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9年 38卷 2期
刊出日期:2019-03-25
综述
研究论文
综述
研究论文
1
黄体酮对成年斑马鱼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干扰效应
梁燕秋, 董忠典, 黄国勇, 田斐, 李进, 应光国
黄体酮(P4)是一种类固醇激素。为了探究P4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选择成年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受试生物, 研究了P4对斑马鱼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相关基因转录表达影响。成年斑马鱼在不同浓度P4(2、11和16 ng•L–1)下处理21 d。结果显示: 暴露于高浓度组的P4能够抑制雌鱼大脑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2(gnrh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3(gnrh3), 卵泡刺激素(fshb)、雌激素受体1(esr1)基因的转录表达; 然而诱导了雄鱼大脑中fshb、黄体生成素(lhb)、雄激素受体(ar)基因的转录表达, 这些转录变化暗示了P4对成年斑马鱼有潜在的弱雄激素效应。此外, P4暴露对雌鱼卵巢和雄鱼精巢类固醇合成途径中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细胞色素p450介导侧链裂解酶(cyp11a1)、17α羟化酶(cyp17)、卵巢细胞色素P450芳香化酶(cyp19a1a)、11β羟化酶(cyp11b)、羟基类固醇3β脱氢酶(hsd3b)、羟基类固醇20β脱氢酶(hsd20b)、羟基类固醇17β脱氢酶3(hsd17b3)、羟基类固醇11β脱氢酶2(hsd11b2)以及受体信号途径中孕激素受体(pgr)、esr1、ar基因的转录表达没有显著影响。可见, 在P4暴露下, 斑马鱼大脑比性腺更加敏感。总而言之, P4能够改变斑马鱼大脑中HPG轴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 进而对斑马鱼的内分泌系统具有潜在的危险。
2019 Vol. 38 (2): 1-8 [
摘要
] (
82
)
HTML
(1 KB)
PDF
(640 KB) (
334
)
9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汞(Hg)的分布特征
马晓霞, 姜兆玉, 王永飞, 程皓
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沉积物中重金属汞(Hg)含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湿地汞含量为0.0815 mg•kg–1—0.3431 mg•kg–1。在潮间带水平分布上, 从光滩到高潮位汞含量显著上升(P<0.05), 相对光滩, 红树林沉积物更易富集汞, 其中高潮位红树林底泥中汞含量最高。在垂直方向上, 大多数的汞富集在表层及亚表层, 随着深度的加深, 汞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汞在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中的积累主要与有机碳(TOC), 含水率, 盐度相关。从计算的单一污染指数(Pi)来看, 漳江口地区汞污染等级为Ⅲ级以下, 大多数采样点属于自由污染或轻度污染。就该地区汞污染的时空变化趋势以及和其他红树林区汞污染状况的对比来看, 漳江口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汞污染威胁加剧的现象, 值得引起注意。
2019 Vol. 38 (2): 9-17 [
摘要
] (
107
)
HTML
(1 KB)
PDF
(2197 KB) (
254
)
18
小莫合流域受创野苹果根萌数量特征的环境驱动力分析
李丽, 陈蜀江, 陈孟禹, 朱选, 来风兵, 贾翔, 李红军
根萌是受创野苹果Malus sieversii (Ldb.)Roem植株的修复剂, 环境因子是影响根萌萌发的重要驱动力。以伊犁河谷南侧山坡的野苹果植株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样地内野苹果根萌蘖状况进行调查, 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影响根萌萌发的环境驱动因子, 为该区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抢救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 (1)埋深、草高、埋粗、温度、郁闭度、地径是影响野苹果根萌的主要驱动因子, 环境解释量累计达79%; (2)6个主要驱动因子对根萌数量特征重要性排序: 草高>埋深>郁闭度>地径>温度>埋粗; (3)根萌个数与野苹果母树的地径、根系埋粗、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与草高、埋深、郁闭度呈负相关关系, 揭示了地径、埋粗、温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大是利于根萌萌发的正向驱动力, 而草高、埋深、郁闭度则为抑制根萌萌发的逆向驱动力。
2019 Vol. 38 (2): 18-24 [
摘要
] (
85
)
HTML
(1 KB)
PDF
(4746 KB) (
186
)
25
城市植被调查的取样面积推算与遗漏植物曲线
陈静, 刘时彦, 宋晨晨, 赵娟娟
