 39 (1): 20-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896 KB) (
161
)
27
湖北兴山县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徐玉洋, 李亭亭, 李果, 汪正祥, 杨启池, 林邦俊, 张贺贺, 李玲
导读:
根据2016年—2017年对兴山县全域进行网格调查所获取的3450份野生种子植物标本, 结合相关标本馆馆藏标本数据, 对兴山县域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与垂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兴山县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45科705属1883种。在科级水平上主要以热带分布型为主, 共有63科, 占总科数的43.45%; 属级水平上温带分布型占据优势地位, 共有379属, 占总属数的53.76%。兴山县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兼具有温带性质和热带亲缘, 过渡性特征明显, 区系成分复杂。种子植物在垂直分布上主要呈现为三大类: 在海拔100—1000 m范围内主要形成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在海拔1000—1900 m范围内以中山落叶阔叶林为主; 海拔1900—2500 m范围内形成亚高山灌丛。总体来看, 兴山县种子植物在海拔700—1300 m的中海拔地区物种最为丰富。
2020 Vol. 39 (1): 27-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1838 KB) (
224
)
33
黄河三角洲潮沟形态特征对湿地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武亚楠, 王宇, 张振明
导读:
通过野外调查明确黄河三角洲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内潮沟的形态特征及植物群落演替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潮沟对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1)潮沟共包括4级, 沿海到内陆方向, 呈现出潮沟分叉增加、级别增多、曲率变大的发育趋势。潮上带和潮下带均出现较大的宽深比, 潮间带的潮沟密度和分汊率较大; 2)共统计到植物10科15属15种, 大部分为草本植物。植物演替的方向为碱蓬—柽柳—芦苇和香蒲, 物种生态位宽度最大值随着演替的进行, 由碱蓬变为柽柳再到芦苇和香蒲; 3)潮沟曲率、潮沟密度和潮沟宽度与群落演替方向呈正相关, 而潮沟分汊率和潮沟深度与群落演替方向呈负相关。植物群落演替对潮沟分汊率的变化的反应最敏感, 潮沟密度次之。
2020 Vol. 39 (1): 33-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1334 KB) (
486
)
42
湖北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种群的数量动态
詹颖馨, 胡忠仁, 周赛霞, 张丽, 詹选怀, 彭焱松
导读:
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为探究其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规律, 以湖北赛武当自然保护区金钱槭种群为研究对象, 通过样地调查, 编制了金钱槭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并绘制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以及4个生存函数曲线, 同时结合种群年龄结构的数量变化动态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来探讨金钱槭种群的数量动态。研究表明: 1)金钱槭种群年龄结构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其幼龄阶段的个体较多, 中龄次之, 成龄的个体数量最少; 种群的生存曲线更接近于DeeveyⅢ型。2)金钱槭种群的生存率呈现单调下降的趋势, 而累积死亡率呈现单调上升的趋势。3)金钱槭种群的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的走向相一致, 但是危险率的值都比死亡密度的值略大一些。4)时间序列分析显示金钱槭种群在3、6、9年后的数量预测中整体上呈现出小幅度增长的趋势, 并且种群动态指数>0, 表明金钱槭种群为增长型种群。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保护金钱槭提供依据。
2020 Vol. 39 (1): 42- [
摘要
] (
44
)
HTML
(1 KB)
PDF
(661 KB) (
139
)
5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芦苇、碱蓬混生群落空间点格局分析
王宇, 武亚楠, 鄢郭馨, 张振明
导读: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芦苇、碱蓬群落内的种群相互关系、多样的生态策略, 通过重复取样的调查方法, 运用多种汇总统计函数分析了黄河入海口处以黄河河道为基轴向北延伸至海边的三个不同区域的芦苇和碱蓬混生种群的种群结构和空间点格局。结果表明: 黄河边碱蓬和芦苇在全部尺度上趋于聚集分布; 中部滩涂湿地碱蓬在2—35 cm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 在1cm以及36—45cm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 在其他尺度呈现均匀分布,芦苇在3—4 cm以及15 cm、20 cm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 其他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 近海区域碱蓬在全部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 芦苇在0—16 cm、21—25 cm以及44—46 cm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 在其他尺度呈现聚集分布。黄河边芦苇和碱蓬种群种间关系趋于负相关, 种群之间相互排斥, 在中部滩涂湿地和近海区域两种群无关联, 仅在近海区域28—31 cm尺度出现正相关关系。黄河边两种植物的点格局分布以及种间关系与其他两个区域存在明显差异,需进一步开展相关实验深入了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因素对芦苇、碱蓬混生群落点格局的影响。
