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首页   |   关于期刊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联系我们   |   English
  论文 本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高级检索 |
白消安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和幼鱼发育过程中的毒理和致畸作用
李杨, 王卫民*
华中农业大学 水产学院, 农业动物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Toxicity and Teratogenic Effects of Busulfan in Early Developing Embryo and Larva of Zebrafish (Danio Rerio)
LI Yang, WANG Wei-min
College of Fisheries, Key Lab of Agricultural Animal Genetics, Breeding and Reproduction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全文: PDF (1189 KB)   HTML (1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白消安(1,4-二甲磺酸丁酯)是目前在治疗慢性嗜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移植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摄生体,因为它在临床上的重要作用,其胚胎毒性长期以来一直是医生们关注的焦点。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白消安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毒理作用,包括胚胎毒性和致畸效应。研究首先确定了白消安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的半致死浓度(LD50),在白消安/DMSO溶液中孵育24h的胚胎其LD50值为43.42μg·mL-1, 幼鱼的LD50则为237.33μg·mL-1;其次对白消安处理导致的形态学缺陷也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钩形尾、无尾、脊椎弯曲、脊索波浪状扭曲、单胸鳍、围心包水肿、卵黄囊吸收延迟以及短体长;第三,利用阿利辛蓝(Alcian Blue)染色研究了颌骨和脊椎骨的异常发育,白消安处理过的幼鱼的麦克尔氏软骨(Meckel's cartilage)间的距离显著短于未处理过的阴性对照组,而处理组的幼鱼在脊椎骨的分化程度上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为了研究白消安对斑马鱼生殖系统的影响,使用生殖细胞特异性的nanos1 cRNA探针标定斑马鱼原始生殖细胞,研究处理前后原始生殖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状况,发现暴露在40μg·mL-1的白消安/DMSO溶液中12h,不仅能够抑制原始细胞的增殖而且明显干扰了这些细胞的定向迁移。这种对细胞的迁移作用之前从未见诸报道,其机制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服务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我的书架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作者相关文章
李杨
王卫民
关键词 白消安胚胎毒性    
Key wordsbusulfan    embryotoxicity    zebrafish
收稿日期: 2008-10-25     
:  Q958.116  
基金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9CB118706)
引用本文:   
李杨, 王卫民*. 白消安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和幼鱼发育过程中的毒理和致畸作用[J]. , 2008, 27(5): 368-375.
LI Yang, WANG Wei-min. Toxicity and Teratogenic Effects of Busulfan in Early Developing Embryo and Larva of Zebrafish (Danio Rerio). , 2008, 27(5): 368-375.
链接本文:  
 http://www.ecolsci.com/CN/Y2008/V27/I5/368
粤ICP备17056760号-3   版权所有 © 《生态科学》编辑部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暨南大学 邮编:510630 E-mail:ecolsci@163.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