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丽纯,林瑞坤,吴振海.闽江口湿地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的月动态特征[J].资源科学,2009,31(11):1967-1972.
[2] 刘丽梅,吕君.典型草原地区旅游发展对植被的环境影响[J].资源科学,2009,31(3):442-449.
[3] 王涛,吴薇,赵哈林.沙漠化过程中生物量损失的初步评估-以内蒙古科尔沁地区为例[J].中国沙漠,2005,25(4):453-456.
[4] 杨浩林.郑西客运专线路基工程沉降观测方案[J].铁道工程学报,2006,(4):10-13.
[5] 谷天峰,王家鼎,王峻.郑西客运专线黄土路基震陷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4):557-562.
[6] 赵济.中国自然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8] 任志远,岳大鹏,郭彩玲.陕西省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资源科学,1999,21(2):44-48.
[9] 李正国,杨鹏,周清波.基于时序植被指数的华北地区作物物候期/种植制度的时空格局特征[J].生态学报,2009,29(11):6216-6226.
[10] 闫慧敏,刘纪远,曹明奎.中国农田生产力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地形控制作用[J].地理学报,2007,62(2):171-180.
[11] Jackson R B,Canadell J,Ehleringer J R.A global analysis of root distributions for terrestrial biomes[J].Oecologia,1996,108:389-411.
[12] 李忠芳,徐明岗,张会民.长期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7):2407-2414.
[13] 李高飞,任海.中国不同气候带各类型森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J].热带地理,2004,24(4):306-310.
[14] 朴世龙,方精云,贺金生.中国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491-498.
[15] 樊江文,钟华平,梁飚.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草地,2003,25(6):5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