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下载中心
《生态科学》稿件写作提示
稿件格式模板(2019年新)
出版物标点符号用法
出版物数字用法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访问统计
2008年 27卷 5期
刊出日期:2008-10-25

论文
 
       论文
289 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全国水生生物学博士生会议
韩博平

2005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2007年共批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60余项。

2008 Vol. 27 (5): 289-290 [摘要] ( 177 ) HTML (1 KB)  PDF (175 KB)  ( 177 )
291 Freshwater Ecology and Eutrophication Meeting:Rationale, Objectives and Format
Henri J. DUMONT1, Jian-Kang·LIU2

Limnology,although showing progress overall,still has many handicaps:there is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process and functions,of animal and plant diversity,of taxonomy in some climatic regions like the tropics-subtropics,and the teaching of the discipline is lagging so far behind that in many countries that span several climatic zones,the temperate zone is still used as a standard.On the other hand,water problem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cute,both as regards quantity as quality.China is no exception to this rule.Stretching from a cool continental climate in the north to a tropical climate in the south,it faces severe problems of pollution and eutrophication,including almost perennial blooms of toxic blue-green algae.

2008 Vol. 27 (5): 291-291 [摘要] ( 256 ) HTML (1 KB)  PDF (129 KB)  ( 85 )
292 Is the zooplankton of the tropics different?
Henri J. Dumont

The zooplankton,defined a the assemblage of animals and animal-like creatures that lives in the water column of small to big waterbodies,has primarily been studied in the temperate zone,so most "received" concepts about it derive from the temperate,not the tropical belt of this planet.

2008 Vol. 27 (5): 292-293 [摘要] ( 264 ) HTML (1 KB)  PDF (159 KB)  ( 94 )
294 Freshwater ecosystems in China—Temperate limnology in a tropical setting
Stanley I. Dodson

Clean safe water is increasingly valuable everywhere.Everyone lives in a watershed and desires high quality water.However,many activities lower water quality by way of increased productivity and pollution.Traditional limnological knowledge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improve temperate zone lakes and streams.Research in the tropics will develop strategies to reduce productivity and control toxic chemicals related to biomagnification and endocrine disruption.

2008 Vol. 27 (5): 294-294 [摘要] ( 318 ) HTML (1 KB)  PDF (114 KB)  ( 89 )
295 The role of shape and size in the ecology of phytoplankton
Luigi Naselli-Flores

Phytoplankton is a polyphyletic group of photosynthetic,oxygen producing protoctists and bacteria adapted topersist in suspension and liable to passive movement by wind and current (Reynolds,2006)[1].They inhabit almost all the aquatic ecosystems of the biosphere and show an enormously wide variability of shape,size,evolutionary and phylogenctic position,as well as energy and nutrient demands.Their amazing diversity in an apparently homogeneous medium,as the pelagic environment can be perceived at a first sight,caused concern a few decades ago and puzzled aquatic biologists for years.Actually, the contemporary occurrence of many species competing for the same few resources (apparently) violated the 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s (Hutchinson,1961).

2008 Vol. 27 (5): 295-299 [摘要] ( 212 ) HTML (1 KB)  PDF (397 KB)  ( 121 )
300 New ecological insights through the Global Lake Ecological Observatory Network (GLEON)
Paul C. Hanson

Sensor network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y.Continual advances in affordable sensor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 m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ed sensing systems with remote communication (i.e.,sensor networks) affordable for many ecological research programs (Porter et al.2005)[1].These in situ instruments provide high-frequency data of key variables that previously were measured intermittently and by hand.A number of federal research organizations have realized the potential of environmental sensor networks, and large-scale initiatives are under development.Independent of these initiatives,small sensor networks have emerg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dividual or small teams of ecologists.Ecologists are entering (or already have entered,in some cases) an era in which high temporal and spatial resolution in situ measurements are generating data at unprecedented rates.The use of sensor networks will dramatically increase the volume of ecological data generated in the next decade.

2008 Vol. 27 (5): 300-302 [摘要] ( 366 ) HTML (1 KB)  PDF (254 KB)  ( 150 )
303 The importance of picophytoplankton and its top-down control in marine environments
Hongbin Liu1, Bingzhang Chen2

Phytoplankton are classfied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size: microphytoplankton (>20 μm),nanophytoplankton (2-20 μm),and picophytoplankton(<2 μm) (Sieburth et al.1978)[1].Picophytoplanktonare composed of three groups:Prochlorococcus,Synechococcus,and picophytoeukaryotes.The former two are unicellular cyanobacteria.

2008 Vol. 27 (5): 303-309 [摘要] ( 290 ) HTML (1 KB)  PDF (559 KB)  ( 101 )
310 Wetland macrophyte diversity, trophic status and phytoplankton:a case study of the cascading effects of an invasive herbivore
QIU Jian-Wen

Shallow water bodies can exist in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a clear water state with high coverage of maerophytes or a turbid state with high phytoplankton biomass.The alternative equilibria hypothesis has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occurrence of the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 (Scheffer et al.,1993)[1],which assumes that:1),turbidity increases with the nutrient level; 2),macrophyte reduces turbidity; and 3),macrophyte disappears when a critical turbidity is exceeded.At low nutrient levels,the water should be clear,with low phytoplanlaon biomass and extensive macrophyte coverage.At high nutrient levels,the water should be turbid,with high phytoplankton biomass and a lack of macrophytes.

2008 Vol. 27 (5): 310-314 [摘要] ( 326 ) HTML (1 KB)  PDF (350 KB)  ( 180 )
315 3座南亚热带串联调水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的CCA分析
胡韧*, 顾继光, 聂祥, 王伟, 李秋华

