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06年 25卷 4期
刊出日期:2006-08-25

论文
 
       论文
289 鼎湖山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地表CH4通量
周存宇1*, 周国逸2, 王迎红3, 张德强2, 刘世忠2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3种处于演替不同阶段的森林类型-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地表CH4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型地表吸收CH4通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季风林>混交林>松林,不同林型间的CH4通量差异与森林土壤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即土壤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在旱季土壤温度成为控制地表CH4通量的主要因子.

2006 Vol. 25 (4): 289-293 [摘要] ( 308 ) HTML (1 KB)  PDF (426 KB)  ( 217 )
294 短穗兔耳草基株大小对其克隆生长特征的影响
淮虎银1, 魏万红1, 张镱锂2

对采自青藏高原5个不同海拔高度上的短穗兔儿草基株干重与匍匐茎数量、单位长度匍匐茎干重和无性系分株干重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匍匐茎与无性系分株总干重与基株干重的比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人为干扰比较严重的生境外,基株大小与匍匐茎数量、单位长度匍匐茎干重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线形相关(P<0.01),基株大小对分株的影响可能与匍匐茎数量有关;匍匐茎与分株总干重与基株干重的比值在海拔最高和最低两个样地中最大.短穗兔儿草基株干重对克隆生长有明显的影响,但在不同海拔高度影响作用的大小和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006 Vol. 25 (4): 294-298 [摘要] ( 364 ) HTML (1 KB)  PDF (432 KB)  ( 158 )
299 乐清湾红树林和光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研究
郑荣泉1, 葛宝明1, 张永普2, 郑祥1

2004年5月,对浙江乐清西门岛的人工红树林及周边滩涂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种,隶属6门7纲15科;主要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底上生活类群(groupofsurface,GS)种类数少于底内生活类群(group of surface below,GSB)种类数.通过在红树林、幼红树林和光滩三种生境的调查发现,幼红树林群落结构组成介于红树林和光滩之间,三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452ind·m-2,310ind·m-2,620ind·m-2,生物量分别为40.53g·m-2,44.80g·m-2和42.75g·m-2.红树林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为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和难解不等蛤Enigmonia aenigmatica.三种生境中,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优势度最小,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红树林生境的复杂化有关.

2006 Vol. 25 (4): 299-302 [摘要] ( 313 ) HTML (1 KB)  PDF (467 KB)  ( 212 )
303 珠江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王兆礼, 陈晓宏, 李艳

为阐明珠江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整体状况,基于RS与GIS技术,应用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最新的全球植被指数变化研究数据(GIMMS),对珠江流域1982~2003年间的地表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序列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2年来,珠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NDVI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表明珠江流域植被活动在减弱;(2)从季节变化来看,珠江流域平均植被覆盖除春季呈不显著上升外,其余各季均呈不显著下降趋势;(3)空间上,中下游地区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上游南、北盘江流域、右江、左江及郁江流域则呈不显著增加趋势.这种空间异质性是由于城市化过程、农业生产活动、区域气候特征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2006 Vol. 25 (4): 303-307 [摘要] ( 406 ) HTML (1 KB)  PDF (854 KB)  ( 689 )
308 黑竹冲河蚋的周年生产量及其营养基础分析
闫云君*, 李晓宇

大型底栖动物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间对汉江流域2级河流——黑竹冲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类的生产力进行为期一周年的调查研究,并对其生产量的营养基础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优势种蚋(Simuliumsp.)的生活史为一年一代,成虫羽化主要发生在冬季;种群生物量和多度在12月到峰值,分别为115ind·m-2,250.9mg·m-2;采用龄期频率分布法(size-frequency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为3.9216g·m-2·a-1,P/B为4.6.在其前肠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真菌和硅藻所占比例分别为60.40%、3.91%和35.96%,对生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32.2%、10.4%和57.4%.

2006 Vol. 25 (4): 308-311 [摘要] ( 232 ) HTML (1 KB)  PDF (332 KB)  ( 108 )
312 鄂东大别山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保护对策
方元平1, 胡章喜2, 项俊1, 胡杨3

据调查统计,鄂东大别山区共有国家保护植物18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2种,它们是银杏和南方红豆杉;II级保护植物16种,它们是大别山五针松、金钱松、巴山榧树、榉树、金荞麦、连香树、厚朴、凹叶厚朴、鹅掌楸、樟树、桢楠、野大豆、秤锤树、喜树、香果树和黄皮树.分别占湖北省分布的39.1%,25%和44.4%.该区的这些国家保护植物具有分布集中、居群规模小、片段化严重、垂直分布明显的特点.建议建立以天堂寨为核心的湖北大别山自然保护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2006 Vol. 25 (4): 312-315 [摘要] ( 316 ) HTML (1 KB)  PDF (398 KB)  ( 495 )
316 空心莲子草地下茎克隆繁殖特征
付文竹, 陈振亚, 淮虎银*

