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勤,许友勤,朱开,等.2000.福州西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分析Ⅱ.浮游动物群落结构[J].福建环境,17(5):21~23.
[2] 陈立婧,彭自然,孙家平,等.2005.安徽南漪湖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33(4):14~17.
[3] 窦素珍,喻亲仁,李东元,等.2002.山东省东平湖浮游动物与富营养化防治[J].重庆环境科学,24(2):58~68.
[4] 俞杭.1995.浮游生物监测技术的探讨[J].环境检测管理与技术,7(4):39.
[5] Margalef D R.1958.Information theory in ecology[J].CenSystem,3:36~71.
[6] 大连水产学院.1985.淡水生物学(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
[7] 周凤霞,陈剑虹编.2005.淡水微型生物图谱[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8] 韩茂森,束蕴芳主编.1995.中国淡水生物图谱[M].北京:海洋出版社.
[9] 黎尚豪,毕列爵主编.1998.中国淡水藻志[M].科学出版社.
[10] 国家环保局.1993.水生生物监测手册[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1] 姚书春,李世杰.2004.巢湖富营养化过程的沉积记录[J].沉积学报,22(12):343~347.
[12] 刘静.2002.水体富营养化与浮游植物的指示作用[J].植物杂志,3:6~7.
[13] 李嫒嫒,宋大祥.2001.河北淡水枝角类和桡足类研究概况及保定市有关种类记述[J].保定师专学报,14(4):1~4.
[14] 李共国,虞左明.2003.千岛湖轮虫群落结构及水质生态学评价[J].湖泊科学,15(2):169~176.
[15] 蔡庆华.1995.武汉东湖浮游生物问相互关系的多元分析[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2(1):97~102.
[16] 张明风,陈寅山,许友勤.2006.福州市内河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周年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1):97~100.
[17] 谢进金,许友勤,陈寅山,等.2005.晋江流域水质污染与浮游动物四季群落结构的关系[J].动物学杂志,40(5):8~13.
[18] 李修峰,黄道明,谢文星,等.2006.汉江中游秋季浮游动物的初步研究[J].水利渔业,26(2):56~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