蛇地坑水库、南屏水库、竹仙洞水库是珠海市对澳门供水的3座串联水库,平均每天对澳门和拱北水厂供水2.2×105m3。但水库自身流域集水难以满足水量需求,从广昌和平岗泵站从磨刀门水道抽水通过管道输入南屏水库,再进入竹仙洞水库或由洪湾泵站由洪湾水道抽水先进入蛇地坑水库后再进入竹仙洞水库。当竹仙洞水库供水不足时,蛇地坑水库泄水向竹仙洞水库输水洪湾泵站取水点位于磨刀门水道的下游,水质较差,长期调水入库增加了水库的营养盐负荷。蛇地坑水库的调水主要发生在1月份和3月份,水力滞留时间较长;南屏和竹仙洞水库的调水入库频繁,水体水力滞留时间短,平均为23.5和10天。2006年对3座水库进行了富营养化和浮游植物调查,营养盐浓度较低的蛇地坑水库4月份发生了蓝藻水华,而营养盐浓度较高的南屏和竹仙洞水库的蓝藻的生物量均很低,前者以硅藻为主要浮游植物类群,后者以绿藻为主。是什么原因导致这3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蛇地坑水库的浮游植物以微囊藻、卷曲鱼腥藻、蓝纤维藻、小球藻和小环藻为优势;南屏水库浮游植物主要以假鱼腥藻、小环藻、针杆藻和微小多甲藻为优势种;竹仙洞水库浮游植物主要以衣藻、小环藻、游丝藻和隐藻等为优势种。三个水库相比较,蛇地坑水库4月份蓝藻占优势,其后主要以绿藻占优势,12月份是硅藻占优势;南屏水库4月份以绿藻为优势类群,随后的三个月以硅藻为优势类群,蓝藻在6月和8月为次优势类群,绿藻门的实球藻是12月份的优势种;竹仙洞水库浮游植物4月份丰度最高,绿藻门的四鞭藻是该时期的优势种,6月份竹仙洞水库浮游植物优势类群和4月份类似,但生物量明显下降,随后的三次采样,优势种更替较频繁,硅藻、绿藻、蓝藻和裸藻先后成为优势门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 对3座水库的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pH值、水位库容、正磷和水力滞留时间与浮游植物的分布关系最为直接;而透明度和降雨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蛇地坑水库中,总磷、正磷酸盐浓度是影响蓝藻丰度的主要因子,硅藻则与库容和透明度有关。在南屏水库中,硅藻在短水力滞留时间期间丰度高,微小多甲藻的丰度主要出现在丰水期。竹仙洞水库的绿藻分成两个集群:四鞭藻、游丝藻等大型绿藻在低温、低水位和较长水力滞留时间的4月份较高;小球藻、栅藻、月牙藻等小型种类则与较高的水位和正磷酸盐浓度呈正相关。南屏水库与竹仙洞水库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相似,蛇地坑水库的优势种则与它们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生物量上看丰水期南屏水库的硅藻为优势,而竹仙洞水库以绿藻为优势,主要是南屏水库截留了河流中含硅丰富的泥沙,且水体动荡更大的原因。影响这3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是水力滞留时间,短水力滞留时间抑制了南屏和竹仙洞水库中的蓝藻成为优势类群。

2008 Vol. 27 (5): 315-319 [摘要] ( 264 ) HTML (1 KB)  PDF (501 KB)  ( 252 )
320 沉积物再悬浮对浮游藻类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宋晓兰1,2, 刘正文1*, 蒋伟伟3

作为浅水湖泊的重要特性之一,由风浪等动力作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对浮游藻类的初级生产力、群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生长季节(5-6月)在太湖梅梁湾湖岸的中宇宙模拟实验,比较在同样的外源负荷下浮游藻类对不同的沉积物再悬浮程度的影响特征,以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实验在约250L的大桶中进行,通过位于沉积物-水界面的水泵的动力作用,模拟了三个不同程度沉积物再悬浮:无再悬浮即对照、弱悬浮和强悬浮程度。实验结果显示:(1)对照、弱悬浮和强悬浮之间悬浮物浓度呈显著性梯度变化,平均值分别为5、30、40 mg·L-1,水下20cm光密度分别为表面光密度的80%、35%和25%。TN和TP在悬浮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是弱悬浮和强悬浮之间差异不显著。生物可利用的各种溶解性营养盐形式对再悬浮的响应特征不明显。(2)浮游藻类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对再悬浮的响应显著。对照组的Chla在整个实验阶段都很低,强悬浮组和弱悬浮组的平均Chla分别5倍和2倍于对照组。实验初始浮游藻类群落种类多样性低,优势种群主要为隐藻(隐藻属Cryptomonas spp.和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再悬浮处理显著促进了隐藻的生长,但弱悬浮和强悬浮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照组优势种群演替为微小型种类蓝隐藻和绿藻门的纤维藻属(Ankistrodesmus sp.)。(3)以相对丰度为统计数据,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对再悬浮的响应显著,弱悬浮和强悬浮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照组的枝角类大型种类溞属(Daphnia spp.)丰度显著高于再悬浮处理组,枝角类小型种类象鼻溞属(Bosmina spp.)和网纹溞属(Ceriodaphnia spp.)、轮虫丰度则呈相反趋势。可见,再悬浮促进了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和水下光照的衰减,还影响了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使其向摄食藻类能力较差的种类演替,从而在上行(bottom-up)和下行(top-down)两个方面影响了浮游藻类的现存量和群落结构。

2008 Vol. 27 (5): 320-324 [摘要] ( 366 ) HTML (1 KB)  PDF (519 KB)  ( 210 )
325 河网地区小城镇街尘的粒径分布与多环芳烃污染
赵洪涛, 尹澄清*, 陈梅雪

街尘是重要的环境介质,其携带的污染物在城镇化过程中对河网地区的水环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以杭嘉湖平原河网地区饮用水水源河流上游典型小城镇的街尘为研究对象,对街尘、河道沉积物、地表径流以及降雨前后地表水中的多环芳烃进行测定。在对不同粒径街尘中多环芳烃浓度的测定中发现,粒径为<63、125-63、250-125和900-250 μm街尘中多环芳烃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261、5835、4660和2909μg/kg。小粒径的街尘颗粒含有较高的多环芳烃浓度,较小的密度,并且较难清扫,造成了小粒径街尘易被雨水冲刷随地表径流进入河网水体。在对两场降雨的地表径流中多环芳烃检测发现,颗粒态的多环芳烃分别占总浓度的95%和94%。地表径流过程增加了受纳水体中多环芳烃浓度的43%-62%,其中超过50%的增加表现为颗粒态。在对不同河段沉积物、地表径流中颗粒物和不同粒径街尘中多环芳烃浓度的风险评价中发现,小粒径街尘和地表径流中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浓度相接近并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城镇段河道沉积物较次之。由于河网地区的特殊的水文条件和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地表径流沉积物在进入河网水体后易原位沉积,造成了河道沉积物城镇段有较高的多环芳烃浓度。

2008 Vol. 27 (5): 325-328 [摘要] ( 303 ) HTML (1 KB)  PDF (428 KB)  ( 90 )
329 三峡库首鱼类分布格局的水声学探测评估
谭细畅1,3*, 常剑波2, 陶江平1,2, 李新辉3

2007年4月19-24日,应用EY60回声探测仪三峡水库库首区域的鱼类分布格局进行了水声学探测。研究发现:三峡大坝坝前至巫山干流江段鱼类分布不均匀,密度范围为0.718~37.46ind./1000m3,均值为3.117ind./1000m3;鱼类主要分布的区域为支流河口及码头等位置,其中船闸通道位置密度最高;垂直分布上鱼类主要分布在30~60m的水层。分析认为,三峡库首区域鱼类的分布可能与浮游生物的丰富度有关。另外本文分析了三峡库区探测中鱼类个体目标强度的分布及信号过滤,以便下一步水声学探测研究的深入。

2008 Vol. 27 (5): 329-334 [摘要] ( 369 ) HTML (1 KB)  PDF (624 KB)  ( 183 )
335 本地种与外来种水生植物在不同基质营养下的生长比较
谢冬, 于丹*
2008 Vol. 27 (5): 335-340 [摘要] ( 213 ) HTML (1 KB)  PDF (472 KB)  ( 171 )
341 太湖有机聚集体上附着细菌群落结构与动态的T-RFLP分析
汤祥明1,2, 高光1, 秦伯强1*

