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14年 33卷 4期
刊出日期:2014-07-25
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
0
本期目录
2014 Vol. 33 (4): 0-0 [
摘要
] (
112
)
HTML
(1 KB)
PDF
(129 KB) (
23
)
625
铺地木蓝对不同水质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
黄白飞 1, 2, 辛俊亮 1, 2, 袁剑刚 1, 杨中艺 1,*
试验以铺地木蓝(Indigofera spicata Forsk.)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在自来水和珠江水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处理下, 铺地木蓝的存活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 a/b、根系活力以及根冠比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 (1)经过 21 d 淹水胁迫, 铺地木蓝植株的存活率为 100%, 虽然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 a/b 比值显著下降, 但均能够长时间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2)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 铺地木蓝的根系出现腐烂现象, 根系活力显著下降; (3)淹水后铺地木蓝的根系和茎叶生物量大幅下降, 根冠比增加 ; (4)珠江水全淹处理下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 a/b 比值和根系活力均较自来水全淹处理低而根冠比则较高, 但并不影响其存活率。
2014 Vol. 33 (4): 625-630 [
摘要
] (
96
)
HTML
(1 KB)
PDF
(565 KB) (
156
)
631
广西桂林漓江河岸带植被配置类型与退化机制研究
信忠保*, 肖玉玲, 王冬梅, 李扬, 任远, 李青山
河岸带植被结构与组成等配置状况直接影响其稳定河岸、净化水质、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地以及旅游景观等重要功能。查明漓江河岸带主要植被配置类型及其各自退化表现、原因与恢复途径, 是开展河岸带退化植被恢复的基础与前提。该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与测量, 对漓江桂林-阳朔河段 51 个河岸带断面的地形、土壤、植被等进行了系统调查, 分析了河岸带植被退化的主要表现、主导干扰因素, 并通过流域与河岸带尺度综合的角度 , 提出了漓江河岸带植被恢复的思路。从岸坡地形与植被组合出发, 按照自然、近自然、人工等干扰程度 , 广西漓江河岸带可划分为江心洲宽滩地疏林灌草自然型、丘陵陡坡林灌草自然型、平原农田缓坡灌草近自然型、平原滩地林草近自然型、聚落阶地疏灌林草人工-自然混合型、城镇岸坡林草人工型等 6 种典型植被配置模式。漓江河岸带植被退化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差、景观破碎、生态功能弱 , 而城镇、交通、旅游等不合理开发建设是主导性的干扰因素。从生态稳定和景观美观的角度 , 提出了漓江河岸带植被恢复与优化的思路, 以期为广西漓江河岸带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014 Vol. 33 (4): 631-641 [
摘要
] (
123
)
HTML
(1 KB)
PDF
(4249 KB) (
534
)
642
南京地区 8 种常见观赏树木花期可预报研究
张增信, 王言鑫, 杨艳蓉, 叶镜中,郝雨杉,周洋, 姜爱国
利用 1980—2012 年南京市 8 种常见观赏树木的花期物候资料, 系统分析了这些树种的初花、盛花和末花期以及花期等的长期演变规律, 结果发现: 1)在南京市常见观赏植物花序中 , 开花较早的有绿萼梅、杏梅等, 其次为日本樱花和广玉兰等, 而紫薇和喜树开花较晚; 花期最长的是紫薇, 其次为合欢和广玉兰, 日本樱花、绯红晚樱花期则较短;2)南京市观赏植物初花、盛花和末花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积温可能是影响南京市植物花期年际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并且对春季开花的植物影响要更大一些; 3)利用有效积温可以很好地模拟南京地区观赏植物初花、盛花和末花期 ,以及花期长短等。该研究可有助于系统了解南京地区主要观赏植物花期的演变特征 , 为开展花期预报提供背景资料,为南京园林绿化树种的选取提供一定帮助。
2014 Vol. 33 (4): 642-648 [
摘要
] (
170
)
HTML
(1 KB)
PDF
(2001 KB) (
191
)
649
额济纳绿洲胡杨种子萌发与种苗生长影响因素
吕爽 1, 井家林 1, 李景文 1, 张楠 1, 尚爱华 2, 刘倩雯 1
在生态输水的前提下 , 解决胡杨更新的问题是胡杨林恢复与保护的关键。论文以额济纳绿洲的胡杨林为研究对象, 探讨胡杨种子萌发与种苗生长过程中可能的影响因素, 为胡杨林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胡杨种子和胡杨幼苗为材料, 通过不同水平的土壤、水分以及光照的控制试验, 探讨三因素对胡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机制。结果如下 : (1)土壤基质和水分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各项指标显著相关, 是影响幼苗生长的主要因子。 (2)胡杨幼苗对光照有极强的适应性, 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积累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 但其根系的生长发育对光照的响应不明显。该试验为胡杨幼苗的培育和胡杨林的更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4 Vol. 33 (4): 649-656 [
