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文华,李飞.1996.中国森林资源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
[2] 李景文.1994.森林生态学[M].北京:中国森林出版社.4-10.
[3] 欧阳志云、肖寒.1999.海南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空间特征研究[A].见:赵景柱,欧阳志云,吴刚主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70-284.
[4] 薛达元.1997.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168.
[5] 薛达元,包浩生,李文华.1999.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间接经济价值评估[J].中国环境科学,19(3):247-252.
[6] 赵同谦,欧阳志云,郑华,等.2004.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4):480-491.
[7] 段晓峰,许学工.2006.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1(2):1-6.
[8] 张金泉,徐颂军.2004.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81.
[9] 陈建成,胡明形.1994.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统计核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67-317,506-531.
[10] 靳芳,鲁绍伟,余新晓,等.2005.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6(8):1531-1536.
[11] 刘向东.1982.对六盘山森林截留降水作用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3):18-21.
[12] 余新晓,秦永胜,陈丽华,等.2002.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2(5):784-786.
[13] 李红云,杨吉华,夏江宝,等.2004.济南市南部山区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的价值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18(1):89-92.
[14] 周晓峰,蒋敏元.1999.黑龙江省森林效益的计量、评价及补偿[J].林业科学,35(3):97-102.
[15] 张小红,杨志峰,毛显强,等.2004.广州市公益林生态效益分析及管理对策[J].林业科学,40(4):20-26. |