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05年 24卷 4期
刊出日期:2005-08-25

论文
 
       论文
289 相互作用的集合种群研究动态
周淑荣, 李金花, 王刚*

在集合种群水平上,两个或更多物种可以生活在同一个斑块网络中而没有相互作用.但在很多情况下,种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种群的迁移率、灭绝率和侵占率,从而调节相应物种的集合种群动态.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集合种群水平上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以及在没有任何环境异质性的条件下物种在空间上聚集分布的产生和维持等.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集合种群水平上的竞争,捕食者和猎物系统以及捕食与复杂空间动态的最新研究成果.

2005 Vol. 24 (4): 289-294 [摘要] ( 265 ) HTML (1 KB)  PDF (422 KB)  ( 92 )
295 广西阳朔岩溶植被演替过程种群变化及物种多样性
欧祖兰, 李先琨*, 苏宗明

采用时空替代法研究广西阳朔岩溶植被在演替过程中的种群变化和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随着演替的进展,耐荫种群增加,乔木种群增加,优势种的更替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后一演替阶段的优势种往往已经隐含在前一演替阶段中;物种丰富度随演替进展表现出草丛<落叶阔叶林<灌丛<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趋势;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在各演替阶段中均是最高的;在各演替阶段中,落叶阔叶林阶段的群落均匀度均表现为最大.

2005 Vol. 24 (4): 295-297 [摘要] ( 205 ) HTML (1 KB)  PDF (323 KB)  ( 154 )
298 不同生境中淫羊藿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
冯图, 黎云祥, 杨子松, 钱宝英

为探求淫羊藿资源的保护策略,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室内测定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林缘旷地、林缘和林下三种不同生境中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克隆构型及其分株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初步分析环境因子对淫羊藿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枝强度、间隔子长度、分枝高度、根状茎长度及分株种群密度在3种生境中差异显著,且与生境相对光强和土壤含水量有较强的回归关系.群落相对光强、土壤含水量在淫羊藿的克隆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淫羊藿以地下根茎为克隆器官进行克隆生长,有着较强的克隆构型可塑性.结合克隆植物对资源的利用策略,讨论不同生境中淫羊藿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可塑性的生态适应意义及淫羊藿保护机制.

2005 Vol. 24 (4): 298-303 [摘要] ( 259 ) HTML (1 KB)  PDF (501 KB)  ( 312 )
304 宁波北仑植物资源及珍稀保护植物研究
刘亚云1,2, 陈桂珠1, 罗穗华1, 缪绅裕3, 王厚麟3

宁波市北仑区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据调查有野生维管植物158科454属712种,在这些植物中,有药用植物276种、用材树种95种、观赏植物87种、纤维植物60种、防护植物55种、薪炭植物52种、油脂植物48种、饲料植物42种、野生水果38种、芳香植物30种、淀粉植物25种、蜜源植物24种、野菜植物18种等,大多具有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价值;此外,北仑还有国家野生重点保护植物4科5属5种、古树名木15科17属17种,这些植物对开发建设中的北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因此,为使北仑区的植物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利用,对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2005 Vol. 24 (4): 304-309 [摘要] ( 252 ) HTML (1 KB)  PDF (452 KB)  ( 57 )
310 柳州酸雨区马尾松年轮元素含量变化研究
王金凤1,2, 温远光2, 梁宏温2

柳州市是我国酸雨出现的高频区和严重地区.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柳州两个地区长塘(酸雨污染区)和三门江(相对清洁区)马尾松年轮中几种化学元素含量的历史变化,揭示酸雨与马尾松年轮生长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酸雨有可能导致马尾松年轮中N、P、K含量在近30a中的上升趋势,和Ca、Mg、Zn、Mn、Al的含量下降趋势.但是由于柳州长塘和三门江酸雨污染的程度不同,导致N、P、K含量增加程度不同以及Ca、Mg、Zn、Mn元素的淋失存在差异.

