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晶雯,黎瑞敏.2000.试述生物毒性试验在工业废水监测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1:50-51.
[2] 姜斌,张涤非.2003.不同行业工业废水生物毒性强度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6(29):21-23.
[3] 孙晓怡,王雅梅,金福杰,等.2001.用鱼类监测工业废水毒性的研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1(6):28-31.
[4] 曲克明,陈民山,马绍赛,等.几种工业废水对牙鲆仔稚鱼的急性毒性及联合毒性作用[J].海洋水产研究,23(4):40-45.
[5] 刘茂春,蔡中华,陈成勋,等.1998.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对鲢鳙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天津农学院学报,5(2):25-27.
[6] 李伟.2001.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在工业污染源监测中的应用[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1(2):36-37.
[7] 修瑞琴,许永春,郑静,等.1996.镉与锌离子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J].卫生研究,25(2):101-102.
[8] 修瑞琴,高世荣,许永春,等.1995.氟和硒对鱼类联合毒性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5(5):384-350
[9] 陈家长,胡庚华,瞿建宏.1998.铅和铬对鱼类联合毒性的研究[J].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7(3):169-173.
[10] 于雪梅.应用蛋白核小球藻监测工业废水毒性的研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17(6):18-21.
[11] 郜炜.2001,2.利用大型溞监测评价工业废水的研究[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1(1):27-29.
[12] 曲克明,马绍赛,祁铭华,等.2004.3种工业废水对中国对虾的毒性效应[J].海洋水产研究,25(2):29-34.
[13] 乔鸿泽,周德智,王怀权.1996,12.发光细菌法评价工业废水的毒性[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8(6):20-22.
[14] 黄正,王家玲.1994.细菌发光试验及Ames试验检测工业废水急性毒性及致突变性的研究[J].环境科学,15(6):70-71.
[15] 孔繁翔主编.2000.《环境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96-106
[16] 国家环保局主编.200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第四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725-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