种—面积关系常用于确定自然植被调查的取样面积, 但其在城市植被中的应用依然少见报道。基于重庆市3个行政区共54个样地, 采用巢式样方法和随机样方法同时调查样地所有植物, 揭示城市植物种—面积关系, 分析城市植物调查的取样面积推算方法, 并通过遗漏曲线揭示两种调查方法遗漏植物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巢式样方法下, 种—面积曲线符合Logistic函数和Allometrica1函数的变化规律(R2>0.90), 相关公式可用于推算最小取样面积, 且取样精度越高则所需最小取样面积增加量越大。公园及居住区绿地, 调查到植物种数的比例从60%逐渐增加到90%时, 所需最小取样面积的平均值从17.7 m2逐渐增加到162.0 m2。在巢式样方法下, 取样面积从100 m2增加到625 m2, 公园和居住区绿地中遗漏的植物(未被调查到的植物), 种数比例分别从15.17%和13.98%降低至1.42%和0.42%。目前城市植物调查中常用的100 m2样方面积下, 公园和居住区中遗漏的物种中, 分别有78.1%和81.8%为频率3.7%的低频物种。公园和居住区绿地中, 遗漏植物的频率—种数关系均符合Hyperb1函数曲线(R2>0.95)。草本植物调查中常用的随机样方法(3个1 m × 1 m样方), 遗漏草本植物的种数平均为公园草本植物的41.44%、居住区草本植物的49.58%, 其中A级频率物种分别占公园及居住区的93.48%和93.22%。随机样方法下, 公园和居住区绿地遗漏草本植物的频率—种数关系符合Logistic函数曲线(R2>0.94)。研究结果和方法可为城市植物多样性调查取样方法的确定和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2019 Vol. 38 (2): 25-30 [
摘要
] (
80
)
HTML
(1 KB)
PDF
(677 KB) (
173
)
31
生境破碎化对苦豆子种子害虫种群数量及危害率的影响
张大治, 张圣昕, 马志芳, 吴光胜
苦豆子是一种典型的防风固沙先锋植物, 其生长分布呈典型的斑块化格局。于2017年6月至9月在宁夏灵武市宁东镇刘家寨地区选取了LJZ2017A(01—08斑块)和LJZ2017B(01—06斑块)两个样地共14个苦豆子植物斑块, 调查了各斑块内苦豆子种子害虫(豆荚螟)的种群数量及其危害率。结果表明: 在LJZ2017A样地斑块面积平均为1457.79 m2, 种子害虫数量平均为0.69只每荚, 密度为0.65只•m-2; 在LJZ2017B样地斑块面积平均为949.87 m2, 种子害虫数量平均1.46只每荚, 密度为1.30只•m-2。种子害虫对豆粒的危害率在LJZ2017B样地为49.91%, 明显高于LJZ2017A样地的24.50%。种子害虫密度与斑块面积的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呈显著下降趋势(F =16.58, P = 0.0015, R=0.7617), 对豆粒的危害率随着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呈增加趋势(F =7.45, P =0.0183, R=0.6189)。
2019 Vol. 38 (2): 31-35 [
摘要
] (
63
)
HTML
(1 KB)
PDF
(592 KB) (
134
)
36
盐城自然保护区典型农田不同作物期的鸟类群落及其对生境的利用
张芳, 王淼, 钟稚昉, 鲁长虎, 王健翮, 张燕
盐城滨海滩涂湿地存在较大范围的围垦, 围垦后农田的利用方式与鸟类群落的关系研究对土地的科学管理和鸟类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期间, 在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中路港区域面积为600 hm2的典型农田生境设置了4条鸟类调查样带, 总面积26.3 hm2, 逐月对不同作物期的鸟类群落及生境利用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农田栖息的鸟类种数共70种, 隶属11目33科, 优势种有豆雁(Anser fabalis)、灰鹤(Grus grus)等。中路港农田在一年中的两种不同作物时期吸引到的鸟类种数基本相同, 但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两种时期吸引的水鸟的数量均大于林鸟数量。采用MOSAIC PLOT模型分析鸟类对农田的利用方式, 鸟类在油菜期对农田的利用方式主要为觅食, 主要种类为豆雁、灰鹤等, 在水稻期, 则为觅食、栖息, 主要种类为鸻鹬类。从栖息地管理的角度看, 农田土地的利用类型和食物的丰富程度对鸟类的选择有重要影响作用, 在农田不同作物期保留一定的谷物或降低人类干扰程度, 有利于提高鸟类多样性。
2019 Vol. 38 (2): 36-44 [
摘要
] (
106
)
HTML
(1 KB)
PDF
(874 KB) (
383
)
45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部分食果脊椎动物口宽和刺山柑果实大小和形状的关系
段振渊, 时磊
口宽是动物能够获取食物大小的限制性因素之一。2016年7月至10月在吐鲁番沙漠植物园对当地食果动物进行观察记录并采集新鲜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果实, 测量果实的重量和长/短径, 并和食果脊椎动物的口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刺山柑果实的大小对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吐鲁番沙虎(Teratoscincus roborowskii)的口宽来说不存在限制(果实大小匹配度指数<0), 吐鲁番沙虎的口宽和刺山柑果实大小最为接近。刺山柑果实长径增长速率显著大于短径增长速率, 由于上述三种没有口宽限制的物种中, 大耳猬和子午沙鼠有切割和咀嚼食物的能力, 这一异速增长现象可能是吐鲁番沙虎的口宽对刺山柑果实的形状产生了选择压力的结果。研究结果支持刺山柑果实大小和形状与采用吞食方式的食果脊椎动物口宽大小匹配的假说。
2019 Vol. 38 (2): 45-50 [
摘要
] (
85
)
HTML
(1 KB)
PDF
(896 KB) (
144
)
51
盐胁迫对不同品种玉米苗期生长与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李文阳, 胡秀娟, 王长进, 韩坤龙
为研究盐胁迫对不同玉米品种玉米苗期生理性状的影响, 以玉米杂交种隆平206、秦龙14以及隆平206亲本(母本L239和父本L7221)为试验材料, 设置不同盐浓度处理, 分析玉米苗期生长与叶片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盐胁迫下玉米植株高和地上部分鲜重显著下降, 随着盐浓度的增加, 其下降幅度增加; 两杂交种品种比较, 盐胁迫对秦龙14的影响较隆平206大; 隆平206两亲本比较, 盐胁迫对父本L7221较母本L239植株高与地上部分鲜重的影响更大。与对照相比, 盐胁迫显著增加玉米叶片色素含量, 且随着盐浓度的增加, 其增幅逐渐增加。盐胁迫显著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 但单叶光合速率逐渐降低, 两杂交种品种表现一致。可见虽然盐胁迫下单叶光合速率下降, 单位面积叶片的光合作用对玉米有一定的补偿作用。盐胁迫对秦龙14单叶光合速率的影响较隆平206大, 隆平206两亲本比较, 盐胁迫对父本L7221的影响较母本L239更大。