2020 Vol. 39 (1): 51- [
摘要
] (
38
)
HTML
(1 KB)
PDF
(4057 KB) (
341
)
60
京杭运河邵伯高邮段栖息地破碎化对狗獾种群数量分布的影响
崔超, 顾晨, 谢燕锦, 魏万红, 殷宝法
导读:
栖息地破碎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栖息地破碎引起的面积效应、隔离效应和边缘效应能影响动物种群的绝灭阈值、分布、多度、种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过程, 最终影响动物种群的数量分布。2006年10—11月和2007年10—11月,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样方法定量分析京杭运河邵伯至高邮段狗獾栖息地破碎化程度, 确定不同斑块的面积、斑块距离、斑块隔离度以及栖息地质量对斑块中狗獾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个斑块内狗獾的洞口数、粪堆数与该斑块的面积显著的正相关(r=0.961, P=0.039; r=0.999, P=0.023), 但与斑块距离、斑块隔离度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栖息地的质量也会影响狗獾的数量分布, 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人类干扰和与栖息地的郁闭性显著的影响狗獾的数量分布。以上结果说明, 京杭运河邵伯高邮段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对狗獾的数量分布还没有造成显著的直接影响, 但会间接降低栖息地的质量, 进而影响狗獾的生存。
2020 Vol. 39 (1): 60- [
摘要
] (
25
)
HTML
(1 KB)
PDF
(756 KB) (
231
)
65
库布齐沙漠白沙蒿根际丛枝菌根及其球囊霉素的时空异质性
山宝琴, 李杉, 李珂, 马旭喆, 邓晨阳
导读:
为探明流动沙地先峰植物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根际丛枝菌根真菌产球囊霉素时空分布, 在库布齐沙漠选设白沙蒿样地, 于春、夏和秋季分0—10, 10—20, 20—30, 30—40和40—50 cm土层采集土壤样品, 测定其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的菌丝侵染率、孢子密度、球囊霉素含量和土壤理化因子, 并系统分析了两两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①白沙蒿和丛枝菌根真菌具有良好的共生关系, 夏季和秋季的真菌菌丝侵染率略高于春季, 夏季平均为89.75%, 秋季平均达到92.37%, 两季的最大值都出现在20—30 cm土层。②白沙蒿根际丛枝菌根真菌活性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真菌孢子密度为1.21—12.31 个·g土-1, 最大值出现在夏季的0—10 cm土层。孢子密度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异, 夏季>秋季>春季, 各季都随土层加深而递减。③白沙蒿根际土壤中总球囊霉素含量范围为0.37—1.27 mg·g-1, 易提取球囊霉素含量范围为0.19—0.81 mg·g-1, 两者在各季节最大值都出现在0—10cm土层, 呈现明显的表层土富集性。④球囊霉素与土壤中真菌孢子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并和土壤养分及大多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可作为评价土壤丛枝菌根真菌活性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
2020 Vol. 39 (1): 65- [
摘要
] (
36
)
HTML
(1 KB)
PDF
(578 KB) (
128
)
72
封育对黄土高原草地深层土壤pH的影响
张茹, 李建平, 张翼, 井乐, 王婷
导读:
土壤酸碱度变化, 直接影响植被类型及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效率, 同时在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相互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为明确草地封育过程中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特征。以黄土高原云雾山自然保护区放牧草地(封育0年)、封育15年草地、封育30年草地为研究对象,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 研究封育过程中深层(0—500 cm)土壤酸碱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3个封育年限草地土壤pH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放牧草地土壤pH变化范围为8.54—9.26、封育15年草地土壤pH变化范围为8.56—8.97、封育30年草地土壤pH变化范围为8.12—8.74。(2)不同封育年限0—500cm土壤各粒级差异较大, 放牧草地在40—60 cm土层, 3—2 mm土壤团粒结构的土壤pH最低为8.38, 显著低于其它粒级(P˂0.05); 封育15年草地土壤pH各粒级差异较小; 封育30年草地土壤pH整体呈上升趋势, 0—20 cm各粒级土壤pH差异显著。(3) 在0—500 cm, 封育30年草地土壤pH显著低于放牧草地和封育15年草地(P˂0.05), 其平均值分别为8.50、8.94和8.87。因此, 长期封育显著降低土壤pH值。
2020 Vol. 39 (1): 72-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882 KB) (
112
)
78
海南热带雨林土壤中胡敏酸对Pb2+、Cu2+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
邱勇, 兰天,赵庆杰
导读:
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溶液界面的吸附反应深刻地影响重金属行为及其生态风险。以热带次生雨林土壤中提取的胡敏酸为材料, 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技术对胡敏酸进行了表征, 通过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胡敏酸对铅、铜的吸附特性, 通过连续解吸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浓度下饱和吸附的胡敏酸对重金属吸附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 胡敏酸的腐殖化系数较高, 阳离子交换量为52.84 mmol·g-1, 表面含有羧基和酚羟基官能团。胡敏酸对铜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对铅的吸附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 Langmuir 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胡敏酸对Pb2+的等温吸附行为, Freundlich 模型能够更好的描述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胡敏酸对Cu2+的等温吸附行为。通过连续解吸实验发现, 胡敏酸对铅的吸附过程中4种结合方式的先后饱和顺序为: 物理吸附、络合、离子交换和氢键结合。胡敏酸对铜的吸附过程中4种结合方式的先后饱和顺序为: 络合、氢键结合、离子交换和物理吸附。
2020 Vol. 39 (1): 78- [
摘要
] (
28
)
HTML
(1 KB)
PDF
(1567 KB) (
125
)
85
东钱湖水体异养细菌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影响因素和有机质的关系
王海丽, 刁俊睿, 钱文杰, 邢雅丽, 谢煜, 金茅, 沈钧亮
导读:
为探究宁波东钱湖表层水体中异养细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对可溶性有机质转化的影响, 实验采用主成分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调查期间东钱湖表层水体中异养细菌丰度的季节分布特征为夏季>春季>冬季, 支流汇入口、码头或水上乐园区域水体中异养细菌丰度较高, 近岸人类活动带来的陆源污染是造成此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ST、DO、COD、Chla、DOM是制约宁波东钱湖表层水体中异养细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且ST、Chla、COD、DOM中的类芳香族蛋白质Ⅰ及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IV与异养细菌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DO与异养细菌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异养细菌等微生物的代谢转化活动和陆源输入共同决定DOM的来源和转化, 但异养细菌对DOM具体的驱动转化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020 Vol. 39 (1): 85-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2149 KB) (
301
)
93
生态输水前后台特玛湖生态环境变化探究分析
王慧玲, 吐尔逊·哈斯木
导读:
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 由于塔里木河上中游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导致河流下游及台特玛湖干涸, 干涸的湖底荒漠化快速发展。生态输水后, 湖泊面积恢复并扩大, 生态环境改善, 荒漠化逆转。根据对研究区域多次实地考察、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资料、借助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 RS(Remote Sensing)技术对1990—2018年台特玛湖湖区水域面积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生态输水后台特玛湖水域面积明显扩大,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分析引起台特玛湖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因并进行敏感性评价, 最终提出科学合理的台特玛湖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案, 为塔里木河下游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020 Vol. 39 (1): 93- [
摘要
] (
31
)
HTML
(1 KB)
PDF
(6803 KB) (
420
)
101
基于景观尺度下的鄱阳湖湿地浅层土有机碳的空间特征
谢冬明, 温丽, 易青, 周国宏, 黄庆华, 陈家欣, 周杨明, 钱海燕
导读:
湿地土壤有机碳研究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对于准确评估湿地固碳增汇和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都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 选择六种景观类型(湿地洲滩景观包括受人工控制的碟形湖泊常湖池、半人工控制的碟形湖泊蚌湖、不受人工控制的洲滩前缘泗洲头以及岗地景观包括林地、田地和菜地), 湿地洲滩景观在各1 m高程(泗洲头和蚌湖采样高程10—17 m, 常湖池采样高程12—17 m)内的浅土壤采取3个土壤样品, 岗地景观浅层土壤各采取3个土壤样品, 分析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 鄱阳湖不同景观类型的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性显著。湿地洲滩浅层土壤(特别是0—10 cm土层)的有机碳随高程梯度变化呈现倒U型变化, 即低海拔与高海拔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较中海拔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低, 泗洲头洲滩土层0—10 cm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3—14 m高程, 其中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1.56—12.29 g·kg-1, 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0.96—8.19 g·kg-1; 蚌湖洲滩土层0—10 cm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4—15 m高程, 其中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6.36—23.32 g·kg-1, 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4.14—8.88 g·kg-1; 常湖池洲滩土层0—10 cm的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6—17 m高程, 其中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6.51—18.91 g·kg-1, 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值为3.83—10.05 g·kg-1。