摘要
] (
150
)
HTML
(1 KB)
PDF
(567 KB) (
86
)
657
强台风鲶鱼对中国南海浮游植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
叶海军 1, 唐丹玲 1, 2, *, 潘刚 1
利用 Aqua 卫星搭载的 MODIS 传感器数据, 分析了慢速移动的强台风“鲶鱼” (Megi, 2010)对中国南海北部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叶绿素 a 浓度(Chl-a)、初级生产力(PP)和渔业资源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内 , SST 平均值从台风前的28.8 ℃下降到台风后的 25.6 ℃, SST 最大下降 5 ℃; Chl-a 平均值从台风前的 0.099 mg⋅m–3 上升到 0.731 mg⋅m–3, 增长 6.4 倍。应用初级生产力垂向归纳模型反演 PP, 结果表明台风“鲶鱼”极大的提高了研究区域的 PP, 台风过后 8 d 内 PP 为 1001.5 mg⋅(C⋅m2⋅d)–1, 比2001-2009 年间平均值增加 684.9 mg⋅(C⋅m2⋅d)–1; 根据台风后 8d PP 估算此次台风额外固碳 1.01 Mt。应用营养动态、 Tait 和Cushing 模型估算台风引起的渔业资源增量为 10.1× 104 t。表明慢速移动的强台风对于渔业资源生产量有较大影响。
2014 Vol. 33 (4): 657-663 [
摘要
] (
95
)
HTML
(1 KB)
PDF
(8903 KB) (
75
)
664
光资源强度变化对结缕草植株克隆生长特征的影响
王浩 2, 李德志 1,2,*, 程立丽 2, 何莹莹 2, 纪倩倩 2, 刘薇 2, 赖苏雯 2, 陈慧娟 2
克隆植株的生长特征及其表型可塑性反映了其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论文以结缕(Zoysi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 采用 4 种均质光照水平(全光照、 30%、 50%和 70%遮荫比例 )和 9 种异质光照格局对结缕草进行处理, 旨在揭示不同光照对结缕草不同发育时期克隆生长特征和表型可塑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 (1)70%均质全光照(即均匀遮光 30%)条件下结缕草克隆植株生长情况最好, 其总生物量和分株数目等指标都达到最大值。其次为全光照、 50%和 30%均质全光照。 (2)对结缕草克隆植株实施异质光照处理时, 30%遮荫条带对克隆植株生长和克隆构型指标未产生显著影响 ;50%遮荫条带处于植株基部相比处于中、 尾部时, 植株根冠比高, B 分株数目低 , 但对其它指标影响不显著; 70%遮荫条带处于植株基部相比处于中、尾部时, 植株根冠比高, 并且其它指标都显著降低 ; 不同强度的遮荫条带处于植株中、尾部时, 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这一研究有助于了解结缕草克隆植株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征和适应策略,对于结缕草地的科学经营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2014 Vol. 33 (4): 664-671 [
摘要
] (
84
)
HTML
(1 KB)
PDF
(513 KB) (
183
)
672
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王亚妮, 王丽琨, 苗宗保, 孙晓颖, 刘红霞
以广西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和贵州兴义温室的野生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biratum)为试验材料, 利用本研究小组改进的兰科植物根部内生真菌分离法, 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到的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 :从两种生境的流苏石斛根中共分离出内生真菌 28 株, 鉴定为 3 门 6 纲 9 目 10 科 11 属 17 种 , 其中镰刀菌属 Fusarium(25.00%)、胶膜菌属 Tulasnella(17.86%)、毛壳菌属 Chaetomium(14.29%)及拟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opsis(10.71%)为分离的优势菌群。两种生境及同生境下不同附生型的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的组成和多样性均存在差异, 大部分内生真菌种类具有特定的地理分布特性, 广西雅长内生真菌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达 1.700 8, 贵州兴义仅为 0.853 0。对比雅长保护区内树附生和石附生的流苏石斛, 树附生型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为 1.482 9, 石附生型为 1.140 1 。推测流苏石斛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可能受生境和附生型的影响。
