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华海.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资源研究[J]. 种子, 2009, (04): 63-67.
[2] 蓝开敏. 贵州省红豆树属一新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1, (01): 134-135.
[3] 张华海.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地理分布研究[J]. 种子, 2009, (06): 68-72.
[4] 孙超, 张勇民. 贵州特有药用植物资源与可持续利用评价[J]. 中草药, 2004,(11):1311-1315.
[5] 贵州省林业厅. 贵州野生珍贵植物资源[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191-193.
[6] 岳军伟. 辽东栎种群动态及其群落优势种生态位研究[D]. 陕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7] 付必谦, 峰张, 高瑞如. 生态学实验原理与方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42-245.
[8] 王刚, 赵松岭, 张鹏云, 陈庆诚. 关于生态位定义的探讨及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改进的研究[J]. 生态学报, 1984, (02): 120-127.
[9] 张光明,谢寿昌. 生态位概念演变与展望[J]. 生态学杂志, 1997, (06): 46-51.
[10] 吴大荣. 福建罗卜岩闽楠(Phoebe bournei)林中优势树种生态位研究[J]. 生态学报, 2001,(05):25-29.
[11] 苏志尧,吴大荣,陈北光. 粤北天然林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01):25-29.
[12] 胡正华,于明坚,彭传正,丁炳扬. 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黄山松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J]. 生态环境, 2004,(04): 619-621,629.
[13] 李菁,骆有庆,石娟,马凌云,陈超. 阿尔山地区兴安落叶松林下植物种群生态位[J]. 林业科学研究, 2011,(05): 65-658.
[14] 史小华,许晓波,张文辉. 秦岭冷杉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J]. 植物研究, 2007, (03): 345-349.
[15] 任青山. 天然次生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结构的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8, (02): 5-10.
[16] 宋晓英. 福建三明钩栲种群与主要伴生树种生态位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2, (03): 27-30.
[17] 胡正华, 吴芳芳, 刘巧辉, 陈书涛, 陈魁, 于明坚. 古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马尾松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03): 330-334.
[18] 胡正华, 钱海源, 于明坚.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甜槠林优势种群生态位[J]. 生态学报, 2009, (07): 3670-3677.
[19] 方小平, 张廷忠, 姚淑君, 杨成华. 贵州省林科院树木园珍稀树种引种研究报告[J]. 贵州林业科技, 1996, (04): 7-13.
[20] 袁丛军, 安明态, 严令斌, 李鹤, 王茂师. 两种干扰强度下岩生红豆天然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3, 44(02): 280-284.
[21] 张金屯. 数量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7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