2019 Vol. 38 (2): 51-55 [
摘要
] (
67
)
HTML
(1 KB)
PDF
(359 KB) (
326
)
56
长脐红豆幼苗生长对不同土壤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反馈
解亚鑫, 林明献, 许涵, 王中清, 李意德
以热带豆科树种长脐红豆(Ormosia balansae Drake)幼苗为研究对象, 开展苗期控制试验, 共设置了5个添加氮(N, N1—N5)和2个添加磷(P, LP—HP)梯度, 观察长脐红豆在不同土壤N、P添加条件下的生长表现及对土壤养分的反馈。测定的植物和土壤响应指标包括: 植株地上和地下生长量、叶面积、叶和根的N、P含量、根际和非根际土壤N、P含量等。结果表明: (1)从苗高、总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根长和根表面积这6个指标总体来看, 在低磷(LP)条件下, 中、高浓度的N添加(N4、N5)对长脐红豆生长有抑制作用; 高磷(HP)条件下, 高浓度的N添加(仅有N5)对长脐红豆生长有抑制作用; 表明长脐红豆的最适生长N浓度会随P添加浓度增加而升高; (2)随着N添加浓度的增加, 根和叶的全N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N4处理条件下达到最大; 根和叶的全P含量却呈现相反趋势, 符合元素稀释效应。叶的N:P>16, 且P浓度<1.0 mg•g-1, 表明长脐红豆生长受P限制; (3)基于氨态氮、硝态氮和有效P这3个肥力指标, 长脐红豆苗期非根际土壤肥力>根际土壤肥力, 表明豆科树种长脐红豆在其幼苗期共生根瘤尚未明显形成时期, 需补充适量N、P养分供给。
2019 Vol. 38 (2): 56-66 [
摘要
] (
93
)
HTML
(1 KB)
PDF
(7987 KB) (
80
)
67
珠江三角洲林地结构现状及景观梯度分异特征
杜文杰, 龚建周, 胡月明, 赵冠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森林生态系统日趋遭到破坏, 进行景观格局研究有利于认识其潜在规律与驱动机制。论文综合运用景观指数与点格局方法, 研究珠三角林地景观的“镶嵌性”和“梯度性”特征, 对珠江三角洲林地结构现状、景观梯度的林地点个数、点密度以及空间聚集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并探讨林地景观空间分布模式。计算结果表明: 珠江三角洲林地面积较大, 构成了研究区的景观基质。林地点个数和点密度在景观梯度上, 呈正态或偏正态分布; 林地景观在不同空间尺度上都呈聚集分布, 但不同林地类型聚集尺度和空间分布强度不尽相同。在空间分布模式上, 研究区大尺度以有林地基质分布模式为主; 中小尺度下, 不同地域分别呈现出以有林地连片—疏林地呈条带状、有林地基质—灌木林地团块状为主的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说明林地景观结构具有尺度依赖性且为层次结构复杂的系统, 印证了景观生态学的尺度效应和等级理论普遍存在, 景观指数和点格局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林地景观格局中具有有效性。
2019 Vol. 38 (2): 67-76 [
摘要
] (
79
)
HTML
(1 KB)
PDF
(5270 KB) (
309
)
77
红枫湖水体营养盐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孟凡丽, 王立志, 宋红丽, 肖劲松, 邱如稚, 韩洪军
在红枫湖自北向南依次布设1—6号采样点, 全年监测(采样频率每月一次)点位环境因子和营养盐含量的变化, 以分析环境因子和湖水营养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红枫湖水体营养盐含量呈季节性变化, 呈夏冬两季升高春秋两季降低的双峰型波动, 且夏季营养盐含量高于冬季。环境因子监测结果表明水体pH、溶解氧(DO)、叶绿素a(Chl-a)、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水温和透明度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将营养盐提取得到1个主成分F, 相关分析表明F与DO、Chl-a、CODMn、水温和透明度呈显著相关, Chl-a、CODMn和水温随着主成分得分F的升高而升高, 而DO和透明度随着主成分得分F的升高而降低。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主成分F与DO、Chl-a、CODMn、水温和透明度均获得较好的线性拟合效果。
2019 Vol. 38 (2): 77-85 [
摘要
] (
73
)
HTML
(1 KB)
PDF
(1623 KB) (
391
)
86
热带地区湛江市常见行道树滞尘能力比较及机理分析
钟琳琳, 郑玲, 区余端
以热带地区湛江市常见的行道乔木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行道树滞尘能力及作用机理, 为筛选生态效益高、适合热带环境种植的行道树种提供理论依据。选择热带街道常见的9种行道乔木在4个地点重复采样, 采用最新比例称重法计量尘埃质量, 纸重法测量叶面积, 并进行叶面微结构, 叶面特征, 叶柄长度和滞尘情况组合分析探索滞尘机理。这9种行道树的滞尘能力差异极显著, 麻楝滞尘能力最强, 达6.2907 g•m–2, 羊蹄甲滞尘能力最差, 为1.3136 g•m–2, 它们相差达5倍, 9个树种的滞尘能力从大到小依次是: 麻楝>小叶榄仁>非洲楝>人面子>大花紫薇>垂叶榕>雅榕>糖胶树>羊蹄甲; 植物的滞尘能力与其叶片气孔密度、开闭程度有关, 表明气孔密度小且开张程度大的植物叶片滞尘能力高于气孔密度大且开张程度小的植物; 植物的滞尘能力与叶片表面特征和伸展角度有一定关系, 其关键影响因素是叶面的纹路和粗糙程度, 而与叶片的质地关系不大; 关键研究结果是行道树叶柄长度与滞尘能力呈明显的负相关, 其叶柄越长, 滞尘能力相应越差, 羊蹄甲平均叶柄长度为3.43 cm, 滞尘能力最差。行道树间滞尘能力差异极显著, 行道树的气孔特征、叶面特征、叶柄长度和枝条伸展角度都会影响行道树的滞尘能力。
