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1974.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571.
[2] 徐汝梅,叶万辉主编.2004.生物入侵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7-19.
[3] 董鸣.1996.资源异质性环境中的植物克隆生长:觅食行为[J].植物学报,38(10):828-835.
[4] 刘伟,侯任昭,叶蕙,等.1997.五爪金龙的化感作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8(2):119-122.
[5] 王永繁,胡玉佳.2000.五爪金龙和圆叶牵牛对某些除莠剂的反应[J].生态科学,19(2):76-78
[6] 潘瑞炽主编.2001.植物生理学(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28-232.
[7] 冯跃华,邹应斌,Roland J Buresh,等.2006.不同耕作方式对杂交水稻根系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39(4):693-701.
[8] 简曙光,谢振华,韦强.2005.广州市不同环境屋顶自然生长的植物多样性分析[J].生态环境,14(1):75-80.
[9] 刘江华,徐学远,杨光,等.2003.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次生灌丛群落生物量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3(8):1362-1366.
[10] 曾北危主编.2004.生物入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5.
[11] 郭水良,方芳.2003.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环境的生理适应性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7(1):4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