有机聚集体(organic aggregates),是指由浮游动(植)物的残体、粪便颗粒及各种有机碎屑、活的自养及异养微生物以及无机颗粒等由于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作用聚集而成的颗粒物。人们对水生态系统中有机聚集体的认识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海洋学研究。细菌是有机聚集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机聚集体在水体中物质与能量循环中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靠附着其上的异养细菌而起作用的。目前,有机聚集体的概念在水生态系统中已被广泛接受,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组成,以及复杂的形成、转化过程,使其在水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作用。然而,有关浅水湖泊中有机聚集体上细菌群落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近年来,基于DNA多聚酶链式反应(PCR)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研究微生物多态性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该技术由于具有快捷、高分辨率、高通量和不依赖于培养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演替研究。本研究采用T-RFLP技术,研究了太湖梁溪河入湖河口(Site A)和贡湖湾(Site B)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一年间有机聚集体上附着细菌群落组成的时空变化规律。T-RFLP分析检测到这两个采样点共有187个独特的末端限制性片段(T-RFs),月平均T-RFs分别42.7和44.9。t 检验显示它们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虽然河口的营养盐浓度要显著高于贡湖湾(P<0.01),T-RFLP 结果表明,太湖中营养盐的浓度已经不是有机聚集体上附着细菌多样性的限制因子。聚类分析显示,除了春季外,河口和贡湖湾有机聚集体上细菌群落结构有明显的不同。在T-RFLP分析附着细菌群落组成及季节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环境因子与附着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相关性。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诸多环境因子中,DIP、DIN 和水温与有机聚集体上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P<0.05)。

2008 Vol. 27 (5): 341-345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470 KB)  ( 173 )
346 滇池流域居民-农田混合区面源污染控制集成技术
吴永红1,2, 胡正义1,2, 杨林章1*

以滇池流域六甲乡金家村为研究对象,该区为城郊典型的居民-农田混合区,总面积14万m2,其中居民区面积为7.7万m2,常驻人口780口,区内有一家约120头的养猪场,一个具有9家洗涤企业的金家村工业园区,居民区和养殖、工业废水直接排向就近的90%种植韭菜的农田区。针对该区村庄—小企业—农田—养殖业呈复区分布,污染源复杂,雨污混流污染严重,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化肥施用过量,沟渠湿地系统破碎等现状,研发出兼顾水质净化和农田排灌的居民-农田混合区面源污染控制集成技术,包括改良化粪池与组合基质床,生态支沟,生态干渠,A/O生物处理系统,复合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技术,以及农田内部的节氮控磷技术,如精确施肥,施用硝化抑制剂抑制氮向水体迁移,垄沟内浮萍的氮磷滞留与养分循环利用。通过12个月的连续监测表明:在非降雨日负荷为500m3/d的工况下,改良化粪池与组合基质床对COD,TP,TN的去除率分别为61.3%,50.50%,44.4%;A/O生物处理系统对COD,TP,TN的去除率分别为65.8%,55.2%,55.2%;生态支沟由于进水量小浓度高,水力停留时间长,其对COD,TP,TN的去除率均比生态干渠的高,分别高29.0%,17.5%,28.4%;系统末端复合人工湿地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分别为COD 50.6%,TP44.9%,TN36.4%。一年内依托集成技术建设的生态工程去除污染物的总量为COD 143.71t,TP2.43t和TN16.99t,对氮磷的去除量相当于一座负荷为350~620m3/d 的市政污水处理厂去除的量。经济效益分析得出,整个系统日耗电量18度,由一名工人即可管护。传统施肥减量20%+叶面肥,每年每公顷可减少氮肥投入约2400元,增加叶面肥投入约500元,减少收入约1300元,合计增收3200元。浮萍滞留与养分循环利用,每年每公顷韭菜地相当于少施用151kg尿素和93kg过磷酸钙的氮磷含量。施用DCD和元素硫,淋溶水中硝态氮的浓度降低了59.2%,测渗水中则降低了62.2%。可见,居民-农田混合区面源污染控制集成技术不但可以有效去除污染物,而且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益。技术适用于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及广大农村等城市污水管网未覆盖地区推广使用,具有巨大的推广潜力。

2008 Vol. 27 (5): 346-350 [摘要] ( 271 ) HTML (1 KB)  PDF (444 KB)  ( 152 )
351 南京玄武湖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曾巾*, 杨柳燕, 梁医, 黎嘉韵, 肖琳, 蒋丽娟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的方法研究了南京玄武湖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典范对应分析(CCA)的方法研究了底泥中一些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玄武湖三个不同湖区共选取八个采样点采集底泥样品,测定不同底泥样品中的总氮(TN)、总磷(TP)、有机质(OM)、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发现不同采样点的环境参数存在差异。其中,采样点S2底泥样品的总氮和有机质含量最高,氧化还原电位水平最低。对DGGE分离的DNA条带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利用BLAST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菌种进行对比,运用MEGA 3.0软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玄武湖底泥中分离出的微生物属于Proteobacteria, Actinobacteria, VerrucomicrobiaNitrospira,它们都属于富营养化湖泊中常见的微生物类群。典范对应分析(CCA)的结果表明: 底泥样品的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水平对底泥当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2008 Vol. 27 (5): 351-356 [摘要] ( 236 ) HTML (1 KB)  PDF (584 KB)  ( 117 )
357 高温强太阳光照条件下蓝藻水华形成的实验研究
王小冬1,2, 秦伯强1*, 高光1

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尤其是蓝藻水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湖泊中都有发生,但富营养化和水面藻类水华出现之间没有等同关系.目前人们对水华形成机制还不是很了解,对水华的具体形成过程也不是很清楚,因此若能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没有形成水面水华的富营养水体出现水面水华就对水华形成机制的研究很有意义.实验选用高温季节里,于2007年8月28日将室外塑料蓝桶中培育的浮游植物丰富的天然水体—其中含有类颤藻鱼腥藻但其并不占据优势,引入到无色透明玻璃瓶中.实验初始水体的chl-a、TN和TP依次为 615.20mg·-3、9.144mg·L-1和0.453mg·L-1.2007年8月29日对各处理进行营养盐的梯度添加,添加的营养盐为KNO3和KH2PO4.共有4个营养盐添加梯度,添加的N/P(质量比)为7:1,其中添加的N的梯度为(mg·L-1):0,0.5,1.0和2.0.实验过程中测定了水温、光合有效辐射、氮磷营养盐、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种类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各处理的营养盐和chl-a含量均比开始时有下降,同时各处理中水面出现了类颤藻鱼腥藻水华,且类颤藻鱼腥藻的数量随处理中营养盐添加量的增多而升高.这说明了含有少量鱼腥藻的高chl-a含量的天然水体在高温季节引入到透明玻璃容器中后能形成水表面鱼腥藻水华,玻璃容器中的高温强光照条件和营养盐的添加能促进鱼腥藻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本实验利用小玻璃容器,排除了鱼类、风浪、底泥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集中关注营养盐添加和高温强光照因子,成功重现了蓝藻表面水华的发生.营养盐添加水平与浮游植物种间竞争并导致水体表面水华发生之间的关系在此实验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虽然本实验不能揭示蓝藻水华形成的具体机制,但为蓝藻水华形成机制研究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而很有意义.