2019 Vol. 38 (2): 86-93 [
摘要
] (
72
)
HTML
(1 KB)
PDF
(3079 KB) (
249
)
94
宁夏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张静, 刘任涛, 赵娟, 常海涛, 刘佳楠, 罗雅曦, 马继
在宁夏盐池县分别选取农田、弃耕地、天然草地、人工柠条林地和杨树林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研究样地,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采用土壤质量综合技术指标,阐明中国北方典型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粗砂粒表现为弃耕地和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农田、人工柠条林地和杨树林地(P<0.05),土壤细砂粒表现为杨树林地显著高于农田、弃耕地、天然草地和人工柠条林地(P<0.05),土壤极细砂粒和土壤黏粉粒均表现为农田和人工柠条林地显著高于弃耕地、天然草地和杨树林地(P<0.05)。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表现为农田显著高于弃耕地、天然草地、人工柠条林地和杨树林地(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弃耕地和柠条林地显著高于农田、天然草地和杨树林地(P<0.05)。土壤全氮含量表现为农田显著高于弃耕地、天然草地、柠条林地和杨树林地(P<0.05)。(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杨树林地各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天然草地次之,农田、柠条林地较低,而弃耕地最低。(3)土壤质量综合得分大小顺序为:农田>弃耕地>0>草地>柠条林地>杨树林地。研究表明,对水浇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和精细管理,并且农田弃耕后自然恢复成草地,有利于宁夏农牧交错带沙地土壤质量改善,但天然草地和人工林建设样地土壤质量较差。
2019 Vol. 38 (2): 94-104 [
摘要
] (
69
)
HTML
(1 KB)
PDF
(862 KB) (
221
)
105
青藏高原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颜送宝, 王丽云, 邹璐, 潘文婷
以青藏高原草地为例, 探讨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T1: 夏季放牧; T2: 秋季放牧; T3: 冬春放牧; T4: 全年放牧), 表层(0—30 cm)土壤性状、碳氮含量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储量从大到小为T1>T2>T3>T4, 差异主要集中在0—10 cm。(2)T1处理和T3处理的土壤粘粒和粉粒显著高于T2和T4处理, 而砂粒则相反; 为T1处理的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 而土壤含水率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 , T3处理的土壤pH显著低于其它处理。(3)土壤pH均与土壤碳氮含量呈现显著地负相关关系; 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碳氮仅在T1和T3处理中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 除T4处理外, 其余处理均与土壤容重呈现出显著地负相关关系结论: 一方面, 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 另一方面, 土壤性状和碳氮含量之间的关系对草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是存在显著差异的。上述研究可以减少评估土壤碳氮储量时不确定性, 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利用方式、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和保障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2019 Vol. 38 (2): 105-111 [
摘要
] (
86
)
HTML
(1 KB)
PDF
(273 KB) (
179
)
112
稻壳作为缓释碳源及载体的改性研究
杨平, 刘青松, 石广辉, 李华, 董宏标, 段亚飞, 张家松
稻壳可作为废水处理的外加碳源, 通过适当改性处理可提高其应用性能。为探索稻壳的改性条件, 以不同浓度的NaOH、Ca(OH)2、NaClO为改性试剂对稻壳进行改性处理, 并研究了改性后稻壳的表面结构、芽孢杆菌吸附量、静态释碳量、可生化性以及成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6% NaOH、0.9% Ca(OH)2和3% NaClO处理对稻壳表面糙化、芽孢杆菌吸附性和静态释碳能力有良好的提升效果。在此三组中, 6% NaOH处理后稻壳可生化效果最佳, CD600增长率为其他处理组的4倍; 纤维素含量增加了16.03%, 灰分含量显著降低, 仅剩4.9%; 且结构改性效果最为明显, 适用于稻壳改性优化。
2019 Vol. 38 (2): 112-118 [
摘要
] (
96
)
HTML
(1 KB)
PDF
(5553 KB) (
295
)
119
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春尺蠖虫态发育节律对地表温度的响应
刘逸豪, 贾翔, 侯博展, 陈蜀江, 黄铁成, 来风兵
