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同纬度地区互花米草生长性状及适应性研究 |
赵相健, 赵彩云, 柳晓燕, 宫璐, 邓贞贞, 李俊生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12 |
|
|
摘要 互花米草是我国沿海潮间带分布面积最广的入侵植物, 研究不同纬度地区间互花米草的生长特征和适应对策有助于揭示该植物对大范围异质生境的入侵适应机制。对我国沿海10 个省市26 个地区互花米草生长情况的调查发现:1)不同地区间互花米草的株高、节长、基茎、单株地上生物量、种群密度等性状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 其变化规律与纬度密切相关: 随着纬度的升高, 互花米草的株高、节长、基茎、单株地上生物量、种群地上生物量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 而种群密度呈现为先降后升的规律。2)边缘区的互花米草种群密度优势明显: 植物个体矮小细密,种群密度最高达到2668 株·m–2, 是分布区中部的20 多倍, 较高的种群密度大幅度增加了个体或分株数量, 提高了生存概率, 降低了因种群面积过小带来的种群灭绝风险; 分布区中部的互花米草植株个体优势明显: 植株种群密度较低, 但植株个体高大粗壮, 单株地上生物量最高达到48.81 g, 是分布区边缘的30 倍; 表明中心区和边缘区的互花米草种群分别表现出“表现最大化”和“种群维持”的适应对策。3)温度是影响不同地区间互花米草生长差异的主要因素, 降水次之, 而pH 和盐度影响较小。
|
|
关键词 :
互花米草,
纬度梯度,
生长性状,
适应对策,
影响因素
|
|
[1] |
朱丽蓉, 刘宇航, 叶长青. 海南岛干旱地区昌化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J]. 生态科学, 2020, 39(1): 183-. |
[2] |
杨晓娇, 王效科. 中国城市化速度区域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科学, 2019, 38(3): 36-44. |
[3] |
赵轻舟, 王艳芬, 崔骁勇, 郝彦宾, 余志晟. 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8, 37(3): 204-212. |
[4] |
曹勤英,黄志宏. 污染土壤重金属形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7, 36(6): 222-232. |
[5] |
孔范龙, 郗敏, 吴健敏, 李悦, 李奇霏. 土壤无机CO2通量(Rio)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7, 36(3): 186-192. |
[6] |
盛小星, 叶春明. 基于PSR 模型的上海市雾霾影响因素空间差异分析[J]. 生态科学, 2017, 36(2): 87-92. |
[7] |
李贺, 王道涵. 阜新市PM2.5 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科学, 2017, 36(1): 201-208. |
[8] |
张鹏, 胡宜刚, 黄磊, 赵洋, 虎瑞, 刘美玲. 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重建对土壤呼吸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6, 35(4): 91-96. |
[9] |
李洪英, 迟远英.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冗余分析研究[J]. 生态科学, 2016, 35(3): 172-177. |
[10] |
李艳红, 李发东, 马雯. 艾比湖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生态科学, 2016, 35(3): 78-84. |
[11] |
贾华丽, 郗敏, 孔范龙, 李悦, 乔婷.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16, 35(2): 183-188. |
[12] |
宝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蕨类植物研究. 宝华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蕨类植物研究[J]. 生态科学, 2016, 35(1): 10-16. |
[13] |
蒋元勇, 丰锴斌, 刘学文, 戴年华, 章茹. 城市雨洪SWMM 模型的敏感参数研究综述[J]. 生态科学, 2015, 34(2): 194-200. |
[14] |
李富荣, 梁士楚, 杜应琼, 王富华,段琳琳. 模拟氮沉降对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生长及化感作用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5, 34(1): 162-167. |
[15] |
管伟, 谷兴华, 廖宝文, 张留恩. 苗期无瓣海桑与互花米草的营养竞争关系研究[J]. , 2012, 31(5): 513-51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