2008 Vol. 27 (5): 357-361 [摘要] ( 237 ) HTML (1 KB)  PDF (425 KB)  ( 240 )
362 流溪河水库的盔形溞和舌状叶镖水蚤对浮游植物的牧食影响研究
肖利娟, 望甜, 韩博平*

盔形溞Daphnia galeata和舌状叶镖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是流溪河水库的两种大型的滤食物性的浮游动物,P.tunguidus也是中国特有种,他们的牧食直接影响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为了解这两种浮游动物在自然水体中对浮游植物牧食的作用及营养盐水平对牧食作用的影响,将D.galeataP.tunguidus以4.4ind.L-1的密度,分别在两个营养水平(不添加与添加营养盐)中用4.5L的透明塑料瓶培养10天(2008年3月28-4月8日)。在不添加营养盐的实验中,水样为用64um孔径的筛绢过滤后的水库水,在添加营养盐的实验中,为过滤后的水样再加入KH2PO4和NaNO3,使 TN:TP=16:1(TN=34.86μmol·L-1,TP=2.18μmol·L-1)。10天后,计数和分析浮游植物四个粒径级别(<20μm,20-30μm,30-50μm,>50μm)和各门类及优势种类的生物量组成,比较两组动物在两种营养状态中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影响。在不添加营养盐的实验中,两种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抑制均不明显,但<30μm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下降,且D.galeata处理组中,小于20μm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低于P. tunguidus处理组,P.tunguidus处理组中20-30μm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低于D.galeata组,说明两种浮游动物对<30μm的浮游植物均有抑制作用,但D.galeata对<20μm的浮游植物抑制强于P.tunguidusP.tunguidus对20-30μm的浮游植物抑制强于D.galeata。在添加营养盐的实验中,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物量,尤其对<20μm的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促进作用明显。但两种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种类之间产生差异。D.galeataa处理组的浮游植物总生物量明显高于P.tunguidus组,表明P.tunguidus对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强于D.galeataD.galeata处理组中,蓝藻生物量比例(15%)远低于绿藻(41%)和硅藻(37%),但在P.tunguidus组蓝藻生物量比例(36%)远高于绿藻(18%)和硅藻(32%),与不添加营养盐实验的t检验表明D.galeata对绿藻和蓝藻抑制明显,而P.tunguidus对绿藻和硅藻的抑制明显(t-test,p>0.05)。D.galeata对衣藻chlamydomonas sp.,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单细胞蓝藻抑制作用明显,而P.tunguidus对小球藻chlorella sp.,衣藻chlamydomonas sp.,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曲壳藻achnanthes sp.,针杆藻Synedra sp.的抑制明显。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浮游动物影响不同的浮游植物种类,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的影响具有差异。

2008 Vol. 27 (5): 362-367 [摘要] ( 375 ) HTML (1 KB)  PDF (565 KB)  ( 107 )
368 白消安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和幼鱼发育过程中的毒理和致畸作用
李杨, 王卫民*

白消安(1,4-二甲磺酸丁酯)是目前在治疗慢性嗜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移植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摄生体,因为它在临床上的重要作用,其胚胎毒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医生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白消安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毒理作用,包括胚胎毒性和致畸效应。研究首先确定了白消安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的半致死浓度(LD50),在白消安/DMSO溶液中孵育24h的胚胎其LD50值为43.42μg·mL-1, 幼鱼的LD50则为237.33μg·mL-1;其次对白消安处理导致的形态学缺陷也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钩形尾、无尾、脊椎弯曲、脊索波浪状扭曲、单胸鳍、围心包水肿、卵黄囊吸收延迟以及短体长;第三,利用阿利辛蓝(Alcian Blue)染色研究了颌骨和脊椎骨的异常发育,白消安处理过的幼鱼的麦克尔氏软骨(Meckel's cartilage)间的距离显著短于未处理过的阴性对照组,而处理组的幼鱼在脊椎骨的分化程度上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为了研究白消安对斑马鱼生殖系统的影响,使用生殖细胞特异性的nanos1 cRNA探针标定斑马鱼原始生殖细胞,研究处理前后原始生殖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状况,发现暴露在40μg·mL-1的白消安/DMSO溶液中12h,不仅能够抑制原始细胞的增殖而且明显干扰了这些细胞的定向迁移。这种对细胞的迁移作用之前从未见诸报道,其机制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2008 Vol. 27 (5): 368-375 [摘要] ( 292 ) HTML (1 KB)  PDF (1189 KB)  ( 201 )
376 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大型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对水质影响
刘玉超1,2, 于谨磊1, 陈亮1, 刘正文1,3*

实现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修复的根本途径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的建立,而实现这一途径的核心则是沉水植物群落的恢复。因此,研究生态修复过程中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水质变化,对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的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2007年12月至2008年7月,对惠州西湖南湖生态修复过程中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以及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富营养化浅水湖泊生态修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表明:5月份之前,南湖中黑藻比例明显高于苦草,分别为65%和30%左右;之后,在鱼类调控以及人为干扰等措施下,黑藻比例急剧下降,降至约5%以下;而苦草则大幅增到95%左右。沉水植物覆盖率也从40%增加到约95%左右。由此可见,南湖已由先锋物种黑藻为主的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以苦草为主生态系统。在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过程中,水中TN、TP以及chl a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群落结构变化之前都保持较低水平,在5月份达最大值后迅速降低。其可能原因是沉水植物群落转变过程中,生态系统内部各因子变化剧烈,由原来以吸收水体中营养为主的黑藻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以底泥中营养为主的苦草生态系统,加之鱼类搅动及此过程中人为、降雨等因素干扰,导致营养盐水平和chl a浓度增加,但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步稳定,经过大型沉水植物对营养盐的竞争、悬浮物抑制以及克藻效应等因素,水体质量又逐步得到改善,TN、TP 浓度迅速降到0.840mg·L-1和0.028 mg·L-1L,chla则降到2.562μg·L-1左右,透明度增加到120cm。由此可见,南湖已由修复前浮游植物主导的混浊态,经过一个短暂的黑藻为主的生态系统,逐步过渡到已苦草为主且较稳定的清水态生态系统。

