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相灿,刘鸿亮,屠清瑛,等.1990.中国湖泊富营养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 沈治蕊,卞小红,赵燕,等.1997.南京煦园太平湖富营养化及其防治[J].湖泊科学,9(4):377-380.
[3] 顾宗濂.2002.中国富营养化湖泊的生物修复[J].农村生态环境,18(1):42-45.
[4] 谢雄飞,肖锦.2000.水体富营养化评述[J].四川环境,19(2):22-25.
[5] 张运林,秦伯强,黄群芳.2002.东部平原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演变及区域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1(9):549-553.
[6] 卢文喜,祝廷成,田野.2002.长春南湖富营养化的成因和治理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34(3):103-107.
[7] 秦伯强.2002.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发生机制与控制途径初探[J].湖泊科学,14(3):193-202.
[8] 苏秋克,蒋敬业,姜益善,等.2003.武汉城市湖泊环境地球化学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10(3):20-23.
[9] 金相灿.2001.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和管理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0]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编.2001.中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防治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1] 彭近新,陈慧君.1988.水质富营养化与防治[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12] 金相灿,屠清瑛.1992.中国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3] 陈竑,陈家宝,刘文炜,等.1998.南宁市南湖沉积物磷释放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269-273.
[14] 张丽萍,袁文权,张锡辉.2003.底泥污染物释放动力学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4(2):22-26.
[15] 李勇,王超.2002.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磷释放的环境因子影响实验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15(4):4-6.
[16] 濮培民,王国祥,李正魁,等.2001.健康水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修复——理论、技术及应用[J].湖泊科学,13(3):193-203.
[17] 刘健康.1999.高级水生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8] 刘健康.1995.东湖生态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 龚志军,谢平,唐汇涓.2001.水体富营养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5(3):210-216.
[20] 邱东茹.1996.富营养浅水湖泊的退化与生态恢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5(4):355-361.
[21] 徐旌.2002."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及湖泊管理昆明国际讨论会"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4(2):94-98.
[22] 黄玉瑶.2001.内陆水域污染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3] 成小英,王国祥,濮培民,等.2002.冬季富营养化湖泊中水生植物的恢复及净化作用[J].湖泊科学,14(2):139-144.
[24] 王明翠,刘雪芹,张建辉.2002.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J].中国环境监测,18(5):47-49.
[25] 邱东茹,吴振斌,严国安,等.1995.武汉东湖水生植物生态学研究Ⅰ.水生植被现状与演替动态[J].水生生物学报,19(增刊):103-114.
[26] 李文朝.1996.五里湖富营养化过程中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的演变[J].湖泊科学,8(增刊):37-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