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鸣,王义凤,孔繁志.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分析标准方法--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1-20.
[2] 中国植被编委会.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682-697.
[3] 刘雅荣,刘建伟,王世绩,冷国友,周树理,程锦山.粉煤灰复垦区杨、柳、榆、刺槐的生物量[J].林业科学研究,1994,7(4):453-455.
[4] 王百田,王颖,郭江红,郑培龙,马丰斌,张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刺槐人工林密度与地上生物量效应[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3(3):35-39.
[5] 李亚峰,宁明世,张胜利,张继刚,安守芹.山杏等四种灌木树种的种源苗期试验[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26(4):17-22.
[6] 翟明普,蒋三乃,贾黎明.沙地杨树刺槐混交林细根动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6):39-44.
[7] 王志刚,包耀贤.12个树种耐盐性田间比较试验[J].防护林科技,2000,(4):9-11.
[8] 张文军,新村义昭.旱柳个体生物量关系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8,(2):22-25.
[9] 程堂仁,马钦彦,冯仲科,罗旭.甘肃小陇山森林生物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1):31-36.
[10] 王百群,吴金水,吴振海.子午岭次生林区植被中有机碳的储量[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0):1870-1876.
[11] 阮成江,李代琼.黄土丘陵区沙棘地上部生物量估测模型[J].陕西林业科技,1999,(2):5-9.
[12] 刘江华,徐学选,杨光.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次生灌丛群落生物量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8):1362-1366.
[13] 张娜,梁一民.黄土丘陵区天然草地地下/地上生物量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2,11(2):72-78.
[14] 李师翁,薜林贵,冯虎元.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天然草地群落学特征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9):1921-1927.
[15] 朱志诚,贾东林,岳明.艾蒿群落生物量初步研究[J].中国草地,1997,(5):6-13.
[16] 米佳,董宽虎.白羊草种群生殖分蘖株数量特征分析[J].草地学报,2007,15(1):55-59.
[17] 张希彪,上官周平.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特征[J].生态学报,2005,25(3):527-537.
[18] 王家骥,白芸,庄国泰,曹洪法,舒俭民,高吉喜.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997.269~270.
[19] 管东生.流溪河水库林区四个林分类型的生物量与生产力[J].生态科学,1986,2:4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