2014 Vol. 33 (4): 672-679 [
摘要
] (
95
)
HTML
(1 KB)
PDF
(580 KB) (
253
)
680
北京城郊土壤镉对大麦的毒害研究
王月,王学东 *, 高伟明,杨昱祺
选取北京城郊 5 个区县土壤为研究对象,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 研究了土壤外源镉(Cd)对大麦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 5 个采样点土壤的大麦根伸长与土壤中总 Cd 和有效态 Cd 含量的变化趋势均符合剂量效应关系 , 基于土壤总Cd 的 EC50(使大麦根伸长降低至对照一半时土壤中的 Cd 浓度 )和有效态 Cd 的 EC50 分别变化了 1.75 倍和 1.65 倍, 基于总 Cd 和有效态 Cd 的 EC10(大麦根伸长相对对照降低 10%的土壤 Cd 的浓度 )分别变化了 2.73 倍和 2.21 倍。基于总Cd 的 EC50 最低值出现在阳离子交换量(CEC)最小的丰台土壤, 而最高值出现在有机质含量最多的灵山土壤。土壤有效态 Cd 含量与大麦根伸长的剂量效应关系优于土壤总 Cd, 用土壤中 Cd 的有效态表征 Cd 的生态风险更准确。
2014 Vol. 33 (4): 680-685 [
摘要
] (
95
)
HTML
(1 KB)
PDF
(518 KB) (
66
)
686
珠江口池养梭鱼肾脏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
区又君 1, 陈四海 1,2, 李加儿 1
应用组织学和超薄切片技术对珠江口池塘养殖梭鱼(Liza haematocheila)的肾脏进行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 梭鱼肾脏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构成, 肾小体的长径平均为 51 μm (46—55 μm), 短径平均为 33 μm (26—39 μm)。肾小囊中分布有较多的足细胞, 足突发达。根据梭鱼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结构特点 , 将肾小管划分为颈段(NS)、第一近曲小管(PⅠ )、第二近曲小管(PⅡ )和集合管(CS)4 个部分。颈段(NS) 为立方上皮, PⅠ、 PⅡ细胞柱状, 有丰富的刷状缘。由肾小管超微结构显示, 第一近曲小管重吸收作用最强。文章讨论了不同生境下梭鱼肾微细结构的差异与渗透压调节功能的关系。
2014 Vol. 33 (4): 686-690 [
摘要
] (
52
)
HTML
(1 KB)
PDF
(2432 KB) (
116
)
691
外源过氧化氢对 UV-B 胁迫下蓝藻生理的影响
李琳, 薛林贵 1, *, 张红光, 赵燕, 王鑫
以青海湖粘球藻 (Gloeocapsa sp.)为研究材料, 通过生物化学和对比分析的方法 , 研究了外源添加过氧化氢(H2O2)(0.5 mmol·L −1 )对长期增强 UV-B(2.4 W·m-2)胁迫下其生理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与增强 UV-B 胁迫下的藻细胞相比 , 加入 0.5 mmol·L − 1 H2O2 减缓了藻体生物量的减少 , 提高了其蛋白质含量, 表明 H2O2 对增强 UV-B 胁迫给藻体带来的损伤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 加入 0.5 mmol·L − 1 H2O2 明显(P<0.05)提高了增强UV-B 胁迫下藻体细胞内脯氨酸和类黄酮含量及 CAT 与 SOD 的活性, 并降低了藻体细胞内 MDA 含量, 表明 H2O2 可以通过增加细胞抗氧化物质及抗逆物质的含量来缓解 UV-B 胁迫对藻体造成的损伤。说明 H2O2 不仅对高等真核生物在抵御逆境胁迫中可以起到信号分子的作用 , 在原核生物中也具有此功能。为将来的逆境胁迫抵御机制的研究途径提供参考。
2014 Vol. 33 (4): 691-697 [
摘要
] (
100
)
HTML
(1 KB)
PDF
(471 KB) (
542
)
698
低盐胁迫对三疣梭子蟹组织中抗氧化酶和 AT P 酶活力的影响
周东, 母昌考, 宋微微, 李荣华, 王春琳*
设定半致死低盐试验组(盐度 7)和正常对照组(盐度 28)对三疣梭子蟹进行 48h 的胁迫, 检测半致死盐度胁迫下不同时间点三疣梭子蟹组织中抗氧化酶和 ATP 酶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 随着低盐处理时间的延长, 三疣梭子蟹肝胰腺、鳃、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均呈下降趋势, 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各组织中 SOD、 CAT 活力大小顺序为肌肉 >肝胰腺>鳃; 肝胰腺、鳃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转硫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Na+/K+-ATPase 酶和 Ca2+/Mg2+-ATPase 酶活力也都被抑制, 活力极显著下降(P<0.01); 而对照组在试验期间各组织酶活均较
平稳, 变化不大。试验结论表明 , 当盐度下降剧烈, 超出机体耐受范围时, 三疣梭子蟹生理机能被抑制, 酶活力反而下降。
2014 Vol. 33 (4): 698-703 [
摘要
] (
105
)
HTML
(1 KB)
PDF
(616 KB) (
163
)
704
红树植物桐花树 E F1 A 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彭亚兰 1, 王友绍 1, 2,*
