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塔河流域土壤风蚀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
董文明 1,3,4,*, 樊浩然 1,3, 司琪 2 , 穆哈西 1,3, 夏逍雯 1,3, 刘新平 2
|
1. 新疆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乌鲁木齐 830052
2. 新疆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乌鲁木齐 830052
3. 新疆水利工程安全与水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乌鲁木齐 830052
4.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北京 100083 |
|
|
摘要 土壤风蚀防治历来是塔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关键工作。借助 26 个主要气象站点数据、土壤质地数据以及 MOD13Q1 数据等, 基于 RWEQ 模型分析 2004—2015 年塔河流域土壤风蚀时空变化特征, 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其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 (1)时间上, 塔河流域土壤风蚀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倾向率为-0.44 t·hm–2·a–1。春季土壤风蚀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 夏季、秋季、冬季无明显差异。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量从高到低排序为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建设用地>耕地, 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空间上, 塔河流域整体以微度土壤风蚀和轻度土壤风蚀为主, 大面积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与和田地区各县市。中度及强烈土壤风蚀主要发生在尉犁县、且末县与若羌县。极强烈及剧烈土壤风蚀多集中在乌恰县、阿克陶县与和静县。12 年间塔河流域 90.81%区域的土壤风蚀量无明显变化, 8.75%区域呈减弱趋势, 0.44%区域呈增加趋势。(3)气候因素对塔河流域土壤风蚀空间分异起主导作用, 其次是地形因素与植被
覆盖, 人类活动影响最小。任意两个驱动因子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均大于单因子作用,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时会增加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
|
|
[1] |
张文文1,2, 李俊伟2, 李婷2, 朱长波2, 张博2, 苏家齐2, 陈素文2,*. 紫外线照射培养用水对海萝孢子萌发生长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 |
[2] |
唐勇波1,*, 丰娟2,龚国勇2, 彭涛3. 非负矩阵分解的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 生态科学, 2025, 44(3): 63-. |
[3] |
刘延国1, 李景吉2, 邹强3,*,逯亚峰3. 地形急变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以大渡河流域为例[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12-. |
[4] |
李金桓1,2,3, 刘守江1,2,3,*, 余宇首1, 王自豪1,2, 陈曦1,2. 安宁河谷云南松种群年龄结构及点格局分析[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35-. |
[5] |
葛晓敏, 周旭, 陈水飞, 胡亚萍, 郑笑, 丁晖*.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养分归还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61-. |
[6] |
姜晓彤1, 徐智广1, 刘婷2, 严芳1,*. 温度和硝氮浓度对漂浮型铜藻的生理影响[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69-. |
[7] |
李金婕1, 陈扬1, 和育超2,*, 张彩彩1,3,*, 黄志旁1,3,4. 镰果杜鹃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78-. |
[8] |
马智媛1, 祝明建1,*, 栾博2. 基于ESV和电路理论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网络搭建[J]. 生态科学, 2025, 44(3): 8-. |
[9] |
曾怡娟1, 向昆仑2,*, 王刚3, 张柳红4, 李俊杰5, 邓玉娇2, 徐杰2. 2000—2021年广东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生态科学, 2025, 44(3): 74-. |
[10] |
祁闻1,2,3, 陈克龙2,3,*, 李琳2,3, 李炎坤1,2. 模拟增温对青海湖高山嵩草夏季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97-. |
[11] |
刘艺璇1, 杨玉筝1, 黄浩1, 郭先华1,2,*, 詹惠文1, 张子薇1, 刘倩辰1. 基于FLUS模型的大理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模拟分析[J]. 生态科学, 2025, 44(3): 212-. |
[12] |
罗赵慧1, 2, 王一超1, 2, 朱璐平1, 2, 张晓君1, 2, 裴金铃1, 2, 杨晓1, 2, 王欣1, 2, . 粤港澳大湾区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J]. 生态科学, 2025, 44(3): 40-. |
[13] |
张蔷1,2, 李令军1,2,*, 鹿海峰1,2, 刘保献1,2, 赵文慧1,2, 李琪1,2, 秦丽欢1,2, .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北京城市绿地动态特征分析[J]. 生态科学, 2025, 44(3): 51-. |
[14] |
刘杰1,3, 汲玉河2,3,*, 周梦子2,3, 周广胜2,3, 李成龙1,3. 基于TEM的千烟洲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模拟[J]. 生态科学, 2025, 44(3): 95-. |
[15] |
于童洲1, 周立业1, 徐振朋2, 温校一1, 安海波1, *. 不同施氮水平对饲用燕麦产量和土壤N2O排放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25, 44(3): 10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