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环境微生物专业菌种库中 25 个不同种属的菌株为材料, 根据菌株与有毒化合物反应的剂量效应关系、系统发育多样性以及对 2, 3, 5-三苯基四氮唑(TTC)响应稳定性的原则筛选了 10 株细菌和 1 株酵母菌作为受试菌。结合 96 孔板建立了一种稳定、灵敏的检测环境污染物急性毒性的微生物新方法, 该方法被命名为多种微生物平板毒性测试法 (Multispecies Plate for Toxicity testing, MTOXPlate)。 MTOXPlate 基于 11 个菌株菌体内脱氢酶活性, 活性大小 TTC 作为细胞活性指示, 污染物毒性由脱氢酶抑制率决定。新方法的最佳接种密度(OD600)是 1.0 稀释100 倍, 最佳指示剂 TTC 浓度为 0.1%, 最佳响应时间是 18 h, 稳定性较好, 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 RSD <1%。用本方法测试了 7 种化合物的急性毒性, 并与 Microbial Assay for Risk Assessment(MARA)方法作了比较。结果显示: 新方法 MTOXPlate与 MARA 有非常高的相关性(r=0.978, P<0.05), 灵敏度略高于 MARA 方法。
近年来, 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 在世界各地经常发生微囊藻水华, 并且因有些微囊藻品系能够产生毒素和异味物质, 从而严重影响饮用水安全并威胁人类健康自然水体中的微囊藻水华通常由产毒品系和非产毒品系微囊藻共同引发, 并且很多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使蓝藻水华进一步扩张。研究铜绿微囊藻产毒品系 FACHB-905 (Microcystisaeruginosa FACHB-905)和非产毒品系 FACHB-469 (M. aeruginosa FACHB-469)在不同温度下适应 10 天后的生长、光合作用以及对强光胁迫耐受性的差异。结果发现两品系在 15 ℃ 下都基本没有生长, 在 40 ℃ 下甚至无法存活。而在 20 至 30 ℃间, 两品系的比生长速率均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当温度进一步升高到 35 , ℃ 其又开始降低。在 20 至 35 ℃ 之间,铜绿微囊藻产毒品系 FACHB-905 比非产毒品系 FACHB-469 的比生长速率略高, 但是尚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在 20 至35 ℃ 下适应 10 天后, 产毒品系 FACHB-905 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和暗呼吸速率(Rd)均显著高于非产毒品系 FACHB-469。将两品系转移至强光下(600 μmol·photons·m–2·s–1)照射 4 小时后, 两者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都显著降低, 但是产毒品系 FACHB-905 的 Fv/Fm 在 30 和 35 ℃ 时显著高于非产毒品系 FACHB-469。总之, 在适应了不同温度梯度 10 天后, 与非产毒品系 FACHB-469 相比, 产毒品系 FACHB-905 表现出较高的生长、光合作用潜能以及耐光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推测气候进一步变暖有可能使产毒品系微囊藻处于优势地位, 从而加剧其水华危害。
为了解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物种群关联对的影响, 以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种群为研究对象, 在苏尼特右旗附近的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 设置 3 个放牧强度试验处理(SA1、 SA2、 CK), 于 2013 年 8 月对不同试验处理区种群存在状况和出现频率进行调查和统计, 旨在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种群关联关系。结果表明, 3 个植物种群出现频率受放牧强度影响的敏感程度表现为碱韭<无芒隐子草<短花针茅。重度放牧导致显著正相关种对数减少, 物种关联链简单, 关联物种对较少。在研究的放牧强度范围内,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呈正联结的变化趋势。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主要表现为无关联性, 短花针茅与碱韭主要表现为负关联性, 无芒隐子草和碱韭受放牧强度影响, 其种间的竞争与亲和作用可以转化。
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 因四季都能开花且花色鲜艳,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目前还没有影响其花观赏品质的研究。研究光照和施肥对杜鹃红山茶花瓣花青素含量和花芽数的影响。研究发现, 光照强度导致花芽数量改变, 但高光照(全光照和 80%自然光照)和过低光照环境(20%自然光照)均不利于其花瓣中花青素的积累, 50%自然光照下花青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光照环境下花青素含量。 施肥能促进杜鹃红山茶开花, 但对花色没有显著影响。研究指出, 为提高杜鹃红山茶的观赏品质, 其生长环境可参考 50%自然光照, 并适当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