空心莲子草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苋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通过地下茎等营养器官进行无性繁殖是其主要繁殖方式.本文以空心莲子草的地下茎为实验材料,对其克隆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茎的节是克隆繁殖的必要条件,节的有无决定克隆繁殖是否发生;(2)地下茎可以通过控制单位节上的出芽率来调节其克隆生长过程,从而使克隆繁殖结果更有利于整个种群的生长;(3)地下茎的粗细程度对其克隆繁殖也有显著影响.空心莲子草地下茎的单位节数与其单位节出芽率、无性系小株的高度和地上部分的节数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2006 Vol. 25 (4): 316-319 [摘要] ( 301 ) HTML (1 KB)  PDF (583 KB)  ( 281 )
320 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组织培养初步研究
林阿朋1, 王建伟1, 阎斌伦2, 沈颂东1*

通过将大型绿藻——浒苔切成一定大小的藻体片段,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液体和固体平板组织培养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在藻体切段条件下,浒苔组织块中细胞的发育路径和趋势.在培养的过程中发现叶状体中细胞的发育能力和方向都具有明显的极性,且浒苔组织块中细胞的发育速度和规模与组织块大小和其组织块中的位置有关.在切段培养的条件下,浒苔细胞有5种发育途径:1.分化为孢子囊,2.细胞极化下端延伸形成类似于假根的结构,3.分裂成细胞团并在后续的发育过程中成苗,4.细胞进一步极化形成带假根的单细胞苗,5.维持一定状态不再分化.而切段培养条件下,藻段中的不同细胞可能发生不同的发育情况.

2006 Vol. 25 (4): 320-324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643 KB)  ( 366 )
325 南美蟛蜞菊对除莠剂的胁迫反应及其化学防除
吴彦琼1,2, 胡劲松1

南美蟛蜞菊原产中、南美洲,目前成为危害农林生产、破坏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入侵植物.本文研究了南美蟛蜞菊对化学胁迫的反应和防除措施,结果表明:(1)盆栽的南美蟛蜞菊经不同浓度除莠剂处理后,叶片在短期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伤害症状,且伤害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加重.至观察后期,1:200~1:600毒莠定和二氯吡啶酸溶液处理的植物完全枯死;1:200~1:800氟草烟溶液处理的植株完全枯死.(2)不同除莠剂处理后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随着处理的处理浓度的提高,对叶绿素的危害程度逐渐加重.(3)不同除莠剂溶液处理后,叶片相对电导率均不同程度升高,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相对电导率相应地越高,显示细胞膜受伤害程度越严重.(4)大田药物试验结果显示,三种除莠剂均能在一定的浓度梯度范围内起到防除作用,1:600的毒莠定和二氯吡啶酸溶液、1:800的氟草烟溶液可分别在10~15d时间内完全杀灭南美蟛蜞菊.

2006 Vol. 25 (4): 325-329 [摘要] ( 257 ) HTML (1 KB)  PDF (331 KB)  ( 202 )
330 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周亮进1,2*, 涂燕玉2, 宋永昌1

根据闽江河口湿地比较系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及其受人为活动影响的原因,提出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研究表明,闽江河口区西自闽侯竹岐,东至连江川石岛,共划分10个湿地类型,总面积约459.2km2.闽江河口众多的湿地串珠状排列,有6块面积较大的湿地,是鸟类的主要栖息、繁殖和迁徙地.闽江河口湿地的维管束植物107科337属465种,被子植物89科317属438种,大型水生无脊椎动物61种,鸟类29科118种,植被类型4种类型、18个群系和22个群丛.文中分析了环境污染、不合理开发利用、盲目围垦等人为活动对闽江口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2006 Vol. 25 (4): 330-334 [摘要] ( 392 ) HTML (1 KB)  PDF (687 KB)  ( 682 )
335 生物吸附剂-活性污泥法吸附处理含铬电镀废水
屈艳芬, 叶锦韶, 尹华, 彭辉, 张娜

研究了复合生物吸附剂FY01和活性污泥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铬的生物吸附分为快速15g·L-1污泥对通用电镀废水、康力电镀废水中铬的联合去除率分别高达97.7%和88.1%,比两者单独处理电镀废水的吸附和缓慢吸附两个阶段.FY01具有良好的吸附稳定性,对废水的pH适应能力强,当pH=2.5~6时,10g·L-1FY01和5g·L-1污泥曝气处理2000mL电镀废水2h后,68.6mg·L-1含铬通用电镀废水中总铬的去除率达71.5~75.6%;50.1mg·L-1含铬康力电镀废水中总铬的去除率高达80.0~90.0%.FY01和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协同促进作用,10g·L-1FY01和除铬率总和分别高出39.8%、44.6%.