2008 Vol. 27 (5): 376-377 [摘要] ( 402 ) HTML (1 KB)  PDF (317 KB)  ( 144 )
380 有机螯合剂在芦苇富集转运铅中的作用
吴俊锋1,2, 杨海军1,2*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和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日益加重。植物提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以其潜在的高效、经济及其生态协调性等优势被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是利用对某些重金属具有超富集能力的超积累植物或耐性植物,配合添加一定量的鳌合剂来进行修复。由于超富集植物一般生长缓慢且生物量小,因此利用对重金属有一定耐性的生长快速、生物量大的植物来进行修复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芦苇作为一种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具有生物量大、耐受性强和分布广泛的特点,已经被研究和应用到环境治理的多个领域。本文通过户外盆栽沙培试验,研究了铅胁迫下,分别在2-10mmol·L-1共5个浓度梯度的EDTA和柠檬酸两种鳌合剂处理下,芦苇生长对铅的响应以及对铅在植物体内的富集转运的影响。初试结果表明:在4mmol·L-1Pb(NO3)2胁迫下,施加 EDTA 对芦苇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EDTA浓度为10mmol·L-1时,透灌7d后,其芦苇根和地上部(茎和叶)干重分别是空白试验(未加螯合剂)的68.0%和72.3%,而柠檬酸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较小。同时,EDTA和柠檬酸对铅在芦苇体内的富集和转运,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分别施加10mmol·L-1的EDTA和柠檬酸,其植物根部和地上部的铅浓度分别为空白试验的7.4倍、10.7倍、2.5倍、3.5倍。EDTA在促进植物体内铅的吸收和从根部到地上部的转运效率方面要比柠檬酸更为有效。尽管像EDTA和柠檬酸这样的鳌合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富集效率,但考虑到螯合剂自身对植物的毒害性、对环境的潜在威胁以及运行成本等方面因素,目前,寻找高效、廉价、可生物降解的鳌合剂以及大生物量的耐性植物成为植物提取技术的研究重点。

2008 Vol. 27 (5): 380-383 [摘要] ( 243 ) HTML (1 KB)  PDF (375 KB)  ( 131 )
384 连续提取和液体磷核磁共振表征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磷的剖面分布
张润宇1, 吴丰昌2, 陈敬安1

应用连续提取法(SMT)和液体磷核磁共振(31PNMR)技术研究了太湖北部梅梁湾沉积物中磷形态和组成的剖面变化。结果表明,铁/铝磷是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约占总磷含量的44.0-54.6%。总磷、无机磷、有机磷和铁/铝磷含量均随沉积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至18cm以下略有增加,而钙磷却在柱样下部随沉积深度增加呈累积趋势。31PNMR显示,沉积物磷主要由正磷酸盐(72.0-99.2%)和磷酸单酯(0.8-25.9%)构成,磷酸二酯、膦酸盐和焦磷酸盐的相对含量非常低,分别为1.0%、0.4-1.0%和 0.1%。正磷酸盐含量在沉积物表层9cm内减少了65%,9cm以下波动变化,但总体呈降低趋势。这些特征表明沉积物中磷对梅梁湾上覆水体具有强烈的释放潜力,是太湖富营养化发生的重要因素。

2008 Vol. 27 (5): 384-388 [摘要] ( 366 ) HTML (1 KB)  PDF (458 KB)  ( 140 )
389 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的时空分布研究
王庆1, 杨宇峰1*, 陈菊芳2

2004年4月-2007年3月,对珠江广州河段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三年的调查研究。调查期间,共发现轮虫56种。优势种为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微型多突轮虫(Proalides subtilis),西式三肢轮虫(Filinia novaezealandiae),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尾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udatus),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蛭态目(Bdelloidea sp.)和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调查发现,珠江径流量对轮虫密度有重要影响。在丰水期,两个采样站点(分别为中大码头和黄埔码头)的轮虫密度变化不大,而在枯水期,位于下游的黄埔码头的轮虫密度显著低于上游的中大码头。轮虫的密度高峰出现在秋季(9月底至12月初)。中大码头轮虫的最高峰出现在2004年12月初,为5975ind./L;黄埔码头的轮虫高峰出现在2004年4月中旬,为5877ind.·L-1。轮虫密度变化范围为4~5975 ind.·L-1。中大码头轮虫密度的平均值为1627±233 ind.·L-1;而黄埔码头的平均值为1051±147 ind.·L-1

2008 Vol. 27 (5): 389-393 [摘要] ( 225 ) HTML (1 KB)  PDF (345 KB)  ( 72 )
394 黄龙带水库甲藻水华的脂肪酸组成特征
孙育平, 游江涛, 雷腊梅, 韩博平*

浮游植物是水体颗粒物中最重要的组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重要物质基础。脂肪酸是浮游植物细胞内一种重要的生理构件,并具有重要和特殊的生理功能。由于不同浮游植物所含的颗粒脂肪酸不同,因此自然水体中的颗粒脂肪酸种类和数量的组成与变化反映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演替过程。在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浮游植物的组成也随之变化,因此研究水体中颗粒脂肪酸的浓度和组成结构可以直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和特征的生化指标,也能有利于掌握不同类型浮游植物水华的发生机制。2005年4月,在中国广东一座处于北回归线中营养型水平的水库—黄龙带水库中发生了二角多甲藻水华,本研究主要研究了此次水华过程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水体中颗粒物的脂肪酸组成和浓度的变化,探讨了热带亚热带地区二角多甲藻水华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与脂肪酸组成特征、脂肪酸组成特征与水体营养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龙带水库为中富营养水平水库,此次共鉴定出藻类28种,二角多甲藻(Peridinium bipes Stein)是这次水华的优势种。其生物量变化为0~5138μg·L-1。在水华高峰期二角多甲藻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80%以上,水华消退期占30%以下。硅藻生物量在水华高峰期有下降趋势,水华消失期有上升趋势;蓝藻的增长趋势更加明显,绿藻在整个过程中生物量较低,波动不大。水华过程中脂肪酸的种类丰富,浓度很高。共检测出脂肪酸21种,包括各种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变化为0~74.593μg·L-1。在水华高峰期,偶碳数饱和脂肪酸占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而奇碳数脂肪酸相对浓度较少,总脂肪酸浓度为85.5~192.2μg·L-1。与水华高峰期相比,水华消退期的总脂肪酸浓度仅有16.5~45.5μg·L-1。水华消退期饱和脂肪酸的相对丰度要高于水华高峰期,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丰度则相反。C18:5和EPA、DHA等甲藻标志脂肪酸的检出频率和浓度较高,颗粒物脂肪酸特征较好地反映了甲藻水华过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为淡水甲藻脂肪酸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2008 Vol. 27 (5): 394-397 [摘要] ( 369 ) HTML (1 KB)  PDF (371 KB)  ( 163 )
398 流溪河水库中瘤棘砂壳虫的摄食食物种类研究
望甜, 韩博平*