2005 Vol. 24 (4): 310-313 [摘要] ( 283 ) HTML (1 KB)  PDF (282 KB)  ( 79 )
314 东海原甲藻对不同磷源的利用特征
李英1,2, 吕颂辉1*, 徐宁1, 谢隆初1

采用单因子实验,以NaNO3作为唯一氮源,固定初始氮浓度为40μmol·L-1,设置六个初始磷浓度梯度:0.1μmol·L-1、0.5μmol·L-1、1.0μmol·L-1、2.0μmol·L-1、5.0μmol·L-1、10.0μmol·L-1,对比研究了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对4种不同磷源的利用特征及其这4种不同磷源对东海原甲藻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既可以直接吸收利用无机磷——磷酸二氢钠(NaH2PO4),又可以不同程度地利用3种小分子有机磷: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TP)、D-葡萄糖-6-磷酸钠(G-6-P)和甘油磷酸钠(G-P);东海原甲藻在以NaH2PO4、G-6-P和ATP分别作为磷源时的最大比生长率(μmax)值相差不大,3种磷源对最大生物量的贡献也基本相近;但是以G-P作为磷源时则明显有最低的μmax值,其对最大生物量的贡献也最低.东海原甲藻对这4种磷源的利用特征说明:长江口自然海水中与三种小分子有机磷结构相似的溶解有机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东海原甲藻赤潮的爆发和维持提供磷源.

2005 Vol. 24 (4): 314-317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395 KB)  ( 270 )
318 惠州西湖底泥中氮磷特征的初步研究
谭镇1, 钟萍1, 应文晔1, 刘正文1,2*, 朱广伟2, 王建军2

惠州西湖为典型的亚热带城市浅水湖泊.为了调查该湖泊底泥性质了解底泥对水质的影响.2004年8月在惠州西湖5个子湖(南湖、丰湖、平湖、菱湖和鳄湖)采集了6个底泥柱样,对其含水率、烧失量(LOI)、总氮(TN)、总磷(TP)、藻类可利用性磷(AAP)和粒度的垂向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子湖中南湖内源负荷最大,底泥中的LOI、TN、TP和AAP含量高于其他湖区数倍以上,表层值较高,表明曾遭受过严重的污染,而其它湖区的垂向变化不明显.底泥成分以粘土、粉砂为主,水体混浊度高可能与底泥粒径较小以及鱼类和游船活动的强扰动性有关.

2005 Vol. 24 (4): 318-321 [摘要] ( 336 ) HTML (1 KB)  PDF (353 KB)  ( 136 )
322 虾头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因子的影响
潘剑雄1, 林小涛1, 程炜轩1, 章超桦2, 洪鹏志2, 林继辉3

以添加不同量虾头提取物(0、1.0%、1.5%、2.0%、2.5%、3.0%)的饲料投喂初体质量为6.35±0.38g的凡纳滨对虾49d,研究其对对虾的生长及免疫因子的影响.各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及体成分组成没有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1.5%~3.0%添加量组对虾血清中的ACP活力明显提高;2.0%~3.0%添加量组对虾血清中的AKP活力明显提高;各添加量组对虾血清中的PO活力都有明显提高.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适当剂量的虾头提取物可以增强凡纳滨对虾的免疫能力.

2005 Vol. 24 (4): 322-325 [摘要] ( 197 ) HTML (1 KB)  PDF (329 KB)  ( 78 )
326 对虾养殖池塘底质修复技术对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黄建荣1, 林文辉2, 曾伟1, 徐润林1*

在对虾养殖池塘水体中共检测到原生动物86种,其中纤毛虫48种;鞭毛虫25种,肉足虫13种.原生动物优势种主要由一些运动能力相对较弱或固着生长的种类组成,如褐砂壳虫(Difflugia avellana)、瓜形膜袋虫(Cyclidium citrullus)、透明鞘居虫(Vaginicola crystalline)、多态喇叭虫(Stentor polymorphrus)和钟虫(Vorticella sp.)等,这些原生动物有以腐质和藻类为食、耐污性较强的特点.结果表明:在养殖初期,使用底质修复技术的试验池塘原生动物群落结构恢复比对照塘快,PFU群集的原生动物种类数和密度比对照塘多,水质比对照塘好,嗜污性相对较强的一些纤毛虫如尾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ium)、拟瘦尾虫(Paruroleptus spp.)等比对照塘出现晚.在随后的养殖过程中,使用底质修复技术的试验塘原生动物群落结构比对照塘稳定,原生动物种类数和密度起伏小,pH值、透明度变化幅度也小于对照池塘,没有发生病害,水质较对照塘好.