通过 RACE 方法克隆到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的一个延伸因子基因, 命名为 AcEF1A(GenBank 登录号:KC416649)。该基因的 cDNA 全长 1 778 bp, CDS 为 1 350 bp, 编码 449 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氨基酸序列与琴叶拟南芥(Arabidopsis lyrata)EF1A 的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97.7%)。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 AcEF1A 在茎尖中的表达量最高,叶片中的表达量次之, 根中的表达量最低。低温、高盐、干旱和重金属 Cd 胁迫下, 桐花树叶片中 AcEF1A 基因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这些结果表明 AcEF1A 基因可能参与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及逆境响应过程。
2014 Vol. 33 (4): 704-712 [
摘要
] (
108
)
HTML
(1 KB)
PDF
(2181 KB) (
122
)
713
象山港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的定量驱动分析
黄简易 1, 朱艺峰 1, 2*, 王银 1, 吴燕萍 1
采用浮游生物 I 型网与 II 型网 , 在象山港进行了浮游动物季节性取样, 结合现场监测环境因子, 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差异及其环境驱动因子。结果显示: 共得 12 类浮游动物幼体、 75 种浮游动物。象山港浮游动物小型化特征明显 , 平均丰度 3 796.7 ind⋅m–3。周年优势种类是针刺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aculeat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 (Oithona brevicornis)和桡足幼体, 其中 , 针刺拟哲水蚤为时空群落贡献最大物种。 ANOSIM 和SIMPER 分析显示, 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性差异显著, 主要判别种类有: 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长尾基齿哲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强额拟哲水蚤、伪长腹剑水蚤(Oithona fallax)、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和瓣鳃类幼虫。浮游动物群落空间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 港口区以大个体或适高盐为主 , 港底区以小个体和幼虫为主。空间上主要判别种类是 : 强额拟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体和瓣鳃类幼虫。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 Distance-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显示, 驱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盐度和 pH, 3 个变量可解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 53.0%, 其中 , 水温是驱动季节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 而驱动空间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盐度和 pH。
2014 Vol. 33 (4): 713-722 [
摘要
] (
85
)
HTML
(1 KB)
PDF
(580 KB) (
652
)
723
江西主要湿地鸟类资源与区系分析
邵明勤 1, 蒋剑虹 1, 石文娟 1, 戴年华 2,曾宾宾 1
2006—2012 年, 采用样线和样点法相结合, 对江西主要湿地鸟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结合文献共记录江西湿地鸟类 11 目 24 科 151 种 , 占全省鸟类物种数的 31.39%。国家 I 级重点保护鸟类 6 种 : 东方白鹳 Ciconia boyciana、黑鹳 Ciconia nigra、中华秋沙鸭 Mergus squamatus、白鹤 Grus monacha、白鹤 Grus leucogeranus、遗鸥 Larus relictus。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鸟类 18 种。居留型方面, 冬候鸟最多 , 占江西湿地鸟类物种数的 54.30%。鸟类区系上, 古北界鸟类 95 种 , 东洋界 15 种 , 广布种 40 种 , 迷鸟 1 种。鄱阳湖及流域记录湿地鸟类 21 科 142 种 , 表明鄱阳湖及流域对江西湿地鸟类多样性的维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还对江西一些湿地鸟类的居留情况进行了说明和修订。
2014 Vol. 33 (4): 723-729 [
摘要
] (
81
)
HTML
(1 KB)
PDF
(1324 KB) (
484
)
730
大海马交配和孵化适宜环境条件研究
李景, 徐永健
