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葛松源. 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J]. 上海环境科学, 2003, 5:352.
[2] 张志勇, 郑建初, 刘海琴, 常志州, 陈留根, 严少华. 凤眼莲对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贡献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1):152-157.
[3] 刘国峰, 张志勇, 严少华, 张迎颖, 刘海琴, 范成新. 大水面放养水葫芦对太湖竺山湖水环境净化效果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1, 32(1):1299-1305.
[4] Jayaweera M W, Kasturiarachchi J C. Removal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industrial wastewaters by phytoremediation using water hyacinth (Eichhornia crassipes (Mart.) Solms)[J].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50(6): 217-225.
[5] 高吉喜, 叶春, 杜娟. 水葫芦去除水体中N, P效应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1997, (17):247-257.
[6] 盛婧, 郑建初, 陈留根, 朱普平, 薛新红. 水葫芦富集水体养分及其农田施用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10):2119-2123.
[7] 郑建初, 常志州, 陈留根, 朱普平, 盛婧. 水葫芦治理太湖流域水体氮磷污染的可行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3:247-250.
[8] 邓辅唐, 孙珮石, 卿小燕, 邓辅商. 凤眼莲净化滇池水体及其资源化工程示范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31(12):4-86.
[9] 刘国锋, 刘海琴, 张志勇, 张迎颖, 严少华, 钟继承, 范成新. 大水面放养凤眼莲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0, 31(12):2925-2931.
[10] 盛婧, 郑建初, 陈留根, 朱普平, 周炜. 基于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凤眼莲放养及采收条件研究[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1, 20(2):73-78.
[11] 张迎颖, 张志勇, 王亚雷, 刘海琴, 王智, 严少华, 韩亚平, 杨琏. 滇池不同水域凤眼莲生长特性及氮磷富集能力[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 27(6):73-77.
[1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13] 李文朝, 连光华. 几种沉水植物营养繁殖体萌发的光需求研究[J]. 湖泊科学, 1996(8)(增刊):25-29.
[14] 杨东方, 陈生涛, 胡均等. 光照、水温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重要影响大小的顺序[J]. 海洋环境科学, 2007, 26(3):201-207.
[15] 郭怀成, 孙延枫. 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J].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21(5):500-506.
[16] 吴程, 常学秀, 董红娟, 李地福, 刘军燕. 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化感抑制效应及其生理机制[J]. 生态学报, 2008, 28(6):2595-2603.
[17] 宋任彬, 杨琏, 何峰, 李滨. 水葫芦控制性种养技术研究[J]. 环境科学导刊, 2011, 30(4):5-7.
[18] 吴富勤, 刘天猛, 王祖涛, 王跃华, 和树庄. 滇池凤眼莲生长对水生植物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15):9167-9168.
[19] 莫美仙, 张世涛, 叶许春, 陈荣彦, 宋学良, 张子雄. 云南高原湖泊滇池和星云湖pH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 (增刊):269-273.
[20] Barreto R, Charudattan R, Pomella A, Hanada R. Biological control of neotropical aquatic weeds with fungi[J]. Crop Protection, 2000, 19: 697-703.
[21] 黄文成. 沉水植物在治理滇池草海污染中的作用[J]. 植物资源与环境, 1994, 3(4):29-33.
[22] 李博, 廖成章, 高雷, 骆亦其, 马志军. 入侵植物凤眼莲管理中的若干生态学问题[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3(2):267-274.
[23] 高雷, 李博. 入侵植物凤眼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28(6):735-752.
[24] 奚旦立, 孙裕生, 刘秀英. 环境监测(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