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栗忠飞,郑征,李佑荣,等.2004.云南菜阳河自然保护区热带季节雨林乔木生物量[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2(1):41-45.
[2] 陈章和,张宏达,王伯荪,等.1993.广东黑石顶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及其分配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7:289-298.
[3] 郑征,刘宏茂,刘伦辉,等.1999.西双版纳原始热带季节雨林生物量研究[J].广西植物,19:309-314.
[4] 鄢武先,宿以明,刘兴良,等.1991.云杉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2:17-22.
[5] 黄全,李意德,赖巨章,等.1991.黎母山热带山地雨林生物量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3:197-206.
[6] 温达志,魏平,孔国辉,等.1997.鼎湖山锥栗+黄果厚壳桂+荷木群落生物量及其特征[J].生态学报,17:497-504.
[7] 张宏达,王伯荪,张超常,等.1955.广东高要鼎湖山植物群落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59-225.
[8] 王伯荪,马曼杰.1982.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的演变[J].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142-156.
[9] 黄忠良,孔国辉,叶万辉,等.1998.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定位研究Ⅰ锥栗、黄果厚壳桂群落种群垂直结构与年龄结构及其动态特征[J].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8:32-39.
[10] 黄忠良.2002.鼎湖山植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及其动态规律的研究[D].广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12-50.
[11] 彭少麟.1996.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动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1.
[12] 周小勇,黄忠良,欧阳学军,等.2005.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锥栗-厚壳桂-荷木群落演替[J].生态学报,25:37-44.
[13] Zhou G Y,Liu S G,Li ZL,at al.2006.old-growth forests can accumulate carbon in soils[J].Science,314:1417.
[14] 吴厚水,邓汉增,陈华堂,等.1982.鼎湖山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动态分析[J].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1-11.
[15] 曹洪麟,黄忠良,张林艳,等.2002.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J].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9:1-9.
[16] 孔国辉,莫江明.2002.人为干扰对鼎湖山马尾松林种群动态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0:193-200.
[17] 方运霆,莫江明,彭少膦,等.2003.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3:1685-1694.
[18] 罗艳,周国逸,张德强,等.2004.鼎湖山三种主要林型水文学过程中总有机碳浓度对比[J].生态学报,24:2973-2978.
[19] 周存宇,周国逸,王迎红,等.2005.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呼吸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7:23-27.
[20] 王铸豪,何道泉,宋绍敦,等.1982.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J].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77-141.
[21] 唐旭利.2006.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碳平衡及其动态模拟[D].广州: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8-54.
[22] 冯宗炜,王效科,吴刚.1999.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130-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