从繁殖行为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水深、温度、盐度、噪声、光强等环境因素对大海马交配成功率与孵幼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 大海马交配与孵幼养殖水位最好在 70 cm 以上, 适宜水温在 25—30℃间, 盐度为 15—30; 大海马喜安静且晴好天气应避免直射阳光, 海马生活需要有光线, 表现较安逸, 也能专心孵幼, 所产生的幼体数量也较多、质量较好。上述这些环境因素的研究可以为大海马人工育苗的成功提供适宜水深、温度和盐度等范围的参考数据, 对构建大海马的择偶、交配与孵幼的环境条件及大海马的人工育苗有指导作用。
2014 Vol. 33 (4): 730-734 [
摘要
] (
101
)
HTML
(1 KB)
PDF
(324 KB) (
289
)
735
除臭生物滤池稳定运行期的微生物生态 DNA指纹研究
陈桐生, 刘伟民 *, 黄报远, 杨婧, 陈涵毅
采用 DNA 指纹方法研究除臭生物滤池稳定运行期的微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 通过扩增不同阶段的细菌 16SrRNA 基因的 V3 可变区 , 结合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除臭生物滤池的生物种群的结构变化, 并回收主要的 DNA 片段, 采用 PCR 测序, 并与 NCBI 进行比对。结果表明 , 不同阶段的除臭生物滤池, 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丰度存在较大差别 , DNA 指纹图谱存在明显差异 , 同时在滤池的不同层次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多样性, 序列比对显示硫氧化细菌在除臭系统稳定运行期占有优势地位。这些研究为更好的处理恶臭气体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同时也为生物除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014 Vol. 33 (4): 735-740 [
摘要
] (
87
)
HTML
(1 KB)
PDF
(531 KB) (
132
)
741
北京山区主要林下木本植物生物量估测模型
王欢, 牛树奎, 孙武, 张志旭
以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实验林场 10 种分布较广泛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 其中木本植物按形态分为乔木型灌木(主干明显)和典型灌木(分枝多主干不明显), 分别调查各物种高度、基径、冠幅及其干湿比, 并对各物种测量因子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构建了各物种以植冠面积(A)、植株体积(V)、基径和株高乘积(DH)、基径平方与株高乘积(D2H)等为自变量的器官和全株生物量最优模型, 同时采用总相对误差(RS<30%)和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RM,A<20%)2 种检验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 木本植物器官及全株最优模型方程形式多为二次、三次方程及幂函数方程; 叶、枝、根和整株的生物量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多为 V或 D2H,有个别种木本植物采用 A 或 DH 做为自变量; 干的生物量最优模型采用的自变量为 V 或 D2H, 且模型预测精度较好, 可以用于相同或相似立地条件木本植物生物量的估算。
2014 Vol. 33 (4): 741-748 [
摘要
] (
109
)
HTML
(1 KB)
PDF
(346 KB) (
76
)
749
城市绿化树种女贞对 P M 2 . 5 的滞留能力
王会霞 1,2, 石辉 2, *, 王彦辉 1, 玉亚 2
研究了西安市南郊不同功能区高频度使用的女贞叶面滞留 PM2.5(直径 D <2.5 µm 的颗粒物)的能力, 分析了交通流量及样树离开道路距离对叶面 PM2.5 滞留量的影响。研究表明 , 女贞叶面的 PM2.5 滞留量受环境污染背景值影响很大, 其均值为 0.22 g⋅m–2, 但在不同区域间差异显异(p<0.05), 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业区(0.38 g⋅m–2)、交通繁忙区(0.24 g⋅m–2)、商业区(0.18 g⋅m–2)、居住文教区(0.15 g⋅m–2)、相对清洁区(0.09 g⋅m–2)。在研究区域内 , 交通流量及样树离开道路距离对女贞叶面的PM2.5 滞留量影响很大; 叶面 PM2.5 滞留量与交通流量呈显著正相关(R2=0.359, p=0.011); 与样树离开道路距离呈幂函数关系(R2=0.207, p=0.050)。综合来看, 女贞能有效滞留 PM2.5, 对降低 PM2.5 污染发挥着巨大作用。
2014 Vol. 33 (4): 749-753 [
摘要
] (
85
)
HTML
(1 KB)
PDF
(608 KB) (
247
)
754
东昌湖优先污染物动态变化及防治对策
翟胜 1, 王东丽 2, 肖栋梁 1, 江振 1, 王巨媛 3*
以东昌湖 6 个湖区为研究对象, 选取挥发酚、氰化物、砷、铬(VI)、铅、镉、石油类 7 项优先污染物, 采用单因子指数以及内梅罗指数法, 对东昌湖污染物年际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得出挥发酚、砷、铅的单因子指数在 0.001 —0.5 之间呈波动中下降趋势, 而氰化物、镉、铬(VI)单因子指数在 0.01 —0.1 之间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但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水质标准。内梅罗指数在调查年度内呈波动中上升趋势, 这与石油类单因子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似, 表明石油类是东昌湖的主要污染物。针对东昌湖的水污染问题, 提出了物理、生物防治措施和加强宣传教育与管理的建议。