2005 Vol. 24 (4): 326-329 [摘要] ( 265 ) HTML (1 KB)  PDF (302 KB)  ( 103 )
330 甘肃河西小型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与水热分布的关系
李俊生1, 宋延龄2, 张晓岚3

野外调查、文献和标本资料收集相结合,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甘肃河西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水热条件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年蒸发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相关性不明显;影响小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以年降水量、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年平均温度、年蒸发量为主的要素所构成的基本景观因子,其次是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

2005 Vol. 24 (4): 330-335 [摘要] ( 369 ) HTML (1 KB)  PDF (485 KB)  ( 116 )
336 稻鸭共作技术的生物防治效应
全国明1,2, 章家恩1*, 许荣宝1, 刘金苓1, 黄兆祥1

稻鸭共作是一项种养复合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综合生产技术,起源于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鸭子与水稻共育于稻田中,二者存在共生互利关系,鸭子对稻田有害生物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文章综述了国内近年来利用稻鸭共作技术防治稻田病虫草害以及对稻田天敌的影响研究进展.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稻鸭共作对草害和主要虫害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在全生育期取代相应化学药剂的使用,对某些水稻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对天敌种群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鸭子对病虫草害防治的确切效应及其内在过程与机理方面,尚有待开展深入探究.

2005 Vol. 24 (4): 336-338 [摘要] ( 406 ) HTML (1 KB)  PDF (414 KB)  ( 135 )
339 基于主因子分析的生态社区评价方法研究——以上海外环以内区域为例
张静1, 艾彬2, 徐建华3

从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构建了生态社区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生态社区评价模型;并在遥感与GIS技术支持下,对上海中心城区做了生态社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格局上,社区生态水平差异明显,无论是在社区内部还是社区之间,各主因子分布极不平衡;总体看来,浦西核心区的大部分社区,其规模结构比较合理,服务设施比较完善,然而部分社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急需要改善,部分社区的居住条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而浦东一些社区,尽管生态指数较高,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但由于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健全,规模结构不够均衡,道路交通系统尚待进一步完善.

2005 Vol. 24 (4): 339-343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416 KB)  ( 328 )
344 油田含聚合物污水微生物处理初步研究
佘跃惠1, 周玲革1, 刘宏菊2, 王家卓2, 张凡1, 李向前3, 张宏翼3

对油田日益增多的并且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的而现有污水处理工艺难于处理的含聚合物污水进行微生物处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油田污水污泥中分离得到的七株聚丙烯酰胺(PAM)降解菌在合适的营养条件下协同作用,对大港油田的含PAM的污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经过3d的处理,微生物菌群将补充了磷和氮的污水的COD降低了87.7%;经过18d的处理,微生物菌群将补充了磷的污水的COD由13499mg·L-1降低为283mg·L-1,降低幅度达到了97.9%.因而这7株PAM降解菌对含PAM污水处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05 Vol. 24 (4): 344-346 [摘要] ( 215 ) HTML (1 KB)  PDF (338 KB)  ( 141 )
347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包涵体研究
刘加根, 李贵生, 黄耀熊

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对斑节对虾肝胰腺正常细胞胞核和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感染细胞胞核横切面的直径、周长和面积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正常细胞胞核的直径为3.47±0.30μm、周长为13.03±1.36μm、面积为10.87±1.78μm2;MBV感染细胞胞核的直径为3.81±0.79μm、周长为14.00±2.87μm、面积为13.52±5.37μm2;两者的直径、周长和面积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对3种类型的包涵体进行了测量,其中1类包涵体最大,2类包涵体次之,3类包涵体最小,并以1类包涵体占大多数.

2005 Vol. 24 (4): 347-349 [摘要] ( 349 ) HTML (1 KB)  PDF (231 KB)  ( 126 )
350 氯氰菊酯在荔枝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赵卫星1, 龚道新1, 杨仁斌1, 李彦文2, 郭正元1, 邹雅竹1

为揭示氯氰菊酯在荔枝中的消解动力学进行了荔枝田间试验.运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氯氰菊酯在荔枝土壤和荔枝中的残留量.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氯氰菊酯在土壤和荔枝中消解迅速,在土壤和荔枝中的半衰期分别为8.6~9.60.0044~0.0165mg·kg-1(荔枝肉),均小于0.5mg·kg-1.

