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宏海.1985.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J].林业科学,21(1):61-67.
[2] 戴广翌.1998.对森林游憩价值经济评价的研究[J].林业经济,2:63-71.
[3] 粟娟,蓝盛芳.2000.评估森林综合效益的新方法-能值分析法[J].世界林业研究,13(1):32-37.
[4] 罗晓华,向成华.2006.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现状[J].四川林业科技,27(2):42-45.
[5] 肖寒,欧阳志云,赵景柱,等.2000.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估初探——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森林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11(4):481-484.
[6] 任海,黄平,张倩媚,等.2002.广东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57-59.
[7] 广东省统计局.2005.广东省统计年鉴2005[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9
[8] 薛春泉,林俊钦,叶金盛,等.2005.广东省森林生态状况与建设对策[J].广东林业科技,21(2):55-59.
[9] 潘军.2006.黔东南州森林效益计量及经济评价[J].林业调查规划,31(2):62-66.
[10] 广东省人民政府.2006.转发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局关于各地区"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审核意见的通知(粤府
[2006] 26号)[J].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11:2.
[11] 茅于轼,唐杰.2002.商品林业发展中的产权和税费问题[J].管理世界,7:75-88.
[12] 彭达,张红爱,杨加志,等.2006.广东省林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布规律初探[J].广东林业科技,22(1):56-59.
[13] 广东森林编辑委员会.1990.广东森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1.
[14] 周晓峰,蒋敏元.1999.黑龙江省森林效益的计量!评价及补偿[J].林业科学,35(3):97-102.
[15] 王志新,牟长城,韩燕茹.2002.吉林省森林效益的经济评价[J].吉林林业科技,31(4):43-47.
[16] 黄小黎,张声才.2002.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水资源及其利用保护[J].热带地理,22(2):121-124.
[17] 邓宏海.1985.森林生态效能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J].林业科学,21(1):62-67.
[18] 程漱兰.1999.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8-41.
[19] 韩维栋,高秀梅,卢昌义,等.2000.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J].生态科学,19(1):40-46.
[20]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s Committee.2001.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Intangible Assets[M].Beccles and London:William Clowes Limited.179.
[1] 该数据引自广东省林业局2006年2月7日发布的《广东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概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