岗地浅层土壤有机碳(特别是0—10 cm土层)田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 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比较六种景观类型的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 泗洲头洲滩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 蚌湖洲滩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六种景观类型的浅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一致的现象是土层0—10 cm的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土层10—20 cm的有机碳含量, 说明鄱阳湖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富集在土壤浅层的特征。土壤pH值对湿地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性, 而土壤含水量、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性。
2020 Vol. 39 (1): 101- [
摘要
] (
27
)
HTML
(1 KB)
PDF
(6269 KB) (
190
)
110
基于组合评价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分异
谭洁, 董俐, 周卫军, 谭雪兰, 刘沛
导读:
从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产与经济、农业人口与社会3个评价维度构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模糊Borda法、因子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和GIS技术, 通过组合评价方法定量研究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分异现状。结果表明: 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区域上总体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 由东至西递减; 农业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南北低中部高, 东部强西部弱; 农业生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围绕湘北洞庭湖农业区和湘南农业综合区向外围递减; 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表现为一横两纵优势带和南北两个落后圈。
2020 Vol. 39 (1): 110- [
摘要
] (
26
)
HTML
(1 KB)
PDF
(2656 KB) (
150
)
118
京津冀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卫晓庆, 王涛, 李嘉霖, 程贇, 刘晓艺
导读:
近年来,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城市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影响。选取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与典型的京津冀地区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及Malmquist效率指数,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2006—2015年土地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 随后, 基于人口、富裕和技术(STRIPAT)模型, 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土地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土地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土地生态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各城市土地生态效率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此外, 土地利用与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环境政策的改变等均会对土地生态效率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这项研究旨在为提高城市土地管理水平,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020 Vol. 39 (1): 118- [
摘要
] (
32
)
HTML
(1 KB)
PDF
(4503 KB) (
216
)
128
刺楸年轮中重金属含量动态变化及富集特性
刘政, 许中秋, 张鑫洁, 赵子荀, 冯凯, 吴秀萍, 张耀琴, 许晓岗
导读:
为探索刺楸对受污染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和修复效应, 以南京栖霞山的乡土树种刺楸及其根际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 截取其根基部年轮盘及根际土壤样本, 采用ICP—AES法测定年轮及土壤样本中重金属(Cu、Cd、Cr、Mn、Ni、Pb、Zn)元素含量。结果表明: 栖霞山样地中的土壤受Mn、Pb和Zn污染最为严重, 存在Cu、Cd、Mn、Pb、Zn元素的高度复合污染, Cd、Cr、Cu、Ni、Zn在土壤和年轮中存在相关性, Mn和Pb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刺楸修复受Cd、Mn、Pb、Zn污染的土壤效果并不显著, 更适用于Cr、Cu、Ni污染的土壤修复; 鉴于Cu元素含量变化特征, 刺楸也可以作为反映当地污染历史的记录载体; 刺楸年轮中的重金属元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其中Cd与Zn元素含量高度相关(r=0.984, p<0.01), 在刺楸年轮吸收重金属元素的过程中, Cu与Cd、Cr、Mn、Zn元素具有协同作用, Mn元素对其他元素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2020 Vol. 39 (1): 128- [
摘要
] (
37
)
HTML
(1 KB)
PDF
(3135 KB) (
129
)
136
基于CA-Markov模型的呼图壁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预测研究
朱增云, 阿里木江·卡斯木
导读:
以2002、2009、2016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 运用GI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理论, 对呼图壁县近14年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各景观类型空间转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CA-Markov模型对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参数、景观格局指数等进行模拟, 预测和分析未来7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从时间尺度分析, 研究区内景观格局有较大变化, 主要表现为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加; 从景观类型转移分析可知, 耕地与建设用地的交替变化最为显著, 其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 景观类型水平指数分析得到, 林草地、水域及耕地整体破碎化程度低, 未利用地则表现相反; 从景观水平分析可知, 研究区内景观整体破碎度与复杂度增高, 同时斑块逐渐趋于离散分布, 景观结构不稳定性增加。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以期为制定相关土地利用政策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参考。
2020 Vol. 39 (1): 136- [
摘要
] (
29
)
HTML
(1 KB)
PDF
(3500 KB) (
188
)
146
基于街景数据的绿视率模型构建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孟庆岩, 汪雪淼, 孙云晓, 张佳晖, 陈旭
导读:
以行人的视觉直观感受为出发点, 以匈牙利塞克什白堡为研究区, 基于街景数据, 深入研究植被信息提取方法, 针对传统像素级分类容易造成过度提取的现象, 提出一种面向对象的街景图像分类方法, 构建了基于街景数据的绿视率模型, 并分析总结了街景图像拍摄时的水平视角、垂直视角、水平方向范围等镜头参数对绿视率计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升了街景图像分类的精度和效率, 为绿视率计算模型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和计算方法; 采集街景图像时, 增加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扩大水平方向范围能使绿视率计算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行人视觉感受。构建的绿视率计算模型能从行人角度为街道绿化的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可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视觉生态设计等提供参考依据。
2020 Vol. 39 (1): 146- [
摘要
] (
22
)
HTML
(1 KB)
PDF
(13219 KB) (
123
)
156
盐池县土地利用自然生态位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张晓宁, 刘学录, 王全喜, 李晓丹, 徐亚男
导读:
以盐池县为研究区, 尝试将土地利用自然生态位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景观生态学当中, 为研究景观格局提供了新的思路。结果表明: (1)不同景观要素自然生态位的动态变化不同, 耕地、草地、未利用地的自然生态位呈现下降的趋势, 而林地和水域的自然生态位不断上升。(2)整体景观更加具有多样性、破碎性和离散性。(3)相关性分析表明, 土地利用自然生态位与景观要素面积及其变化率都呈显著正相关, 体现土地利用自然生态位的时间效应对景观要素类型时空演变的影响程度。(4)土地利用自然生态位与形状指数和斑块内聚力指数具有正相关性, 与最大斑块指数和斑块类型占景观面积的比例具有强正相关性。总的来说, 土地利用自然生态位与景观要素类型的关系极其密切, 是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2020 Vol. 39 (1): 156- [
摘要
] (
30
)
HTML
(1 KB)
PDF
(2397 KB) (
155
)
164
暖温带乔木和灌木物候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王明, 桑卫国
导读:
根据2003—2014年气象数据和暖温带3种乔木(辽东栎、五角枫和核桃楸)和3种灌木(土庄绣线菊、毛叶丁香和六道木)的物候观测数据资料, 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回归分析等方法, 观察乔木和灌木物候变化特征的差异, 分析温度、降水以及乔木、灌木的物候变化趋势, 同时对气象因子与乔木和灌木物候期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①研究期间, 北京东灵山平均气温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 气候倾向率为0.200℃·10a–1, 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温度显著上升; 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平均减少71.630 mm·10a–1, 总体呈暖、干的趋势。②3种乔木的生长季长度都缩短, 辽东栎、五角枫和核桃楸平均生长季长度分别缩短50.70 d·10 a–1、29.83 d·10a–1和22.36 d·10a–1。3种灌木的生长季长度也都缩短, 土庄绣线菊、毛叶丁香和六道木的平均生长季长度分别缩短42.55 d·10a–1、42.76 d·10a–1和38.15 d·10a–1。乔木和灌木的物候变化趋势相同, 整体表现为春季物候推迟, 秋季物候提前, 生长季长度都缩短且生长季长度相差不大。乔木和灌木都表现出芽期推迟最明显, 每10年推迟达19天以上。③乔木和灌木各物候期与气温总体表现为负相关, 即气温升高, 物候期提前, 其相关性显示出夏季(6—8月)温度对植被物候期影响较大, 夏季温度与各物候期表现为正相关, 即夏季温度升高, 物候期推迟。同时乔木和灌木与总体降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但秋季物候与不同时段降水表现不同的相关性, 由此可知夏季温度变化对木本植物春季物候(出芽期、展叶期和首花期)的影响更大, 而秋季物候(叶变色期和落叶期)受温度和降水共同影响。
2020 Vol. 39 (1): 164- [
摘要
] (
30
)
HTML
(1 KB)
PDF
(7789 KB) (
38
)
176
湖南省水稻生产水足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崔克蓉, 向平安
导读:
为分析湖南省水稻生产水资源的占用情况, 采用水足迹方法研究了2002—2015年湖南省水稻生产水足迹; 利用贡献率分析方法探究气象因子和生产要素对水稻水足迹的影响。结果表明: 水稻水足迹在研究时段内整体呈现下降态势, 年际变化呈现波动性上升期(2002—2005年)、快速下降期(2005—2009年)、缓慢下降期(2009—2015年)三个阶段性波动特征; 灰水足迹最大, 比例从69.03%下降到68.98%, 蓝水足迹比例从14.21%下降到12.75%; 绿水足迹从16.75%提高到18.26%; 农机动力、化肥投入、成灾率是是水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中农机动力起抑制作用, 化肥投入、成灾率起促进作用。建议湖南水稻生产水足迹调控的措施主要为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及合理施肥。
2020 Vol. 39 (1): 176- [
摘要
] (
30
)
HTML
(1 KB)
PDF
(687 KB) (
214
)
183
海南岛干旱地区昌化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
朱丽蓉, 刘宇航, 叶长青
导读:
识别降水量和径流量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流域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以海南岛干旱区昌化江流域主要控制水文站宝桥站58年(1956—2013年)水文资料为基础, 采用肯德尔秩次相关等统计方法和GIS技术研究流域内降水径流的变化特点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 (1)降水和径流序列均呈缓慢上升趋势, 但2003年后径流序列有明显下降。(2)应用有序聚类分析径流系数跳跃成分, 结果显示1989年和2003年前后发生了较大改变。(3)将1956—1988年作为无人类活动影响的基准期, 建立降水-径流关系, 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过程的影响, 表明人类活动的间接影响使昌化江径流量减小, 流域植被覆盖率减少使蒸发作用加大, 导致径流量降低。(4)2003—2013年人类的活动影响使得昌化江径流量大幅减少, 其中直接影响减少量63.5 mm, 间接影响减少量为53.7 mm, 总减少量为117.1 mm, 人类活动综合影响对径流量下降的贡献率为13.9%。禁止砍伐热带雨林, 减少种植经济作物对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尤为关键。
2020 Vol. 39 (1): 183-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1668 KB) (
200
)
190
矿业废弃地复垦耕地多目标质量评价体系与应用
谌凯, 吴思聪, 张世文, 陈家乐, 兰鸿超, 缪伟伟, 葛畅, 沈强
导读:
复垦耕地质量评价是矿业城市管理土地的重要环节, 也是土地复垦监测的关键步骤。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单因子指数、内梅罗指数和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 建立了矿业废弃地复垦耕地的多目标评价体系, 并以湖北省某废弃铜矿的复垦耕地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 (1)案例区复垦耕地生产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 土壤速效磷和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为主要限制因素。且速效磷和土壤有机质的变异系数大于40%, 在空间分布上有较大的差异。在复垦后的利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土壤理化性质的监测和改善; (2)案例区安全利用状况在全区范围内差异较小, 全区均为轻度污染, 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砷。各重金属的空间相关性较弱, 表明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大, 需要进一步对重金属污染进行防控; (3)该案例区复垦耕地与参比耕地的关联度均值为0.82, 较接近参比耕地综合质量。关联度的空间分布与耕地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具有一致性, 耕地综合质量受生产力变化的影响较大。基于以上案例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建立的评价体系可以较好地反映复垦耕地多目标质量, 为矿业废弃地耕地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思路。
2020 Vol. 39 (1): 190- [
摘要
] (
29
)
HTML
(1 KB)
PDF
(1611 KB) (
238
)
198
生态压力视角下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杨泓川, 陈松林
导读:
基于生态压力人口模型, 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基尼系数法和基于最大值灰色关联聚类等方法, 分析了福建省域生态压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揭示了生态压力的极化状况, 划分了不同生态压力水平的经济区, 提出了省域经济协调发展调控策略。结果表明: (1)福建省域生态压力的空间格局呈显著的“山海分异”特征, 即生态压力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一线, 而西北部山区所受压力较小, 且随着沿海次中心城市在研究期内不断发展,“山海分异”的格局被进一步强化。(2)省域生态压力人口分布体现了高度极化特征, 从最高级城市到最低级城市生态压力人口呈指数型递减。省域经济发展仍处于持续高度不平衡阶段, 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面总体向好, 但不够稳定。(3)9大设区市按生态压力水平可划分为3类, 分别为高压经济区(福州、厦门、泉州)、中压经济区(漳州、莆田、宁德)和低压经济区(三明、南平、龙岩)。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认为亟需构建以优化增长极、强化增长点、显化增长轴、内化承接带、外化活力港、深化辐射网为内容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化”调控框架。
2020 Vol. 39 (1): 198- [
摘要
] (
26
)
HTML
(1 KB)
PDF
(2185 KB) (
192
)
207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研究
许译方, 周永杰,何煜然, 邝红艳, 杨大勇
导读: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2000、2005、2010和2015四个时期的遥感影像, 通过马尔科夫链预测其202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 评估该时期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特征, 揭示出区域城市化进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2000—2015年间, 研究区内的林地、水域、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而城镇建设用地迅速增长的同时挤压了其他地类空间, 在时间序列2010—2015年更为明显, 说明此现象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根据预测的结果, 2025年城镇建设用地达到11387.10 km2, 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减少755.98亿元。
2020 Vol. 39 (1): 207- [
摘要
] (
27
)
HTML
(1 KB)
PDF
(6511 KB) (
412
)
综述
213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多样性对分解过程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佘婷, 田野
导读:
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环节, 也是林分内植被层可利用养分的重要来源。一般来说,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地上植被的种类越丰富, 其凋落物的多样性也越高, 多样化的凋落物在混合分解过程中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更为复杂, 对其自身的分解过程、分解生境以及分解者群体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以凋落物的多样性为着眼点, 综述了凋落物的多样性对其分解过程以及对分解过程中最重要的分解者—土壤微生物特性所产生的影响, 重点阐述了凋落物多样性对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群落结构、多样性以及分解活性的影响, 并对其可能的原因和潜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综述结果表明, 较高的凋落物多样性总体上能够加速凋落物的分解, 提高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多样性及分解活性。在此基础上, 对今后凋落物多样性在分解过程中的效应研究进行了展望, 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混交林营造以及林下植被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2020 Vol. 39 (1): 213- [
摘要
] (
40
)
HTML
(1 KB)
PDF
(348 KB) (
1647
)
224
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假说的研究进展
罗召君, 舒树森, 陈小勇
导读:
淡水水生生物的分布模式一直是进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特别是对具休眠体水生生物的研究, 早在达尔文时代就开始探讨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的原因。根据对文献的整理, 可以将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模式归纳为三种假说: 随机分布(Everything is Everywhere, EIE)假说、独占(Monopolisation)假说和局域特有(Moderate Endemicity, ME)假说。通过对三种假说的定义, 研究进展和形成不同模式的原因等进行分析, 提出了在研究时需注意是否存在隐存种、季节变化引起基因型变化、研究区域是否覆盖了本物种的所有分布范围、地理环境及地质事件与分布模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以便更准确的研究具休眠体淡水水生生物分布模式。
2020 Vol. 39 (1): 224- [
摘要
] (
34
)
HTML
(1 KB)
PDF
(372 KB) (
230
)
编辑部公告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
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广东省生态学会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
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