以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林分布区为研究区域, 以胡杨春尺蠖(Populus euphratica Apocheima Cinerius Erschoff)为研究对象, 借助遥感技术和MODIS等遥感产品, 分析2001—2015年的胡杨春尺蠖活动期温度变化特征, 结合实地调查的胡杨春尺蠖虫情信息, 分析近15年来胡杨春尺蠖虫态发育节律与温度的关系, 为进一步探究叶尔羌河流域胡杨春尺蠖危害发生时间、发生规律、危害程度及时间分布规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2001—2015年胡杨春尺蠖活动期平均温度整体变化趋势基本稳定, 2、3、4月份平均温度总体变化趋势持续降低, 温度回升速度变慢, 胡杨春尺蠖的危害期逐渐延长; (2)虫蛹总数、虫卵数量、虫口密度均呈现增长的态势, 表明胡杨春尺蠖虫害发生程度日趋严重; (3)治理胡杨春尺蠖幼虫的最佳时期是三龄幼虫之前, 胡杨春尺蠖各虫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符合生物学发生规律的, 具体关系如下: V=0.0920/1+exp(2.4860-0.0887T)(春尺蛾活动期), V=0.9828/1+exp(4.4052-101268T)(卵活动期), V= 0.1410/1+exp(3.7863-0.1595T)(幼虫活动期)。
2019 Vol. 38 (2): 119-129 [
摘要
] (
82
)
HTML
(1 KB)
PDF
(2990 KB) (
202
)
130
方斑东风螺养殖环境中细菌数量变动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凌慧, 赵旺, 王瑞旋, 黄晟, 刘晓靖, 吴开畅, 王江勇
该研究采用培养法与荧光显微计数法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养殖水体和底沙的细菌数量进行了调查, 并监测主要环境因子, 包括水温、盐度、pH、溶解氧、水体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底质总氮(TN)、总磷(TP), 旨在掌握方斑东风螺养殖环境中细菌数量变化情况, 并探讨细菌数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 东风螺养成期水体总细菌(WTB)、异养菌(WHB)、弧菌(WV)数量分别为: 4.15×104—4.36×106 cells•mL–1、4.13×103—9.67×105 CFU•mL–1、1.83×102— 1.42×104 CFU•mL–1; 底沙中异养细菌(SHB)和弧菌(SV)数量分别为:1.26×106—3.69×107 CFU•g–1和6.25×104—2.07×106 CFU•g–1; 水体总细菌显著高于水体及底沙中异养菌及弧菌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水体总细菌数量与溶解氧(P<0.01)和亚硝酸盐氮(P<0.05)呈显著负相关, 与氨氮呈正相关(P<0.05); 水体异养菌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与溶解氧极显著负相关(P<0.01); 水体弧菌数量与温度呈负相关(P<0.05); 底沙弧菌数量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 底沙异养菌(SHB)与各环境因子无明显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温度与溶解氧在该养殖系统中占重要地位, 不同时期环境的主导因子存在差异。
2019 Vol. 38 (2): 130-137 [
摘要
] (
86
)
HTML
(1 KB)
PDF
(796 KB) (
179
)
138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江苏省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王玉莹, 沈春竹, 金晓斌, 鲍桂叶, 刘晶, 周寅康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 经济发达区生境斑块日益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构建生态网络是有效连接生境斑块和保护物种栖息地的重要手段。以江苏省为例, 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重要生态源地,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连接生态源地, 并选取整体连通性指数(IIC)量化生态源地斑块和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最后提出江苏省生态网络优化建议, 为江苏省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核心区斑块主要用地类型为大型水体、湿地和林地, 主要包括太湖、洪泽湖、高邮湖、骆马湖等大型湖泊、东部沿海地区的湿地以及江苏西南部的林地斑块; (2)由于江苏省耕地面积广阔, 因此耕地在生态网络中有较大比例; (3)水域、林地、湿地也是生态廊道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减小水体对动物迁徙的阻碍作用, 可以在水域周边人工造林, 为动物迁徙提供暂栖地; (4)生态廊道构成中, 建设用地占比15.44%, 这是近年来江苏省快速城镇化和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的结果。
2019 Vol. 38 (2): 138-145 [
摘要
] (
138
)
HTML
(1 KB)
PDF
(4657 KB) (
821
)
146
不同密度杨树人工林河岸缓冲带对无机氮的去除效果
吕建, 吴永波, 余昱莹, 茆安敏, 陈欢
