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亚热带森林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结构的关系 |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广州 51065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
|
摘要 研究了南亚热带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组成、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球囊霉素相关蛋白(GRSP)含量,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MF)与土壤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 1)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大团聚体(粒径>2000 μm)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AMF 生物量以及GRSP 含量均随演替而增加。2)不同演替阶段森林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差异主要发生在10—20 cm 土层, 该土层总GRSP 含量、易提取GRSP 占比、AMF 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与其MWD具有显著正相关性。3)相关性分析表明, 在南亚热带森林, AMF 生物量与其总GRSP 含量、易提取GRSP 占比、土壤微生物量、SOC 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总GRSP 含量、易提取GRSP 占比、AMF 生物量、土壤微生物量、SOC 含
量与其大团聚体含量、MWD 具有显著正相关性, 而与其中、小型团聚体含量具有显著负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AMF 能够通过分泌GRSP、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土壤碳固持等措施影响南亚热带森林土壤结构稳定性。
|
|
关键词 :
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团聚体,
球囊霉素相关蛋白,
土壤微生物,
南亚热带森林
|
|
[1] |
山宝琴, 李杉, 李珂, 马旭喆, 邓晨阳. 库布齐沙漠白沙蒿根际丛枝菌根及其球囊霉素的时空异质性[J]. 生态科学, 2020, 39(1): 65-. |
[2] |
佘婷, 田野. 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多样性对分解过程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20, 39(1): 213-. |
[3] |
李艳春, 陈志鹏, 林伟伟, 李兆伟, 林文雄. 茶树连作障碍形成机制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9, 38(5): 225-. |
[4] |
陈秋捷, 张楠楠, 仲波, 陈冬明, 孙庚, 刘琳. 若尔盖高寒草地退化沙化过程中土壤养分与团聚体结构的变化特征[J]. 生态科学, 2019, 38(4): 13-20. |
[5] |
薛志婧, 成毅, 周正朝.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在不同粒径团聚体土壤细菌PLFA分布中的综合应用[J]. 生态科学, 2019, 38(4): 186-193. |
[6] |
何宏斌, 张钰薇, 程俊康, 贾戌禹, 辛国荣, 陈卫国. 冬闲期种植多花黑麦草对稻田土壤性状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9, 38(2): 155-161. |
[7] |
奚晶阳, 白炜, 尹鹏松, 刘永万. 模拟增温对长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J]. 生态科学, 2019, 38(1): 92-101. |
[8] |
李艳琼, 沈育伊, 黄玉清, 徐广平, 蒲高忠, 何成新, 王新桂, 莫凌. 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分布差异与微生物活性特征[J]. 生态科学, 2018, 37(4): 24-34. |
[9] |
杨滨娟,黄国勤,吴龙华,骆永明,赵其国. 施氮和冬种绿肥对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8, 37(3): 1-10. |
[10] |
殷萌清, 冯建祥, 黄小芳, 蔡中华, 林光辉, 周进. 天然及人工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J]. 生态科学, 2017, 36(5): 1-10. |
[11] |
姜明月, 张文天, 魏晓雪. 五大连池矮曲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季节变化的动态响应特征[J]. 生态科学, 2017, 36(5): 96-103. |
[12] |
张亮, 韩静艳, 王道涵, 王凯, 蒙洋, 邱月, 张学耀.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对放牧干扰的响应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7, 36(2): 201-207. |
[13] |
王桔红,张丽娜,陈学林,陈文 . 入侵植物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6, 35(6): 204-210. |
[14] |
邰凤姣, 朱珣之, 韩彩霞, 张弛, 邵华. 外来入侵植物意大利苍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6, 35(4): 71-78. |
[15] |
王义祥, 王峰, 叶菁, 黄勤楼, 翁伯琦, 黄毅斌. 菌渣施用对柑橘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6, 35(1): 27-3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