有壳变形虫是一些单细胞的,异养的,自由生活的,生活在由有机颗粒,石英啥,硅质的矿物质等以规则的顺序组成的外壳中的原生动物[1],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2],水生砂壳虫是其典型代表[3]。据报道砂壳虫摄食水中的微小颗粒以及轮虫,甚至是大型的浮游生物[4]。因而砂壳虫可能是水体中连接经典食物链和微型食物链的关键浮游生物。为了系统地研究砂壳虫的摄食行为的特点,在流溪河水库水体中进行了两年的野外监测并结合室内活体观察。瘤棘砂壳虫最初发现于贵州,杨军等人于2004年重新描述了该种类并给予系统地形态学和壳元素组成研究[5],是流溪河水库该属的一个优势种类。瘤棘砂壳在流溪河水库中于晚春出现,秋季消失,种群在夏季达到峰值。据活体观察,该种类属肉食性,其摄食浮游生物主要是轮虫,包括胶鞘轮虫,独角聚花轮虫(个体),螺形龟甲轮虫,红多肢轮虫(死亡个体),奇异六腕轮虫(死亡个体),对棘异尾轮虫(死亡个体),以及无节幼体(死亡个体)。瘤棘砂壳虫2006年出现于5月~10月,丰度范围为1.2~25.88ind.·L-1,2007年丰度范围为0.2~11.2 ind.·L-1。螺形龟甲轮虫和红多肢轮虫的丰度范围分别为0.2~101.2ind.·L-1,0.1~45.71ind.·L-1。胶鞘轮虫和独角聚花轮虫的丰度范围分别为0.02~11.4ind.·L-1,0~26 ind.·L-1,并且都是在夏季达到峰值。胶鞘轮虫和独角聚花轮虫由于身体柔软、游泳速度不快,是易被瘤棘砂壳虫摄食的轮虫。独角聚花轮虫在自然水体中有集群行为,能够抵御肉食动物的捕食,因为在自然水体中被摄食的几率较小。而其它的轮虫如龟甲轮虫,红多肢轮虫,由于外壳硬,游泳速度快,瘤棘砂壳虫对它们的捕食成功率很低。瘤棘砂壳虫主要依靠伪足进行摄食活动和爬行,其摄食行为和机制应该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2008 Vol. 27 (5): 398-401 [摘要] ( 224 ) HTML (1 KB)  PDF (347 KB)  ( 127 )
402 南亚热带抽水型水库中轮虫的丰度与动态
王晓辉, 望甜, 林秋奇

大镜山水库位于珠海市区,是一座南亚热带抽水型的中型水库,主要向珠海市的香洲区供水,在咸潮期也向澳门行政特区供水。由于水库自产水的限制,从邻近河流中抽水入库增加供水量。抽水入库显著地影响了水库的水动力过程以及生物组成。为了解该抽水型水库中轮虫的群落结构,于2005年和2006年1-12月,每月一次对该水库敞水区进行了采样调查。共检到轮虫33种,其中,臂尾轮科11种,异尾轮科、腔轮科各有4种,主要为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常见种和优势种类。热带龟甲轮虫(Keratella tropica)、对棘异尾轮虫(Trichocerea stylat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西氏三肢轮虫(F.novaezealandiae)、裂痕龟纹轮虫(Anuraeopsis fiss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卵形无柄轮虫(Ascomorpha ovalis)、敞水胶鞘轮虫(Collotheca pelagica)和卜氏晶囊轮虫 (Asplanchna brightwelli)为优势种,除卜氏晶囊轮虫外,多数优势种的个体较小、具有硬的被甲,说明水体中有较强的捕食压力。轮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范围分别为9.2-1094ind·L-1和1.3-1127μg·L-1,高峰期均出现在2月和5月,二者具有相似的动态特点。与同地区相同营养水平的其它水库相比,大镜山水库轮虫的种类数和丰度较低。

2008 Vol. 27 (5): 402-405 [摘要] ( 325 ) HTML (1 KB)  PDF (276 KB)  ( 175 )
406 温度变化对河叉口藻类生长的影响
李荣辉1, 蔡德所2, 姚文玲3

严重的富营养化以及频繁的藻类"水华"事件是当前中国河流污染的主要特征之一,而已有研究表明,气象条件尤其是温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国内外学者多数是通过统计分析和实验室试验等方式研究河口海岸以及湖泊等的富营养化问题,而内河尤其河叉口的富营养化问题涉及不多,对在水体温度变化的条件下河叉口的藻类生长状况的研究更为少见。为了解释并预测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研究人员通常选择数学推理或统计模型等方法,采用数学模型方法既包涵丰富的数据参数而且还可以就局部的特征进行分析,因而不失为一种优选的方法。目前,随着状态参数的增加以及各参数的相互影响,复杂的数学模型机理研究正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数学模型中。根据对水体温度条件的反应状况,藻类可分为狭温和广温两种,主要取决于藻类内部特性的不同。研究水体温度变化情况下河流藻类的生长状况,指出影响的主导因子,分析河叉口随季节变化的富营养化特征对防范河流"水华"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家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XDS2006-01)《桂林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及其相关监测资料,应用并改进拉氏富营养模型对澄江河下游河叉口处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模型与监测数据能较好的吻合。(2)当水体温度在10℃、15℃、20℃、25℃、30℃和35℃变化时(其他环境参数不变),藻类叶绿素a含量呈单峰值分布;水体温度为25℃条件下,叶绿素含量达到最大值。(3)藻类的生长一定程度中受到周边水体温度(热量)的影响。

2008 Vol. 27 (5): 406-409 [摘要] ( 281 ) HTML (1 KB)  PDF (421 KB)  ( 264 )
410 基于叶绿素荧光研究球形棕囊藻在富磷条件下的生长特性
蔡卓平, 黄伟伟, 段舜山*

棕囊藻属于定鞭藻纲、定鞭藻目,广泛分布在不同海洋生态环境中。有报道指出,棕囊藻时常在北太平洋温带港湾、挪威海、北海、英吉利海峡及南极海域等地方引发的大规模有害赤潮。近年来,我国东海海域和南海粤东海域均发生较大面积的棕囊藻赤潮,给当地的水产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棕囊藻具有特殊的生理机制,可以产生二甲基硫化物(DMS),对整个海域的气候状况,酸雨酸雾的形成以及全球硫循环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球形棕囊藻为研究材料,设置3组较高的磷浓度处理(5mg·L-1、10mg·L-1和20mg·L-1),利用细胞记数和叶绿素荧光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该藻在不同富磷浓度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不同磷浓度下的藻体荧光值变化均呈现"S"型曲线,表明藻细胞的生长经历缓慢期,快速期和平缓期3个阶段;同时,试验所设置的磷浓度对球形棕囊藻的叶绿素荧光值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在5mg·L-1磷浓度下的藻体荧光值最低,在第7天只有802μg·L-1,而在10mg·L-1和20mg·L-1磷浓度下的藻体荧光值较高,在第7天分别达到836μg·L-1和850μg·L-1,表明磷营养可以促进藻细胞的生长增殖,但在较高磷浓度下,这种促进作用不明显。结果还显示,较低浓度的磷(5mg·L-1)减缓与限制了藻细胞的生长,在5mg·L-1磷浓度下的藻最大特定比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分别只有0.704d-1和190cells·mL-1。相对而言,20mg·L-1磷浓度下的藻最大特定比生长速率和细胞密度最高,分别达到了0.771d-1和250cells·mL-1。研究结果揭示,水体中的磷营养浓度的变化是导致藻细胞大量增殖的一个主要的外在因素,而利用叶绿素荧光来测定藻细胞生长是一种快速、简便和可靠的方法,在今后有害水华监测过程中应该多加利用,以更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有害水华的发生,降低其对经济、环境和社会造成的潜在危害。