以太湖流域构建的平缓坡度杨树人工林河岸缓冲带为研究对象, 比较了三种植物密度(400 株•hm-2、1000 株•hm-2和1600 株•hm-2) 的河岸缓冲带对不同深度径流水中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去除率以及河岸缓冲带土壤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截留率。研究结果表明, 1600 株•hm-2杨树人工林缓冲带对径流水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能力最强, 在40 m缓冲带处三个土层的平均去除率达72.86%和71.81%, 而400 株•hm-2 缓冲带去除效果较差; 在同一土层, 土壤铵态氮的截留率大小随土壤铵态氮浓度的增加而提高。1000 株•hm-2杨树人工林缓冲带土壤对铵态氮和硝态氮截留效果最好, 截留率为32.48%和44.41%, 1600 株•hm-2缓冲带其次, 400 株•hm-2 缓冲带的截留率较低。
2019 Vol. 38 (2): 146-154 [
摘要
] (
82
)
HTML
(1 KB)
PDF
(649 KB) (
244
)
155
冬闲期种植多花黑麦草对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
何宏斌, 张钰薇, 程俊康, 贾戌禹, 辛国荣, 陈卫国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 Italian Ryegrass)—水稻(Oryza sativa L.; Rice)”草田轮作(IRR)系统是我国南方农区新型的轮作模式之一。利用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不仅能够生产大量的优质青饲料, 缓解冬季畜禽饲草紧缺的问题, 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 提高养分循环效率, 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讨论种植多花黑麦草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容重、pH、腐殖酸、有机质、碳氮比、土壤氮、磷、钾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等的影响, 系统总结了黑麦草在土壤培肥方面的作用效应, 并进一步探讨了南方农区利用IRR系统发展“草牧业”的困难与挑战, 旨在为IRR系统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论指导。
2019 Vol. 38 (2): 155-161 [
摘要
] (
76
)
HTML
(1 KB)
PDF
(324 KB) (
152
)
162
广州钟岭村风水林的群落结构及其珍稀濒危植物保护
范一鸣, 张倩媚, 邹泽远, 刘世忠, 褚国伟
风水林是区域乡土植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种源地, 也是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生长地。以广州市增城钟岭村的风水林为对象, 研究其群落结构和生境特征, 并分析群落内珍稀濒危植物格木和土沉香的种群特征。在800 m2 样地内有维管束植物31种, 隶属于21 科28 属, 以热带分布科和属占优势。林内优势种有5 种。群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 个层次, 缺少层间植物。生活型以中、小高位芽为主。该风水林内有珍稀濒危植物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和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格木以大个体为主, 缺乏幼苗, 自然更新不良, 而仅有1株土沉香幼苗。为了保护区域内的乡土种种源, 建议将广州市内有珍稀濒危植物生长的风水林设为自然保护小区并进行严格管理。
2019 Vol. 38 (2): 162-167 [
摘要
] (
88
)
HTML
(1 KB)
PDF
(309 KB) (
266
)
168
山区路侧土壤-油菜系统重金属来源及关联特征
吴迪, 程志飞, 邓琴,刘品祯, 杜启露
以安顺市至龙天村部分路段位置为基准,选取不同坡度采集距路侧不同距离、高度的油菜及表层土壤样品,测试了各样品中Cu、Pb、Cd、Cr、Zn、Ni、Hg、As元素含量,分析了路侧油菜与土壤中重金属的可能来源、分布规律及表层土壤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道路截面灰尘有机质含量较高;油菜土壤质地粗细不一,侵入类型以砾石、生活垃圾为主;表层土Cd的Igeo值最高为6.94,属极重污染,Cr、Pb属轻污染;油菜重金属Cd、Cr主要来源地质背景,Pb、Zn、Ni主要受非点源污染源路线影响,Hg、As、Cu与地质背景和人为活动有关;油菜组织重金属含量最大值主要集中在路侧10m内,叶、茎、根中Cr、Cd超标极其严重,分别为:14.49、12.96、15.54倍,35.13、9.54、19.72倍;5m处油菜叶、茎、根对As、Hg、Cr、Pb、Zn、Ni、Cu的富集能力远高于10 m、30 m处。
2019 Vol. 38 (2): 168-175 [
摘要
] (
41
)
HTML
(1 KB)
PDF
(1042 KB) (
140
)
176
重金属Zn2+胁迫下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生长生理响应研究
蔡卓平, 刘伟杰, 段舜山
采用室内培养试验方法, 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为生物材料, 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重金属Zn2+(0、1、5、10、15和20 mg•L-1), 主要测定藻细胞密度、光合色素、光合效率、抗氧化酶类、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等相关指标, 探讨重金属Zn2+胁迫下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生长和生理特征。结果发现, 在1和5 mg•L-1的Zn2+浓度下, 米氏凯伦藻细胞依然保持较好生长繁殖, 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而随着重金属Zn2+浓度的提高, 细胞生长受到毒害抑制。