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建清,解焱.1996.中国外来种入侵机制及对策.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07-128.
[2] 郭水良,方芳.2003.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环境的生理适应性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7(1):47-52.
[3] 李振宇,解焱.2003.中国外来入侵生物[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4] Rice E L.1974.Allelopathy[M].New Yoke.Academic Press.
[5] 宋启示,付昀,唐建维,等.2000.紫茎泽兰的化学互感潜力[J].植物生态学报,24(3):362-365.
[6] 万方浩,王韧.1990.恶性害草豚草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J].杂草学报,4(1):45-48
[7] 胡飞,孔垂华.1997胜红蓟化感作用研究Ⅰ.水溶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分离鉴定[J].应用生态学报,8(3):304-308
[8] 曾任森.1999.化感作用研究中的生物测定方法综述[J].应用生态学报,10(1):123-126.
[9] 潘晓芳,黎向东.2003.蒜头果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广西植物,23(3):271-275.
[10] 王德艺,冯新满,魏红侠,等.1999.741杨他感作用的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2(3):47-51.
[11] 杜荣骞.1999.生物统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85.
[12] 骆世明,曾任森,曹潘荣.1995.华南农区典型植物的他感作用研究[J].生态科学,(2):114-128.
[13] 谷文祥,段舜山,骆世明.1998.萜类化合物的生态特性及其对植物的化感作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4):108-112.
[14] 曾任森,林象联,骆世明.1996.蟛蜞菊的生化他感作用及其生化他感作用物的分离鉴定[J].生态学报,16(1):20-27.
[15] 刘伟,侯任昭,叶蕙,等.1997.五爪金龙的化感作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8):119-122.
[16] 何衍彪,张茂新,何庭玉,等.2002.飞机草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3):60-63
[17] 夏文孝,何伟,文光裕.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精油成分[J].植物学通报.1999,16(2):178-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