2014 Vol. 33 (4): 754-758 [
摘要
] (
61
)
HTML
(1 KB)
PDF
(518 KB) (
126
)
759
紫花苜蓿 DREB 1 基因的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
闫艳 2, 崔文艺 1, 李大红 1,刘军和 1*
构建 MsDREB1 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 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和纯化, 为研究 DREB1 基因在植株中功能奠定基础。用冷酚法从紫花苜蓿提取 RNA, 并转化成 cDNA, 然后将其克隆至 pET32a 原核表达载体, 构建重组载体 pET32aDREB1 。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BL21, IPTG 诱导表达后进行 SDS-PAGE 分析, 用 Ni-NTA 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表明 ,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 ; SDS-PAGE 分析, 出现了与 DNAMAN 预测的 43.2 kd 大小一致的蛋白条带;经分析重组蛋白纯化率达到 90%以上。
2014 Vol. 33 (4): 759-763 [
摘要
] (
69
)
HTML
(1 KB)
PDF
(1089 KB) (
97
)
764
水质改良剂对日本对虾水质的改良效果
王静香 1*, 陈钜洲 2, 于长青 1, 仝宝生 1
以日本对虾为研究对象, 运用强效水质改良剂和水产专用活菌素两种调水产品 , 旨在说明其在水质调控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 强效水质改良剂和水产专用活菌素均能够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 增加水体透明度、水中溶解氧含量, 调节水体 pH 值。不同之处在于强效水质改良剂使用后, 水体中绿藻数量多 , 蓝藻数量少, 这种水体有益于对虾的成活率提高, 该实验中使用强效水质改良剂的实验组的成活率为 85%; 使用水产专用活菌素的实验组水体中蓝藻数量多 , 绿藻数量少, 此种水体日本对虾生长快, 但成活率相对强效水质改良剂较低为 83%。
2014 Vol. 33 (4): 764-768 [
摘要
] (
80
)
HTML
(1 KB)
PDF
(465 KB) (
153
)
769
山地苹果园大型土壤动物与土壤因子关系分析
刘长海 *, 南征, 吕婷, 吴阿香, 于飞, 汪志强
为了研究山地苹果园大型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因子的指示作用 , 并以此来对延安山地苹果园害虫的防治及调控工作提供参考。分别选取延安市山地苹果园的示范园、常规园、撂荒地 3 个样地, 通过采集和分离归类大型土壤动物, 并对其土样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大型土壤动物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陕北山地苹果园土壤动物的数量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程度最大; 土壤动物类群受 pH 的影响程度最大; 铵态氮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类群影响不大; 土壤动物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山地苹果园大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类群不仅受其生境环境的影响 , 也受季节变化的影响。
2014 Vol. 33 (4): 769-773 [
摘要
] (
75
)
HTML
(1 KB)
PDF
(310 KB) (
182
)
774
蕉城区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代颖懿, 刘辉*
以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 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 2020 的土地利用规划图作为基础数据 , 提取了该区各个行政区的城乡建设用地信息。运用景观格局分析理论, 选取五种景观指数, 其中采用了一个新型的景观扩张指数, 用以表征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 , 蕉城区在规划期间城乡建设用地将大量扩张, 面积将增加 71.4%; 其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潭湾镇, 达到 1157.45 hm2; 而该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分形维数从 2010 年的 1.349 变为 2020 年的 1.319, 稳定性指数从 0.153 增加到 0.1822; 这就说明该地区在人为规划因素影响下, 其斑块变得越来越规则, 结构也趋于稳定, 其中以七都镇最为突出 , 稳定性指数增加 77.0%, 达到 0.223; 另外通过计算景观扩张指数, 得出该区 6%的扩张斑块为邻接式扩张, 14%的扩张斑块为外部式扩张, 比较突出的是飞鸾镇和三都镇, 它们外部式扩张的斑块数超过 10 个。
2014 Vol. 33 (4): 774-780 [
摘要
] (
119
)
HTML
(1 KB)
PDF
(2350 KB) (
147
)
781
基于 G I S 的粤西坡耕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研究
