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树功, 郑耀辉, 彭逸生, 陈桂珠. 珠江口淇澳岛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2): 391.
[2] 覃玲玲. 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背景下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发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3): 14086-14088.
[3] 林鹏. 红树林[M]. 北京: 海洋出社, 1984. 1-104.
[4] 韩维栋, 高秀梅, 卢昌义, 林鹏.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J]. 生态科学, 2000, 19(1): 40-46.
[5] 伍淑婕. 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45-80.
[6] 郑耀辉, 王树功, 陈桂珠. 滨海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的诊断方法和评价指标[J]. 生态学杂志, 2010, 29(1): 111-116.
[7] 赵士洞, 张永民.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贡献和展望[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9): 895- 901.
[8] 杨志峰, 隋欣. 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J]. 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5(5): 586-594.
[9] 陈乐天. 基于GIS开发技术的崇明岛区生态承载力及其空间分异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6-20.
[10] 毛汉英, 余丹林. 区域承载力定量化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理科学研究进展, 2001, 16(4): 549-555.
[11] 曹庆先. 北部湾沿海红树林生物量和碳贮量得遥感估算[D]. 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院, 2010. 10-25.
[12] 赵峰, 张怀清, 刘华.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遥感监测及保护分析[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 26(1):162.
[13] 佐藤大七郎. 陆地植物群落的物质生产[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 21-26.
[14] 叶镜中, 姜志林. 苏南丘陵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结构[J]. 生态学报, 1983, 3(1): 4-13.
[15] 万本太, 徐海根, 丁晖. 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生物多样性, 2007, 15(1): 102.
[16] 黄立南, 蓝崇钰, 束文圣. 污水排放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00, 19(2): 13-19.
[17] 陈映霞. 红树林的环境生态效应[J]. 海洋环境科学, 1995, 14(4): 51-56.
[18] 韩维栋, 高秀梅, 卢昌义. 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生态价值[J]. 福建林业科技, 2000, 27(2): 10-14.
[19] 林益明, 林鹏.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植物种类、多样性、功能及其保护[J]. 海洋湖沼通报, 2001, 3: 8-16.
[20] Clough B F. Mangrove and Sewage:a Re-evaluation[J]. Biology and Ecology of Mangroves. 1983, 8: 151-161.
[21] Navalker B S. Succession of the mangrove vegetation of bombay and salsette islands[J]. Bombay Nat. Hist. Soc. 1951, 50: 157-161.
[22] 高鹭, 张宏业. 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07, 17(2):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