2006 Vol. 25 (4): 335-338 [摘要] ( 238 ) HTML (1 KB)  PDF (393 KB)  ( 329 )
339 棕背树蜥不同组织三种同工酶之间的差异研究
黄红英1, 易道生2, 高建林3

文章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分布在广东韶关地区的棕背树蜥(Calotes emma Gray)的肝脏、肌肉、心脏、脑、生殖腺五种组织酯酶(EST)、淀粉酶(AMY)和过氧化氢酶(CAT)三种同工酶,研究结果,酯酶(EST)同工酶有两条共有的酶带,Rf8除了肝脏不具备外,心脏、肌肉、脑和性腺共有,体现肝脏的特异性,性腺酶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淀粉酶(AMY)同工酶有一条共同酶带,肝脏酶带最为复杂,其次是生殖腺和雌体心脏,五种组织中有三种组织出现雌雄差异;过氧化氢酶(CAT)有两条共有的酶带,肝脏和生殖腺的酶带复杂,而且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性,心脏、肌肉和脑酶带相似,呈现不同组织的同源性.上述果表明三种同工酶在不同的组织表现出明显的同源性和差异性,雌雄个体间同一种酶表现出性别差异.

2006 Vol. 25 (4): 339-342 [摘要] ( 247 ) HTML (1 KB)  PDF (603 KB)  ( 301 )
343 广东南澳岛台湾相思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
谢少鸿, 陈玉军, 陈远合, 肖泽鑫, 彭剑华

以南澳岛台湾相思林不同生境梯度的种群作为一元资源位,共选取8个资源位进行调查,计测台湾相思林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重叠和相似性比例.结果表明,台湾相思林种群各种的生态位宽度差别明显,重要值大的种生态位宽度基本较大,种群物种利用资源的相似程度普遍较小;而台湾相思与生态位较宽的树种马尾松、鸭脚木、中华楠、潺槁树等生态位相似程度较大,对生境有一定相似的要求,重叠值也偏高,易形成混交林.其结果对南澳的台湾相思林分及水源涵养林的生态学研究及生产实践有指导意义.

2006 Vol. 25 (4): 343-345 [摘要] ( 208 ) HTML (1 KB)  PDF (541 KB)  ( 360 )
346 广东省沙溪自然保护区植被资源与分布
廖岩1, 陈桂珠1*, 李庆泉1, 缪绅裕2, 王厚麟2

文章通过对沙溪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调查,对保护区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分类,并对野生植物资源的种类的分布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保护区有7种植被类型,其中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海拔100~850m左右的丘陵和山地.亚热带常绿针叶与阔叶混交林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长坪一带.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常绿针叶林、灌丛草坡分布较少.竹林主要在村庄附近的沟谷两旁和山地,处于半自然状态.保护区野生维管植物191科630属1225种,其中野生国家级保护植物7种,珍稀野生保护植物7种.保护区内植物资源丰富,其中野生维管植物资源种类繁多,蕴藏量较大,不少种类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这对保护区及北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提供了基础依据.

2006 Vol. 25 (4): 346-349 [摘要] ( 254 ) HTML (1 KB)  PDF (333 KB)  ( 149 )
350 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研究
崔淑卿1, 赵来1, 吕成文2

利用黄山市1987年、1995年、2000年三期TM遥感影像数据,对研究区内近十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近10年来黄山市生态环境有退化的趋势,其间1987~1995年退化相对较严重.同时,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分异,祁门县的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屯溪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最差.在研究时段内,除休宁县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其他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黄山区的生态环境退化相对最为严重.生态环境质量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尤其是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林地面积和生态环境质量息息相关: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而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质量也相应下降.

2006 Vol. 25 (4): 350-353 [摘要] ( 358 ) HTML (1 KB)  PDF (375 KB)  ( 259 )
354 北部湾雷州近海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初探
陈嘉欣1, 区又君2, 廖银萍1, 鲁慧1, 陈锐彬1, 彭海龙1, 江海声1*

根据2005年4月、7月和8月在北部湾雷州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刺网和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银鲳(Stromateoides argenteus)是当地绝对的优势种,其它鱼类优势种随区域和季节有着较大的差异.分别计算了北部湾雷州近海春、夏季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种类丰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聚类分析表明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时空异质性,但空间异质性不如时间异质性明显.此外,不同群落中的鱼类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型特征.同时部分结果表明,在不同网具的调查下,有的结果会出现较大变化.