光合色素含量呈现动态变化, 试验结束时(96 h)叶绿素a、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含量有各自不同的变化趋势, 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Zn2+浓度为10 mg•L-1时,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 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且5、10、15和20 mg•L-1 Zn2+浓度下米氏凯伦藻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 10、15 mg•L-1 Zn2+浓度下米氏凯伦藻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显著高于对照, 而20 mg•L-1 Zn2+浓度下的显著低于对照。丙二醛(MDA)呈现出随着Zn2+浓度提高而增加的趋势, 5、10、15和20 mg•L-1Zn2+浓度下米氏凯伦藻的丙二醛(MDA)均显著高于对照。结果可为了解重金属对海洋微藻的毒性作用提供数据参考。
2019 Vol. 38 (2): 176-181 [
摘要
] (
94
)
HTML
(1 KB)
PDF
(491 KB) (
244
)
182
南岭山地1968到2015年降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宗天韵, 周玮莹, 周平
南岭山地位于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福建五省的交界处, 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带。认识南岭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对于深入了解南岭山地生态屏障作用及气候变化条件下该区域的降水规律意义重大。利用1968—2015年中国南岭区域14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 主要采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聚类分析法、小波分析方法和Kriging插值法, 研究了南岭地区48年内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①南岭区域的多年平均雨量分布在1203.19 mm到2019.56 mm之间, 总体上来看, 南岭地区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南部, 自南向北呈减少趋势, 降水量随着经度增加而增加, 随纬度增加而减少, 且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②通过对14个站点的48 a降雨情况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南岭全区域划分为5个子区域, 全区域以及5个子区域春季、秋季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夏季和冬季呈上升趋势, 汛期大多表现出下降趋势, 非汛期大多呈上升趋势, 但除了南岭最西部的子区域的汛期降雨量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以外, 其余区域的各时间段降雨量趋势变化均不显著。③全区域和5个子区域的年均降雨量在48 a内没有发生显著的突变, 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对于南岭地区的降水尚未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④南岭地区降雨序列存在多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 仅有2 a和13 a通过了85%的红噪声检验, 13 a周期所对应的小波方差峰值较2 a的峰值更高, 因此可将13 a作为南岭地区降雨量变化的主周期。研究结果可为南岭地区的农业、林业、旅游业发展决策和生态屏障作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2019 Vol. 38 (2): 182-190 [
摘要
] (
78
)
HTML
(1 KB)
PDF
(5553 KB) (
249
)
191
西安城市生态系统生命力评价
罗钦方, 陈瑛
以西安市为案例地, 借助包含生产力、生活势、生态势和生机度的城市生命力指数框架,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从时间序列上进行城市生态系统生命力评价, 以期从生命力视角对西安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评价结果显示, 基于目标层, 2007—2016年西安城市生命力与参考序列的关联度排序为: R2007年
2019 Vol. 38 (2): 191-198 [
摘要
] (
85
)
HTML
(1 KB)
PDF
(416 KB) (
199
)
199
鹊山引黄水库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特征
桂萍, 余飞, 魏锦程
根据2012年5—10月对济南鹊山水库及库前沉沙条渠内的采样调查结果, 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和密度的时空分布。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24属41种, 其中种数最多的是轮虫类, 其次为纤毛虫类, 枝角类和桡足类最少。条渠内检出的优势种数明显多于水库, 但两处优势种的时间变化特征相似。条渠和水库内均出现的优势种有沟钟虫、钟形钟虫、壶状臂尾轮虫、尾突臂尾轮虫、裂痕龟纹轮虫、象鼻溞、汤匙华哲水蚤。采样期间条渠和水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在2.59—2.96和2.74—2.94范围内波动, 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在0.88—0.99和0.83—0.92范围内波动。根据条渠和水库内共19个采样点的四大类浮游动物密度的聚类分析结果, 研究区域可分为条渠中前端、条渠末端-水库入口及水库其他范围3个区域, 不同区域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 表明条渠的沉沙过程对浮游动物群落有较大的影响。