2005 Vol. 24 (4): 350-354 [摘要] ( 377 ) HTML (1 KB)  PDF (289 KB)  ( 101 )
355 韶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定量化评价
张林英1,2, 徐颂军3, 周永章2

韶关市是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最集中的地区.近几年来,在可持续发展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蓬勃发展.论文介绍了韶关市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探讨利用模糊数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评价.通过对车八岭、南岭、丹霞山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自然景观资源比较分析,运用三种运算方法得出了较一致的结论.结果显示南岭自然保护区资源评价最好,车八岭其次,丹霞山则相对较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建立生态网络、加强环境建设以及社区参与等可持续发展建议.

2005 Vol. 24 (4): 355-358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313 KB)  ( 98 )
359 厦门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陈鹏

选取了厦门市1986年,1993年和2003年三个时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作为基本信息源.在ArcGIS支持下,应用GIS技术获取滨海湿地基本数据,通过对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和分析,对过去17年间厦门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由1986年的419.764km2下降至2003年的394.237km2,湿地斑块数量由1986年的810块增加至2003年的1092块.湿地景观破碎度不断增加,而研究区域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下降.

2005 Vol. 24 (4): 359-363 [摘要] ( 245 ) HTML (1 KB)  PDF (377 KB)  ( 306 )
364 水环境中活性氧的来源、种类及测定方法
钟萍1,2*, 林志芬3, 刘正文1, 孔令仁2

各种环境介质和生命体中许多微观化学过程都与活性氧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水环境中活性氧的来源、种类和测定.它们主要包括:1O2(单线态氧)、O2-(超氧自由基)/HO2·(氢过氧自由基)、·OH(羟基自由基)、H2O2、RO·(烷氧基)、ROO·(烷过氧基)和R·OH(氢过氧化物)等.其主要来源于辐射分解、热解和氧化还原法等.测定采用分子探针法、图谱法和酶法.

2005 Vol. 24 (4): 364-367 [摘要] ( 342 ) HTML (1 KB)  PDF (339 KB)  ( 474 )
368 微卫星位点筛选方法综述
曾庆国1, 陈艺燕2

微卫星标记因其丰富的多态性和共显性等特点,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微卫星标记首先需要获得微卫星位点的序列信息,用来设计引物.获得微卫星位点的方法有多种,本文综述了获得和富集微卫星位点的常用方法.最简便、最省时的方法是从公共数据库(如EMBL、Genbank、EST数据库等)或已发表的文献中查找到微卫星位点,但只限于已经有序列数据发布的物种.第二种方法是种间转移扩增,即从相近物种的数据库中查找微卫星位点,或使用已有数据发表的遗传距离相近物种的微卫星标记.第三种方法是从基因组DNA中筛选微卫星位点,其中用于富集微卫星的方法有引物法、磁珠杂交法、尼龙膜杂交法以及RAPD技术法.

2005 Vol. 24 (4): 368-372 [摘要] ( 226 ) HTML (1 KB)  PDF (461 KB)  ( 639 )
373 惠州西湖磷模型的初级研究
应文晔1, 钟萍1, 刘正文1,2*

国家4A旅游景区之一的惠州西湖地处亚热带地区,属于典型的浅水型城市湖泊.在西湖水体完全混合的假设和西湖实地调查和2003年~2005年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惠州西湖建立了零维总磷模型.文中对总磷模型进行了参数的率定、校正,并用模型对2003年10月到2004年9月一周年进行总磷浓度的模拟预测,从而验证了该模型在惠州西湖水质预测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根据西湖底泥磷释放率的特征提出修正模型,大大降低了原模型模拟误差,更精确拟合惠州西湖的总磷浓度的动态变化,有助于西湖的长期预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005 Vol. 24 (4): 373-375 [摘要] ( 361 ) HTML (1 KB)  PDF (299 KB)  ( 130 )
376 南渡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
林尹

2001年对雷州市主要供水源地-南渡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实地勘探考察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南渡河流域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南渡河流域中、上游的杨家、白沙、客路、唐家、纪家、松竹六镇,六镇的水土流失面积共61.23km2,其中,面蚀流失23.5km2,沟蚀流失12.6km2,崩塌流失25.15km2.由实地调查结果可知,南渡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南渡河水系水资源保护的头号问题,调查弄清南渡河水土流失现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保护南渡河生态环境,彻底改善南渡河水土流失现状已成为南渡河整治的重点项目.文中就南渡河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和治理措施.

2005 Vol. 24 (4): 376-378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251 KB)  ( 90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