郭涛*, 俞龙生
基于 TM 遥感影像和 GIS 技术, 以粤西地区大方小流域为研究样区, 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研究大方小流域内水土流失现状, 分析小流域内坡耕地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 流域内水土流失空间分布不均匀, 流域内坡度较大的坡耕地及陡坡开荒区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影响流域土壤侵蚀分布的关键因子是地形和土地利用因子, 流域内坡耕地尤其是陡坡荒地开发等人工活动干扰, 是造成流域内局部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提出流域内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为坡耕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2014 Vol. 33 (4): 781-787 [
摘要
] (
84
)
HTML
(1 KB)
PDF
(965 KB) (
78
)
788
基于 RS 和 G I S 的崇明县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马明睿 12, 韩华 12, 王昊彬 12, 杨洁 12, 由文辉 12*
崇明地区近 20 年来, 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越来越显著, 势必会影响到该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整个崇明地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的研究, 根据 1989 年、 2001 年、 2008 年崇明地区遥感图像及统计数据 , 建立“压力 -状态-响应”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 并以崇明县各乡镇行政区划为评价单元,进行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评价, 以此反映崇明县近 20 年来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时空变化情况, 为崇明地区制定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 (1)崇明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在 1989 年至 2001 年间有较明显下降, 评价等级变差的区域占总面积的 18.93%, 而从 2001 年至 2008 年, 则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化、耕地开发和滩涂围垦。后期由于崇明县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使健康状况保持稳定 ; (2)崇明北部及东部 , 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好, 评价等级保持在二级 (较好), 中南部状况较差 , 有较大面积的四级单元(较差 ), 其原因在于较大的建筑用地面积和大量散布在区域内的居民点导致景观的破碎化。
2014 Vol. 33 (4): 788-796 [
摘要
] (
73
)
HTML
(1 KB)
PDF
(1808 KB) (
240
)
797
重庆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要素分析
连昊 1, 郑钦玉 2, 王晓惠 3, 李莎 4
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部分, 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 因此, 对该系统瓶颈要素的分析将成为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论文采用基于供需平衡原理构建的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要素评价体系, 并将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和环境要素的多指标性引入到瓶颈要素评价体系中。通过对 2011 年重庆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各要素的实例分析, 得出大气环境、水环境、耕地资源和煤炭资源为重庆市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瓶颈要素, 针对各个瓶颈要素提出进行调控的合理建议, 以求减缓由此而产生的瓶颈作用 , 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14 Vol. 33 (4): 797-801 [
摘要
] (
79
)
HTML
(1 KB)
PDF
(412 KB) (
92
)
802
文昌锆钛矿区生态格局变迁分析
林彰文 1, 王凌 1*, 关学彬 1, 顾继光 2
