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世骏,王如松.1998.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4(1):1-8.
[2] 彭建,王仰麟.2000.我国沿海滩涂景观生态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19(3):249-256.
[3] 黄俊芳,王让会,师庆东.2004.基于RS与GIS的三江河流域生态景观格局分析[J].干旱区研究,21(1):33.37.
[4] 陈昌勇,尹海伟,徐建刚.2005.吴江东部地区城镇发展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33(3):114-118.
[5] 周立华.2005.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J].自然杂志,26(4):238-24.
[6] 徐小钦,石磊.2004.环境污染及治理的经济学分析[J].生态经济,(12):91-94.
[7] 李林.2005.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生态经济,(7):61-64.
[8] 张毅川,乔丽芳,姚连芳,等.2007.黄河滩地林业景观系构建[J].两北林学院学报,22(1):186-189.
[9] 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2005.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动物物种多性样保护与恢复[J].规划师,(10):91-93.
[10] 张素珍,李晓粤,李贵宝.2005.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J].水土保持研究,12(6):125-128.
[11] 杨柳春,陆宏芳,刘小玲.2003.小良植被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3(7):1423-1429.
[12] 黄成才,杨芳.2004.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3(3):26-29.
[13] 余新晓,鲁绍伟,靳芳.2005.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生态学报,25(8):2096-2102.
[14] 许浩.2003.国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9.
[15] 章家恩,骆世明.2005.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J].生态学杂志,24(11):1365-1370.
[16] 章家恩,饶卫民.2004.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23(4):99-102.
[17] 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等.2005.景观设计中教育功能的类型及体现[J].浙江林学院学报,22(1):98-103.
[18] 刘东云,周波.2001.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圈"到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划[J].中国园林,(3):59-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