2008 Vol. 27 (5): 410-413 [摘要] ( 232 ) HTML (1 KB)  PDF (322 KB)  ( 216 )
414 泽雅水库混合深度的年内变化及其对藻类生消影响
陈雪初, 孔海南*

就水库藻类水华的发生机制而言,近年来值得关注的研究动向是,一些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光照和混合的交互作用可能对藻类水华生消过程起到了关键作用,即认为水体混合深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可获得光强,从而决定着藻类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在这些研究中,混合层深度的确定是探讨藻类生消过程影响的前提。然而已有的研究大都只进行粗略的估计。本文提出采取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确定泽雅水库不同时期的混合深度。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将测得的某一天某一深度处的pH,DO,温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等5个参数结果看成一类,采用类间平均连接法,间隔尺度变量为欧氏距离的平方进行聚类。对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和已有的"1°C"法计算得的全年的混合深度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认为系统聚类分析法可以更为准确地反应水体混合的实际情况。依据混合深度的不同特征,在年内水库水体可划分为热成层时期,全混时期和两者之间的过渡期,藻类生物量与混合深度呈负相关。在热成层期间,藻类生物量都超过了13mm3L-1。而到了9月份,当混合层深度扩展到15m以上时,藻类生物量明显下降,此后水体处于全混时期,藻类生物量较低,在9-20mm3/L-1波动。基于稳态假设的前提下,发现随着混合深度增加,稳态藻类生物量呈单峰变化,在混合深度2m处达到最大值,即在混合深度为0-2m之间时,藻类沉降作用是藻类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深度增加,沉降作用下降,因此藻类生物量增加;当混合深度超过2m之后,光限制作用占主导因素,藻类生物量随混合深度增加而下降。这一结果为 Diehl的假说提供了水库现场的实证。

2008 Vol. 27 (5): 414-417 [摘要] ( 223 ) HTML (1 KB)  PDF (290 KB)  ( 113 )
418 广州地区淡水水体尿素的分布特征
胡章喜, 徐宁, 李爱芬, 张成武, 段舜山*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化学肥料尿素的使用量逐年攀升,由于土壤中氮肥的流失,导致水体中尿素含量偏高,对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于2007年8月~2008年7月对广州市区、从化市、花都区和增城区四个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河涌、河流、人工湖和水库等47个样点的尿素含量进行了一年的监测。结果表明,这四个地区河涌、河流、人工湖和水库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尿素的污染,其中广州市区尿素污染最严重,其次是花都区和增城区,污染最轻的是从化市;从水体类型来看,人工湖和大多数水库尿素污染较轻,而人口居住较密集地区和农田附近的河涌和河流污染较严重,可能与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关系较大。

2008 Vol. 27 (5): 418-420 [摘要] ( 377 ) HTML (1 KB)  PDF (439 KB)  ( 230 )
421 威宁草海的浮游植物
潘鸿1, 唐宇宏2, 王洋3, 晏妮4, 陈椽4

从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对贵州威宁草海的浮游植物进行采集和鉴定,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90种(含变型和变种),分属7门10纲23目41科96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达205种,占总种数的52.56%;其次是蓝藻门的种类,有85种,占21.79%;硅藻门的种类有55种,占14.10%;其他藻类有45种,占11.15%。全年均能采集到的有60种,多数为小型的、富营养湖泊种常见的水华藻类,如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铜绿微囊藻小型变种(M. aeruginosa var. minor)。鉴定出的藻类植物种有105种为污染指示种,其中全年出现的多污性(ps)指示种有6种,β-多污性(β-ps)指示种有44种,α-中污性(α-ms) 指示种有78种,β-中污性(β-ms) 指示种有64种,寡污性(os) 指示种有17种,分别占总污染指示种总数的5.71%,41.90%、74.29%、60.95%、16.19%(有的种类具有多种污染级别的指示,在统计过程中均分别计算),草海的污染指示种以α-中污染和β-污染指示种为主。根据草海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历史演变来看,硅藻门的种类减少较多,其他一些适宜生活于清洁水体种的藻类,如小黄丝藻(Heterotrichales minus)从1989年以后就未曾发现。所有结果都显示出草海已受到严重污染,属于富营养型的湖泊。

2008 Vol. 27 (5): 421-423 [摘要] ( 399 ) HTML (1 KB)  PDF (336 KB)  ( 164 )
424 大型海藻龙须菜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
卢慧明1,2, 廖小建3, 杨宇峰1,2*, 徐石海3

研究了龙须菜乙醇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且微藻的生物量迅速减少。当龙须菜浸出成分浓度为42mg·L-1时,相对抑制率为50%,即半效应浓度(EC50)。龙须菜对赤潮藻产生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延缓了富营养化水体中赤潮藻的爆发,从而使龙须菜具有控制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潜在价值。

2008 Vol. 27 (5): 424-426 [摘要] ( 429 ) HTML (1 KB)  PDF (221 KB)  ( 291 )
427 废水中的脱氮除硫研究
杨志泉, 周少奇*

随着氮、硫污染物对江河湖泊污染的扩大,同步脱氮除硫已成为净化水体的一个重要课题。试验中采用UASB反应器,接种含有厌氧氨氧化菌的污泥处理含有氮硫的废水。通过硫酸盐取代亚硝酸作为电子受体,驯化同步脱氮除硫。进水浓氨氮和硫酸盐浓度分别控制在50~60mg·L-1和210~240mg·L-1的情况下,60天后得到一定的稳定处理效果,出水氨氮和硫酸盐浓度为30mg·L和160mg·L-1。这种新型的脱氮除硫现象有助于为氮硫循环开辟新的途径。

2008 Vol. 27 (5): 427-428 [摘要] ( 390 ) HTML (1 KB)  PDF (232 KB)  ( 103 )
429 大亚湾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
陈应华1,2, 王华接2, 杨宇峰1

近年来,随着大亚湾沿岸城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工鱼礁是修复、改善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根据投礁前、后大亚湾大辣甲南人工鱼礁海域浮游植物垂直拖网调查结果,初步分析了大亚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投礁后,浮游植物的平均丰度呈逐年递增趋势,礁区内的平均丰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海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比投礁前有了明显增加。上述结果表明,投放人工鱼礁有助于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提高水域的初级生产力水平。