以海南省文昌锆钛矿区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 2004—2009 年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与人类活动影响关系 , 并与媒矿区景观格局发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 Ⅰ ) 2004—2009 年, 研究区矿山开发用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均不同程度增加 , 而农业用地面积明显减少 , 林地、农业用地和矿山开发用地之间相互转化密切。矿山开发用地生态恢复率为 32.3%, 新增矿山开发用地面积远大于复垦面积。Ⅱ )景观格局上,2004 年, 研究区矿山开发用地平均斑块面积 8.8 hm2、斑块密度 2.51 ind?hm–2, 斑块面积小且形状复杂, 矿区景观破碎度高, 反映了矿区民采盛行的景观特性; 到 2009 年, 矿山开发用地平均斑块面积 41.8 hm2, 为 2004 年的 3.8 倍, 斑块规模及团聚程度增加 , 同时斑块密度减少 , 景观破碎度降低 , 矿山开发用地趋于联合, 影像反映了矿区企业规模化开发时期特点。Ⅲ)同样为地表开采, 同样受人为影响加大, 煤矿近十年来景观格局多呈景观多样性增加、破碎度增大趋势, 这与锆钛矿景观格局发展不同 , 其原因在于锆、钛矿开采对地表破坏较煤矿更大, 而砂壤本底又使生态恢复更为困难。 2004–2009 年, 文昌锆、钛矿区开发由分散到规模化, 开发趋于集中 , 生态恢复速度又远不及开发速度 , 景观总体趋于单调 , 生态稳定性被削弱 , 矿区生态风险加大。
2014 Vol. 33 (4): 802-808 [
摘要
] (
101
)
HTML
(1 KB)
PDF
(1631 KB) (
87
)
809
人为因素对东北地区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
白肖杰 1, 2, 曹伟 1*,任恒德 3, 王金菊 4, 孙向前 5
外来植物的入侵不仅危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 而且对该地的经济和环境也会造成负面影响。以东北地区外来入侵植物为研究对象, 以各县市为基本单位统计查证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 选取人口、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和口岸等6个人为因素, 并分别统计区域内全部 219 个县市的人为因素指标。运用回归拟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各人为因素对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 大连、沈阳和哈尔滨3市外来入侵植物种数最多; 人口因素和港口因素是影响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铁路因素和口岸因素的影响次之, 机场因素和公路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2014 Vol. 33 (4): 809-812 [
摘要
] (
87
)
HTML
(1 KB)
PDF
(315 KB) (
122
)
813
基于生命周期的松通高速公路碳排放估算
何吉成
基于车辆的交通量预测数据和不同类型车辆的 CO2 排放因子, 定量估算了松通高速公路生命周期中运营阶段的碳排放量, 鉴于之前的研究成果 , 进而估算了高速公路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 , 松通高速公路每年车辆的 CO2 排放量为 19.69 万 t, 排放量在车型分配上以大型车居多 , 占总量的 50.6%; 在燃油类型分配上以柴油车居多 , 占总量的 55.5%。松通高速公路在 30 年的生命周期中将共排放 658.09 万 tCO2, 其中运营阶段车辆排放 590.7 万tCO2, 占总量的 89.8%; 筑路建材生产、公路建造、公路养护和废弃拆除 4 个阶段共排放 67.39 万 tCO2, 占总量的 10.2%。
2014 Vol. 33 (4): 813-817 [
摘要
] (
74
)
HTML
(1 KB)
PDF
(502 KB) (
232
)
818
基于 Exergy 天津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度量
孟伟庆 1,2, 王中良 1,2*, 李洪远 3
城市生态系统是复杂的高度人工化的复合生态系统, 其正常的运转动力来自于外界能量的输入, Exergy 作为热力学指标是指系统从给定状态到与其周围介质达到热力学平衡所需做的最大功 ,Exergy 概念被生态学家借鉴应用于生态系统的研究, 使它有了生物学的含义。在分析能量、能值和Exergy 概念的内涵及总结 Exergy 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通过构建城市尺度的能质账户分析模型, 对天津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能质效率进行了分析。将生态热力学的理论应用区域经济地理学定量研究中 , 结果表明 , 天津市总体的能质(exergy)输入从 2003 年的 682.5PJ 增加到 2010 年的 1254.2 PJ, 系统的总能质输出从 1 42.0 PJ 增加到 299.8 PJ, 能源输入总量快速增加 , 但总体的能质效率增加不大, 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这与采用其他方法的计算结果相一致, 在该指标易于理解, 可以为政府决策者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提供有效理论支持。
2014 Vol. 33 (4): 818-824 [
摘要
] (
91
)
HTML
(1 KB)
PDF
(1114 KB) (
0
)
编辑部公告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
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广东省生态学会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
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
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