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金龙.东北早春类短命植物区系及分布格局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1-99.
[2] 袁永孝,宋朝枢.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1-208.
[3] 高燕,曹伟.辽宁老秃顶子早春植物及其群落类型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24-1526.
[4] 于凤英,周永斌,安云全,郝占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早春植物群落特征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6):430-433.
[5] 郝占庆,赵士洞,陶大立.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生物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1994,2(3):125-132.
[6] 田兴军,于海滨,马风林,吴晓春.小兴安岭一张广才岭早春类短命植物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9(5):32-37.
[7] 叶万辉,姜会武,董世林.不同林型下早春植物层片生物量的分析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2,8(4):87-95.
[8] 刘晓春.早春植物及其生态学特性初探[J].林业勘查设计,2003,(1):28-30.
[9] 吴刚,尹若波,周永斌,郝占庆,梁秀英.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隙动态变化对早春草本植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1999,5(19):659-663.
[10] 张金龙,,胡宝忠.早春类短命植物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6):122-126.
[11] 夏富才,张春雨,赵秀海,潘春芳.早春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及聚类分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0(4):109-114.
[12] 夏富才,张春雨,赵秀海,潘春芳.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早春植物群落特征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2):166-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