2019 Vol. 38 (2): 199-205 [
摘要
] (
72
)
HTML
(1 KB)
PDF
(3012 KB) (
315
)
206
大庆库里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曹文钟, 孙玉凤, 杨双, 盖延军, 刘江红, 范亚文
2012年5月—10月, 大庆库里泡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及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库里泡共鉴定浮游植物380个分类单位(349种29变种2变型), 隶属于8门11纲22目41科104属。库里泡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主要是绿藻—硅藻型, 浮游植物种类数随季节的变化顺序为: 8月>6月>7月>5月>9月>10月。浮游植物丰度季节性变化明显, 变化范围为5.94×105—119×105 ind•L–1。浮游植物优势种不同季节间既有交叉又有演替, 优势种类大多为中营养型和中—富营养型指示种。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被长期高强度捕捞后, 库里泡的浮游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比较丰富, 群落结构复杂且稳定性较好, 水体处于β—中污染至轻污染水平。
2019 Vol. 38 (2): 206-211 [
摘要
] (
130
)
HTML
(1 KB)
PDF
(388 KB) (
344
)
212
喀斯特山地煤矿废弃地几种优势植物的重金属耐性特征
龙健,冉海燕
对贵阳花溪区麦坪乡煤矿废弃地进行了野外调查, 对该地优势植物和土壤进行了采样, 测定样品As、Cd、Cu、Hg、Pb和Zn的含量, 发现当地优势植物雀稗(Paspalum thunbergii Kunth ex Steud.)地上部分Cu含量达到1058.12 mg•kg-1, 转移系数2.89, 富集系数16.07。研究了雀稗在铜离子胁迫实验中的根系活力变化和叶绿素浓度变化, 雀稗根系活力随实验进行而逐渐降低, 铜离子浓度为500 µg•mL-1的实验进行到第四周时TTC还原量达到最低值; 叶绿素浓度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而缓慢降低, 进一步确认当地土著植物雀稗对铜离子有一定的耐受性。
2019 Vol. 38 (2): 212-218 [
摘要
] (
81
)
HTML
(1 KB)
PDF
(437 KB) (
138
)
综述
219
有机肥施用对土壤环境潜在风险研究进展
武升, 邢素林, 马凡凡, 甘曼琴, 张俊森, 马友华
施用有机肥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重要方式, 有机肥在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和作物产量、改良作物根际生态环境、改善作物的营养品质及抑制病虫害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施用有机肥也会带来一定的土壤环境风险。对规模化养殖来源为主的有机肥施用带来的土壤环境的风险进行了综述。未腐熟的有机肥施入农田易出现烧苗、病虫害等问题, 对农田作物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 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生产的有机肥存在重金属、抗生素和激素残留的现象, 施入农田具有一定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的风险; 此外, 有机肥的不合理的施用还存在农田氮磷流失, 可能会对水体造成富营养化的风险。通过分析有机肥对土壤肥力及环境风险的影响, 为农业生产中有机肥的合理施用提供借鉴, 在降低环境风险的同时达到培肥土壤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2019 Vol. 38 (2): 219-224 [
摘要
] (
95
)
HTML
(1 KB)
PDF
(296 KB) (
576
)
225
动物种群动态模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席唱白, 迟瑶, 钱天陆, 盛彩英, 王结臣
动物种群动态模型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 文章回顾和总结了其取得的丰富成果, 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种群动态包括种群数量动态和时空分布动态, 根据其形式和研究内容,可以将种群动态模型分为数量模型和空间模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程模拟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它包括“J”型增长模型、“S”型增长模型和Lotka-Voltera模型等; 空间模型侧重于种群和生境的空间化表达, 包括异质种群模型、空间精确性种群模型和基于个体的种群模型等。种群动态模型在物种保护、气候变化和土地管理等方面都有成功应用。目前, 种群动态模型的空间描述能力不足, 未来与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将有助于种群动态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2019 Vol. 38 (2): 225-232 [
摘要
] (
85
)
HTML
(1 KB)
PDF
(340 KB) (
1125
)
编辑部公告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
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广东省生态学会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
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