2008 Vol. 27 (5): 429-430 [摘要] ( 262 ) HTML (1 KB)  PDF (254 KB)  ( 154 )
431 萼花臂尾轮虫种复合体内三个姐妹种生活史特征的比较研究
李化炳, 席贻龙*, 程新峰

应用生命表统计学方法,在13℃、18℃、23℃和28℃下对采自芜湖市莲塘湖和荷花塘水体中的萼花臂尾轮虫三个姐妹种HE1、HE3和LE9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姐妹种生命表参数间的差异因温度的不同而异。13℃下,姐妹种LE9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世代时间都显著长于姐妹种HE3,LE9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最大,三个姐妹种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无显著的差异。18℃下,姐妹种LE9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显著长于姐妹种HE3,姐妹种LE9的世代时间显著长于姐妹种HE1和HE3,姐妹种 HE3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高于姐妹种LE9,姐妹种HE3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三个姐妹种的净生殖率无显著的差异。23℃下,姐妹种HE1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和世代时间均最长,姐妹种HE1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低于HE3,三个姐妹种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无显著的差异。28℃下,三个姐妹种的生命期望、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无显著的差异;姐妹种HE1的净生殖率最低;姐妹种HE3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最高。三个姐妹种的生命表参数对升高的温度的响应也不相同。温度、姐妹种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的世代时间、平均寿命、出生时的生命期望和轮虫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均有显著的影响;温度和姐妹种对轮虫的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但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其无显著性影响。

2008 Vol. 27 (5): 431-432 [摘要] ( 437 ) HTML (1 KB)  PDF (159 KB)  ( 191 )
433 三种不同泌氧能力的红树植物对铅、锌、铜的耐性研究
刘永1, 杨俊兴1, 皮娜2, 黄铭洪3, 谭凤仪2*, 叶志鸿1

红树林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的典型滨海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滨海生态系统受重金属(例如铅、锌、铜等)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南方一些红树林底泥中的重金属浓度已达到甚或超过重度污染标准。由于沉积作用,红树林底泥被认为是一个能积累由潮水和河流淡水携带来的重金属的"库"。然而,红树植物具有很强的耐性生长于重度污染的底泥, 但其中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由于长期被水淹没,红树林底泥是一个具氧化还原势低,还原性毒性物质(如Fe2+、Mn2+、H2S、CH4等)积累多,营养物质缺乏等特征的厌氧环境。为了适应这种生境,红树植物也进化出了一套与其他湿地植物类似的适应机制,植物能通过通气组织将地上部分的氧气输送到地下,一部分满足根的呼吸作用需要,一部分则通过根释放到根际,这被称为根的泌氧。根的泌氧可以氧化根际环境并且氧化还原性的毒性物质,以保证红树植物根免受毒害而延长生长。因此,根际泌氧是红树植物能适应生境的一个重要机理。本研究试图揭示红树植物在长期适应生境的过程中已经进化和发展出一系列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特征是否在耐浸水的土壤条件,解除Fe2+、Mn2+等元素的毒性同时,是否也能解除其他重金属(铅、锌、铜)的毒性。通过对木榄、桐花和白骨壤三种不同泌氧能力的植物进行8周室内砂培试验发现:(1)三种植物的生长都被铅、锌、铜所抑制;(2)三种植物对铅、锌、铜都具有一定的耐性,然而,泌氧能力较弱的木榄比泌氧能力较强的桐花和白骨壤对铅、锌、铜的耐性高。

2008 Vol. 27 (5): 433-435 [摘要] ( 345 ) HTML (1 KB)  PDF (291 KB)  ( 117 )
436 亚热带溪流中树叶凋落物多酚含量对树叶分解过程的影响
官昭瑛1, 赵颖2, 童晓立1*

利用邻二氮菲-铁(Ⅲ)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蒲桃与人面子树叶在二级溪流中分解时植物多酚含量的变化,并研究了多酚含量对树叶分解速率、底栖动物定殖以及微生物呼吸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蒲桃叶片中初始多酚含量(19%)比人面子树叶的含量高(6%),其分解速率(分解系数k=0.01d-1)比人面子树叶慢(k=0.04d-1)。研究还发现,蒲桃叶片上的微生物呼吸量比人面子的低(每克叶片单位时间的耗氧量分别为0.2和0.4毫克),而且底栖动物中撕食者的种类和数量也比人面子树叶少。说明蒲桃叶片中较高的多酚含量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和底栖动物的取食,从而减缓了蒲桃树叶的分解进程,表明叶片中多酚含量与树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呈负相关关系。

2008 Vol. 27 (5): 436-436 [摘要] ( 233 ) HTML (1 KB)  PDF (128 KB)  ( 159 )
437 长江中下游湖泊软体动物的多样性及分布现状
舒凤月1,2, 王海军1, 王洪铸1*

长江中下游流域是我国淡水贝类多样性最为集中的地区,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贝类已成为高度濒危的类群。为有效保护淡水贝类的多样性,我们于2003年6月-2005年5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13个水体软体动物的多样性及分布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软体动物69种(中国特有种42种),隶属于腹足类9科14属29种和瓣鳃类5科17属40种。其中,蚌科和田螺科是种类数最多的两个科,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0.7%和14.5%。不同类型湖泊软体动物种类数的差别较大。通江湖泊所占种类数相对丰富,尤其是适应流水的种类,如河螺属、短沟蜷属及蚌科的种类。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软体动物的种类数和特有种数分别66种和40种,分别占总种类数和总特有种数的95.7%和95.2%。阻隔水体所占种类数相对较少,种类数为4-19种。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中下游湖泊软体动物的种类数和特有种数均减少50%左右,且多数种类的分布范围也明显缩小。造成贝类资源衰退的可能原因主要是江湖阻隔所引起的整个江湖复合系统栖息地和水文情势的改变,其他的人为活动如过度捕捞、围垦及废污水的过度排放等也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2008 Vol. 27 (5): 437-438 [摘要] ( 369 ) HTML (1 KB)  PDF (161 KB)  ( 333 )
  编辑部公告
22 《生态科学》入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百佳科技期刊案例
22 《生态科学》蔡卓平博士入选2024年度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个人
22 《生态科学》获广东省高校教育学会高校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重大项目立项
22 《生态科学》被评为广东省精品科技期刊
22 《生态科学》荣获“广东省高校学术期刊最美封面优秀奖”
22 《生态科学》在广东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喜获佳绩
22 《生态科学》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22 《生态科学》再次被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
  文章检索  
高级检索  
  本刊信息  
国内刊号:CN 44-1215/Q
国际刊号:ISSN 1008-8873
刊期:双月刊
创刊时间:1982年
主办:广东省生态学会、暨南大学
编辑:《生态科学》编辑部
出版:生态科学杂志社、科学出版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电话:020-85228257
手机:18198853575
E-mail:ecolsci@163.com
  友情链接
22 广东省生态学会
22 广州市生态学学会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