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晓昆.2003.稻鸭共作无公害有机稻米生产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42.
[2] 古德祥,张古忍,张润杰,等.2000.中国南方害虫生物防治50周年回顾[J].昆虫学报,43(3):327-335.
[3] 杜正文.1991.中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386-400.
[4] 黄璜,王华,胡泽友,等.2003.稻鸭种养生态工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过程[J].作物研究,17(4):189-191.
[5] 滕建军.1994.稻鸭共栖的矛盾与对策[J].家畜生态,15(1):25-26.
[6] 许德海,禹盛苗.2002.无公害高效益稻鸭共育新技术[J].中国稻米,(3):36-38.
[7] 彭凤梅,戴志明,万田正治,等.2002.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与综合评价(一)[J].中国农学通报,18(3):34-36.
[8] 杨华松,戴志明,万田正治,等.2002.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与综合评价(二)[J].中国农学通报,18(5):23-24.
[9] 戴志明,杨华松,张曦,等.2004.云南稻-鸭共生模式效益的研究与综合评价(三)[J].中国农学通报,20(4):265-273.
[10] 甄若宏,王强盛,沈晓昆,等.2004.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展望[J].农村生态环境,20(4):1-5.
[11] 王宏富,韩忻彦.2002.中国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的现状与展望[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2(3):275-277.
[12] 江佳富,王俊,蔡平,等.2003.杂草生物防治研究回顾与展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30(1):61-65.
[13] 马国强,庄雅津,周铭成.2002.稻鸭共作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初探[J].农业装备技术,28(2):20-21.
[14] 刘小燕,杨治平,黄璜,等.2004.湿地稻-鸭复合系统中田间杂草的变化规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30(3):292-294.
[15] 朱凤姑,丰庆生,诸葛梓.2004.稻鸭生态结构对稻田有害生物群落的控制作用[J].浙江农业学报,16(1):37-41.
[16] 禹盛苗,金千瑜,欧阳由男,等.2004.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应[J].中国生物防治,20(2):99-102.
[17] 李云明,赵守清,陈绍才,等.2004.稻鸭共育技术控制水稻主要害虫杂草效果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4(2):14-15.
[18] 李克勤,黄璜,任泽明.2003.湖南稻鸭生态种养与频振式诱蛾灯技术示范成效与技术[J].中国稻米,(5):35-37.
[19] 朱克明,沈晓昆,谢桐洲,等.2001.稻鸭共作技术试验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9(2):262-264.
[20] 杨治平,刘小燕,黄璜,等.2004.稻田养鸭对稻飞虱的控制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30(2):103-106.
[21] 林章荣,晋焯忠.2002.稻田放鸭防治虫害的初步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8(2):94-95.
[22] 熊国远,朱秀柏,陈周前,等.2003.稻鸭共生技术示范推广报告[J].当代畜牧,(10):4-6.
[23] 童泽霞.2002.稻田养鸭与稻田生物种群的关系初探[J].中国稻米,(1):33-34.
[24] 刘小燕,杨治平,黄璜,等.2004.湿地稻-鸭复合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变化规律[J].生态学报,24(11):2579-2583.
[25] 王成豹,马成武,陈海星.2003.稻鸭共作生产有机稻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4):194-196.
[26] 朴永范,林晃.1998.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生防工作新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81-208.
[27] 席运官,钦佩,宗良纲.2004.有机水稻病虫草防治技术与经济效益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7(3):46-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