2006 Vol. 25 (4): 354-358 [摘要] ( 308 ) HTML (1 KB)  PDF (487 KB)  ( 279 )
359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脂植物资源
吴智宏, 宋相金, 蔡达深

油脂植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它们的果实、种子、花粉、孢子、茎、叶、根等器官都含有油脂,尤其以种子含油量最丰富.油脂植物是构成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初步调查,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油脂植物55科96属144种.车八岭保护区内野生油脂种类繁多,资源丰富,能适应多种需求,具有无法估计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目前对野生油脂植物开发利用较少,经营比较粗放,许多资源尚未得到利用,建议进一步开展油脂植物研究,查清油脂植物的分布特点、主要油脂植物的特点以及可开发利用性、资源蕴藏量,以便制定科学利用计划,引导当地群众合理利用区内的油脂植物资源,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轻对林木资源的依赖.

2006 Vol. 25 (4): 359-362 [摘要] ( 204 ) HTML (1 KB)  PDF (376 KB)  ( 414 )
363 玻璃负载TiO2膜光催化降解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刘春英1, 弓晓峰2

研究了以SOL=GEL法制备的TiO2膜光催化降解垃圾渗滤液的可行性,探讨了负载TiO2膜的影响因素及TiO2膜的催化活性,TiO2膜的最佳煅烧温度为450℃.测定了反应时间、进水浓度、pH值、光源强度等因素对垃圾渗滤液的CODCr和色度去除率的影响.光强越大,催化效果越好,光照时间越长,催化效果越好;溶液的初始浓度越大,降解率越低;反应液的在偏酸、碱的条件下有利于光催化氧化反应的进行.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TiO2膜的煅烧温度为450℃,溶液的pH值为3~4,垃圾渗滤液的初始CODCr为537mg·L-1,光催化降解2h,CODCr和UV335的去除率分别为94.4%和96.9%.

2006 Vol. 25 (4): 363-366 [摘要] ( 231 ) HTML (1 KB)  PDF (539 KB)  ( 222 )
367 人工红树林的生长与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张锦新1, 佘忠明2, 林俊雄2*, 陈桂珠3

为了配合“十五”863项目研究红树林修复海水滩涂养殖水的营养污染,在深圳海上田园旅游区的科技试验区鱼塘构筑种植岛种植一年生红树植物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L.)、桐花树(Ageiceras corniculatum(L.)Blanco)、秋茄(Kandelia candelL.Druce)并监测了解其生长发育的情况及物候期;掌握危害红树林植物生长的主要病虫害.结果表明,海桑生长速度快,各生长形态指标都远大于秋茄和桐花树,并且具有良好的抗逆特性但怕冷冻.秋茄生长速度慢,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怕水淹,成活率最低;桐花树抗逆性强,成活率最高.红树林植物幼龄时期容易受到病虫害严重威胁,要做好防治工作,保证红树林植物的健康生长.

2006 Vol. 25 (4): 367-370 [摘要] ( 230 ) HTML (1 KB)  PDF (367 KB)  ( 359 )
371 遥感技术在大亚湾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监测中的应用
何章莉1, 史合印2,3, 邢前国3,4, 潘伟斌5*

文章综合利用了Landsat系列卫星不同传感器(MSS、TM、ETM+)的遥感资料对1979至2004年20多年间的大亚湾周边的植被陆地、非植被陆地以及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变化进行了定量监测与评估.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大亚湾周边植被覆盖总体保持相对稳定,但非植被陆地由1991年的5.1%左右上升到2004年的10.5%左右,水体面积也相应降低了5%左右,表现出“人进水退”的总体变化格局,该变化特征与该区域过去的环境政策、经济活动发展历程有关.通过将人类对区域环境影响的方式、力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建立一种对应关系,可以预测以后的开发建设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并应用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去.

2006 Vol. 25 (4): 371-374 [摘要] ( 402 ) HTML (1 KB)  PDF (805 KB)  ( 233 )
375 城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陈苏1,2,3, 孙丽娜1, 孙铁珩1,2*, 晁雷2,3

城市污泥的产量巨大并且成分复杂,如何对城市污泥处置与利用已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污泥是有用的生物资源,如能合理利用则不仅能变废为宝,还能增加经济效益,所以,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处理处置和利用污泥的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城市污泥的特性、国内外处理、处置技术和污泥资源化技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对污泥进行资源化利用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尤其是农业利用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污泥终端处置费用,更可以为肥力低下的农田增添有机质、提高肥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006 Vol. 25 (4): 375-378 [摘要] ( 217 ) HTML (1 KB)  PDF (361 KB)  ( 799 )
379 溢油对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珠江口溢油现状
吕颂辉, 陈翰林

详细介绍了溢油的化学组成及其进入水体后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简述了溢油对海洋中的初级生产力、鸟类、贝类和鱼类等生物的影响,以及对红树林和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的破坏,并说明了溢油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机制.统计了近年来在珠江口及其附近海域发生的溢油事件,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并科学阐明了溢油对南海海洋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为相关部门研究相应的溢油应急对策及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2006 Vol. 25 (4): 379-384 [摘要] ( 186 ) HTML (1 KB)  PDF (442 KB)  ( 666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